《水利工程中的生态学问题》同步练习1.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704255 上传时间:2022-01-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利工程中的生态学问题》同步练习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水利工程中的生态学问题》同步练习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水利工程中的生态学问题》同步练习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利工程中的生态学问题》同步练习1.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水利工程中的生态学问题同步练习 1长江三峡工程是一座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和供水等巨大综合利益的特大型水利水电 工程。建设之前,生物学家就对三峡水库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考察,并采取了相应的保 护措施。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生物学家对当地稀有和珍贵物种进行迁地保护 B. 三峡工程的建立加速了群落的演替 C. 三峡工程的建立节约能源,减少大气污染 D. 三峡工程可以有效地减轻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2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尽管改善了电力和灌溉条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 巨大的水库沿岸水草丛生,使血吸虫发病率高达 80100%尼罗河下游农田失去了肥源 等,这说明该工程

2、 ( ) A.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 B. 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 C. 维持了原来的生态平衡 D. 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得复杂 3 .现有一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处理流程为厌氧沉淀池T曝气池T兼氧池T植物 池”,其中植物池中生活着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等生物。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可 用于浇灌绿地。回答问题: (1) 污水流经厌氧沉淀地、曝气池和兼氧池后得到初步净化。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通过 呼吸将有机物分解。 (2) 植物池中,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共同组成了 _ ( 生 态系统、群落、种群 )。在植物池的食物网中,植物位于第 _ 营养级。植物池中所有 蛙类获得的能

3、量最终来源于 _ 所固定的 _ 能。 (3)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协调、 _ 和 _ 等原理。 (4) 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 _ 进行修复,对造成环 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4. 人类在生产活动中,要避免大自然的惩罚,应具有的观点和正确做法是 ( ) 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法制观念 只有讲究生态效益,才能有稳定的经济效益 优先 考虑经济效益,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 资源 保护并大量发展对人类有利的物种,消灭对人类不利的种群 保护森林资源的 最佳方案是禁止采伐树木 要保护池塘生态系统,应禁止捕鱼 加强动物

4、资源保护, 首先要禁止任意捕杀动物,再就是要保护好动物生活所需要的自然环境 进行自然保护 的惟一手段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 A. B. C. D. 5. 下列关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 B.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要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C. 目前我国人口太多,不可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D. 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总数将达到最高峰,然后才有可能降下来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长江三峡大坝是综合治理长江的关键性工程,大坝建成后在正常蓄水位 175 m时,

5、三 峡地区成为长约600 km,平均宽约1.1 km的长条状的典型的峡谷河道型水库。据有关专家预 测,三峡大坝建成后,由于改变了三峡地区食物链结构,相当数量的灵长类动物将流离失 所。中华鲟是生活在长江中的珍稀动物,有到长江上游产卵繁殖的生活习性,三峡大坝的 修建正好隔断了中华鲟溯河逆流的路途,如果不采取措施,对中华鲟来说将会有灭顶之 灾。幸运的是,对这一问题,科技人员在大坝设计时充分进行了考虑,采取了有效的措 施。 (1) 建设长江三峡大坝的主要目的是 长江三峡大坝的建成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哪些影响? (3)材料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7 .阅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 人

6、类社会从环境中获取的物质和能量可用于人类的 _ 和 _ 等,其中获取 食物后需要经过 _ ,才能成为组建人体的物质。 (2) 根据上图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受到环境限制的原因是 要的原因是 (3) 环境污染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类的 _ 和 _ ,人类保护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主 要在 _ 、 _ 、 _ 三个层次上进行。 (4) 如果世界人口迅速增长,造成人类社会在地球上过于庞大,首先可产生的问题是 (5) 要创造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应该采取的战略是参考答案: 1. B 三峡水库因储水而使当地稀有和珍贵物种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必须对它们进 行易地保护。三峡工程建立使原有群落灭亡了,并不是加速了群落的演替

7、。 2 . B 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尽管改善了电力和灌溉条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 益,但却带来了生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 3. (1)无氧和有氧(或细胞)(2)群落一生产者太阳 (3)循环 再生(4)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受损的生态系统) 解析 (1)生活污水流经厌氧沉淀池时,厌氧微生物通过无氧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流经曝 气池时,其中的需氧微生物通过有氧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流经兼氧池时,其中的微生物则 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将有机物分解。 (2)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 物组成的整体,不止一种生物,故排除种群;不包含无机环境,故排除生态系统,则这个 整体属于群落。

8、植物为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都是 最终来源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3)生态工程的建立要把社会、经济和自然作为一个统一 的整体来考虑,需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分层、分级利用废弃物中的物质,并 增加生物的种类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故生态工程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协调、 循环、再生的原理等。(4)生态工程对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有着重要作用,通过生态 工程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改善,可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4. (1)氧化塘对污水的处理 项目 内容 分层 好氧层:藻类和好氧菌、浮游动物等 兼性层:无色杆菌、假单孢菌、芽孢杆菌等 厌氧层:厌氧菌

9、 作用 (1) 有机物的分解:由好氧菌、兼性菌和厌氧菌来完 成 (2) 光合作用:藻类和水生植物完成 (3) 藻类细胞的消除:由各种动物进行 实质 藻类、细菌共生的生态系统 Q来源 一部分来自空气,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藻类光合作用 优点 投资少、设备简易、操作容易 缺点 占用的土地面积大 (2)水污染的治理 水污染治理过程应当同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紧密结合起来。环境问题以其固有的全方 位、多因子的特点区别于其他任何部门所调整的对象,这就要求在整治水环境问题的过程 当中首先要考虑到水污染问题的流域性,加强河流湖泊沿岸省市地区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这一点在淮河治理过程当中已经获得重要的实践经验。 5B

10、生态工程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总体目标是可持续发 展,所以人类在生产生活中,要从可持续发展考虑,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和实施工程,避 免先破坏后治理。 6 (1) 蓄水发电,获得清洁可再生水电能源,防止洪涝灾害 (2) 破坏原生态系统生物生活环境;改变两岸土壤特性;改善周边生态环境 (3) 水利工程与生态保护工程同时进行;合理科学地规划设计和管理,将不利影响减 小到最低程度;要依靠科学和技术解决水利工程带来的生态问题 解析 (1) 我国建设长江三峡大坝的目的是蓄水发电,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清洁水电能源, 防止洪涝灾害。 (2) 由材料可知,大坝建成后,给原有生态系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使

11、原生态系统中生物 生活环境发生改变,丧失了原有的生长、发育、繁殖、栖息场所,有可能造成物种灭绝。 另一方面,大坝建成后水位上升,新形成的生态系统,水分蒸发增加周围地区的空气湿 度,改善绿色植被生长,同时水分渗透,改变两岸土壤特性,可能诱发陡峭山体滑坡等自 然灾害。 (3) 材料中“中华鲟”的灭顶之灾“科技人员已充分考虑并采取了有效措施”启示我们水 利工程建设要与生态保护工程同时进行。合理科学地规划设计与管理,依靠科技解决水利 工程带来的生态问题,将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7 (1) 衣食住行 生产科研 消化吸收 (2) 人类社会必须不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人类过度的生产活动和对资源的不合

12、理 使用,使有用的资源过多地变为废弃物进入环境 (3) 生产 生活 基因 物种 生态系统 (4) 日益增长的人口和有限的地球资源之间的矛盾 (5) 大力推行可持续发展或略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类社会必须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以满足人类对衣食住行 和生产科研的需要。进入人体的物质需要经过消化吸收才能成为我们的身体的组成物质, 以满足身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需要,因此也就受到环境的限制。如果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造成人类社会在地球上过于庞大,日益增长的人口和有限的资源之间的矛盾就成了首要问 题。如果人类过度的生产活动和对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使有用的资源过多地变为废弃物进 入环境,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又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应该 根据生物多样性的内容进行,即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方面加以保护。只有大力推行 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创造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和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