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基础课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371543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基础课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最新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基础课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最新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基础课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基础课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基础课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基础课教案本教案由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编写,温儒敏执笔。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首先要了解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与动因。通常把1917 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看作是一个历史的界碑,以标示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当今学术界也有人试图将近、现、当代打通,以“20 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涵盖百年中国文学。事实上,虽然晚清以来已出现文学变革,如“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白话文的提倡,等等,但总体上仍是局限于传统文学内部的结构调整变通,真正有革命意义的突变还是在1917 年文学革命发生之后。因此,必须大致了解晚清的文学革新运动如何为后起

2、的文学革命做了准备。有关近、现代文学关系,以及“现代文学”的学科称谓与范围是否应被其他概念所取替等问题,都是有争议的前沿课题,刚开始学习本课程时不一定就展开讨论。(2)应了解文学革命的背景与直接动因主要是新文化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有各种解释,注意这里解释为“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文学革命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宗旨息息相关。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新文化运动立足于“破”而矫枉过正,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为主,对西方文化径直急取

3、,有负面影响。但总的来说,又造成多种文化比较选择的开放活跃的局面,文学革命直接从中获取了动力。(3)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是本章学习的重点。作为知识性了解,应注意掌握:以新青年为中心而形成的反封建思想文化阵线及主要的代表人物,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与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基本内容与历史功绩,白话文运动的提倡与推广过程,林(纾)蔡(元培)之争,与“学衡派”和“甲寅派”的论争。(4)关于文学革命的性质与意义,可以从文学观念、内容以及语言形式这三方面去评判,考察其对于传统文学的彻底革新,理解新文学是如何在文学的世界化与民族化的矛盾对立运动中逐步实现文学的现代化的。2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4、(5)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是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的外因。胡适、陈独秀发动文学革命就依持过进化论等思潮,周作人也得益于西方人道主义文学理论,这都是影响的例证。大规模的文学翻译活动,是文学革命的组成部分。“五四”后短短几年间,思想大解放如冰河开封,西方文艺复兴以降各种文艺思潮几乎都同时涌入了中国。对这种历史上罕见的思想活跃状况应有所了解。在以后整个课程学习当中,都应当把外来文学思潮的深刻影响作为考察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方面。(6)受不同文艺思潮和艺术手法影响的不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群,又各自聚集为文学社团。其中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影响与贡献最大。应当了解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成立及成员组成的基本状况,包括各

5、自的代表性刊物和作家,最足以体现社团倾向的基本观点。对于前者追求“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和后者侧重“为艺术而艺术”的浪漫主义,也应从创作观念与流派特色上加以简要评析。此外,还要了解新月社、语丝社、浅草社和湖畔诗社的基本情况。这是本章学习的第二个重点。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7)胡适对新文学理论建树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进化论与实验主义对胡适文学观念的建构都有积极的作用,应结合文学改良刍议与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对胡适的文学观念在新文学发难期所做的贡献做出客观的评价。周作人以“人的文学”来标示新文学的内容特质,适合了“五四”个性解放的热潮,对文学革

6、命的推进起到很大的作用。后来周作人转向强调文学的独立性与自由表达思想的原则,提出比较脱离现实的“自己的园地”文学观,代表了倾向自由主义的作家另一路的追求。这一节不作为重点,但应学习如何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那些影响大而思想立场可能比较复杂的作家。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8)第一个十年文学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917 年初到1919 年“五四”爆发,为文学革命初期;“五四”到1926 年“三一八”惨案,是思想解放和创作最为活跃的时期;此后到1927 年“四一二”事变,相对沉寂并转向“革命文学”提倡的试验期。这种大致的阶段性划分,可以帮助同学联系时代社会变迁去把握文坛的趋向。(9)第一个十

7、年的创作也可以从总体上去归纳与描述其共同的兴趣与归趋,或区别于其他时期的新的文学特色,即:理性精神、感伤的情调、个性化与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这种宏观的归纳让我们对“五四”新文学的时代特征和得失先有一个基本的印象,待如下几章学3完后再回头来思考与印证这种归纳的根据。知识点晚清文学革新运动、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的批判、林蔡之争、学衡派、甲寅派、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人、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浅草一沉钟社、新月社、湖畔诗社、进化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8、第二章 鲁迅(一)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1)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把握鲁迅小说的高度成功,可以用鲁迅自己的两句话:一是“表现的深切”,二是“格式的特别”。前一句指独特的题材与思想发现,后一句指小说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鲁迅创作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所以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由此开掘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类题材。鲁迅观察与表现的视角也是独特的,即重在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以及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拷问”,理解这一点,可以结合药、在酒楼上等一系列作品的分析,探

9、讨其艺术“视角”的独特性与深刻意义。还要注意鲁迅小说中常见的两种情节结构模式,即“看被看”与“离去一归来一再离去”。前者可以举示众等作品为析例,了解鲁迅所要表现的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以及对于“启蒙”的无奈质疑。后一种模式可以举故乡或在酒楼上为析例,探讨其中内蕴的“反抗绝望”的哲学和生命体验。要注意透过情节结构模式看到鲁迅独特的眼光,既要考虑到通常的从社会批评所达至的意义层面,又要深入一步,充分体验鲁迅观察人生社会的深刻感受。(2)所谓“格式的特别”,是指鲁迅小说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如狂人日记中的两重叙述角度及与此相关的反讽的结构。孔乙己外在的喜剧性中所蕴涵的悲剧意味,在酒楼上作者主

10、体的渗入以及通过人物“对话”关系所形成的互相驳难的性质,都可以作为分析的例证,考察鲁迅小说的实验性与先锋性。要注意体会鲁迅小说艺术是如何继承传统又冲破传统,发挥了无羁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上两个要点都有难度,必须结合具4体作品的分析,去深入探讨,尊重自己的阅读体验,又注意从理论上解说这种体验的原由。建议同学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分析,动手写一篇小论文,具体评论某一篇鲁迅小说或你所认为的某一点“鲁迅艺术特色”。二、说不尽的阿Q(3)教材中这一节主要介绍“阿Q 正传接受史”。我们从中要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读者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解释阿Q 的典型含义。也可以课堂讨论,阿Q作为一个成功的文学

11、典型,是否有最基本的典型内涵?那些最有影响力的解释到底怎样满足了某些特定的时代的社会审美期待?通常作为“共名”的“阿Q”或“阿Q 精神”,是什么层面上的发挥?等等。这一节学习要注意拓展文学评论的思维。三、野草与朝花夕拾(4)野草和朝花夕拾开创了现代散文创作的潮流,这可以更多地从“文体”与写作的姿态上去理解。“闲话风”是对朝花夕拾风格的概括,主要指那种自然、率真、亲切的韵味,那种“任心闲谈”的“漫笔式”写法。所以鉴赏朝花夕拾,不妨多注意其笔墨情趣。(5)野草的风格与写作姿态不同于朝花夕拾,也可以用“独语”宋概括。这主要是逼视与抒发自己灵魂深处的矛盾、紧张、焦虑,包括难于言传的感觉、情绪、意识与潜

12、意识,并引向哲理的思考。所以说,野草是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是浸透着生命体验的“反抗绝望”的哲学。野草很晦涩难懂,阅读时关键是琢磨体会其用意象象征(暗示)的感觉、意趣与思维,要把握其“独语”中所表露的“自我审视”的性质。不必要求青年学生完全理解野草中的鲁迅的哲学。鲁迅也说过,他并不希望青年读懂他的野草,因为野草只属于他自己。因此,学习野草可偏重于文体的鉴赏,当然,也该从这非常个性化又非常奇峻的艺术世界中,领略作家深刻而孤寂的心境及由此发生的无羁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知识点鲁迅生平概略、鲁迅主要著述的书名与大致内容。第三章 小说(一)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1)这一节要求大致了解“五-

13、四”时期小说转型的多种原因,其中除了社会变革的推动,5还包括:新式教育所培养的一代青年学生成了新的读者和作者群体,白话文运动的成功,西洋小说的影响,等等。要有一个大致的印象:本时期除了鲁迅等个别作家之外,大部分创作仍比较幼稚,只是为后来的发展开了源头。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2)理解“问题小说”形成的两方面原因:一是“五四”思想启蒙造就了思考的一代,他们渴望用小说来提出和讨论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二是受易卜生等欧洲与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和文学思潮的影响,提倡为人生的创作。“问题小说”并非流派,而是一种创作的风潮,贴近青年所关注的人生现实问题,但视野与题材仍比较狭窄,难免概念化。对“问题小

14、说”形态与得失的理解,可以举冰心为主要的分析对象。其超人是比较典型的“问题小说”。该小说文笔和情节结构都与传统小说相去甚远,重在写人物的心理,并抒发作者的感受,但有些概念化,明显带有“五四”的特征。还可以分析王统照的沉思、微笑等小说,其提出和表现“问题”时所追求的虚幻、玄想的特点,也带有“五四”时代的情味。(3)“问题小说”风潮过去之后,很多作家都转向写实。考察这变化的痕迹可以引举叶圣陶为例。叶也是从“问题小说”起步,后来却转向专写“小市民智识分子的灰色生活”,并着重用冷静批判之笔揭露小市民的精神病态。可以重点评析其早期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注意其如何在不长的篇幅中塑造出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形象,并

15、领略其不动声色地讽刺的手法。(4)关于2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乡土小说作家群,是本章学习的重点。要了解这一群体的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应以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对“乡土文学”的界定为出发点,理解这一群体涌现的文学史背景:回忆、乡愁、风土、写实,是乡土小说的突出特色。可以在阅读一些代表作的基础上,体会与掌握王鲁彦(菊英的出嫁)对奇特民俗的描绘,彭家煌(怂恿)对闭塞乡村世态人情的揭露,台静农(拜堂)对宗法制度下农民心理困苦的表现,等等,从而理解乡土小说的基本特色,及其使新文学小说的题材转向社会民众,手法转向写实,描写转向以人物为中心等变化。总之,应注意从中学会如何从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去考

16、察一种文学潮流。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5)强调小说抒情与主观性的主要有创造社作家。抒情小说也是现代小说的一种新样式,其中“自叙传”抒情小说侧重于作家的自我暴露,以及个人私生活和心理的描写,这是接纳日本“私小说”和其他一些外国小说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体小说,郁达夫是其代表作家。重点6把握郁达夫创作的鲜明特色,沉沦和春风沉醉的晚上可以作为深入分析的文本。其特色表现在:小说有以“零余者”为代表的抒情主人公,这其实也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或宣泄:多写“时代病”,即“五四”时期青年知识者生理与心理的病态和变态,又并非展示病态,而是发泄对病态社会的不满与抗议。分析郁达夫小说不必过于考

17、究其情节结构或语言运用的完整程度,应重在领略其非常独异的艺术个性,那充溢篇中的才气、激情,那真切的感伤和忧愤。此外,有关其小说中病态性欲的描写,也可以作为本课重点探讨的一个问题。这应理解为郁达夫试图用新的眼光去剖析人的生命和性格中包孕的情欲问题,在当时也带有向虚伪的封建传统道德及国人矫饰习气挑战的意味。(6)了解“五四”抒情小说的特色,还应当考察庐隐、淦女士等。她们与创造社和郁达夫没有承传关系。庐隐的海滨故人表现新旧交替时代青年女性的精神饥渴,淦女士的隔绝等作品大胆袒露敢于冲破旧道德牢笼的青年女性的内心隐秘。这些作品艺术上并不完整,但联系当时的时代精神需求来阅读,就能理解其当时受欢迎的原因。(

18、7)同样注重抒情却又在艺术上达到较完整的境界的本时期作家,还有冯文炳和许地山。前者可以竹林的故事为中心,欣赏其如何以冲淡、质朴的笔调描写古朴、和谐的田园生活之美,及其如何借鉴古典诗词的手法构设小说的意境。欣赏许地山的缀网劳蛛等作品,则应当把握其倾向浪漫主义的丰富的想象和宗教传奇的情节韵味。学完本章,最好有一小结,即在理解“五四”时期短篇小说多样性的同时,从结构、人物、叙述角度与技巧等方面掌握其向“现代化”转换的表现。对本时期仍比较幼稚的长篇小说,则只需一般了解,不必重点探讨。知识点小说界革命、林译小说、问题小说、叶圣陶的隔膜与火灾、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定义、自叙传、庐隐的感伤小说、许地山的宗教题材

19、小说、废名的竹林的故事。第四章 郭沫若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1)这一节重点理解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如何统一。探讨的7切人点是郭沫若诗中反复出现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诗歌研究无定法,一般而言,评论一位诗人,应抓住最能体现其思想艺术追求的独创的方面。而“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便是女神的特色。对这一形象的特征及其时代内涵的分析,可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开辟鸿荒的大我”,即“五四”时期人们心目中觉醒的、新生的中华民族形象(如凤凰涅槃中的凤凰,象征民族的新生)。所谓“大我”的情怀,是古老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种崭新的精神,也就是“五四”式的彻底、不妥协、战斗和雄强的民族精神。这种

20、精神还体现为对自由与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是对人的价值、尊严和创造力的充分肯定,是那种“天马行空”的心灵世界(可以天狗为析例)。其次,“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又应当理解为同时是诗人的个性与灵魂的真实袒露。“大我”与“我”是统一的。从郭沫若诗中也会听到不和谐的声音,展现其骚动、矛盾的内心,在表达进取时可能又有颓唐厌世。这也可以从“五四”时代心理情绪的复杂多样性方面去理解。惟其如此,更真实地立体地表达了一代青年的思想情感。学习中会碰到对郭诗那种似乎大喊大叫袒露直切的写法不大能欣赏的情况,应当联系“五四”时代刚刚觉醒过来的一代青年的心境去同情了解,这样会发现女神的确有不可重复的精神魅力。二、女神)的艺术

21、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2)这一节偏重了解郭沫若“五四”诗歌的艺术特质。其关键是搞清楚“泛神论”对郭沫若的影响。这是难点之一。郭沫若所理解的泛神就是无神,他把一切自然都视作“神的表现”,“我”即是神,那么一切自然也都是“我”的表现。关于这个问题,较细致的介绍也可以参考“评论节录”中的研究观点。要了解由于泛神论的影响,女神更加思绪沸腾,想象奇特,大自然常常被人化,人与自然合一(可重点评析地球,我的母亲)。而且从泛神论的影响出发,郭诗崇拜万物不断创造更新的“力”和“动的精神”。总之,女神的主导性风格是壮阔、雄奇,正代表了“五四”的那种狂飙突进的时代特征。(3)了解女神创造了自由诗的形式。其自由诗有

22、两种类型:一类是有外在格律,押韵、诗节与诗行大致整齐。另一类是讲求情绪自然消长的内在节奏,他也并非完全不讲外在形式,而是在自由律动中大致取得某种外在的整齐与和谐。因为郭沫若是自由诗的首创者之一,这一体诗歌在后来有断断续续的发展,所以不妨结合诗作对自由诗有较为细致的剖析。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4)这一节讲的是郭沫若女神之外的其他诗作,主要是后来诗风转变的产品。可以重点阅读星空与瓶中的一部分诗。应注意比较郭沫若这一时期的诗与女神时代8诗作的异同。星空缺少早期诗作那种时代的激情,但技巧趋于圆熟。瓶是爱情诗,仍较多体现郭沫若浪漫主义的意识精神。前茅(写于1923 年)和恢复(写于1928 年)中

23、充满革命的时代气息,还有无产阶级诗歌的尝试,从中可以了解郭沫若诗风的转变。这一节主要注意知识性的掌握。四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5)历史题材的剧作是郭沫若又一文学贡献。应了解郭沫若在“五四”时期所写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和在抗战时期创作的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应掌握这些历史剧的共同点:一是全部取材于战国时代。郭沫若认为战国时代是打破旧束缚的时代,也是许多志士仁人追求人的解放与进步的时代,他看重与采取的正是那种求进步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要重视和张扬这种精神去反对当时国民党的法西斯专政,去推进民主。所以郭剧有强烈的政治性与时代性。二是郭沫若式的历史剧有他自己

24、的“史剧观念”,并形成了突出的浪漫主义的艺术个性。郭所实践的是所谓“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即在“大关节目”上不违背历史的真实,但又容许出于主题的需要的自由虚构和改造。此外,强烈的主观性与抒情性、浓郁的诗意,也是特色之一。可以重点评析屈原,除了以此了解郭沫若作为“诗人写剧”的个性之外,还可以探讨其得失,思考屈原中主人公屈原的形象塑造,反而不如南后这个形象丰满的原因。知识点女神的产生和影响、泛神论、自由体诗、瓶、三个叛逆的女性、抗战时期郭沫若的六个历史剧、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原则。第五章 新诗(一)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1)这一节涉及近代文学部分,学习中只需作为背景的了解,知道晚清“诗

25、界革命”止于对宋诗派的摹仿,是在传统范围内的调整与改良。而“五四”新诗运动对晚清“诗界革命”有所继承,更有所突破。重点了解胡适在其论新诗中提出“作诗如作文”的主张,事实上有“战略选择”的意义:即以散文化(或者说是“非诗化”)去对过分成熟的传统诗歌语言形式进行有组织的反叛,在传统诗歌结构之外去另寻门路。还应当进一步理解胡适们提倡“诗体的解放”跟“平民化”的启蒙主义目标有内在联系。不妨将学习第一章有关新文化运动的9知识结合于此,从时代发展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所促成的大趋势中去理解新诗运动的价值与意义。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2)应阅读最初发表的一些白话诗,尤其是胡适尝试集中有代表性的诗作,

26、对早期白话诗如何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摸索与试验有一定的印象,然后对新诗的“最初形态”作简要的归纳:主要用白描和托物寄兴手法,倾向于散文化和平实的风格,以求跳出旧诗词的束缚,实现诗体解放。尝试集和其他早期白话诗很幼稚,对其艺术形式的分析主要应着眼于如何有别于传统诗歌,并考察其贡献、价值与局限。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3)这一节评述新诗基本站住脚跟后走上文坛的一批青年诗人诗作。“开一代诗风”主要指郭沫若,也可以说是这一批诗人。如果说胡适一代新诗创建者对旧体诗的批判是要突破旧格局,那么这新一代诗人则开始探索新诗到底应有怎样的艺术建树。他们选择了早期白话诗缺少“诗味”,作为批评的目标,因此这次

27、艺术反拨是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这是本章理解的要点。由此人手,不妨大致了解成仿吾的诗的防御战与郭沫若的论诗三札等论作中的代表性言论,注意其如何强调“情感”、“想象”和诗的“抒情本质”,如何探求“语体诗”的长处与艺术发展的前景,也可以结前一章对女神的分析来理解这种艺术反拨的意义。同时,还要大致了解“湖畔诗人”的爱情诗所带有的“历史青春期的特色”,“小诗体”一度引起关注的原因及其在诗体探索方面的得失,以及冯至对诗情哲理化与半格律体的追求。四、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4)新月派提倡“规范化”,标志着新诗的艺术探求进入了更为自觉的阶段。这里要着重了解“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

28、和形式格律化主张。所谓“理性”是指艺术上克制,并非一般所说的诗的哲理化,其目标是要纠正“五四”新诗中滥用的直抒胸臆和极端的感伤主义,转为将主观情愫客观对象化,追求诗的蕴藉含蓄和非个人化倾向。这一点,可以通过分析闻一多的口供等作品来加深理解。与此相关的是“和谐”与“均齐”的诗美追求,和以“三美”为标准的“新诗格律化”主张。此为本章重点,也是难点。在掌握其有关知识的同时,最好能深入思考新月派的诗学主张为何可以理解为是“在新诗和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并在经过新诗运动激烈反传统并立住脚跟之后,重新与中国诗传统的主流(尤其是唐诗宋词)取得衔接与联系。(5)本章的另一重点是评述闻一多与徐志摩的诗

29、作。比较而言,这会更多地引起同学们10的兴趣。关于闻诗,应细读忆菊、发现、一句话和死水等名作,不止于一般地用爱国主义去解释,还应看到中西文学冲突所引起的心理、情感和思想上的矛盾和痛苦。若再深入一步,也可以探讨“东方主义”文化观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感受,是如何复杂地交织涌现于闻一多诗中的。学习中注意体味闻诗的矛盾张力与沉郁的风格,及其试验“新诗格律”的得失。对徐志摩其人其诗,可称为“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他的活泼潇洒个性,不羁的才华,以及对爱、美与自由的热烈追求,形成了诗歌中特有的飞动飘逸的风格。对徐诗要注意运用直观的把握,即在阅读中整体感受其情绪和韵味,和那相应的节奏诗律。不妨选读雪花的快乐

30、、再别康桥等名作,认真朗读和品味。徐志摩是新月派前期与后期的重镇,其在30 年代的创作情况可以合并于此讨论。此外,可以细读朱湘的代表作采莲曲,对这一性格焦躁、诗风却有“东方的静的美丽”和古典美的诗人,也有大致的了解。五、“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6)这一节的知识点有三个:一是纯诗的概念,1g26 年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指出,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与表现方式,强调暗示与朦胧。另一诗人王独清则提倡诗中感觉的表达。他们的意见代表了当时对新诗“非格律”化的不满与反拨。二是李金发的象征派诗。可举出弃妇等作品,进行细读评析。此为难点,可以参照“评论节录”中的有关赏析文。把握这一类诗的关键

31、,是抓住“多远取喻”,即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以及意象跳跃、暗示和感官呈像等手法。借此还可以对诗坛常有争议的“朦胧”“晦涩”的一路诗歌有所理解。三是“早期象征诗派”,除了解李金发等的创作和上述有关诗论,还应从“又一次历史的反拨”角度去理解这一诗派的文学史地位。在推进新诗艺术探求方面,新月派探索新诗格律,李金发等人则注重东西方诗的沟通,都倾向“贵族化”(纯诗化)一路。六、早期无产阶级诗歌(7)对蒋光慈为代表的早期无产阶级诗歌可作一般知识性了解,知道其显示了新诗流变的一个方向。下一个十年的部分对此还有讨论。知识点诗界革命、胡适论新诗、尝试集、初期白话诗、自由诗、北大歌谣研究会、湖畔诗人、小诗体

32、、前期新月派、纯诗、早期象征诗派。第六章 散文(一)11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1)1918 年4 月新青年第4 卷4 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此后有诸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使杂文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成为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新青年随感录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是其中主要作家。“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同时,应初步了解“随感录”对后起的“语丝”派等散文诸流派的影响。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2)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周作人思想比较复杂,“五四”时期就有所谓“叛徒”(反抗者)与“隐士”(

33、超离现实者)的两重性格,但他又是现代散文的大家,对他这方面的历史地位应充分肯定。一是要了解其散文观。他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并提倡抒发个人情性的“言志”小品文。二要了解周作人小品的艺术特质,即多作闲谈体,借鉴明人小品与外国随笔的笔调,形成自然隽永,冲淡平和的风格,或者可用“闲适”两字来概括。应精读其喝茶、乌篷船、故乡的野菜等作品,留意自己原初的阅读感觉,注重其耐人咀嚼的那种“涩味”与“简单味”,并分析产生其“味”的因素(如文体、语言、节奏、趣味,等等)。当然,也需看到周作人散文有所谓“中年心态”的落寞与颓唐一面。应了解周作人于抗争的小品之外,又分出闲适的一脉散文来,在文学史上有其一定影

34、响。如俞平伯、冯文炳(废名),都是这一派散文家。三、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3)冰心与朱自清的散文也应作为评析的重点。要了解“五四”时期“冰心体”散文容易引起青年读者共鸣与模仿的原因。对其如何将文言文、白话文与西文调和成典雅、凝练、明丽的文学语言,应多加细析。朱自清的散文多选人中学语文课本,同学们较熟悉。学习中应着重从文学(散文)史的角度,考察其如何在20 年代就被看做是娴熟使用白话文创作的典范。对其散文中常见的那种温柔敦厚的气质,以及有时难免着意为文的缺失,也应有所讨论。此外,对“用赤子之心”写作的丰子恺,受英国随笔影响甚大的梁遇春,以及报告文学的先行者瞿秋白,都应有大致的了解

35、。四、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4)郁达夫散文带有“自叙传”特点。读他的散文,应侧重领略其才情及其坦率自然的写法,不但在传统散文中少见,在新文学中也很独特。可以重温第三章有关郁达夫小说的评述,这会加深对郁达夫自剖式散文的理解,因为其小说与散文界限不明显,而基色却是相同的。12五、“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5)由“语丝”派所生成的“语丝”体散文,其特色主要是作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且“任意而谈,无所顾忌”。应看重其文体创造方面的贡献及后来的分化与影响。而“现代评论”派散文在思想取向上不像“语丝”派那样具有批判性,文体方面的影响也不及前者。对徐志摩“浓得化不开”的自由而华丽的散文,以及陈西

36、滢的“闲话”式幽默散文,亦应有知识性的了解。知识点新青年随感录、美文、言志派散文、废名气、冰心体、缘缘堂随笔、英国Essay的影响、饿乡纪程与赤都心史、语丝文体、现代评论派、西滢闲话。第七章 戏剧(一)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本节追溯中国话剧艺术的源头,作为知识性的了解,应注意如下几点:话剧是舶来品;最早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进行自觉探讨与试验创造的,是春柳社;最初出现的有别于传统戏曲的新的戏剧形式是“文明新戏”;1910 年底建立的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是任天知等人发起的“进化团”,以配合宣传辛亥革命为职志,演出所谓“天知派新剧”;1914 年以后,以上海为中心形成了以“职业化”和

37、“商业性”为特色的“文明新戏”演出风气,但不久终因艺术上的粗糙而失去了观众。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本节主要介绍“五四”前后如何催生话剧,应理解小标题所标示的“战略选择”的含义,并抓住有关新旧剧论争的几个要点,即:新青年发动“旧剧评议”,对传统旧戏发动猛烈的攻击,并希望建设“西洋式的新剧”;以新青年的“易卜生专号”为发端,形成译介外国戏剧理论与作品的热潮;以及另一派以晨报副刊的剧刊为中心,提倡“国剧运动”,通过整理传统旧剧去建立新剧。对“旧剧评议”的偏激和“国剧运动”的保守,应放到历史的与学理的两个层面去评析,不宜简单褒贬。三、业余的、非营业性的“爱美剧”与“小剧场

38、运动”的倡导这一节介绍话剧艺术由早期的理论倡导转入建设与实践的阶段,标志是1921 年民众戏剧社与上海戏剧协社的成立。两个团体都倾向于“写实的社会剧”和面向民众的戏剧艺术,并产生了自己的剧作家。30 年代初,还出现“爱美剧”和“小剧场运动”的提倡。这主要13是针对文明新戏职业化与商业化引起的弊端,而形成的学生业余演剧的高潮。而这些演剧活动在艺术实践上又多采取“小剧场”形式,使话剧走向正规化与专门化。对“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应有知识性的了解。四、“小剧场”培育的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的开创者及其创作这一节是本章重点。首先应从话剧文学角度了解“社会问题剧”的最初成果。其次,掌握田汉早期剧作所具

39、有的唯美主义与社会批判的两类主题,及其“诗人写剧”的浪漫主义特征。而重点可放在对丁西林独幕话剧艺术的评析上。分析丁西林话剧应注意理解几点:一是发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并转化为剧作中的喜剧趣味。二是其独幕剧的戏剧冲突基本模式。三是智慧与幽默的戏剧语言。可以结合对一只马蜂、压迫或酒后等作品的细致评论来理解上述概括。知识点春柳社、文明戏、天知派新剧、旧剧评议、国剧运动、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爱美剧、小剧场运动、第四堵墙、胡适终身大事、洪深赵阎王、南国社。第八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一、30 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1)应大致了解第二个十年,即通常所说的30 年代文学发展的总体特征:一是文学思潮

40、的空前政治化,二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的作用,三是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这一时期的创作。此外,对本时期多种文学思潮的兴发竞存情况,也要有知识性的了解。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2)首先应了解1928 年由创造社和太阳社倡导的“革命文学”基本主张,其所受苏联“拉普”等外来思潮的影响,其对鲁迅等“五四”资深作家的批评,以及鲁迅等人对“革命文学”倡导者“左”的思潮的反批评。应了解双方主要的观点,并结合历史状况做出评判。其次,应了解“左联”的历史贡献及其在“左”倾机械论影响下的缺失。贡献方面包括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推进

41、文艺大众化运动,探讨创作方法,等等。对“左联”存在的缺失,一般归纳为思想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组织上的宗派主义与关门主义,应放到大的历史背景下去评价。14(3)本节还涉及对前苏联传人的“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评价,以及对“左联”批判“文艺自由论”和“第三种文学论”的再思考,是重点与难点。应注意考察这些现象的历史缘由,理清“左”倾机械论的影响,不作简单的褒贬。有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的传人,也应作为重要的文学史现象来认识,因为这个口号和相关的创作方法对后来有过巨大的影响。三、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4)先要对“两大文艺思潮”对立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在与自由主义文

42、艺思潮论争的过程中,在不断克服自身的左倾幼稚病的过程中,成为影响巨大的文学主潮。而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在理论和创作上也有不可忽视的实绩,并对主流派文学起到某种补充和纠偏作用。可以把朱光潜的代表性观点作为重点评析对象,一方面看到其超离现实、不合时代需求的缺失,另一方面又看到其毕竟比较重视艺术创作的某些规律。(5)有关30 年代两种文艺思潮的对立,还应了解左翼作家与新月派、论语派和“京派”的论争。与新月派论争的焦点是人性论和天才论。应理解鲁迅对梁实秋批评的历史理由与着眼点,以及鲁迅是如何坚持与“左”右两种倾向做斗争的。同时,也要了解梁实秋对左翼文坛的批评所包含的某些合理性。有关左翼对“京派”的批评,也

43、应注意到其主要是在政治层面进行的,未能从“不合时宜”的论说中剥离出某些合理成分。此外,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下的文学批评(如冯雪峰、茅盾的批评),与自由主义的文学批评(如刘西渭、沈从文的批评)各自基本的立场与模式,也应有常识性的了解。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6)把握这一时期整个文坛的趋向,应关注左翼、京派与海派三大派别(潮流)之间的对峙与互相渗透。三派各有不同景观,却又可以找到共同的时代特征。这表现为三方面,即:题材与表现角度的开拓,中长篇小说成为收获最丰的体裁,注重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塑造,以及心理刻画的重视,等等。这里只要求对基本趋向有轮廓性的了解,而且尽可能将这种概评与如下几章对具

44、体作家作品的评析结合起来。知识点“革命文学”的倡导、普罗文学、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后期创造社、太阳社、左联、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左联的代表性刊物、文艺大众化运动、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拉普、文艺自由论及第三种文学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的传人、刘西渭的咀华集。15第九章 茅盾一、开创新的文学范式(1)理解茅盾如何在小说领域建立了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应注意这几方面,即: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史诗性结构,客观的叙述,以及时代典型的创造。而这一切,又都与写作中的理性指导分不开。也可以用“社会剖析小说”来概括茅盾所开创的这一类型创作,以区分其不同于其他流派的特质。还应当注意茅盾所具有

45、的“社会科学家气质”,如何使其创作充分适应30 年代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并大大提高了小说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可能性。近年来学术界有人轻易否定茅盾小说创作的贡献与地位,学习中不妨思考与讨论这些不同的意见,但应注意将茅盾放到30 年代的历史环境中,并从文学史的角度去评析其在当时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二、茅盾的小说成就(2)这一节是本章学习的重点。首先应理解茅盾小说的史诗性特征,即注重题材与主题紧贴时代的变迁,自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可以将茅盾主要的长篇联系在一起来考察,这样会发现他几乎提供了一部20 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编年史”。茅盾注重以社会斗争为故事的轴心,并常以历史代言

46、者的姿态进入创作,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3)茅盾长篇小说注重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追求对人物行为、情感、心理的多面性和立体化的描写。这一特征,可以举子夜中的主人公吴荪甫作为重点评析的对象。其中可抓住两点:一是如何将吴荪甫置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中去刻画;二是如何写出吴荪甫复杂性格。要注意分析这个“新人”形象所包含的深刻的社会内容,及其悲剧性命运可能引起读者同情的那些“悲壮性”的因素。此为难点,可以引发对“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塑造,以及悲剧理论的理解。同时,对茅盾小说如何创造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这两类人物形象系列,也应有所了解。(4)还应了解茅盾小说的结构方式和心理描写的特征。特别要掌握子夜蛛网式的密集结构,是如何适合与表现社会变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