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稳定性.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725087 上传时间:2022-01-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75.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稳定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五章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稳定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五章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稳定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五章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稳定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五章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稳定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稳定性.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稳定性预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2. 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 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4.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及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5.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并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学习重点:1 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学习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学习过程: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信息概念:可以传播的、情报、指令、等都称作信息。2、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概念:生态系统中

2、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来源:可以是、也可以是( 2)化学信息 概念: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等代谢产物,动物的等来源:生物代谢活动( 3)行为信息概念:动物体产生的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某种信息的来源:多为动物3、信息传递的作用( 1)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调控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的繁衍。调节生物的,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对进行控制。小结:1、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综合分析类别概念传递形式实例物 理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物理过程萤火虫的闪光、植物信息力等,通过物

3、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的五颜六色的花化 学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素昆虫的性外激素、狗信息信息的化学物质利用其小便记路行 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通过其特殊行植物或动物的异昆虫的舞蹈信息为特征传递的信息常表现及行为2、信息传递的一般过程1 / 5信源(信息传递)信道(信息传输)信宿(信息接收)3、信息传递在生物中的具体作用( 1 )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如莴苣的种子必需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长。( 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昆虫的体表腺体所分泌的性外激素,能引诱同种异性个体前来交尾。( 3)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当雪兔数量减少时,这种营养缺乏状况就

4、会直接影响猞猁的生存。猞猁数量的减少,也就是雪兔天敌的减少,又促进雪兔数量的回升循环往复就形成了周期性的数量变化。4、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关系工程区别联系来源途径特点范围能量太阳能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食物链各营养共同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流动或食物减级生物间成一个统一整体;并调节生物质生态系网反复出现、循环流群落与无机环态系统的稳定性循环统动境间信息生物或多种途信宿发生生理或行生物与生物之传递无机环径为的变化(单向或间或生物与环境双向)境之间例 1、下列现象中,信息传递不属于物理信息的是()A. 谈虎色变B. 杯弓蛇影C.红杏出墙D.抓耳挠腮例 2、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

5、种间关系的是()A. 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二、生态系统的稳定型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基础是生态系统存在。3、种类:( 1)抵抗力稳定性a概念: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b与生物关系:生态系统的越多,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2)恢复力稳定性 a 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的能力。b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一般呈负相关。4、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控制对生态系统

6、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要适度。( 2)实施相应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小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时,表现出来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2 / 5( 1 )结构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不是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不会变化太大。( 2)功能的相对稳定:生物群落能量的输入与输出量保持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3)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系统内部自我调节的结果,这种自我调节主要是依靠群落内部种间关系及种内斗争来实

7、现的。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负反馈调节作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相对平衡。实例:草原上食草动物和植物的数量变化结果: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变化,从而达到和保持稳态平衡。( 2)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百度百科怎么做创建百度百科公司类百科做法怎么上百度百科百度百科怎么做创建百度百科公司类百科做法如何做百度百科百度百科怎么做百度百科写法网站百科审核怎么做百度百科百度百科创建百度百科经验如何创建百科词条如何做百度百科百度百科怎么做创建百度百科修改百度百科百度百科编辑生态系统成分食物网自我调节能力越多越复杂大越少越简单小注意:生态系统的

8、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破坏。例 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则()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生态系统成分越简单营养结构越复杂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平衡容易破坏生态平衡不易破坏A. B. C.D. 三、生态缸的设计要求及结果分析1、小生态缸的设计要求及分析3 / 5设计要求相关分析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保持生态缸内温度;便于观察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

9、,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减少对 O2 的消耗,防止生产量消耗量2、生态缸稳定性观察与分析观察稳定性,可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基质变化等判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由于生态缸中的生态系统极为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极差,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极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极易被破坏。因此,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例 4、为观察不同水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设计并制作了小生态瓶。其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的特殊性表现在()A. 因封闭而不开放B. 不输入太阳能C.缺少分解者D.

10、 不进行物质循环学习检测:1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的是()A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的频频开屏B 工蜂中侦察蜂所跳的“圆圈舞”C某些鸟类的求偶炫耀D看家狗在外出时的频频撒尿2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平衡B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和数量保持不变C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长时间保持不变D生态系统中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3在一阴湿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A种群B群落C食物网D生态系统4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生态平衡,主要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A物质和能量B食物链和食物网C自动调节平稳能

11、力D分解者5生物圈中占统治地位的成员是()A绿色植物B各种动物C人类D微生物6数百年前我国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成了荒山秃岭,主要原因是()A北方寒流长期侵袭B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C长期旱灾,赤地千里D 地壳变动频繁7一只黑脊鸥的亲鸟对小鸟发出报警呜叫时,小鸟作出隐蔽反应。从信息分类角度分析,亲鸟的报警呜叫属于()A物理信息 B. 化学信息 C 行为信息 D 对信号刺激的反应8某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于污染物的排放遭到破坏,停止排放污染物后,由4 / 5于自身的作用,逐步恢复原状,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A抵抗力稳定性 B 恢复力稳定性 C 抗污染能力 D 抗干扰能力9如果留心观察就

12、会发现身边的猫、狗等动物的生活离不开息的传递,其中既有物理信息又有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下列信息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A生态系统中生物代谢产生的生长素、抗生素B. 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舞蹈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C花朵鲜艳的色彩D松鼠数量的消长依从于云杉种子的丰歉情况10某地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分别是W1和 W2,当下列哪种情况发生时,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A.W110W2 B W15W2CW110W2D W15W211下列有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抵抗力稳定性大,恢复力稳定性大B抵抗力稳定性大,恢复力稳定性小C抵抗力稳定性小,恢复力稳定性大D抵抗力稳定性小,恢复力稳定性小5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