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讲历代本草著1.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727198 上传时间:2022-0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1讲历代本草著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01讲历代本草著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01讲历代本草著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01讲历代本草著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01讲历代本草著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01讲历代本草著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1讲历代本草著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01讲 历代本草著作、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载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 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代本草代表作。作者唐慎微,该 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创365种,分上、中、下三品。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730种。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五)本草纲目为明代本草代表作。作者李时珍。该书不仅集我国 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六)本草

2、纲目拾遗 简称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载药(七)中华本草 为当代本草代表作。是现存最早的药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为清代本草代表作。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前30卷为中药,收载药物 8980味,后4卷为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 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 历年考点最佳选择题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A. 开宝本草B. 嘉祐本草C. 神农本草经D. 新修本草E. 本草拾遗我国第一部药典性著作是A. 本草纲目B. 证类本草C. 新修本草D. 本草经集注E.神农本草经第二节

3、中药的性能一、概述以人体为观察对象,是药物的内在特质与机体中药性状,以药物为观察对象,是药物内在特质的外在表现。中药性能则是 相互作用的结果。二、四气(一)含义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之外,还有平性,是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者。(二)确定依据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三)所示作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作用。(五)阴阳属性温热属

4、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六)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 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2. 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3. 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4. 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佐药。三、五味(一)含义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二)确立依据1. 药物的真实滋味。2. 药物的功能。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1.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如香附、川芎等。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2. 甘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

5、用 。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凡3.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如五味子。 另外酸能生津、安蛔,如乌梅。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4. 苦能泄、能燥、能坚。(1)泄通泄,如大黄;降泄,如苦杏仁;清泄,如黄连。(2)燥指苦能燥湿,如苍术。(3)坚坚阴,即泻火存阴;坚厚肠胃。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5. 咸昆布、芒硝等。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如6. 涩能收、能敛,同酸味一样有收敛同涩作用,如龙骨,海螵蛸。习惯将涩附于酸。 涩味药大多能敛邪,邪气未尽者慎用。7.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如猪苓、

6、茯苓。常将淡附于甘。淡味药过用,亦能伤津液,故阴虚津亏者慎用。此外,还有芳香味,其能散、能行、能开,有化湿、辟秽、开窍等作用,如藿香、佩兰等。 芳香味与辛味一样,能耗气伤津,气虚津亏者慎用。-(四)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原则:1. 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2. 一药气只有1个,味可有1个,也可有2个或更多。四、升降沉浮(一)含义 升降浮沉,即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二)确立依据1. 药物的质地轻重花、叶类质轻的药多升浮;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2. 药物的气味厚薄3. 药物的性味 从四气讲,温升、凉降、热浮、寒沉。从五味讲,4. 药物的效用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

7、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有的药表现为升浮与沉降皆具的二向性,如胖大海、前胡。与所治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治疗疾患的病位相同质重的药多沉降。辛甘淡主升浮,酸苦咸主沉降。(三)所示效用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具有 、潜阳息风等作用。(四)临床应用1. 顺其病位选择用药病位在上在表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病位在下在里类病证,宜用沉降之性的药。2. 逆其病势选择用药病势下陷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治疗病势上逆病症,常选用药性沉降的药。

8、(五)阴阳属性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六)影响因素1. 炮制: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2. 配伍第02讲 归经、有毒与无毒、功效与主治病症、配伍、方剂与治法五、归经(二)理论基础1. 脏象学说;2.经络学说(三)确立依据1. 药物特性2. 药物疗效 六、有毒与无毒(二)“毒”的特性1. 狭义的毒:药物不良反应。2. 广义的“毒”:(1)药物的总称;(2)药物的偏性。(三)确立依据1. 是否含有毒成分;2. 整体是否有毒;3. 使用剂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六)使用毒药的注意事项1. 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2. 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3.

9、用药要合理,杜绝乱用滥投,孕妇、4. 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 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历年考点最佳选择题下列除()外,均是甘味药的作用A. 补益B. 和中C. 缓急D. 固涩E. 调和苦味药的作用是A. 行气、B. 燥湿、C. 燥湿、D. 渗湿、E. 燥湿、行血利湿健脾利尿降泄、通泄、清泄下列除()外,均是升浮类药一般具有的功效A. 升阳发表B. 祛风散寒C. 潜阳熄风D. 涌吐E. 开窍多项选择题中药性能的内容包括A. 四气五味B. 配伍C. 归经D. 毒性E. 升降浮沉娱昼示答妻I下列哪些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依据

10、A. 是否含有毒成分B. 整体是否有毒C. 用量是否适当D. 给药的途径E. 药物的剂型第三节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针对八纲辨证的功效: 针对病因辨证的功效: 针对脏腑辨证的功效: 针对气血津液辨证的功效: 针对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功效: 针对卫气营血辨证的功效:针对三焦辨证的功效:(1)对因功效:(2)对症功效一、功效(一)含义1. 高级功效2. 初级功效(二)认证今天,对某药功效的确定,一般要经过两个大的阶段。即首先要广泛收集资料,其次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认真分析所 得资料。(三)分类1. 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2)(4)(3)(5)(6)(7)2. 按中医治疗学分类对病证功效:(4)对

11、现代病症功效:二、主治病证(三)表述1. 病名类主治病证,如疟疾、肺痈。2. 证名类主治病证,如热淋、风寒表证。3. 症状名类主治病证,如惊悸、耳鸣。当代使用最多是证名,其次是病名,症状名最少。二、单味药配伍(一)七情配伍(1)(2)(3)(4)(5)(6) 气作用。(7)第四节中药的配伍单行:相须:相使:即应用 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 。如石膏配知母可增强清热泻火效果。 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 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12、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 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 产生或增强毒害反应。如乌头反半夏。单行既不增效或减毒,也不增毒或减效,临床可据情酌选;相须、相使表示增效,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相畏、相杀表示减 毒,应用毒烈药时需考虑选用;相恶表示减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相反表示增毒,原则上应绝对禁止。三、中成药配伍(二)内容(注意病例)1. 功似配伍2. 功异配伍翔历年考点最佳选择题哪项不属于七情配伍的内容A. 相杀B. 相须C. 相恶D. 单行E.

13、 相生配伍选择题A. 相须B. 相畏C. 相使D. 相反E. 相恶1. 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2. 两种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3. 性能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4. 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不良反应第五节方剂与治法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为用、密不可分的。二、常用的治法(一)汗法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二)吐法多用于实邪壅塞,病情急剧的病人。若病情虽急,却有体虚气弱,尤其是孕妇,都必须慎用。(三)下法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

14、泻出肠中积滞,或积水、血,以祛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四)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达到祛除病邪目的的一种治法。(五)温法适用于脏腑经络因寒邪为病的一种治法。温法又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以清除火热之邪,适用于里热证的一种治法。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清脏腑热(七)消法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作用,对气、血、痰、食等积聚而成的有形之结,使之渐消缓散的治法。(八)补法常用的治法分类 以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以及阴阳并补、气血双补为主三、方剂的组成(一)组方原则1. 君药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

15、中之首,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 少的药物。2. 臣药(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2)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3. 佐药(1)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消除或减缓君、臣药毒性或烈性的药物;(3)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4. 使药(1)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00:28:34(二)组成变化1. 药味加减变化(1)佐使药的加减。(2)臣药的加减。注意:不可减去君药2. 药量加减变化3. 剂型更换变化召历年考点 最佳选择题下列不属于“八法”内容的是A. 汗法B. 下法C. 攻法D. 和法E. 温法一首方剂中必不可少的药物为A. 反佐药B. 使药C. 佐助药D. 臣药E. 君药A显示答案方剂药味加减变化中,不包括哪种药物的加减变化A. 臣药B. 反佐药C. 君药D. 使药E. 佐制药娱昱示答妻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