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一学习内容三:百家争鸣(学案.docx

上传人:AFricaVIPER 文档编号:1379947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一学习内容三:百家争鸣(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一学习内容三:百家争鸣(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一学习内容三:百家争鸣(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一学习内容三:百家争鸣(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一学习内容三:百家争鸣(学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单元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初步形成史前时期和先秦时期(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学习内容三:百家争鸣一、考纲要求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综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二、对应考点20112015年全国高考考点分布统计表2016年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2013年(新课标卷、)2014年(新课标卷、)2015年(新课标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15新课标卷,24题(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和影响)三、发展脉络春秋战国时期,因时代变化和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出现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道家、儒家、法家等

2、学派,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百家争鸣时期没有主流思想,秦帝国崇尚法家,汉初尊黄老,汉武帝改尊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术,实行外儒内法,开始树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自汉代以来,“三纲五常”成为官场意识,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的核心价值观。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没有主导思想。唐代佛、道、儒并行,“君为臣纲”得到巩固,“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还没有成为社会普遍的道德准则。宋代讲究经世致用,理学处于边缘地位,到南宋末年才被重视。理学将“三纲五常”普及到社会下层民众,明清时期“三纲五常”成为全社会的道德观念。总体来看,儒

3、家思想由起初的不被重视到汉武帝以后的地位显赫,成为统治者高举的思想。然而,后世运用的儒学已非“正宗”孔孟之道。修正、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儒家思想保持主流思想地位的秘诀。四、思维点拨(一)儒家思想在历史上长盛不衰的原因内因自身特点: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体系开放:能不断吸取其他学派的思想。适应时代: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造调整。个人贡献:历代儒学家的创新发展。外因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二)儒家思想的特点注重道德修养:爱人、德政、孝悌、仁义礼智信等。注重血亲人伦: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注重民本思想:苛政猛于虎;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注重社会秩序:克己复礼、正名、齐

4、之以礼等。注重现实社会:关注现实政治、伦理生活、具有理性精神。注重群体意识:重视并积极维护群体秩序与和谐,个人服从群体。注重开放意识:外儒内法、宋明理学(三教合一)、具有很强适应性。(三)诸子百家中有许多相反的观点,学习时注意归纳论点对立双方治国策略儒家法家“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治,强调严刑峻法人性论孟子荀子性本善性本恶人与自然荀子庄子“制天命而用之”顺应自然人生态度儒家道家积极进取“逍遥人生”(四)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注:“民本”一词最早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作为统治者要敬民、重民、爱民,认识到民众的力量,自我约束,修善德行,慎重处理民

5、事、国事。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其实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上,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天下为主,君为客”。(五)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

6、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六)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儒家的“仁政”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的法治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变法的理论武器。墨家的“兼爱”

7、“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七)有关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几个误区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而非孔子亲自编纂的。荀子广泛吸收了法家、道家等各家思想的精华,但他仍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陆王心学,仍然属于理学范畴。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而未反对封建制度。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对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在当时却没有形成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运动。五、探究拓展1(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

8、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5分)2(2015天津文综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

9、修已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论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6分)3(2014天津文综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6分)4(2013江苏单科21)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

10、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3分)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3分)这样,如果V300推入市场后获得的11.3中含有一部分是JAC的意向

11、客户,那么如果IMAGE公司能获得15-16的市场份额,应该可以进入三甲的行列。5(2012北京文综37)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b)计算月度产量比=当月完成总代表产品数量/月度产量基数;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01011021国债(10)2011-09-252.83荀子表5-4 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场收益率统计特征值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2分)简述道家

12、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a)旅客运输:主要从事330路专线空调巴士的经营,该线路从深圳机场直达深圳市中心,1996年共完成地面运输55万人次,成为深圳机场陆路旅客运输的主要力量。2.1 改革过程的简要说明4从近几年来销售的情况看,医院采购逐渐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例如,部队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购买往往在每年一次的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上确定。2001年在总后组织的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期间,确定的购买合同标的达到了5480万美元,这也是一个丰厚的市场。类似地,重要的医疗器械博览会逐渐成了确定购买的普遍手段。在展览会上,用户往往派出包括医生、管理人员和采购人员的队伍来比较和选择,因此,正确妥

13、善对待这种时机也是V300必须重视的问题。6(2012天津文综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2.2 面临的发展机遇分析单元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初步形成机构调整、定岗定编、减员等三项工作完成之后,为工厂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面的工作将以如何使用各种激励和约束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在职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展开。史前时期和先秦时期(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学习内容三:百家争鸣1(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40)阅读材料

14、,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机构和岗位设置完成之后,除生产操作岗位(生产岗位设置变动不大)和选举产生的党群干部之外,其他岗位的人员一律解聘,重新竞聘上岗。其中行政正职的竞聘由工厂统一组织,其他职位以各下属单位或各部门意见为主。工厂明确了竞聘的原则、

15、岗位、程序等,同时规定以后当这些岗位出现空缺时,原则上都要实行公开竞聘的方式,竞争上岗。因为打破了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任何人都可以应聘自己想要的岗位。改革后的一年内,全厂公开竞聘9次,参加竞聘人数451人,竞聘上岗人数255人,其中有12名原来在生产岗位工作的人员(打破身份界限以前这些人的身份是工人)竞聘到管理岗位。公开竞聘、择优上岗的做法为全厂的每位员工提供了一个公平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职工普遍感到,同改革前相比,在东风厂,自己得到了更多的尊重。据孟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5分)【解析】孟子法制观念,从材料一中“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16、可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是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从“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可知孟子的观念是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答: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5分)2(2015天津文综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论

17、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6分)【解析】第一小问品德,根据材料一中连词“而且”可知分为两部分,前部分的中心句为“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后半部分的中心句为“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第二小问政治抱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抱负为改变天下大乱的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答: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4分)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分)3(2014天津文综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

18、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6分)【解析】第一小问材料一中关键信息:“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主张农商平等;“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商鞅重农抑商。第二小问商鞅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农本商末。第三小问重农抑商主要是出于保护小农经济的需要。答: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2分)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2分)背景:当时商业与

19、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分)4(2013江苏单科21)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3分)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

20、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3分)【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第问据材料信息归结根本:孝弟(悌)也。其余思想主张可从治国理论上归结。第问主要内容据材料二主要从家族、宗族、乡里关系上归结。答: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3分)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3分)5(2012北京文综37)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

21、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2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答:材料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材料二体现出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6(2012天津文综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答: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