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创设情境营造教学契机.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804200 上传时间:2022-01-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理创设情境营造教学契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合理创设情境营造教学契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合理创设情境营造教学契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合理创设情境营造教学契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合理创设情境营造教学契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理创设情境营造教学契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理创设情境营造教学契机.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合理创设情境 营造教学契机-小学数学论文-教育期刊网合理创设情境 营造教学契机德国一位学者打过这么一个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这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盐之于汤,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这就是情境的价值。新课程凸现教学的情境性,强调回归生活,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体验,把知识内化为学生个性化的东西。为此,许多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

2、?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一、创设情境需适应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时,对学习材料的反映最清晰,思维最活泼、最有效,学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使学生进入学习的积极状态,无疑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注重以下几点。1.趣味性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数学教科书上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比较枯燥抽象,教学中教师如果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一些童话故事、名人轶事、历史典故等,能提

3、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师创设情境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数学。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可讲述猴王给小猴分粟子的故事;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时,讲述唐僧给徒弟分西瓜的故事。通过创设情境,把教学内容寓于充满趣味的童话故事中,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2.参与性成功的教学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若能创设恰当的情境,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小学生天性好动,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试一

4、试、做游戏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例如,教学“认识平行”一课,课始认识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我让学生玩两小棒的游戏,并且观察两小棒随意散落在桌上有几种情况,从而引出“相交”与“不相交”。这样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悟,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使学生获得了新知。然后用多媒体出示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情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两条直线的相交与平行,真正理解所学知识。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了由生活到数学、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3.成功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对经历过的而且获得成功的事情容易发生兴趣,在

5、内心起到激励作用,之后会对这类事情更加关心,总想再试试,甚至还想把水平再提高一步。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创设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情境。如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习内容的设计安排上要做到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并设计分层练习,多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复习阶段,我会制作一些单元复习的网络课件,设计“让我试一试”“我能行”“闯关”等练习题型,实现计算机与人的直接交互,并让计算机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这既给学生创设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提高了参与学习的热情,学习数学的兴趣自然得到增强。4.竞争性小学生争强好强,所以竞赛也是

6、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之一。课堂教学中,开展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竞争,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能使学生不断突破自我,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例如,学习“乘法分配律”后,教师可让学生同桌出题,一人说前半个算式,如“(30+25)4”,另一人回答后半个算式,即“=304+254”。然后让一个小组出题给另一个小组答,比一比哪组的正确率高。学生在这样充满竞争的情境中,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使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与发展。二、问题情境需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导向,体现学习的目的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依靠发现。”从某种角度来讲,发现问题要比研究与解决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

7、的应用意识,这也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一些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导向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情境创设为教学服务,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因此,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注重情境与教学内容的衔接和导向,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起推动作用。例如,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学生上体育课的情景:“体育老师正在安排学生进行篮球训练。18只球,想一想,要分给男生和女生,该怎么分?为什么?”学生纷纷各抒己见。我接着显示

8、男生有20人,女生有10人,问:“怎样来分这些球?为什么?”这样让学生由情激疑、由疑激思,自然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培养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开放性开放意味着创新。“与其学会,不如会学”“让学生走进数学家的探索之路”,这是课程标准理念下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时,教师要遵循“能使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达到问题解决”的原则。因此,创设情境时要给学生设计具有一定条件(包括多余条件)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建构不同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型,以此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学习的目的,也就是弗莱登塔尔所说的“再创造”和“数学化”。例如,教学“

9、用字母表示数”时,我收集了一些学校的信息,如“现在我校有33个班,共有学生1800人”“现有计算机A台,共制小制作B件”“五年级有6个班,平均每班48人”“五年级共有小发明C件”等,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些信息,用字母表示其中的数量,并说明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在这种含有多个条件的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需积极思维,排除非相关因素的干扰,才能正确解答,且答案多样化,为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三、让情境有助于学生的反思,建构知识体系古代思想家荀况在劝学中说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可见,反思、反省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利于反思的情境

10、,帮助学生树立反思意识。长此以往,可以提高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构问题解决的模型。教学中,引导学生反思的方法有很多,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营造空白,组织反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有时课堂中营造一种平和安静的氛围,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例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在学生学习面积计算公式后,让学生反思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为什么要除以2。有学生说:“我是用两个图形拼起来推导梯形面积的,所以要除以2;一个图形推导的,不要除以2。三角形、梯形是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图形来拼成平

11、行四边形再求面积的,所以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要除以2。而平行四边形是通过割补的方法来求面积的,就是把一个图形变成另一个图形,形状变了而大小没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不用除以2。”这是学生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后的感悟,是这一问题的研究者和发现者。2.探究尝试,引导反思教师可创设一些让学生改变条件或问题的情境,通过变式和发散的训练,让学生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在探索中优化自身的思维。例如,教学“算术和方程解应用题的比较”时,教师出示题目:“妈妈买了5千克苹果和8千克梨,每千克苹果2元,每千克梨2.4元,一共用了29.2元。”先让学生说出此题中存在的数量关系,再让学生尝试

12、结合题意提出一个问题,并说明用什么方法来解答比较简便。通过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反思体会,不管问题如何变化,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等量关系)保持不变。3.运用操作,帮助反思创设一些能揭示问题特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反思知识形成的条件。例如,教学“圆锥体积”时,让学生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通过装沙实验来体会它们之间的体积关系,学生很快发现圆锥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拿出两个不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继续做装沙实验。此时,学生有些茫然,但很快发现圆柱和圆锥成三倍或三分之一的关系需具备的条件等底等高。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学生在反思中顿悟问题之关键。总之,情境创设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高度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另外,情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最终的目标是为了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实现从“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从而更好地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责编杜华)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