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第3讲文言实词(课后巩固提).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814412 上传时间:2022-01-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 第3讲文言实词(课后巩固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语文 第3讲文言实词(课后巩固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语文 第3讲文言实词(课后巩固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语文 第3讲文言实词(课后巩固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语文 第3讲文言实词(课后巩固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 第3讲文言实词(课后巩固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 第3讲文言实词(课后巩固提).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题组1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常以身翼蔽沛公C头发上指 D有泉侧出解析:选A。 A项的“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B项的“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C项的“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D项的“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朝歌夜弦 B前辟四窗C沛公欲王关中 D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解析:选C。C项的“王”,名词用为动词,“称王”。A项的“朝”、“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B项的“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D项的“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2、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B后世必为子孙忧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秋毫不敢有所近解析:选D。D项的“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近、接触”。A项的“卑”,形容词作名词,“卑贱的人”;B项的“忧”,形容词作名词,“忧虑的事”;C项的“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4下列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B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C多可喜,亦多可悲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解析:选D。D项的第一个“老”、“幼”,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A项的“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使人迷乱的地方”;B项的“素

3、”,即“白”,形容词作名词,“白绢”;C项的“多”,形容词作名词,“许多事”。5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尊贤而重士B无贵无贱,无长无少C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解析:选B。B项的“贵”、“贱”,形容词作名词,“地位高的人”、“地位低的人”。A项的“重”,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C项的“尽”,形容词作动词,“取尽”;D项的“谬”,形容词作动词,“弄错”。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则修文德以来之 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C外连衡而斗诸侯 D以弱天下之民解析:选B。B项的“鞭笞”,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A项的“来”,使动用

4、法,“使来”;C项的“斗”,使动用法,“使斗”;D项的“弱”,使动用法,“使弱、削弱”。7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梁以此奇籍B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C舞殿冷袖,风雨凄凄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解析:选C。 C项的“冷”,使动用法,“使寒冷”。A项的“奇”,意动用法,“以为奇”,句意为“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B项的“小”,意动用法,“认为小”,句意“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D项的“美”,意动用法,“认为美丽”。8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B孔子师郯子、苌弘C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D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解析:

5、选C。C项的“帝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帝称王”。A项的“耻”,意动用法,“以为羞耻”;B项的“师”,意动用法,“以为老师”;D项的“奇”、“壮”,意动用法,“认为奇怪”、“认为壮美”。 9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惊姜氏 B木直中绳, 以为轮C先破咸阳者王之 D齐谐者,志怪者也解析:选D。 D项的“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A项的“惊”,使动用法,“使惊动”;B项的“”,使动用法,“使弯曲”;C项的“王”,使动用法,“让做王”。10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B刘备,天下枭雄C妪,先大母婢也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解析:选D。D项为被动句,

6、“为”表被动,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A项“为”表判断;B项主语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构成判断句;C项属于“也”式判断句。1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A吾属今为之虏也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解析:选A。A项为被动句,“为”表被动。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B项副词“则”构成判断;C项“者,也”构成判断;D项“者也”构成判断。12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戍卒叫,函谷举D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解析:选C。C项是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举”这个动词表示意念上的被动。其余三项

7、是省略句,A项为蒙后省,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项为承前省,即“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D项为蒙后省,即“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13下列句式与“此亡秦之续耳”同类的一项是()A谁为大王为此计者B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解析:选B。B项与例句为判断句,由“也”构成。A项为一般疑问句;C项是被动句,“于”为表被动的标志词;D项是承前省略句,即“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之)上坐”。14从句式的角度看,同类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学于余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B自言本是京城

8、女 帝感其诚C伐薪烧炭南山中 贤能为之用D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解析:选A。 A项均为被动句。句“不拘于时”的“于”;句的“为所”是表被动的标志词。B项句是判断句,判断词为“是”;句是被动句,“感”理解为“被感动”。C项句是状语后置句,即“伐薪烧炭(于)南山中”;句是被动句,标志词“为”理解为“被”。D项句为“者,也”式的判断句;句是被动句,标志词“见”表被动。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C沛公安在 大王来何操D微斯人

9、,吾谁与归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解析:选D。D项前者是宾语前置句,后者虽有否定词“不”,但无前置宾语,故不是宾语前置。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A、B项分别有否定词“莫”“未”“不”“未”,其代词宾语“之”“之”“自”“之”分别前置。C项因为疑问代词“安”“何”作宾语,故前置。16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卿欲何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不然,籍何以至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子何恃而往傅说举于版筑之间A/ B/ D/ D/解析:选D。D项句是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何”前置,句是判断句,句是被动句。17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项是()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B

10、古之人不余欺也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解析:选A。A项是一般的疑问句,因为“何”不在宾语的位置上,故不前置。B、C、D项均为宾语前置句。B、C项是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余”“之”前置。D项是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谁”前置。题组2能力提升1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徐九思,贵溪人。嘉靖中,授句容知县。始视事,恂恂若不能。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九思摘其奸,论如法。郡吏为叩头请,不许,于是人人惴恐。为治,于单赤务加恩,而御豪猾特严。讼者,抶不过十。诸所催科,预为之期,逾期令里老逮之而已,隶莫敢至乡落。县东西通衢七十里,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九思节公费,甃以石,行

11、旅便之。朝廷数遣中贵醮神三茅山,县民苦供应。九思搜故牒,有盐引金久贮于府者,请以给赏,民无所扰。岁侵,谷涌贵。巡抚发仓谷数百石,使平价粜而偿直于官。九思曰:“彼籴者,皆豪也。贫民虽平价不能籴。”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谷多,则使称力分负以去,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而官为偿之,全活甚众。积九载,迁工部主事,历郎中,治张秋河道。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九思议筑减水桥于沙湾,俾二水相通,漕水溢,则有所泄以入海,而不侵田,少则有所限而不至于涸。工成,遂为永利。 (节选自明史徐九思传)【注】单赤:孤苦无依的平民。催科:催收租税。中贵:有权势的太监。盐引:商人运

12、销官盐的凭证。(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视事,恂恂若不能 视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 B不许,于是人人惴恐 惴恐:恐惧 C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 雨雪:下雪 D甃以石,行旅便之 行旅:行走旅游解析:选D。D项的“行旅”是“行人旅客”之意,用作名词,而不是动词“行走旅游”。(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郡吏为叩头请,不许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B请以给赏,民无所扰 天将以酬长厚者C使平价粜而偿直于官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D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 公使阳处父追之,则在舟中矣解析:选D。D项前句的“则”相当于“就”或“那就”,表示假设的推断或结果;后句

13、的“则”,可译为“早已”或“早就”,不表示假设的推断或结果,而表示由它领起的事情(后一分句)发生在前一分句所述的事情之前。A项的“为”都是介词,“替”;B项中的“以”都是介词,“用”,而且它们后面都省略了宾语“之”;C项的“而”都是表顺接关系的连词,可不译。(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 B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C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D而官为偿之,全活甚众解析:选C。C项中的“就”是“靠近”之意。A项的“袖”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袖藏”;B项的“食s”,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给吃”之意;D项的“全活”也是使动用法,“使(得到)保全”,如“臣活之”(

14、鸿门宴)的“活”,译为“使活”。(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徐九思为民谋利的一组是()九思摘其奸,论如法逾期令里老逮之而已有盐引金久贮于府者,请以给赏巡抚发仓谷数百石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少则有所限而不至于涸 A BC D解析:选C。 此题考查对内容的选取、概括和对信息的把握能力。句所述均体现徐九思为民谋利的品德。句是表现徐执法严,不徇私情。句是表现他严正执法。句是表现巡抚勤政爱民。(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徐九思吏治严明,坚决处罚违纪官吏,尽管郡中上司求情也不赦免。治理百姓,则尽力施恩于孤苦无依的平民,严加管束邪恶奸猾的势力。B徐九思关心百姓疾苦,他翻修道路以方便

15、交通,又在朝廷祭神扰民的情况下,请求动用府库中的盐税收入赏赐百姓,以减轻百姓的负担。C徐九思处理政事灵活变通,灾荒年份巡抚平价卖粮,他认为只有富豪才有能力买粮,因而动用部分粮食无偿周济濒于死亡的饥饿贫民。D徐九思注意水利建设,为避免河水泛滥淹没良田,他兴建工程沟通漕河、盐河,使水溢时能泄水入海,水少时又不致干涸,使百姓永久得利。解析:选A。 A项中的“郡中上司求情”是对原文信息“郡吏为叩头请,不许”的歪曲,“郡吏”即郡中差吏,显然不是上司。此项的后半“治理百姓奸猾的势力”可在“为治特严”中找到依据。B项可从“县东西通衢民无所忧”一段文字中找到依据。C项可从“岁侵全活甚众”。D项可从“积九载遂为

16、永利”中找到依据。对这种无端的歪曲概念,淆乱是非,考生只有准确理解原文信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隶莫敢至乡落。译文:_贫民虽平价不能籴。译文: _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译文:_谷多,则使称力分负以去。译文: _解析:句中的“隶(衙役)”、“莫(没有谁)”、“乡落(村落)”为关键词。句中的“不能”是个古今异义词,理解为“没有能力(财力)”,而不是“不可以”。句中的“乃(于是)”、“直(通值,引申为价钱)”。句的关键词有“称力”和“负(荷、背)”。答案:衙役中没有谁敢到乡村中去(骚扰百姓)。贫苦民众即使是平价也没有能力买进。于是按时价卖出其中一半,把钱交入官府。稻

17、谷多,就让民众据自己体力分取背走。参考译文:徐九思,是贵溪人。嘉靖年间被任命为句容知县。刚到职开始工作,处处小心谨慎,好像没多少本领。不久,有个小吏袖里藏着空白文书偷盖印章,徐九思指出他的罪责,按法律判罪。州郡的官吏替那人叩头求情,九思没有答应,从此人人心怀恐惧。治理县务,对那些孤苦无依的平民一定要给予好处,但是管束邪恶奸猾之人特别严厉。吃官司的,鞭打不超过十下。催收的各种租税,约定期限,过期不缴的就让里正把他们逮来就是了,衙役中没有谁敢到乡村中去(骚扰百姓)。县里有条东西七十里的大路,上面淤积了很厚的泥土,下雪天,泥浆淹没到大腿。九思节省公家开支,铺上石头,从此百姓行走方便。朝廷多次派有权势

18、的太监到三茅山祭祀山神,百姓苦于供应物资。九思找出旧的公文,发现官府里长期储藏着商人运销官盐的盐税收入,便请求用来补偿百姓,百姓没有受到干扰。荒年,稻谷价格暴涨,巡抚打开仓库拿出几百石稻谷,让官吏把稻谷平价卖出而把粮钱交付官府。九思说:“那些买稻谷的都是富豪。贫苦民众即使是平价也没有能力买进。”于是按时价卖出其中一半,把钱交入官府,用剩下的粮煮粥给饥饿的人吃。稻谷多,就让民众据自己体力分取背走,那些住在偏远山谷的,就让他们就近取富贵人家的稻谷,官府替他们偿还,使得很多人活了下来。在任九年,升任工部主事,后来又任郎中,治理张秋河道。漕河和盐河相互靠近却不相通,漕河水满就会泛滥成水涝。九思建议在沙

19、湾修筑减水桥,使两河相通,漕河水满,就有地方排进大海,而不会侵犯农田,水少又有所控制不至于使农田干涸。工程竣工,于是成为长久的利益。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愈寒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与我衣 与:给予B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20、爱:爱护C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 必定:必然安定D若夫欲利人之心 利:有利于解析:选B。B项的“爱”理解为“吝惜、珍惜”。(2)下列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解析:选A。“未之识”是个宾语前置句,A项与之相同。B项是定语后置句,C项是一个一般的紧缩句式,D项是介宾状语后置句。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齐桓公逐白鹿,至麦丘,见邦人曰:“尔何谓者也?”对曰:“臣麦丘之邦人。”桓公曰:“叟年几何?”对曰:“臣年八十有三矣。”桓公曰:“美哉寿也!”与之饮,曰:“叟盍为寡人寿也?”对曰:“野人不知为君王之寿。”桓公曰:“

21、盍以叟之寿祝寡人矣!”邦人奉觞再拜曰:“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桓公曰:“善哉祝乎!寡人闻之矣。至德不孤,善言必再,叟盍复之。”邦人奉觞再拜曰:“使吾君好学而不恶下问,贤者在侧,谏者得入。”桓公曰:“善哉祝乎!寡人闻之,至德不孤,善言必三,叟盍复之。”邦人奉觞再拜曰:“无使群臣百姓得罪于吾君,亦无使吾君得罪于群臣百姓。”桓公不说曰:“此一言者,非夫前二言之祝,叟其革之矣。”邦人澜然而涕下,曰:“愿君熟思之,此一言者,夫前二言之上也。臣闻子得罪于父,可因姑姊妹而谢也,父乃赦之。臣得罪于君,可使左右而谢也,君乃赦之。昔者桀得罪汤,纣得罪于武王,此君得罪于臣也,至今未有为谢者。”桓公曰:“

22、善哉!寡人赖宗庙之福,社稷之灵,使寡人遇叟于此。”扶而载之,自御以归,荐之于庙而断政焉。桓公之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者,非独管仲也,亦遇之于是。 (节选自新序杂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叟其革之矣 革:改换B自御以归 御:坐车C愿君熟思之 熟:仔细D桓公不说曰 说:高兴解析:选B。B项的“御”应为“驾驭车马”之意。(2)下列与“美哉寿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大王来何操C甚矣,汝之不惠 D不拘于时,学于余解析:选C。“甚矣,汝之不惠”是谓语前置句。A、B项均为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D项为被动句和状语后置句。(3)下列与“一匡天下,不以

23、兵车者”一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今以钟磬置水中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刿)问:“何以战?”解析:选D。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例句中的“以”与“何以战”中的“以”是“凭借”之意,介词。A项作“因为”讲,为介词;B项作“把”讲,为介词;C项作“并且”讲,表并列关系的连词。(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金玉之贱,人民是宝。译文:_使吾君好学而不恶下问。译文:_解析:此题考查文句翻译,重点是:句的宾语前置,词类活用,句的“使、恶、下”等词语的落实。答案: 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假使我的君主喜欢学习又不讨厌去问地位低下的人。参考译文 齐桓公为了追猎白鹿,来

24、到麦丘,见到一个城里人,就问:“怎么称呼你呀?”回答说:“我是麦丘的城里人。”桓公问:“老头子多大岁数?”回答说:“我年纪有八十三了。”桓公说:“好长寿呀!”与他喝酒,问道:“你老可不可以祝我长寿呀?”回答说:“山野之人不知道怎么祝君王长寿。”桓公说:“那就用你老的长寿来祝我长寿吧!”城里人捧着酒杯拜了几拜,说:“如果要我的君王真正长寿,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桓公说:“这个祝福很好!寡人知道了。最高的德性不会孤单,有益的话不会只说一遍,你老何不再说一个。”城里人捧着酒杯拜了几拜说:“假使我的君主喜欢学习又不讨厌去问地位低下的人,贤良的人在身边,直言的人可以进去。”桓公说:“这个祝福

25、很好!寡人知道了。最高的德性不会孤单,有益的话一定要说多遍,您老何不再说一个。”城里人捧着酒杯拜了几拜说:“不要让群臣百姓得罪于我的君王,也不要让我得罪于群臣百姓。”桓公不高兴地说:“这一句,不和前两句祝福相同,你老把它改掉吧。”城里人脸上挂着泪珠,哭着说:“希望君王仔细想想,这句话,比刚才的那两句话更重要。我听说儿子冒犯了父亲,可由姑、姐、妹来开释,父亲于是饶过了。我冒犯君王时,可让君王左右的人为我开释,君王就可以饶恕我。从前桀得罪了汤,纣得罪了武王,这都是君得罪了臣的事例,到现在也没有为他们开释的人。”桓公说:“说得好!我凭着祖宗的福气,土地的神灵,才让我在这里遇见了你。”桓公搀着他上车坐着,自己驾驭车马回去,保举他到庙堂又让他决策政治事务。桓公之所以合并了九个诸侯,称霸天下,不因为军队,不只是因为管仲,也得益于这次的遭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