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泉试验与应用.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830927 上传时间:2022-01-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7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喷泉试验与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喷泉试验与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喷泉试验与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喷泉试验与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喷泉试验与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喷泉试验与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喷泉试验与应用.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喷泉实验与应用I要点梳理I1 .喷泉实验的原理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2 .形成喷泉的类型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能形成喷泉的气体和液体。气体HClNH3CO2、Cl 2SO2、H2sNO2NO、O2、(4 : 3)NO、O2、(4 : 1)吸收 剂水、NaOH溶液水NaOH溶液水水水3 .喷泉实验的发散装置及操作方法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实验,其本质是形成压强差而引发液体上喷,以教材中的装置(发(如使气体溶于水、热敷或冷敷、散源)可设计如图所示的多种不同的装置和采用不同的操作生成气体等)来形成喷泉。设计说明:装置(I)

2、向锥形瓶通入少量空气,将少量水压入烧瓶,导致大量氨溶解,形成喷泉。装置(n)省去了胶头滴管,用手(或热毛巾等)捂热烧瓶,氨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 空气,氨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 (或用浸冰水的毛巾“冷敷”烧瓶,使水进入烧瓶中,瓶内氨 溶于水)。装置(出)在水槽中加入能使水温升高的物质致使锥形瓶内酒精因升温而挥发,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产生喷泉。装置 (IV)向导管中通入一定量的 H2s和SO2,现象为有淡黄色粉末状物质生成,瓶内壁附有水珠,NaOH溶液上喷形成喷泉。装置 (V)打开处的止水夹并向烧瓶中缓慢通入等体积的HCl气体后关闭该止水夹,等充分反应后再打开处的止水夹,观察到先有白烟产生,

3、后产生喷泉。装置 (V1)中,挤压胶头滴管,然后打开导管上部的 两个活塞,则在右面烧瓶出现喷烟现象,再打开导管下部活塞,则可产生双喷泉。4 .喷泉实验产物的浓度计算关键是确定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后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1)HCl、NH3、NO2气体或它们与其他不溶于水的气体混合时: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1 1- 1为 224 ml 匕。(2)当是NO2和。2的混合气体且体积比为4 : 1 时,c(HNO3)= ; mol L 1 28专题箱练1 .如图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滴管的胶头, 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

4、符的是 ()A. CO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B. NH3(H2O中含酚儆)/红色喷泉C. H 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D. HCl(AgNO 3溶液)/白色喷泉答案 A解析 二氧化碳难溶于碳酸氢钠溶液,不能产生压强差,无法形成喷泉,A项与实验事实不相符。2 . (2018沈阳质检)下图是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4个喷泉实验方案,下列有关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的是()NaOll浓锐水A,挤压装置的胶头滴管使 CC14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B.挤压装置的胶头滴管使 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的 a处不断鼓入空气并打开止水夹D.在装置的水槽中

5、慢慢加入足量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答案 B解析 H2难溶于NaOH溶液,不能使烧瓶内外形成较大压强差,故不能引发喷泉。3 .如右图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某同学用烧瓶中盛不同成分的气体进行喷泉实验,请帮助分析实验后烧瓶中所得溶液的浓度。(假设是在标准状况下完成实验,且溶质不扩散)(1)若用 HC1 气体,则 c(HCl) =。(2)若用 NO2气体,则 c(HNO3)=。(3)若用 n(NO2): n(O2)=2 : 1 的混合气体,则 c(HNO 3)=。答案 (1)17 mol L 1 (2)9qa mol L 1 (3)7 mol L 1 22.422.42o解析 设烧瓶的容积为 V

6、 L,则气体的物质的量均为 224mol。V有mo1若是HC1气体,喷泉后,溶液充满烧瓶,则溶液的体积为 V L, c(HCl) = V L (2)若为NO2,喷泉后,溶质为 HNOa,3NO2+ H2O=2HNO 3+ NOV 224 mo12v V3X 22.4 mo12则喷泉后溶液的体积为 2V L ,32 K Vc(HNO3)=3 芋4=品 mol L 1。3V L.4 .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方法,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1)在如图所示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 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 (填字母)。A . Cu与稀盐酸B. NaHCO3与 NaOH 溶液C. CaC

7、O3与稀硫酸D. NH4HCO3与稀盐酸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 。(2)在图示锥形瓶外放一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 (填字母)。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 。答案(1)D NH4HCO3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锥形瓶中气体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入烧瓶,形成喷泉(2)A 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锥形瓶中的酒精汽化,锥形瓶中气体压强增大,把酒精压入烧瓶中形成喷泉解析(1)Cu与稀盐酸不反应,NaHCO 3与NaOH溶液反应不产生气体, 不能形成压强差, 故 不能形成喷泉;Ca

8、CO3与稀硫酸反应产生 CO2,但生成的 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 CaCO3 的表面,会使反应很快停止,不能形成较大的压强差,故不能形成喷泉;NH4HCO3与稀盐酸(1)若要在烧瓶n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I中不产生“喷泉”现象, 其操作方法是反应能产生较多的 CO2气体,从而使锥形瓶内压强远大于烧瓶内压强,从而形成喷泉。浓硫酸、生石灰、烧碱溶于水均能放出大量的热,使酒精大量挥发,形成较大的压强差,从 而形成喷泉;氯化钠、硝酸钾、硫酸铜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不能使酒精大量挥发,不能形 成较大的压强差,不能形成喷泉。5.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3和HCl的有关性质。实验前 a、b、c活塞均

9、关闭。(2)若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在烧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3)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和控制活塞的开关,在烧瓶I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n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 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 答案(1)先打开a、b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 a、b活塞) (2)烧瓶n中导管口处产生白烟(3)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 c活塞),片 刻后,关闭a活塞,然后打开b活塞 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 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 c活塞),片刻后,打开b活塞解析(1)打开a、b活塞,再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n中,由于NH3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烧杯中的水迅速进入烧瓶n中,形成喷泉。(2)先打开a、c活塞,再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n中,烧瓶n中的压强迅速减小,烧瓶I中的HCl气体会进入到烧瓶 n中,且与NH3化合生成NH4CI而产生白烟。(3)在(2)基础上,若关闭a活塞,打开b活塞,烧杯中的水会迅速进入烧瓶I中,形成喷泉;若打开b活塞,不关闭a活塞,烧瓶中的水便会同时进入烧瓶I和n中,形成双喷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