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展探究活动的再设计方案.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855286 上传时间:2022-01-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56.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效开展探究活动的再设计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有效开展探究活动的再设计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有效开展探究活动的再设计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有效开展探究活动的再设计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效开展探究活动的再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开展探究活动的再设计方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有效开展探究活动的再设计- 科学论文有效开展探究活动的再设计陈荣林为了促进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教师有必要对教材进行解读、领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探究活动进行再设计,体现“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那么,如何对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进行再设计呢?一、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日常经验基础上的,而这些日常经验学生认为是合乎情理的。学生的许多前概念在他们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有可能会严重干扰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果对学生的前概念没有充分考虑的话,学生即使出于某种需求而短时间强行记住了科学概念,但随着需求的消失, 他们可能很快又会回到原来的前概念状态,这样就会导致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2、在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再设计中,我们可以采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或制造“矛盾事件”的教学策略,对学生错误的概念加以转变, 也可以使用类比等方法把学生与科学概念不相悖的前概念进行扩展,使其建立起科学概念。 如点亮小灯泡一课,我们通过调查发现, 学生在学习前对导线的认识是错误的他们认为导线的塑料部分和里面的金属都能导电。基于此,我们在活动设计时特意给学生准备了三种导线: 两头塑料皮都没有剥开的、 一头塑料皮剥开的和两头塑料皮都剥开的。把它们分别放在3 个地方,供学生自由选择,尝试点亮小灯泡。学生通过对三种材料的操作, 特别是对前两种不能点亮的导线的操作,引发了他们对先前认知的怀疑。 这时可以趁热打铁,

3、 引导学生认识导线各部分的材料及作用,他们很容易对导线形成正确的认识。此后学生每用到导线, 总是不由自主地看下导线两头的塑料皮有没有剥掉,可见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得到了有效纠正。二、领悟教材设计意图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它系统地呈现了科学学习的内容,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师生开展课堂对话和互动的平台,它对学生的科学学习过程起着指引作用。小学科学的每一个课时, 每一个活动都深含意义, 凝聚着教育专家的思想。因此,对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进行再设计时,我们要认真研读教材,领悟教材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并以此进行再设计。首先,要深入活动看活动。我们不仅要仔细研读与活动有关的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 还要研读学生

4、作业本、 教学具和电子音像教材, 熟悉教材所呈现的探究活动的环节,理解其中的内涵。其次,要跳出活动看活动。我们要跳出教材来设计探究活动,要从单元的框架结构出发, 明晰探究活动在单元学习中的地位与目标,理解编者把活动设计在单元特定位置的意图。如光和影一课,当学生学习了影子产生的条件以及光源的概念之后, 教材设置了探究物体影子变化特点的三个活动:物体的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物体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如果按照教材呈现的顺序逐个进行探究, 学生确实能完成相应的探究,但是探究过程比较零散, 而且逐个规定方法探究, 学生在探究过程

5、中关注的面比较窄,发现也少。这三个探究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我们可以进行再设计,将其整合在一起开展。从单元结构和教材整体来看, 光和影一课是光单元的起始课,其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交代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于是,我们把这个探究活动的重点放在让学生仔细观察与科学记录上,对探究活动做了再设计。1.观察同一个物体的不同影子,发现影子的位置、长短、大小和形状会发生变化。2.提出探究活动,明确探究要求。用手电筒、小木块和4 张纸屏,分别观察影子位置变化、长短变化、大小变化和形状变化的特点,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尝试作出解释。如果有其他发现,单独记录下来。3.指导观察与记录的方法。讨论:怎样可以更好地发现影子变化

6、的特点?重点是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科学记录。教师示范操作,指导记录的方法: 可以用描轮廓的方法把影子画在纸屏上,同一项探究画在同一张纸屏上并科学标记。4.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教师巡视,视情况作指导。5.交流探究情况,达成共识,形成概念。最后,要通过活动再反思。从教材活动与再设计活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对比来看,学生在知识层面都可以达到教材所预设的目标,但通过再设计整合后, 学生探究的时间、空间都增加了,专注度明显提高,观察、记录做得更好,探究中的意外收获也更多。 如学生还发现了“物体的影子不会越来越小”“光源在物体侧面,影子看上去浅;光源在物体上方,影子看上去深”等。三、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小学科学探究

7、活动的类型不同, 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 如发现式探究活动,学生的学习从有兴趣的问题和具体的探究材料开始,他们研究材料,进行观察,发现问题的答案。 教师作为引导者, 对学生的探究进行指导。 发现式的探究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探究更具开放性。在探究活动的再设计中,选择怎样的探究类型,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活动方式。如5E 模式的探究,它的步骤更加详细,有更清晰的目标,教师要提前为特定的概念和解释准备好说明性的指导。如光是怎样传播的 一课,教材所呈现的是典型的5E 模式的探究活动:参与。提出问题:光是怎样从光源出发照到物体上的?说说你的想法。探究。用

8、实验来验证光是怎样传播的。解释。描述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得出光是怎样传播的结论。迁移。解释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在背光的一面?评价。在学生探究、研讨过程中给予评价,鼓励反思。这样的设计,适用于对光是直线传播的现象已经有了不少的积累,对光是直线传播有了一定的认识, 并且具有相应探究能力的学生。如果学生对光是怎样传播的缺少认识,没有相应的生活体验且探究能力一般,以这样的模式去探究,探究的过程会比较曲折, 效果不是很理想。 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把这个探究活动设计成发现式的。1.出示材料,提出问题。老师这里有一根软管,一个装有3 张打孔塑料卡片的架子(如图1 、图 2),怎样

9、让手电筒的光穿过它们?2.学生利用材料进行探究,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及时记录下来。3.学生交流研究过程和他们的发现。教师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过程,从而建构起对光是怎样传播的科学的理解。4.交流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个现象在生活中的体现。学生寻找日常生活中能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事实、现象,丰富他们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总之,通过设计发现式的探究活动,即使是对光的传播方式缺乏认识的学生,或探究能力一般的学生也能很好地建立科学概念,为他们继续学习光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是探究式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凭借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凭借自己的专业功底和经验, 正确审视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以核心概念为统领, 对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进行有效的再设计,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宁围镇第一小学(31121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