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大型公园概念性规划.doc

上传人:奥沙丽水 文档编号:138566 上传时间:2025-07-11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8.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铜陵市大型公园概念性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铜陵市大型公园概念性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铜陵市大型公园概念性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铜陵市大型公园概念性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铜陵市大型公园概念性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项目名称:安徽省铜陵市大铜官山公园概念性规划(2006.10 评审稿) 安徽省铜陵市大铜官山公园概念性规划Conceptual Planning of Da Tong Guan Shan Parkin Tongling City, Anhui Province规划概要Planning Framework(评审稿)2006.10规划概要目录导 言11项目背景12规划范围13规划期限14项目特点15项目框架2第1部分 背景分析31.1宏观层面区域背景31.1.1经济发展背景31.1.2生态发展背景31.1.3社会发展背景31.2中观层面山城关系31.2.1生态关系31.2.2旅游游憩关系31.2.

2、3城市建设关系41.2.4景观形象关系41.3微观层面基地现状41.3.1生态现状分析41.3.2旅游游憩现状分析51.3.3山城交接地带现状分析51.3.4景观形象现状分析61.4目标-问题-对策研究61.4.1目标体系61.4.2问题识别71.4.3对策81.5 第1部分图纸9第2部分 战略规划102.1规划依据102.2指导思想102.2.1以“生态山水铜都”为核心102.2.2全面保护102.2.3严格控制102.2.4重点恢复102.2.5综合利用102.2.6有序建设102.3战略目标112.3.1总体目标112.3.2生态目标112.3.3旅游与游憩目标112.3.4山城交接地带

3、目标122.3.5景观形象目标122.4战略策划132.4.1总体策划132.4.2生态策划132.4.3旅游游憩策划132.4.4山城交接地带策划142.4.5景观形象策划142.5战略格局142.5.1空间格局142.5.2交通组织172.5.4基础设施安排182.6第2部分图纸19第3部分 概念规划203.1 生态概念规划203.1.1概念规划框架203.1.2 生态发展战略结构203.1.3 生态保护区规划203.1.4 生态恢复区规划213.2 旅游与游憩概念规划213.2.1概念规划框架213.2.2旅游和游憩发展战略结构213.2.3空间布局规划213.2.4铜文化旅游规划223

4、3 山城交接地带概念规划253.3.1概念规划框架253.3.2规划结构253.3.4空间布局253.3.5交通组织253.3.6用地控制263.4 景观形象概念规划263.4.1概念规划框架263.4.2规划结构263.4.3生态的铜官山263.4.4文化的铜官山273.4.5新山水城市中的铜官山273.5 第3部分图纸28第4部分 实施操作294.1两大重点景区规划294.1.1铜文化旅游景区294.1.2谷地生态景区294.2七大核心项目规划304.2.1矿坑遗址博物馆及采矿体验园304.2.2铜文化艺术村304.2.3罗家村大炼渣遗址地及陈列馆314.2.4铜官山铜塔及观景台314.

5、2.5灵佑王庙/生态教育中心314.2.6分水岭农家体验园314.2.7白鹤禅寺314.3分期发展规划324.3.1近期发展规划324.3.2远期发展规划324.3.3远景发展规划324.4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估324.4.1投资估算324.4.2效益评估334.5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334.5.1发展环境334.5.2组织保障344.5.3资金保障344.5.4人才保障344.5.5管理保障354.6第4部分图纸355导 言1项目背景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地区是我国历史上铜矿资源的重要生产地。近三千年的长期开采,使得铜官山地区的矿产资源逐渐枯竭,再加上山体自然生态环境因缺乏保护而造成的破坏,使得铜官山

6、地区在产业和生态上都面临着再转型的思考。铜官山作为铜陵的发源地,其保护和开发是铜陵人长期以来的夙愿,市民呼声很高,为充分挖掘大铜官山地区的资源特色和优势,提升其在铜陵生态、旅游游憩和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发挥其在铜陵市域整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06年2月铜陵市城市规划局委托同济大学承担大铜官山公园概念性规划编制工作,以使铜官山地区的发展具有科学的战略性指导方向。2规划范围铜陵市大铜官山公园概念性规划范围东以建设中的铜九铁路为界,南至铜汤高速公路,西界铜都大道,北至规划道路学士路,规划总面积59.02平方公里。公园范围内的主要山体有:铜官山、乌木山、大小青山、笔架山、螺蛳山、宝山、棋盘山、西峰寨、

7、伞形山、樟木山等。3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06-2030年,规划期分成三个阶段: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1-2030年4项目特点大铜官山公园概念性规划不能按照普通的公园规划对待,更不同于单纯的旅游规划,它应当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综合性本项目包含自然生态保护、旅游游憩开发、山城交接地带建设及景观形象塑造等多方面综合性课题,对每一个方面都需进行深入调查,在多部门参与下,通过多种信息汇集,多种意见沟通,形成综合性结论,与委托方共同关注公园的发展。2)研究性本项目旨在为大铜官山公园发展提供战略方向,因此可以采用创新方法为基地开发提出研究型的方案和规划指

8、导。3)探索性本项目采用了一种逆向的规划过程,从实际操作入手,涉及28个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8个相关专业规划,综合出7个层级298项目标,并以其为根基,总结形成概念、进而上升到战略,并以常规的调查分析、空间规划、目标确立与这一过程一一对应,是一种“逆过程”研究方法的探索。4)战略性本项目的规划内容不在于提供一套面面俱到的规划成果,而是为大铜官山公园的未来发展描绘出一套战略性蓝图,指导后续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5项目框架图1-2 项目框架图图1-1 项目金字塔结构图36第1部分 背景分析1.1宏观层面区域背景1.1.1经济发展背景1)入围“长三角” 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2)连线“马芜铜宜” 构建沿

9、江城市群3)融入“两山一湖” 错位发展区域联动1.1.2生态发展背景1)建设“生态安徽” 构筑发展新平台2)打造“生态山水铜都” 实现城市转型1.1.3社会发展背景1)创建“和谐铜陵”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2中观层面山城关系从“依山”到“拥山”,从“吃山”到“育山”,山与城的关系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以下主要从生态、旅游游憩、城市建设和景观形象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1.2.1生态关系生态山水铜都的核心内容。作为一座城中之山,在城市山水格局中,大铜官山公园成为城市绿色生态网架的核心,是一座城市中的生态绿洲,对改善市区的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增加生物多样性及调节城市小气候,承担着无可替代的生

10、态保育作用。1.2.2旅游游憩关系旅游突破口,游憩新热点。大铜官山公园区域铜文化积淀深厚,与主城区毗邻,既有利于打造与九华山的互补型旅游体验,吸引外地游客,带动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又可以依托城市的服务基础设施,降低前期开发成本,易于启动,是整合铜陵铜文化旅游资源形成整体合力的极核点,也是启动铜陵旅游业进入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作为一座60平方公里的大型城中之山,变化丰富的自然地形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游憩可能性;良好的视觉景观提供了观光的条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遗迹遗址则饱含教育意义。大铜官山独特的地理区位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环境使之成为自然大背景下市民休闲游憩的首选去处,必将要承担起铜陵市民日常尤其是周末

11、休闲健身场所的重任。1.2.3城市建设关系城市用地拓展的新空间。铜官山紧靠城市,城市依山发展,城与山共生共息。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发展控制,致使铜官山及其周边地区用地较混乱,山体遭破坏情况严重。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大铜官山公园的建设,势必导致山城交接地带的土地增值。借助这一契机改造旧区,引入适量商业和高端房产,将能有效带动整个大铜官山的建设发展,形成铜陵市的新生活带。1.2.4景观形象关系城市形象塑造的最大载体。大铜官山作为铜陵市的城市背景是城市天际线的重要组成元素,虽然目前城市与山体间的视觉景观未能得到妥善的整治以及规划,然而大铜官山仍然是构成铜陵市城市形象的重要元素。若能通过妥善的整治以及规划

12、便可有效的提升城市形象。1.3微观层面基地现状1.3.1生态现状分析1)生态资源现状(1)动植物资源(2)水文资源2)生态敏感度评价棋盘山山体和铜官山东南山体生态敏感度最高,不适宜进行任何建设与开发。其他山体生态敏感度较高,应尽量对其进行保护。南部两座山体形成的天然生态谷地和部分山城交接地带生态敏感度不高,可在不破坏农田和村落原生态环境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开发。大部分的山城交接地带生态敏感度低,可在这些区域进行集中的开发建设。3)生态问题分析(1)山体破坏、环境污染严重(2)绿量不足品质较差(3)地质灾害遍布(4)血吸虫疫区面积广大(5)垃圾填埋场对环境影响严重4)生态综合评价大铜官山公园总体

13、生态环境现状并不理想。动植物资源较贫乏,大部分山体植被状况不良,品质欠佳,整体植被覆盖率偏低,山体破坏现象严重,自然水系不发达且部分受尾砂严重污染,并且基地内还存在血吸虫、山体滑坡塌陷等自然地质灾害,生态环境亟需治理。另一方面,基地内也拥有一些自然景观现状良好的区域,这些区域有很大的自然生态景观吸引力,可以在合理保护的前提下加以利用和挖掘。同时,对基地内大量的生态破坏的恢复工程也可以成为一大亮点,是进行生态教育的绝佳素材,展示生态科技的生动课堂。1.3.2旅游游憩现状分析1)旅游游憩资源现状(1)自然资源:地景、水景、生景(2)人文资源有形资源:历史遗迹、工业旅游资源、土特产品无形资源:青铜文

14、化、神话传说、诗词歌赋2)旅游游憩客源市场现状近年来铜陵市旅游业发展较快,但由于铜陵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知名度不高,且腹地较小,铜陵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省内偏低,受“两山一湖”旅游区及周边主要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客源不稳定。3)旅游游憩问题分析(1)区域旅游竞争优势不足(2)旅游资源相对贫乏(3)铜文化载体缺少历史积累(4)现有矿业企业对旅游开发兴趣不高 (5)现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所需投入较大(6)市民缺乏与自然接触的休闲娱乐场所4)旅游游憩综合评价大铜官山公园内自然和人文资源有一定基础,但整体资源水平较差。价值较高的资源多属人文资源类,而其中绝大多数都具有工业文化的特征。因此,从资源的角度

15、来看,大铜官山适合开展以工业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此外,部分山体和水体在经过环境改善后也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中央谷地结合村庄适宜开发生态农业旅游。1.3.3山城交接地带现状分析1)山城交接地带土地利用现状基地内现状以农田耕地、山地等非建设用地为主,主要城市建设用地沿铜都大道、沿新大道、学士路、北京东路分布。在耕地,山地周围零星分布着乡村,工矿和村民点。2)山城交接地带问题分析(1)城市用地侵占山体现象严重(2)建筑形式杂乱无章缺乏控制(3)交通缺乏合理组织3)山城交接地带综合评价目前山城交接地带的土地开发无序,城市建设用地侵占山体现象较为严重,现状土地利用较混乱,建筑形式显得杂乱无章,缺乏整体

16、的建筑景观和城市风貌控制,道路等级较低,交通组织不畅。良好的山岳生态资源没有得到重视,不能充分发挥山城交接地带的土地效益。随着大铜官山公园周边交通环境的改善将有大量交接地带用地可供开发,作为稀缺型资源既有利于缓解城市用地紧张,又是整个城市建设的黄金地带,对重塑城市景观风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3.4景观形象现状分析1)视觉景观现状1)景观视线现状2)城市景观标识现状3)视觉景观分类4)山体破坏分级2)视觉评价1)视觉质量评价2)视觉敏感度评价3)视觉污染评价3)景观形象问题分析1)大气环境质量不佳景观能见度较低2)城市与山体的视觉联系不够紧密3)局部山体破坏严重影响山岳景观4)局部高压走廊对

17、景观视线产生影响和干扰4)景观形象综合评价拥有市区范围最高峰的大铜官山山系可以说是铜陵城区最为重要的视觉景观资源,但这一宝贵的视觉景观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山上多处采石场和高压走廊等视觉污染源阻断了视觉中山体轮廓线的完整;山体植被覆盖率较低,在空间上不能辅助山体塑造优美轮廓线;铜官山的标志作用不够明显;城区中缺少视觉通廊,以山体为背景的开放空间也较少。导致城区内能看到部分或完整山体的点较少,山城之间的视觉联系较弱。景观现状存在不少问题,但可以通过规划和整治,发挥铜官山等山脉作为景观资源的优势,增加在城区看山视觉感受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最终给人以美的视觉感受。1.4目标-问题-对策研究

18、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现状分析的同时,根据概念性规划目标索求的特点,采用目标问题对策的创新研究方法进行基于现实与操作的策划,以此作为规划的基础。1.4.1目标体系“目标体系的确立”采用互动参与式的手段,对铜陵市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相关专业规划、市民公众三方面对本项目的目标进行收集汇总;同时,通过项目组对基地及周边地区详细深入的现场踏勘所收集的现状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在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相关专业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目标。再根据自下而上的原则,对所有目标进行评价和分类分级,构建形成七级目标体系。根据大铜官山公园的特点,进行目标、问题、对策的分类归纳总结。1)生态目标以露天矿场恢复示范园、黄狮

19、涝尾砂生态恢复、郎冲畈水体保护区、各类采石场治理整治、动植物园、惠溪河滨游憩带等项目实施目标为具体目标落实,从矿山资源保护与恢复、山体与水体生态保护与恢复、灾害安全处理、生境营造等功能目标出发,分别从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安全三个方面构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生态总目标。2)旅游游憩目标以矿坑遗址博物馆、废弃水泥厂房游乐园、海螺水泥工业游乐园、日军碉堡遗址地等项目实施目标为具体目标落实,从农业资源整合、露天矿场保护与展示、旅游服务设施、休闲类游憩、健身类游憩、铜文化展示等功能目标出发,分别从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旅游服务、休闲娱乐、文化科教五个方面构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矿山公园”、“市

20、民公园”的旅游与游憩总目标。3)山城交接地带目标以工矿企业搬迁、五松度假村、铜文化艺术村等项目实施目标为具体目标落实,从用地整治、交通梳理、房产开发、设施建设、地段风貌控制等功能目标出发,分别从整治梳理、开发建设、风貌控制三个方面构建“山岳生态城区”的山城交接地带总目标。4)景观形象目标以铜官山体景观保护恢复区、义安路、长江路视廊控制区、铜官山铜塔观景台、“中国古铜都”标志字等项目实施目标为具体目标落实,从山体景观保护和恢复、景观视廊控制、景观视线组织、景观标识系统、建筑风貌控制等功能目标出发,分别从景观保护、景观控制和景观整治三个方面构建“城市形象第一标志”的景观总目标。1.4.2问题识别“

21、问题识别”是在“目标体系确立”的工作完成后,结合对现状问题的分类分析和对实现目标的各级问题进行识别研究,在此基础上,规划总结出对于实现目标体系所涉及到的关键问题,为后续的对策研究提供指导方向。1)生态目标面临的问题生态恢复类问题 山体资源破坏严重 缺少网络化立体的森林生态系统生态保护类问题 矿业 林业 水资源保护问题生态安全类问题 自然灾害的安全化处理 人为破坏的安全化处理2)旅游游憩目标面临的问题观光农业空间整合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矿业旅游的精品化特色化发展问题生态旅游的保护开发发展并重问题铜文化展示和科研教育的问题市民休闲游憩活动设计的问题3)山城交接地带目标面临的问题交接地带开发建设与山体保

22、护的问题城市边缘区发展控制和整治问题交接地带风貌控制问题4)景观目标面临的问题山城景观视廊、景观视线统一组织和控制的问题加强景观形象统一规划的问题公园标识系统建立的问题1.4.3对策对策研究首先是在对目标体系和问题识别的系统化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于七级目标所对应的七级问题对解决对策进行罗列,而后对这些对策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归纳,从生态、旅游游憩、山城交接地带、景观形象四个方面总结分类对策,以此作为后期概念规划的指导依据。1)生态目标对策针对公园中自然及农业生态资源进行空间与管理层面的保护对策拟定。对山体资源破坏严重区域进行生态恢复,以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通过可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规划,合理利

23、用生态资源,并达成生态教育的目的。2)旅游游憩目标对策改变即有农业结构,重新整合农业空间与经营方式,达成产业转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矿业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通过规划达成矿业旅游精品化与特色化目标。突显大铜官山铜文化地位,规划铜文化展示馆所与场地,发展铜文化主体的科普及爱国主义教育。切实了解市民休闲游憩活动需求,打造大铜官山公园为面向市民的游憩区域。3)山城交接地带目标对策合理开发山城交接地带,确保山城交接地带景观风貌质量的维持。对现有山城交接地带环境质量较差区域进行整治。有效开发建设山城交接地带,发挥山城交接地带最大土地效益。4)景观目标对策视觉景观视廊以及视觉保护区的划设,以及视觉景观控制

24、规范的拟定。大铜官山景观形象风貌的概念性规划拟定。大铜官山公园标识系统的建立。1.5 第1部分图纸01 区位分析图02 山城关系历史演变图03 山城空间发展关系分析图04 土地利用现状图第2部分 战略规划2.1规划依据战略规划规划依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15项国家相关法律与规范、铜陵市现有10项相关规划以及背景分析部分目标-问题-对策研究结论的内容。2.2指导思想 战略规划以“生态山水铜都”为核心,遵循全面保护、严格控制、重点恢复、综合利用、有序建设的规划指导思想,并贯彻到生态、旅游游憩、山城交接地带和景观形象各个方面,明确其内容,便于指导后续的实施操作。2.2.1以“生态山水铜都”

25、为核心大铜官山公园的规划应由“生态”出发,彻底落实公园生态环境建设的完善,妥善利用和强化“山水”资源,以此为基础挖掘大铜官山地区的铜文化,充实地区性的文化内涵,成为“铜都”文化的核心载体。因此大铜官山公园应2.2.2全面保护全面保护大铜官山公园的现有资源,包括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景观特别是工业文化遗产资源、山体视觉景观资源等。2.2.3严格控制严格控制公园内矿产开采、土地利用等活动,明确区域内许可的土地使用与开发强度;对于被禁止的使用与开发方式,加强执法;加强公园旅游游憩活动对环境容量影响的监控。2.2.4重点恢复重点恢复基地中自然生态不良区域、山体植被破坏区域,治理水体污染区域,分期治理,

26、完善基地自然生态和视觉景观环境。2.2.5综合利用综合利用大铜山历史文化、自然、人文等资源,对大铜山公园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在保护前提下,发挥资源的综合效益。2.2.6有序建设统筹安排建设项目,突出重点,集中开发,分期完善,有序建设大铜山公园内的基础及服务性设施和各类开发建设项目。2.3战略目标2.3.1总体目标以“生态山水铜都”为核心,通过全面保护、严格控制、重点恢复、综合利用和有序建设,使大铜官山公园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第一铜文化旅游目的地、皖南三大休闲度假基地之一、城市市民公园和山岳生态城区,全面打造成为铜陵市山岳生态景观名片。2.3.2生态目标1)生态保护目标保护山体、水体、农业生

27、态资源,生态保护区面积达到28平方公里以上(约占基地面积49%),于2010年完成区划,进行管理。2)生态恢复目标恢复山体植被不良区、采石及露天矿场、尾砂坝和垃圾场,生态恢复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以上(占基地面积16%),于2020年完成生态恢复区的恢复工作。3)生态旅游目标开发具有生态旅游开发潜力的区域,生态旅游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占基地面积13%),于2025年完成生态旅游区的开发。4)申报国家级森林公园目标近期申报棋盘山森林公园为省级森林公园,远期落实大铜官山公园内约40平方公里区域(除城市建设区)实现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森林覆盖率大于70%

28、植被覆盖率大于95%的优等标准,2030年申报国家级森林公园。2.3.3旅游与游憩目标1)打造中国第一铜文化旅游目的地把大铜官山公园内面积约38平方公里的旅游景区和公园,打造成中国第一铜文化旅游目的地。确保2015年游人规模达到20万人次/年,申报国家3A级旅游区; 2020年游人规模达到50万人次/年,申报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矿山公园;力争2030年游人规模达到60万人次/年,达到国家5A级旅游区标准。2)创建皖南三大休闲度假基地之一创建与池州地区、黄山地区并列的皖南三大休闲度假基地之一。2020年接待量达到50万人次/年,2030年接待量达到60万人次/年。3)建立城市市民公园将大铜官

29、山公园,包括笔架山公园、螺蛳山公园、乌木山公园和棋盘山森林公园的33.48平方公里区域,建立成铜陵市环境最自然、休闲活动最丰富、绿化面积最大的市民公园。2.3.4山城交接地带目标1)打造休闲度假型山岳生态城区将18.07平方公里的山城交接地带建设成为铜陵市生态环境良好、山岳景观独特、土地利用高效的休闲度假型山岳生态城区。2)保护发挥山岳生态向城区扩展的延续性建设由乌木山、螺蛳山、笔架山、窑墩等边缘山体形成的城市公园链,延伸山岳生态廊道。规划期内公园绿地面积在现有85.01公顷的基础上增加360公顷左右。3)创造一种新型的山岳城市景观展示优美的山岳景观,创造和谐均质的视觉景观环境,建设成为供城市

30、观赏的景观花园。4)保证该地区土地利用的高效益利用良好的山岳生态环境,提供约3.1平方公里左右的开发建设土地,结合旅游与游憩进行房产开发,带动土地较大幅度增值,提高城市用地效益。2.3.5景观形象目标1)提升打造铜陵城市景观形象名片提升大铜官山景观形象,使之上升到城市风貌意象主题的高度,成为铜陵城市形象第一标志和“生态山水铜都”城市风貌建设的地标性区域;将大铜官山打造为铜陵城市景观形象名片。2)生态的铜官山规划期内基本建立大铜官山视觉保护区(31.10平方公里)内健康的生态系统,恢复视觉整治区(16.39平方公里)的自然生态,使大铜官山力争成为“生态铜陵”、“绿色铜都”的标志性地区域。3)文化

31、的铜官山规划期内将铜官山打造为铜文化、工业文化的意象载体,“铜都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通过大铜官山地区的旅游开发,带动铜陵旅游的发展,将铜陵塑造成为安徽省乃至全中国铜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4)新山水城市中的铜官山规划期内将大铜官山建设成为铜陵市的形象山,结合天井湖和长江,使铜陵市基本形成“山、湖、江、城”的“山水城市”景观格局。2.4战略策划2.4.1总体策划“中国第一铜山”打造中国第一铜山生态导向旅游游憩导向城市开发导向景观形象导向铜陵生态绿洲清新之地健康铜陵中国铜文化之山铜陵山岳度假地铜陵形象名片文化之邦人文铜陵动感之都浪漫铜陵灵秀之城魅力铜陵为重塑铜官山在铜陵市的核心战略地位,发挥其

32、在城市生态、旅游游憩、建设发展与景观形象等多方面具有龙头作用。策划从战略的高度提出打造“中国第一铜山”的总体策划口号。通过这四个方面导向的主题策划,分别从改善生态环境、展示文化资源、优化土地配置和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出发,全面挖掘大铜官山公园的资源优势,打造“中国第一铜山”。图2-1 战略策划框架图2.4.2生态策划“铜陵生态绿洲”作为一座城中之山,在城市山水格局中,大铜官山公园成为城市绿色生态网架的核心,是一座城市中的生态绿洲,对改善市区的污染、增加生物多样性及调节城市小气候意义重大。2.4.3旅游游憩策划“中国铜文化之山”基于以铜文化为主体的工业旅游资源,大铜官山公园的旅游游憩定位是以铜文化

33、为主题、打造中国铜文化旅游中心。在安徽省旅游总体发展中,利用其特有的在全国首屈一指的铜矿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与“两山一湖”呈互补之势,将大铜官山打造成为中国第一铜文化旅游目的地,使之成为推动铜陵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区域。2.4.4山城交接地带策划“铜陵山岳度假地”考虑大铜官山公园与铜陵城市交接地带的“山城”共生,在有效保护山体的前提下,考虑城市用地效益,充分认识大铜官山公园与城市交接地带作为城市边缘开发的黄金地带所具有的综合效益,一方面,保护山体景观面,预留生态空间,做到有效控制城市发展对山体的破坏蚕食;另一方面利用、创造良好的山岳生态环境,以带动该地带土地增值,提高城市用地的效益。2.4.

34、5景观形象策划“铜陵形象名片”以海拔495.7米的铜官山主峰为核心,通过铜塔和观景台等的设置形成铜官揽胜景区,丰富大铜官山山体轮廓线,成为景观视觉焦点。同时将整个大铜官山山系可以作为城市中的大型自然景观实体,在城市中的不同位置,可以观察到不同的山体风貌。与人工景观不同,大铜官山是一个具有生命的自然景观,随着不同的季节变化与气候转变,山体将展现出不同的景观风貌。大铜官山作为铜陵形象名片,已经并必将成为铜陵形象的第一标志。2.5战略格局2.5.1空间格局规划将整个大铜官山公园的空间格局以战略区域、战略轴线、战略据点三类空间予以划分,其中:战略区域包括:四大战略板块、两大重点景区;战略轴线包括:五条

35、景观轴线;战略据点包括:七大核心项目。(参见图-01山水景观格局规划图,-02空间格局规划图,-03规划总图)1)四大战略板块(1)铜文化旅游板块金色板块规划面积:6.57 km2区域范围:以铜官山为核心的大洼宕露天矿区、响水冲湿地区、铜官揽胜区主题:工业遗址保护、铜文化体验、工业游览(2)谷地生态板块蓝色板块规划面积:11.40km2区域范围:惠溪谷地区、梅冲谷地区、郎冲畈水库区主题:谷地生态保护、生态教育、农家风情体验、运动探险、水上娱乐(3)山岳生态板块绿色板块规划面积:22.98 km2区域范围:棋盘山区、大小青山、牛山主题:山岳生态保护、森林游憩(4)城市建设板块黄色板块规划面积:1

36、8.07 km2区域范围:主城区交接带、南部城区交接带、车站新区、铜都大道山城交接带主题:度假型山岳生态城区、雅致生活、购物娱乐铜文化旅游板块金色板块谷地生态板块蓝色板块山岳生态板块绿色板块城市建设板块黄色板块规划面积6.57 km211.40km222.98 km218.07 km2主题工业遗址保护谷地生态保护山岳生态保护度假型山岳生态城区空间格局规划面积主题铜文化旅游板块金色板块6.57 km2工业遗址游览谷地生态板块蓝色板块11.40km2农家风情体验水上娱乐山岳生态板块绿色板块22.98 km2森林游憩城市建设板块黄色板块18.07 km2度假型山岳生态城区2)两大重点景区(1)铜文化

37、旅游景区以铜官山山体为中心的铜文化旅游景区(6.57km2)是整个大铜官山公园的核心。拥有海拔495.7米的铜官山主峰,区域内拥有自然人文景观和不同时期工业文化遗址。铜官山见证了中国古铜都的发展,是铜陵铜文化的核心载体。本区域通过对铜官山及其周边历史遗留下来铜文化遗址和现代工业影响的梳理和整治,建立了包括矿坑遗址博物馆、露天矿遗址公园、青铜文化博览园等环绕铜官山山脚的铜文化旅游区以及包括废弃厂房游乐园、响水冲湿地园、黄狮涝金矿的工业游憩区;并重点规划了铜文化艺术村,大力开发与铜文化有关的产品和旅游项目,在工业旅游和购物休闲的同时体会铜文化的魅力。为了保证铜文化旅游景区的功能完整性和空间需求,对

38、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宝山路与石门路之间铜都大道东侧的部分用地性质作了适当调整。规划保留并控制现有私营工业园用地,将现有宝山村改造成铜文化艺术村,形成铜文化综合旅游服务区。南侧较低洼的惠溪沿岸区域规划成公园入口区域,结合滨水绿化设置入口广场、公园旅游接待中心、停车场等设施。(2)谷地生态景区谷地生态景区(11.40km2)是由铜官山、棋盘山、牛山等山体所围合而成的生态谷地,主要可以分为惠溪谷地区、郎冲畈水库区、梅冲谷地区三个部分。在惠溪谷地区中,对现有自然生态资源进行保护和恢复的基础上,重点通过对山体景观和生态有重大负面影响的尾沙坝的生态化景观化改造,恢复形成“塔影湖”自然景观;景区内重点项目灵

39、佑王庙的建立,结合生态教育设计游线,形成生态文化特点鲜明的景点。在郎冲畈水库区的部分,以水体保护为前提,通过水面扩展,结合水库的水体资源,发展无污染的水上旅游项目。水库周边结合度假休闲野营等活动,配合设置拓展运动设施。在梅冲谷地区重点保护农业生态,发展以农家体验为特色的农业旅游,期望使此地区的农业于生态保护以及经济发展上取得平衡,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3)五条景观轴线“三纵两横”的景观轴线布局结构(1)铜都大道景观轴线:沿城市界面,铜都大道沿线形成的城市交接带发展轴线。(2)梅冲谷地景观轴线:沿长江东路至梅冲谷地形成一条休闲游憩轴线。(3)沿新大道景观轴线:以沿新大道、铜九铁路和周边地

40、区形成的纵向生态绿轴。(4)北京东路景观轴线:基地北部北京东路形成的横向景观轴线。(5)石门路景观轴线:沿石门路横贯基地中部的景观轴线。4)七大核心项目(1)矿坑遗址博物馆区位:位于铜官山主峰西北侧老庙基山小铜官山铜矿地下巷道内。面积/范围:规划长度1200米。项目策划:作为铜文化旅游主题的主打项目,规划成为集展示、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地下空间体系。以重现矿井工作场景并为游客提供特殊体验为目标,展示大铜官山铜矿的历史。(2)铜文化艺术村区位:目前宝山村所在地面积:约10公顷,沿道路规划步行街道300米。项目策划:规划手工艺产品和企业结合,既有产品销售,也有产品生产,达到展示、销售、观光于一体。不

41、仅增加旅游景点,并可宣传铜陵传统工艺文化,还方便游客购买旅游产品。(3)罗家村大炼渣遗址区位:笔架山山脚,罗家村大炼渣遗址旁面积/范围:约2公顷项目策划:现有的遗址基本未被保护,出于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应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当加以旅游开发,并结合陈列馆共同建设成为“中国第一铜文化旅游中心”的核心项目。(4)铜官山铜塔及观景台区位: 铜塔位于铜官山北侧山峰。观景台位于铜官山主峰。范围/面积: 铜塔塔高 4963米,面积1000m2。观景台面积2000m2。项目策划:在铜官山主峰建造铜塔,一方面利用山体高度优势,营造城市标志;另一方面强化山体本身的标识性,观景台提供了鸟瞰城市的最佳视点,同时也可达到对大

42、铜官山开发的宣传效果。(5)灵佑王庙区位:大倪村北,铜官山南坡。面积:约10公顷项目策划:灵佑王庙即保圣侯庙,始建于唐中和年间,为纪念浔阳太守张宽而建,该庙毁于兵火。重建后的灵佑王庙,可作为保护铜陵市的精神象征和生态教育中心。(6)分水岭农家体验园区位:梅冲谷地中部分水岭。面积:约18公顷项目策划:利用依山傍水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将此处规划成一个集餐饮、住宿、娱乐、观光于一体的农家体验园,以吸引游客,使之成为梅冲谷地区的核心景点。更可以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探索的典范。(7)白鹤禅寺区位:棋盘山区白鹤村东侧,大山冲一带。面积:约10公顷项目策划:白鹤禅寺始建于元代,为一座佛教寺庙,现已全

43、毁。规划将此寺庙于原址重建,重建之后的白鹤禅寺,可作为大铜官山地区的佛教文化据点以及地方信仰中心。2.5.2交通组织1)外部交通大铜官山公园周边被城市主要交通线围绕,主要对外交通线是东侧的沿新公路、铜九铁路和南侧的合铜黄高速公路,主要对外交通节点有东北角在建的铜陵市新客站(城市未来主要交通枢纽)和西南角的过江高速立交出入口。2)内部交通整个大铜官山公园内主要交通方式为车行和步行相结合,依据公园资源分布和地形特点,将车行道分为三级,步行道分为二级(参见图-05交通组织图),具体规划如下:(1)车行道城市道路:包括铜都大道、沿新大道、古圣路等主要道路以及交接地带的具有城市交通功能的道路。铜都大道、

44、沿新大道规划宽度48m,北京东路42m,长江东路35m,铜官路20m。主干道:沿旅游发展轴的旅游主要车行道,规划宽度为79m。考虑到石门路同时承担城市东西向交通性干道的功能,其规划宽度采用24m,并通过对大型机动车辆和重要时段的通行限制等方式保证公园内部交通的安全性。次干道:各景点之间的联系道路以及铜官山盘山公路,规划宽度为35m。(2)步行道一级游步道:攀登铜官山和棋盘山的完全游步道,规划宽度为1.52.5m。次级游步道:除一级游步道外,在必要的地方设置简易游步道,规划宽度为1.2m。(3)其他交通观光铁轨:整修原有沿长江路至铜官山水泥厂的废弃铁轨,修建成为市区通往大铜官山公园的观光铁轨,结

45、合观光小火车的营运,沿途设置停靠车站。滑轨车:在铜官山东侧山麓,修建登山滑轨车,可直接到达铜官山铜塔和观景台。2.5.4基础设施安排1)给排水设施(1)实现供水普及率100%目前基地内供水普及率仅有20.15%,规划延伸长江东路城市给水管,至郎冲畈游客中心,并沿生态谷向南延伸,与南部城区给水管相接,形成供水环线,保证公园内的用水可靠性,实现供水普及率100%。(2)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基地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实现分区排水。雨水排水管道应使用透水式设计,以提升地下水含水量,并降低地表雨水泾流量,减低洪水发生几率。污水排水应与雨水分离,并通过分区处理装置进行处理。(3)分区污水处理与中水再利用于基地各个重要景区以及居民点设置中小型污水处理装置,使基地各个分区的污水皆能在各分区中处理。处理后的中水,应作为非生活用水妥善利用,以减少自来水的使用量。2)供电设施(1)基地供电来源以城市电网为主基地紧邻火力发电厂,又有变电站以及高压电缆通过,未来基地中的供电应以此为基础,使基地中的供电来源稳定,不致匮乏。(2)使用太阳能以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