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与象似性分析.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882343 上传时间:2022-01-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隐喻与象似性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隐喻与象似性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隐喻与象似性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隐喻与象似性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隐喻与象似性分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隐喻与象似性分析摘要:隐喻和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内容,它们不仅是修辞方法的一种,而且在现实的语言中也较为常用,正是山于类似这些成分的运用,才使得我们的日常语言更加丰富,所以也是现代汉语语法中较为常用的两种修辞方法。隐喻和象似性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首先结合二者的关系分析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别研究,以促进我国现代汉语更好地发展。关键词:隐喻;象似性;汉语语法一、 从象似性分析隐喻的概念 1二、隐喻的实质 2()替代论 2(二) 比较论2(三) 互动论2三、隐喻词语词义的派生 2(- )词语语义延伸 3(二) 词性语义转换3(三) 隐喻复合造词3四、象似性语言

2、属性的体现 3(- )距离象似 3(二)顺4序象似(三) 数量象似4参考文献 5一、从象似性分析隐喻的概念隐喻的生成过程是一个概念喻化的过程,即把一个语义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 个 语义域,用一个概念对另一个概念进行比拟阐述。隐喻的语义表征基于不同范 畴意 义的整合,是以原所指的某一特征来理解所指的某些属性相近的特征,从而 获得一 个新的语义建构表达,体现的是人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认知方式。隐喻不仅 是一种语 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任何形式的隐喻都存在其生成的理据。隐 喻是一个复 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隐喻是人在对现实世界体验的基础之 上, 通过认

3、知而加工形成的。隐喻很大程度显示了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体验结果, 其生成 理据表现在语言形式与所指之间,存在着可论证的象似性理据关系。换言 之,存在 一种对客观世界概念化的认知共性。这里讨论的“概念隐喻”并不是对 隐喻表达形 式的概括或总结,而是词汇化隐喻,即通过喻化给事物命名的词汇或 术语,表现一 种重新概念化的知识内容。 隐喻式认知过程是语言符号简化和词义 丰富发展的过程。 就语言的个体或语系发展而言,隐喻具有泛人类的普遍性,可 以说,不同民族的语 言对某一隐喻表达式的认同是一种集体无意识,隐喻化的差 别并不会造成跨语言理 解上的困难,即一个人的隐喻表达式可以为其他人所理 解,而且当这种语言被

4、操另 一种语言的人所习得时,也能为该人所理解。因为人 们都可以通过本体和喻体之间 的象似性产生联想。既然人类的认知机制是相同 的,不同的语言也可能有相同的喻 化过程,就是说,尽管不同的语言的语符可能 有着根本性的差异(如汉语方块字与 英语拼写字母之间的差异),由于泛人类的 共性因素,从始源域到 U 标域的投射映 现过程中,有独立于语符的极其相像的心 理过程,即投射映现的特征是一样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的基础是一个涉足各种相关认知域里背景知识的复杂 结 构,这些认知域包括反映在心智中的物理世界的各个方面领域,如时空领域、 实体 领域、容器领域等。山实体到非实体、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5、是 所有 不同语言的人们形成和表达新概念的过程和手段。英语在事物的喻化上存在 个性差 异,因为两种语言所认知与表达的是各自独特的社会文化和地域环境。共 性与个性 的存在都是合理的, 共性意味着事物之间的联系, 而个性则标志着事物 之间的区别。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因此可以说,语言隐喻所表 现出来的跨文化、跨语言的共性与个性正反映了人类隐喻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2。、隐喻的实质(- )替代论隐喻中的替代,严格地说,指将一个事物直接替代另一个不相关的食物, 或 者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种替代关系。隐喻替代理论始于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说:“隐喻就是用一个陌生的名词替换, 或者以属代种,

6、或者以种代 属, 或者以种代种,或者通过类推,即比较。”(- )比较论隐喻是一种比较, 极具想象力地将一个事物山另一个不相似的事物认同, 将后 者(喻体或意象)的某些特性传送或归属于前者。与明喻或类推不同,隐喻 肯定一 事物就是另一事物,不是仅仅相似而已。比较理论认为隐喻的两个成分 之所以能建 立联系,在于通过比较两词的语义特征,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相似点, 从而建立两者 的隐喻关系。(三)互动论长期以来,隐喻的实质是替代或是比较的观点,被人们视为定论,从而忽 视了 对隐喻的进一步研究。里查兹于 1936 年写成修辞哲学一书。他在该书 中就隐喻 理论提出不少耳 H 新的观点,最有影响的是他首先提出

7、隐喻实质是“互动”的观点,成为当代隐喻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个理论包括:( 1)语言实 质上是隐喻的, (2)隐喻有两个方面一本体与喻源, ( 3)共同点理论。三、隐喻词语词义的派生总体说,汉族先民的宏观方略便是仰观天象, 俯察地法, 近取诸身, 远取诸 物, 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中的符一一(卦象)以 及文字 (卦辞爻辞)堪称汉语最早的书面隐喻语词。常见的编造手法即小学中的 象形、象 事、会意、形声。若从隐喻语词语义的派生转移角度来看,则有如下四 种词义隐喻 性转化的要略方式:(一)词语语义延伸如:“眼”,语义本指人或动物的器官,因人脑认知的相似性联想,延伸至 小 洞、关键所

8、在、围棋黑白间的空儿、音乐节律的板眼等。这类多义词语语义范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原型义项身份,有着某种家族式相似性结构。(二)词性语义转换木:本为名词,语义所指为树木。转换为谓词,语义为质朴、木讷、内向 , 然 后语义再延伸至麻木。牛:本为名词,语义所指为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转 换为形 容词,语义转移派生为固执、倔强、傲气。杵:“杵”本义为一头粗、 一头细的圆 木棒,用来捣粮食或捶衣服 ; 转换为动词,指人像木头棒一样站在那 儿。(三)隐喻复合造词人们通过完形感知、 动觉和意象, 形成新的观念意义。 而由于“词汇贫困”, 于 是“人们利用现有词作为造词材料,依已有的语词结构关系、结构模式复合创 制

9、隐 喻新词,一种事物像什么就用什么来命名。” 如:鹅卵石、猫耳洞分别表 本、喻两 体的语素义间有形貌相似。 而类似钉子户、处女地这类词则是本、喻 体语素义之间 有性质相似。四、象似性语言属性的体现简言之,语言象似性不在于语言形式直接反映外部客观世界,而在于反映人 类 对世界的认知模式。那么这个原则到底是怎样体现在我们的语言应用中的 呢?(- )距离象似沈家煩对距离象似性做了如下的解释,即“认知或概念上接近实体,其语 言形 式在时间和空间上也相接近,就是说,概念之间的距离跟语言成分之间的距 离相对 应。”他认为,随着句子的推进,线性顺序幕后的成分提供更多的新信息。 另外西 方学者提出的“临近原则

10、”与距离象似性相当,其涵义是指概念间的距离 对应于语 言成分之间的距离,如果实体在概念、功能以及认知方面靠得越近,其 语言成分就 靠得越近。功能主义的语言观也认为,完全起着交际作用、不影响句 子命题内容的 成分,倾向于处在句子的外边;事件结构内部的语义调整,该语法 成分附着在句法角色上;仅仅实现词汇性意义的成分,黏着在词上。(二) 顺序象似根据顺序象似性原则,山于句首是整句话中最能够吸引注意力的位置,所以 位 于句首的成分(即图形)相对来说更容易被感知、注意、识别、记忆和理解。顺序象似性的社会文化因素是很明显的。在汉语文化圈里,从古到今的社会关系都体现了先上后下、先尊后卑的次序,例如汉语里我们

11、一般都说:“上下、大小、前后、长幼、左右”。乂如旧社会中遗留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也极大地影响了在现代汉语语,例如“兄妹、父母、爸妈,男女老少,男女有别、男女平等” 等。而这种 文化观念,也很多地反应在语言表达中,例如“高低起伏”、“大惊 小怪”、“老 少皆知”、“左右为难”、“胜败乃兵家常事”等。我们具体分析 以下两例。(三) 数量象似这一原则是指,语言符号的数量与所表达的信息量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 即 如果一个表达式的修饰成分多,那它传达的信息量就大;相反,如果一个表达 式的 信息量小,那它的形式也就相对简单。例如汉语中,客气语气的表达式,总 是要比 一般语气的表达式更长、更复杂。同样表达

12、一个基本意思“让一下”,下 面儿个句 子词语越多、结构越复杂,那语气就越客气。试比较: (1)让一下。 ( 2) 请让一 下。 ( 3)麻烦请让一下。 (4)能麻烦您让一下吗? (5)不好意思 , 能麻烦您让 一下吗?参考文献1 刘丹青?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J?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36.2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3 沈家熄.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01).4 姚振武“认知语言学”思考J.语文研究,2014(02).5 刘立.浅谈四川方言头” J.安徽文学,2015(10)6 任学良.汉语造词法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7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6.8 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 M. 上海外语教育岀版社, 20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