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与关节再平衡》.ppt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884248 上传时间:2022-01-25 格式:PPTX 页数:86 大小:15.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骨与关节再平衡》.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骨与关节再平衡》.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骨与关节再平衡》.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骨与关节再平衡》.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骨与关节再平衡》.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骨与关节再平衡》.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与关节再平衡》.pptx(8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骨与关节再平衡,柳进耀,1,引言:,在开课前,需要达成二点共识。 1)直立二足行走是人体的形态特征,最通常采用的姿势或状态。 2)直立需要有体内力系抵抗重力对人体形态的改变。而抵抗变形的内力的集度,称应力。,2,两点聚焦,人体直立二足行走的形态特征,非常容易引起骨关节失稳和关节紊乱,导致抵抗重力时,体内应力出现异常。 体内应力异常,可以导致异常生命活动或表现,甚或引起疾病。 围绕直立二足行走和体内应力异常这两点来研究手法医学,其临床诊疗的路径、定性和定量,都将变得非常清晰和完整,治疗技术也可以达到像外科手术一样的精准,预后趋于完美。 关键词:直立二足行走、形态、重力、应力、体内应力异常、手法医

2、学,3,一、应力异常性疾病,对于应力异常可引起疾病,目前最明确表达的诊断是“应力性骨折”。并且,在分析其发病机理时,还非常明确的强调了应力分布的合理性与否,成为骨折与否的关键环节。,4,1.事实上,事实上,应力分布异常,绝不会仅仅只对骨骼造成损害。有一种内感性不适的症状,各科的医生都会碰到,很少有相关的体征。一般情况,最后都不了了之,或归类为大脑的异常感知。但这多数和躯体局部应力异常引起的异常生命活动或表现密切相关。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是指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感觉,都是异样的感觉,且往往难以表达。如感到体内有牵拉、挤压、撕扯、转动、游走、溢出、流动、虫爬等特殊感觉。其特点是病

3、人不能明确指出体内不适的部位。对来自躯体内部的刺激产生异样的不适感。到底有多少应力异常引起的疾病,下面的应力异常性疾病分类列表会让你大吃一惊。,5,2.应力异常性疾病的分类,6,3. 疾病的由来,人体需要形态来完成功能。常态的形态是直立运动。维持形态需要抵抗重力。抵抗重力产生应力、应变。重力无处不在,时刻考验人体整体、局部和器官内部应力分布合理状况。异常应力和应力分布将导致病理性应变,引起疾病。,7,4. 人体形态五个必须,形态必须适配功能直立和直立二足行走必须可持续重力必须克服应力和应力分布必须合理(或平衡)工作主体必须是运动系统每一个环节出错都可以导致异常的生命活动或表现,甚或引发疾病。,

4、8,5.应力异常性疾病的内涵,9,二、人体形态特点,形态包括形和态两部分。形:是空间尺度概念态:指发生着什么固体物体克服外力产生形态,包括物体的形状、尺寸和状态 。人体形态最大的特点是可持续直立和直立二足行走。,10,1.直立和直立二足行走,直立促使了枕骨大孔朝向颅底方向移动,脊椎生理弯曲进化为更能抵抗轴向载荷的双S形弯曲(注:出生时是C形弯曲),支持内脏的骨盆增大,上肢灵活,下肢强化,足部更加适合跖行,胸部前后扁平。双足行走使身体重心抬高,轴向载荷巨大,身体不稳定。需要更加发达的神经系统来调节运动系统,维持身体平衡。所以,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关系最密切,是唯一有意志控制的神经支配系统。现在,前

5、述的内感性不适症状由运动系统应力异常引起,可影响心理活动,就容易理解了。,11,2.人体的形态由结缔组织构成,组织学上,人体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组织。人体的形态主要由结缔组织组成。结缔组织在体内广泛分布,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和修复等多种功能。因此,具有整体和局部的密切关联性。重要提示:广义的结缔组织,包括液状的血液、淋巴,较柔软的固有结缔组织,以及较坚固的软骨组织和骨组织。,12,3. 骨和关节构成框架,结缔组织形成和维持人体形态的最基本的形式是框架。全身的骨借助关节连接,构成人体整体意义的框架,以包容、可悬挂、可穿越的形式支持体重、保护柔软器官和起杠杆作用,在时间

6、和空间上为人体提供了形态、方位和内部空间的力学支持。,13,4. 肌肉参与后构成机械运动链,框架概念也能用于机械结构,形成机构。 肌肉是动力源,适合改变姿势或状态,不适合担当结缔组织的承重任务。肌肉长时间持续承重,将引起异常的生命活动或表现。,人体的机械运动链由骨(构件)、关节(运动副)和肌肉(动力源)组成。,14,5.运动系统力学总结,为了克服外力,特别是无处不在的重力,人体需要框架支撑来获得形态和空间;为了运动,人体构建了包括骨、关节和肌肉在内的复杂的机械运动链来获得加速度或维持静力平衡。人体运动系统在本质上就是框架和机械运动链这两大体系的有机结合。,15,6.荷载对框架的影响,框架在承受

7、荷载时,形态、方位和构筑的内部空间将发生改变,为抵抗变形,框架内将产生各种形式的应力。,注:重力是框架在铅垂线上时刻需要承受的荷载。,16,三、应力,应力()是一个材料力学概念。是在物体内各部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内力,发生在物体由于外因而变形时,(如受力、湿度、温度、场变化等)单位面积上的内力的集度称为应力。,应力是矢量,沿截面法向的分量称为正应力,沿切向的分量称为切应力。,17,1.外力和内力,就固体物体而言,应力是抵抗外力产生的维持自身形态和尺寸的“内力”。应力是荷载效应的反映,表现为由外力作用引起的固体内质点之间作用力的改变。外力和内力在整体和局部中具有相对性。,在构件上,应力还可表现为

8、张(拉)应力或压应力。,18,2.重力和应力关系,地球上,重力无时无处不在(G=mg)。物体时刻承受重力的加载。抵抗重力的应力时时刻刻充斥于物体内部。要点:人体体内时刻布满了抵抗重力变形的应力。,19,3.重垂线,物体重心与地球重心的连线称为重垂线。重垂线是竖立物体重力系稳定平衡的必要参照标准。要点:人类脱离前肢的直立行走,使重力系集中到轴向,整个躯体的稳定平衡受到极度的负面影响。,一端系重物,在相对于地面静止时,这条细绳所在直线就是重垂线,或称铅垂线,细绳是地球重力场中的重力方向线,与水平面正交。,20,4.应力状态,固体物体在受力时将同时产生应力与应变。物体内的应力不仅与点的位置有关,而且

9、与截面的方位有关。形态和功能相互关联,固体物体中一点在所有可能方向上的应力称为该点的应力状态。应力状态理论是强度计算的基础。,21,5. 应力分布要合理,对于材料科学来说,物体应力分布是一个重要参数。不合适的应力分布,物体或可因内部承重不当而变形断裂,甚至坍塌损毁。,应力分布指物质在外力作用的反应,表现为外力作用导致物体变形时,物体内部每一点与相邻点之间通过力进行相互作用的强度。,22,四、重力下的直立人体,人体直立是竖直站立,很多力学原理和建筑工程相似。,23,1.支架,衣架上的服装没有支架就会坠落在地上。因为,衣服具有重力。衣架支持了衣服的重量,并使其具有一定形态。而衣架内部将产生应力,以

10、抵抗服装重力的加载,维持其自身形态。,24,2.建筑,很多很多的“支架”汇成建筑框架。建筑的耸立需要框架抵抗水平和竖向力的加载,保持其重心稳定平衡,并维持建筑的形态、内部空间和方位。,25,3.人体的框架,人体的支架由骨与关节组成的骨骼担任。全身的骨借助结缔组织连接,构成人体具有机械功能的框架,以包容、可悬挂、可穿越的形式支持体重、保护柔软器官和起杠杆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为人体提供了形态、方位和内部空间的支持。,26,4.工程建筑应力分布,建筑框架内部抵抗自身变形的应力,分布在局部各种构件内。建筑没有合理的内部应力分布以抵抗外力加载,将会导致局部乃至整体的变形、断裂,严重时或会导致倒塌。,27

11、,5.人体应力分布,人体内部也有抵抗自身变形的应力,分布在全身各部位的骨、关节、韧带、筋膜和肌肉等器官上。人体没有合理的内部应力分布以抵抗外力加载,将会出现异常生命活动或表现,或可罹患疾病。,28,6.异常应力,建筑倾斜时,重心偏离稳定平衡常量,将需要额外的力系加载,构筑新的力系平衡。参与额外加载的建筑构件,其内部产生的应力为主建筑额外的应力,或称异常应力。,29,7.人体异常应力,人体整体或局部倾斜时也需要额外的力系加载,维持身体的平衡。参与额外加载的器官内部也产生额外的应力,病态时称异常应力。 骨、关节、韧带、筋膜和肌肉等器官都将参与额外加载。,30,8.力的额外加载和过度加载,运动系统框

12、架局部倾斜失稳,所引起的力的额外加载的外力,主要是重力和肌肉的牵张力。 额外的力系和不合理的应力分布,在某一局部的集中,更容易造成损害(如腰椎滑脱的椎弓峡部)。 额外加载的力系的强度、方向、作用面积和加载时间,都可以在局部运动系统器官上,成为力系过度加载的因素,引起异常应力和应变。,31,9.再平衡,再平衡让建筑物的重心回到稳定平衡的位置,是建筑再恢复重心稳定平衡的过程和结果。再平衡后,额外力系和异常应力随即消失。 人体整体和局部,同样需要和建筑物一样的“再平衡”。,32,五、再平衡的量化标准人体稳定平衡常量,建筑允许有一定程度的晃动,但必须在重心可以恢复稳定平衡的范围内。人体整体或局部运动也

13、必须在重心可以恢复稳定平衡的范围内。 这就是说,稳定平衡是有正常范围量值的。,33,1.稳定平衡的力学概念,力学上,凡能在被移动离开它的平衡位置后,仍试图回复其原来位置,从而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的物体,它原来的平衡状态叫“稳定平衡”。能够恢复原来的平衡状态的一定限度范围,即稳定平衡常量。稳定平衡常量是物体最通常遵循的状态或姿势。,34,2.稳定平衡常量定义,稳定平衡常量是一个平衡通常遵循的正常量值,是一个衡量稳定平衡的范围参数。 如:正常体温36.2-37.2(口温)范围。,人体稳定平衡常量,是遵循平衡的“定”的原则而存在于躯体稳定平衡中的形态。平衡的“定”是指保持平衡的特点就是,平衡总保持稳

14、定。,35,3.人体形态趋势,人体几百万年的进化,将可持续直立二足行走姿势或状态这一烙印,深深地印刻到了人体的组织结构、形态功能乃至意识和行为的每一条细缝里。人体趋向和维持这种姿势或状态,成为评估和权衡人体形态和功能的行为准则(正常值)。现代人类的生物-社会-心理生存模式的发展,更加促进了人体对可持续直立二足行走姿势或状态的需求。,36,3.稳定平衡常量定性,人体整体或局部无论如何运动或静止,处于什么形态,重心的平衡都是暂时的。而直立二足行走姿势或状态是人体最通常趋向和维持的形态,无论是坐、卧、运动和劳动,直立和直立二足行走姿势或状态都是主导姿势或状态。 持续直立二足行走姿势或状态,包括直立二

15、足步行和直立两个部分。直立是指直立二足步行的起始姿势,是稳定平衡常量的中间值。直立也是解剖学坐标的标准姿势。,37,4.稳定平衡常量定量,在体格检查中,不论是坐位、卧位、立位,我们对人体各器官的位置标记都是相同的,这是因为使用了共同的惯性坐标系,即解剖学坐标。通过对人体直立时重垂线和力线的研究,已经得知很多稳定平衡正常值参数。如delmas系数、正常力线、Q角和外翻角等。,38,5.稳定平衡常量意义,人体稳定平衡常量由其自身从四肢爬行进化到直立运动,对各个系统器官进行进化改造而来,全面适配持续直立二足行走形态。或者说,在躯体持续直立二足行走姿势或状态时,各系统器官的形态、功能和相邻关系处于最完

16、善和最可持续状态。反过来说,违背趋向可持续直立二足行走姿势或状态的人体形态和功能的改变,需要额外力系加载以建立不稳定平衡,将产生异常应力和应变,或可导致异常生命活动或表现,甚或罹患疾病。稳定平衡常量是临床应力异常性疾病诊断、评估和治疗的参照标准。,39,六、躯体的自稳能力,人体具有自稳能力。正常躯体整体和局部具有自动趋向人体稳定平衡常量(持续直立二足行走姿势或状态)能力。,40,1.重垂线自稳能力,人体各部分所受的重力,可视作平行力系,但严格而言是个汇交力系。因此,维持躯体静态平衡,首先需要运动系统的各种器官的形态和功能的参与,协同平衡躯体内部的力系,使人体总的重心维持在的“骶骨前部骨盆入口处

17、”。人体重心可以通过韧带的张力和肌肉的等长收缩所产生的力矩达到平衡,并使压力适宜地分布在负重面上。如果外力施加于韧带和肌肉或异常的负重面上,将会影响重垂线的位置,同时为了保持平衡而必须通过运动链调整姿势。是导致躯体局部额外加载和异常应力的外在因素。,41,2.惯性坐标(自稳能力参照系),和体格检查一样,不论是坐位、卧位、立位,人体对各器官的位置稳定平衡的标准都是相同的,这是因为使用了共同的惯性坐标系,近似于解剖学坐标,或运动起始姿势。,42,3.骨关节自稳能力,躯体运动由大量的运动链中的角度运动构成,每个角度运动必须由成分运动来配合,在工程机械中这种配合称自动化伺服。关节伺服的主要任务是服从角

18、度运动的要求,对加载于关节的伸展力、剪切力、压缩力、扭转力的传输,其功率进行自动放大、变换与调控等处理,使进行角度运动的骨骼肌输出的力矩、速度和位置在时间和空间上控制得非常灵活方便和高效节能。,43,4.关节的成分运动,44,5. 骨的自稳能力(Wolff定律),1892年德国Wolff提出了关于骨的变化的Wolff定律。骨力求达到一种最佳结构,即骨骼的形态与物质受个体活动水平的调控,使之足够承担力学负载,但并不增加代谢转运的负担。骨与关节不间断地修正其组织结构和形态功能,以满足承受荷载和活动期间骨组织的机械应变功能需要。用之则强,废用则弱。 Rasch进一步提示固定不变的压力会引起骨萎缩,而

19、间歇性的压力则促使骨生长。,45,6.躯体自稳能力的意义,当躯体自稳能力发生异常,将在运动系统整体或局部,出现试图自我趋向稳定平衡的额外的力系,将对器官产生额外的力学加载,或将导致器官内形成损害性应力和应变。通过对运动系统局部骨与关节稳定性和关节的伺服能力的评估,外力干预或改变其影响躯体自稳能力的异常形态和功能,使躯体恢复自动趋向稳定平衡常量的能力,是诊疗应力性疾病的核心原理。,46,七、疾病,为了克服外力,特别是无处不在的重力的加载,人体需要框架的支撑来获得形态;为了运动,人体构建了复杂的机械运动链以获得相对加速度或维持静力平衡。运动系统在本质上就是框架和机械运动链这两大体系的有机结合。因此

20、,“骨与关节再平衡”所涉及的疾病的范围,以运动系统的这两大体系的生物和力学的特性为基础,围绕着框架损害和机械运动链损害引起的两大类疾病展开。,47,1.专科评估参照量值,以评估躯体整体或局部自动趋向人体稳定平衡常量的能力为核心。参照量值包括:1)解剖学坐标姿势下运动系统骨与关节的正常量值;2)直立二足行走状态下运动系统骨与关节的运动适配状况。,骨关节的失稳或紊乱通常表现出异常量值或状况。 人体稳定平衡常量的相关量值,是一个动态的量值。,48,2.病因,人体整体或局部承受力系的过度加载,可以产生异常应力和应变,损害人体框架和机械运动链形态和功能。过度加载包括力作用的量值过大、或方向部位不当、或接

21、触面积过小,或时间过长。异常应力和应变表现在量值过大、或分布不当、或时间过长。,49,3.病机,过度加载可以使躯体局部产生异常应力和应变,导致:1)躯体局部失去自动趋向稳定平衡常量的能力(失去自稳能力)。 2)框架的形态、方位和内部空间发生改变。3)框架的包容、可悬挂或可穿越的形态和功能缺失。其后果可能导致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引发一系列原发或并发或继发的,器官或系统的,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和行为的异常。,50,4.病理,51,5.应力异常性疾病的分类,52,八、治疗,治疗首要任务是干预或改变躯体局部框架和机械运动链,解除额外加载或过度加载,释放异常应力,恢复运动系统自动趋向稳定平衡

22、常量的能力。稳定平衡常量:可持续直立二足行走姿势或状态,53,1.疗法,对运动系统加载特定外力的一类临床治疗,包括三个部分:徒手干预或改变手法医学理论和实践手术干预或改变骨伤外科理论和实践辅助治疗:器械、药物、功能锻炼,54,2. Wolff定律的衍生,Wolff定律中的主题是骨骼可以通过自身的生长和吸收来保持内部的应力水平,使之足够承担力学负载,可以包含骨在张应力下的延长以承担(减缓)力学负载(材料在拉力下塑性改变的效应)。肢体畸形矫正术中,Ilizarov外固定器对Wolff定律的内涵深刻理解并付诸实践。实践证明Ilizarov外固定器的牵伸或压缩方向,可以使骨骼随着力的方向变化,使肢体朝

23、着适宜的目标改变。,55,3.张力-应力法则,至20世纪90年代初,Ilizarov理论和技术即为西方国家所普遍接受,1997年伊氏理论和技术成为美国骨科学会的骨科教程。西方骨科界普遍认为,Ilizarov的张力应力法则及其应用技术是骨科发展史的里程碑。张力-应力法则在潘塞缇马蹄足矫正技术的运用,也在临床实践得到证实。,二十世纪40年代,经过几年手术经验,潘塞缇认为通过手术矫正马蹄足是错误的选择。单纯马蹄足可以在两个月或两个月以内矫正,期间只需要作微小的手术或不需要手术。潘塞缇矫正方法是将关节按正常位置重新排列,重要的是用石膏将其维持于矫正过度的位置:踝关节外展70度,背屈20度。这治疗方法已

24、经通过35年的跟踪随访研究和全球许多国家的临床实践得到证实。,56,4.治疗原理,这表明,即便是骨的移位或变形导致的骨关节失稳或紊乱,也可以通过施加切实合理的外力,使应力重新分布而得到良好的治疗。其他结缔组织构成的器官,通过施加切实合理的外力,同样可以恢复其正常的连接、支持、营养、保护和修复等功能。,57,5.骨与关节的辩证内涵,形态和功能相互依存。灵活性和稳固性相互矛盾。参照标准:自动趋向稳定平衡常量的能力或状况。整体或局部状况、性别、年龄、职业、运动锻炼习惯,运动系统与相邻器官的关系等,都可以成为影响个体自动趋向稳定平衡常量的因素。,58,6.病因治疗,应力异常性疾病的病因,其源头是人体运

25、动系统局部的骨、软骨、关节、韧带、肌腱、筋膜、肌膜等在断裂强度内的过度加载。对病因造成的伤害进行的主要治疗,是对运动系统器官的力学干预或改变,包括下面两个部分。 1)评估和消除外力的过度加载:含大小、方向、部位、受力面积、加载时间干预或改变。 2)评估和消除异常应力?含大小、应力状态、应力分布、承载时间、材料状况等干预或改变。,59,7.结构治疗,运动系统的框架(抵抗重力或荷载),产生躯体的形态和空间;机械运动链完成躯体角度运动和关节成分运动。这两个力学结构在形态和功能上都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合理性要求。 对运动系统形态和功能的完整性、连续性和合理性异常的治疗,体现在对骨关节稳固性和关节运动伺

26、服功能的干预或改变。,60,8.损害的干预或改变,应力性疾病损害有三个要素,治疗需要三方兼顾。1)自身损害:广义的结缔组织为主构成的运动系统器官损害,包括骨、软骨、关节、韧带、肌腱、滑膜、筋膜和肌膜等的损害。2)并发损害:并发的结缔组织框架所构建的形态和空间的损害。3)继发损害:继发的框架内所包容、悬挂和穿越的组织器官的损害。,61,9.徒手治疗的个体要件,患者一般情况和患者对其治疗的选择、关注和期望。疾病诊断符合应力异常性疾病。局部骨的刚体特性完整。排除徒手治疗禁忌的疾病(急性创伤、感染、骨折、脱位、肿瘤占位、恶性肿瘤、严重的神经或血管损伤等)。,62,九、骨点平衡疗法,骨点平衡疗法是骨骼支

27、点再平衡疗法的简称。疗法通过角度运动过程中,干预或改变关节的成分运动,释放局部额外加载的力系和能量,改善骨关节的稳定性和关节的伺服功能,恢复运动系统自动趋向稳定平衡常量的能力,使体内应力异常性疾病得到治疗。 疗法分外骨骼技术和关节伺服技术两部分。,在杠杆平衡中,以增加或减少杠杆两端的力系,来达到杠杆平衡的方式为量平衡;以移动支点来达到杠杆平衡的方式为点平衡。,63,1.为什么会有两种技术,1)两种技术区别应用于两种不同性质的运动。 角度运动外骨骼技术 成分运动关节伺服技术2)区别对待运动系统的框架和机械运动链。 运动系统的承重结构和功能外骨骼技术 运动系统的运动结构和功能关节伺服技术3)区别治

28、疗目的 改善骨关节的稳定性外骨骼技术 改善关节的伺服功能关节伺服技术,64,2.关节角度运动和成分运动区别,65,3.力学和生物原理,骨点平衡疗法一个重要特征是医生通过自身的机械运动,将弯曲、扭转、压缩、拉伸、剪切或复合力系等外力加载到患者的运动系统上。同时进行评估、干预或改变患者局部: 1)骨关节的稳定性(角度运动功能形态); 2)关节的伺服功能(成分运动功能形态)。释放患者骨与关节存在的额外加载的力系和能量。结果:患者组织结构上的异常应力得到释放。患者体内应力重新分布,趋向合理。运动系统自动趋向稳定平衡常量能力趋向恢复。,66,一)徒手外骨骼技术,外骨骼技术可以由医生徒手操作。患者处于被动

29、运动状态。医生对患者运动系统局部加载特定的力系,对抗患者局部骨关节的异常力系,释放异常能量;同时在对患者关节进行被动角度运动评估过程中,干预或改变其关节的功能形态。目标:患者运动系统自动趋向稳定平衡常量的能力改善,骨关节的承重(或荷载)能力改善,。,67,1.什么是外骨骼?,外骨骼是一种能够提供对生物柔软内部器官进行构型,建筑和保护的坚硬的外部结构。人类个体的骨骼在身体内部,具有框架和机械运动链功能。如果人体骨骼出现结构损害或功能障碍,需要体外的刚性支持时,那部分替代其体内骨骼功能的外部结构,相当于外部的骨骼。外骨骼可以是器械设备,也可以由人力替代。,68,2.简易的外骨骼,69,3.骨科固定

30、用外骨骼,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外固定器,70,4.机械外骨骼,71,5.医疗外骨骼,72,6.徒手外骨骼,73,7.外骨骼力系作用形式,74,8.力系作用产生角度运动,75,二)徒手关节伺服技术,关节伺服技术可以由医生徒手操作。患者处于被动运动状态。医生对患者运动系统局部加载特定的力系,将患者局部骨关节的荷载转移到操作者身上,同时在对接受操作者关节进行被动角度运动评估 过程中,外接闭合运动链,干预或改变其关节的成分运动。目标:接受操作者骨关节的关节伺服功能改善,运动系统自动趋向稳定平衡常量的能力改善。,76,1.运动链概念,在机械工程中,把两个以上的构件通过运动副的联接而构成的相对可动

31、的系统称为运动链。在人体,按照解剖学的定义,人体若干环节借助关节使之按一定顺序衔接起来,称为运动链。如运动链的各构件构成了首末封闭的系统,则称其为闭式运动链(闭链)。闭链的每个构件至少有2个运动副元素,也可以多个。如运动链的构件未构成首末封闭的系统,则称其为开式运动链(开链)。只要有1个构件仅含1个运动副元素的都是开链。,77,2.运动链示意图,78,3.人体开链与闭链的运动比较,79,4. 开链与闭链运动示意图,80,5.关节紊乱调整模式,81,6.成分运动调整模式,是角度运动过程中的成分运动调整.运用外骨骼技术完成角度运动关节伺服技术外接闭合运动链,干预或改变关节内成分运动,82,十、结束语,再回到人体的可持续直立二足行走姿势或状态,这一人体刻骨铭心的躯体稳定平衡常量上;事实上,“骨与关节再平衡”,都是在试图帮助人体自身的自稳能力,恢复或趋向这一稳定平衡常量;并且从整体延展到局部,从骨与关节延展到肌肉和韧带,从运动系统延展到其它系统,从治疗延展到功能炼。,83,提示:,本课件理论元素来自于专著骨与关节再平衡,需要获得更加详细的理论元素和理论依据,请您参阅原著。 疑难问题解答,请致信,或致电18621918076。,84,感谢您的关注!,85,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