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知识内容.doc

上传人:doc321 文档编号:13899856 上传时间:2022-01-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知识内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知识内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知识内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知识内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知识内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知识内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知识内容.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文学作品整体阅读考点归纳:1、 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对主旨的把握。2、 根据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对句子的推敲、品味和赏析(包括蕴含的折理、情感、表达效果、修辞手法等)3、 对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评价4、 结合文章内容,对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判断和分析5、 拓展延伸等试题的开放性训练文体常识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文的线索(找记叙文的线索要注意文章的标题,以及文章反复出现的关键词)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记叙文的顺序

2、注意: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待,但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写作顺序特点顺叙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补叙文章有时根据内容的需要,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做一些简短的补充交待。这种写法通常叫补叙。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通过“我”把故事传达给读者。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常用于书信

3、形式的记叙文,写作的对象是“你”。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效果。第三人称:叙述他人的故事,里面的人物称作“他”,能比较直接地展现生活,有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深层含义类题型标题 文章以为标题有哪些深刻的含义(围绕中心来答)字词请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它在语境中的含义)句子下面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请说出你的理解段落说说你对文章某一段的理解主旨结合文章主旨,联系生活实践,谈阅读感受、心得体会,通过这篇文章,你能从主人公身上学到些什么?或有什么认识?关于标题的常见题型(标题在艺术手法上的作用):1、文章以为标题有什么作用?(好在哪里?)2、文章标题

4、改为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在艺术手法上的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反映文章内容,点明主旨;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作者情感变化。词语题的常见题型请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模式:结合不同词性在句子中的作用分析。1、 动词,生动表现人物的特点,表现人物的心情(性格),或传神刻画了一幅的情景,表现的特点。2、 形容词、副词:细致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3、 词语活用:的原意是,这里指,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心情。句子题的常见题型: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答题技巧:比喻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

5、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拟人把(事物)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情状,表达了(人物)对(事物)的的感情。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特点,突出了(人物)的感情引用1、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2、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趣味性,吸引读者。对偶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说明方法的作用举例子用生动的事例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化,通俗易懂。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高矮、大小、数量等)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周密性。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

6、特点,增强了事物的直观性(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清楚明白)作比较突出说明了(事物)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资料1、引用故事、神话传说:以这个生动的故事引出说明的事物,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引用名言:以这句名言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知识的可靠性,令读者信服。3、引用诗句:这个诗句的引用,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同时增强了可读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议论文中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举例论证用这个生动的事例证明了这个论点(分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用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将和加以

7、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说出了二者在某方面的区别)引用论证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问、设问、引用、反复、借代、双关、顶针、互文等修辞特点比喻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拟人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引用引用诗歌、名言警句、典故、传说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

8、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对偶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常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物描写,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环境描写,以渲染烘托气氛,突出人物心情。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等,记叙文的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表现手法:表现手法特点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

9、、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铺垫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事件、情节、特点等,有意先安排次要的人物、事物、情节等作为前导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伏笔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先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烘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照应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有交待,后面提到的,前面有所铺垫悬念为了激活读者“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定有“释悬”先抑后扬“扬”指褒扬、抬高;

10、“抑”指按下、贬低。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阅读题型分析1、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含义是关于文章的内容、主旨,对它的理解要结合内容、主旨来回答,首先判断出标题的核心词语,然后凭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把形象词语(具象词语)抽象化,从而得出其深层含义。例:标题 核心转化点深层含义词典的故事词典知识渴望知识六个馒头馒头自尊女孩儿贫穷却自尊我看到了一条河河自我挑战看到挑战自我的机会搭桥桥人际沟通人 与人应该互相关爱父亲的眼神眼神期待期望、期待2、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主旨在文中出现的形式1、强烈感叹式的抒情句子2、对人对事作出评判的议论句子3、主人公在关键

11、情节中自我感悟的句子4、人物之间触及人生哲理的对话5、文章的标题6、点明文章时代背景的句子常见问题: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结合社会现实或身身经历,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悟)回答方式:首先,迅速找到哪些语句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其次,提取出相关的词句,然后将其加工,整理成答案;结合社会现实或自身经历来谈,也要紧紧围绕中心来谈。3、如何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回答方式:首先找到词、句在原文中的位位置,然后弄清词、句所在段落表达的含义,再从形象化到抽象的角度进行思考(小处着眼,大处着手)审美鉴赏类型题标题、词、句、段等的表达效果,以及文中人物形象分析等都属于审美鉴赏类题目。1、文章运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

12、文章哪一段或哪几段运用了什么写作顺序,有何作用?)写作顺序作用顺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 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插叙可 以补充人物和事件,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结构曲折有致补叙补充人物和事件,使文章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2、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的作用?标题在文章中的作用文章示例1、全文的线索背影2、突出主题白杨礼赞3、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最后一课4、反映作者的情感幽径悲剧3、下列词语/句子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或作用?(1)从用词角度用词基本的回答模式动词生动地表现了某人或物的情状或特点形容词细致

13、地描摹出某人或物的特点或心理叠词营造一种节奏感强的音乐效果拟声词让声音再现,让人身临境地体会(2)有关人物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等语句的表达效果。答题套路:写出了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3)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2、烘托气氛3、造成悬念4、引起读者的兴趣5、推动情节的发展(4)句子(段落)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句子(段落)在文章的位置作用句子在文章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句子在两个情节中间过渡承上启下句子在结尾附近深化中心、点明主旨句子在文章前半部分打下伏笔、作铺垫句子在文章后半部分前后呼应4、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样

14、的表达效果(或作用)?答题套路: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修辞的作用常见的同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修辞表达作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地表现事物的某种特性拟人增强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引用引用诗句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更优美,引用名人名言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引用故事、传说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排比加强文章语言气势,强调文章内容,加重感情的表达设问设置悬念或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反问加强语气,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对偶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乐美感,高度概括,易于记忆例: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

15、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5、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答题套路:运用了*的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烘托或突出了,极具感染力,(给读者什么样的感受,或达到了的表达效果) 几种表现手法的作用表现手法作用对比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铺垫突出主要的,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情节起伏,增添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象征简练、形象,感情真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烘托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完整悬念增加读才的阅读

16、兴趣,吸引读者欲扬先抑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6、文中的“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简要分析文中某某这一人物形象) 首先将题目代入原文,检索哪些语段是对有关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对这些段落逐一概括,提取其中的有关词句,舍去相同性格,罗列不同性格,最后将提取出的词句加工,概括成答案即可。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其语言、行为、心理等描写表现出来。说明文整体阅读考点归纳:1、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准确把握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2、辨析文章的说明方法及说明顺序。3、筛选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4、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基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17、5、拓展延伸等开放性训练文体知识说明文是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述事理为主要内容的文章。1、说明对象是指说明文中被介绍、被说明的事物。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从古到今,按时间的发展变化说明事物各个阶段特征。空间顺序:确定立足点,以地理位置的转移说明事物在不同空间方位的特征,如介绍自己的校园、卧室等就要从外到内、从上到下或从远到近等顺序依次进行说明。3、逻辑顺序:揭示事物内在原理,从概括到具体、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等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方法和特点表说明方法特点打比方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

18、法。列数字用具体的数字说明某事物或事物特征和本质的方法作比较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举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解释抽象的道理或深奥的科学知识的方法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的方法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引用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传说、诗歌等进行说明的方法 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作些解释,叫诠释法下定义用精炼、简洁的语言对某一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某一概念的内涵做出确切说明的方法。说明文的题型分析:1、 筛选信息,从文中找出符合要求的字词或句子。2、 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19、什么?说明文一般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类。事物说明文:要注意寻找修饰限制类的词语,一般是形容词。事理说明文:要寻找解释说明事物内部原理的词句。3、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答题套路:指出说明方法+自身作用+说明了,突出了的特点。4、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一览表。说明方法作用列数字使事物说明得更具体、准确,更有说服力作比较能准确鲜明地揭示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增强说明的效果举例子供抽象为具体,使说明的内容通俗易懂,令人信服。打比方把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说得具体、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分类别把复杂的事物说得清楚,使人一目了然。引资料使说明对象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作诠

20、释生动具体,使人更明白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使读者对被说明的对象有一个明确的本质的了解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说明文的语言一般有两种类型平实型和生动型,因此,此类型一般从两个角度来考查:对平实类的句子主要考查句子表义的严密性,对于有文采的句子主要考察句子表达的生动形象性。类型特点答题套路例题 参考答案平实型多使用表示估计、程度、范围等限制副词,准确、严密地说明事物特征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释词义+分析句意+表达效果+语言特征“赵州桥的桥面几乎与河面平行”中的“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几乎”即差不多,指桥面只是差不多

21、与河面平行。如果删去“几乎”,则指桥面与河面平行,不符合实际,所以不能删去,原文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型多使用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指出所使用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句话有何表达作用?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征。议论文整体阅读考点归纳:1、 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2、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3、 考查论据类型及作用。4、 辨别论证方法、论证方式或论证角度。5、 对文章语言进行探究品析。6、 根据文意从自己的

22、阅读和生活积累中列举事实论据,或者谈自己的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等。文体知识议论文是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证明或反驳中,直接阐述事物的道理,表明作者一定见解或主张的文章。学习议论文,首先要明白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必须是判断句,不能以疑问句式、选择句式出现。论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分论点: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指用来证明观点客观存在的事实。事实论据包

23、括事例、史实和统计数字。如谈骨气一文中运用了三个事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的事例,表现出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古代穷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表现穷人有骨气;民主战士闻一多的事例,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三个事例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道理论据:指用来证明论点的道理。这个道理应该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它的正确性是应该为人们所公认的,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名言警句、科学原理定律、格言谚语等。如才能来自勤奋学习一文中: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由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所以牛顿说:“天才就是思想的耐心”。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门捷列夫说:“终身努力便是天才。”高尔基

24、说:“天才就是劳动。”古人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段文字就是运用的道理论据。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学习议论文,必须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认证、比喻认证。论证方法作用例证法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性的一种方法。用事实来证明论点,最有说服力引证法引用名言警句、科学公理以及人尽皆知的常理等作为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方法。引证法可以使议论具有权威性、真理性,说服力强,使读者易接受。对比论证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或把一个事物的正反、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对比论证能更突出地

25、证明论点的正确,使论证全面严密,更具有说服力。比喻论证用具体生动的事物来比喻,从而证明了一个比较抽象的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可以使论述深入浅出,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明白透彻,使读者乐于接受。论证方式:议论文根据内容选择的阐述事理的形式,叫论证方式。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立论从正面论证作者所持的观点的正确性。驳论通过反驳对立的、错误的观点,从而证明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正确性。议论文题型分析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在文中经常出现的位置:标题、开头、结尾标题:宽容是美德俭以养德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如 谈骨气:“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结尾归纳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6、”。2、 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指代什么内容?3、 指出下列语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论证方法答题 套路举例论证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引用论证使用了引用论证,通过引用,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明服(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4、说说某段或几段的论证过程。 首先,提出的观点,接着用的示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 或:先举出的

27、示例(从正反两方面),然后得出结论(或证明的观点)5、下面的句子(或语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1)引出下(全)文,总结前(全)文,承上启下。(2)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回答。如开头的作用,可以参考下面三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开头的作用1、通过写的事例(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2、提出本文论点;3、作为文章的论据;4、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吸引、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把的事例(名言)作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来证明文中的论点。6、前后两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先看

28、这两段与前面的段落之间有没有照应的关系,如果没有,再看这两段之间有没有先后关系,比如时间上、逻辑上等,分析后作答。两种答法:1、不能,因为这几段和第*段的*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若换了,不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2、不能,因为这几段存在着逻辑或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深层含义类答题技巧一、标题 常见题型:文章以为标题有哪些深刻含义?技巧:此类题首先需要先找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把形象词语抽象化,理联系文章的主旨作答。二、词语。 分析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技巧:首先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弄清楚词语所在的段落表达的含义,再从形象到抽象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即可得出答案。三、句子1、请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2、

29、下面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请说出你的理解。技巧:1、 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语境或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述。2、 解释这个句子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原因在前文中可以找到)四、主旨:1、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从文中得到的感悟。2、通读全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作者说“”话的认识。技巧:按照从主旨到生活的思路,用主要人物的精神(或品质、性格、态度)指导自己的生活。如:1、我从(事物)的身上明白了的道理,我要学习(事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态度),在生活中应 2、我从(事物)的身上明白了道理,我会接受(事物)的的教训,在生活中应审美鉴赏类答题技巧

30、一、标题 1、文章以为标题有什么作用?(好在哪里)?2、文章标题改为好不好?为什么?技巧: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反映文章内容,点明主旨;3、形式新颖,吸引读 者;4、反映作者情感的变化。(忌:照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二、词语1、请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下面句子词语改为“”,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技巧: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结合不同词性在句中的作用分析。2、请赏析下面加点词好在哪里。技巧:先从加点词入手,理解词义,分析用到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加点词语所在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最后联系上下文指出加点词语表现的情感内容。3、下面加点的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技巧:一般来

31、说,不能删去。回答原因按照下列步骤:a、解释词含义;b、分析句子的意思;c、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d、指出加点词语体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特点。三、句子题型1、 文中句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表达效果)?2、 请对文中的句作自由赏析。3、 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技巧:分析该句的修辞+修辞的作用修辞作用借代用(什么)代(什么),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它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设问开头出现,作用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四

32、、描写方法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文中有何作用?人物描写:表现了人物的特点,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环境描写:1、烘托了一种气氛,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心理) 2、画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渲染了(具体地点或场面)的气氛,衬托(表达或烘托)心情五、段落某某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开头:1、引出下文, 2、开头点明故事所要描写(说明、议论)的对象; 3、照应文章标题; 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5、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中间: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结尾:1、总结全文; 2、解释全文主旨; 3、照应前文; 4、照应文章标题; 5、引人深思。六、写作技巧 文中运用了对比(伏笔、象征)的表现手法,请举例加以说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1、 对比:(谁)和(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也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2、象征: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深刻含蓄。 3、伏笔:对将要出现的事件做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令主题更加鲜明。13 /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