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别离》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914008 上传时间:2022-01-2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9.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今别离》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今别离》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今别离》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今别离》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今别离》教学设计.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今别离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今别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三、教学步骤:一、导入“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今

2、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四、诗歌赏析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

3、种离情别绪。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生答: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生答: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3、师问: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生答:对比手法。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4、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中国是诗的过度,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国的诗歌复兴。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