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测试语文版九上.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915353 上传时间:2022-0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单元测试语文版九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七单元测试语文版九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七单元测试语文版九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七单元测试语文版九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七单元测试语文版九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测试语文版九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单元测试语文版九上.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第七单元检测卷班级:号数:姓名、补全词语论()语冠()者自省()舞零()蹴()尔寝衽()绳mo_ Picn_死gcu得 dm食 zhe g u、积累与运用1 .见贤思齐焉,2 .莫春者,春服既成, ,童子六七人, 3 .白日放歌须纵酒, 。4 . ,上有黄鹏深树鸣。5 .有约不来过夜半, 。6 . ,浓睡不消残酒。7 . ,中间多少行人泪。 ,可怜无数山。8 .论语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它与 、 合称“四书”,主要记载我国伟大的 家、 家孔子的言行。9 .成为君子是儒家的做人目标,那么,孔子认为君子的标准是 ,对待别人的事情,应该 , 。他的门人曾子则认为君子要经常反省自己,要思考 ,面

2、对困难要以 来勉励自己,这与屈原的 的精神是一致的。10 .人生常常面临种种选择,当生和义不能两全时,我们应像孟子说的那样 由此,我们想到了文天祥的名句 1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中的颔联是 表现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心境的句子是 12 .古代诗人善于借景(事)抒情,表达心境,如滁州西涧中的 , 。约客中的, , 书江西造口壁中的 , ,而李清 照却采用设问、借代、比喻等手法写出风雨后花叶的神采 13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流连忘返;幸福是陶渊明 , 。”的悠闲自得;幸福是苏轼“ , ”的美好愿望。14 .写出与“月”相关的两组诗句,并简要说明诗人所抒发

3、的情怀。(6分)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抒发情怀:对人生的美好祝愿 , 抒发情怀: , 抒发情怀:15 . 一部水浒传,塑造了多少流传百世的英雄形象,点亮了多少闪耀天空的罡煞 之星。话说梁山第十四条好汉武松,为兄报仇怒杀 、潘金莲;发配孟州途中, 在 酒店结识 (母夜叉);醉打蒋门神,替(金眼彪) 夺回 ;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为躲避官府缉捕,削发扮成 正是:山 中猛虎,见时魄散魂飞;林下强人,撞着心惊胆裂。”(2)你喜欢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吗?为什么?(2分)三、阅读理解(一)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4、;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 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 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 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 死而不

5、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故不为苟得也() 蹴尔而与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 .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也B.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C.向为身死而不受D.呼尔而与之3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4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指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

6、意图是“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5 .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6 .联系实际,简要评说孟子所主张的“义”(二)订鬼何以效之?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 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 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何以用之()婢玩所见()犹伯乐之见马() 庖丁之见牛也()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 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

7、3 .选文列举了 和 的知名例子作为论据, 运用了的论证方法,证明“ , ”的道理。4 .有关庖丁的一个成语是 ,其意思是: 5 .结合生活实际,你认为王充的观点在今天还有什么意义?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相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不

8、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第之不以其道() 执照而临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 .用原文填空。(1)本文选自 ,作者是 朝的 家和 家 (人名),他和 、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描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的句子是(3)全面总结食马者不知马的表现的句子是(4)本文的中心句是 。(5)写出“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句子是 。6 6)表现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 。7 7) “其真无马邪”照应上文“” 一句。5 .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 6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

9、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参考答案、l m gu cn x ing y 骈 苟 箪、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 .冠者五六人浴乎沂3 .青春作伴好还乡4 .独怜幽草涧边生5 .闲敲棋子落灯花6 .昨夜雨疏风骤7 .郁孤台下清江水8 .大学中庸孟子9.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0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12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鹏鹃1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u c u r 出鹅鹃风乎舞零咏而归教育 思想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10、远为人谋而不忠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日暮乡关的思乡之情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征战戍边的怨恨之情15西门庆十字坡孙二娘施恩 快活林行者(2) 言之有理即可,如喜欢武松的勇敢,艺高人胆大;不喜欢武松的滥杀无辜(一)1 苟且踩踏食物的样子增加,带来好处天性,天良通德,感激1、 B2、所以(人们)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一下是否合于礼仪就接受了,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4.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指为

11、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 “贤者” , 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5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如 “鱼, 我所欲也,熊掌,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借鱼、熊掌来比喻生、义进行说明6. 提示:孟子所说的“义”有其特定的阶

12、级标准,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这一道德范畴经过人们的充实与阐发,已经超过儒家的思想范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2) 1 验证仔细端详正如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2.宋国的庖丁学着解牛,三年之中看不见一头活牛,看到的都是杀死了的牛的部件这两人用心是到了极点了啦,胡思乱想,自然会看到怪异的事物。庖丁解牛不见生牛举例论证3伯乐相马无非马“思念存想,不见异物”4庖丁解牛形容技术或技能非常熟练5王充认为鬼是不存在的,鬼“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是“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他在近两千前就否定了鬼的存在,是非常了不起的,这对于现代人中迷信鬼神者,是一个绝大的讽刺。(3) 1食饲 见现 材才

13、2称呼助词,无实义,定语后置的标志鞭打马鞭表反问语气,难道表推测语气,大概3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一石谷子。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4 (1)昌黎先生集唐 文学 思想 韩愈 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王安石曾巩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策之不似其遭,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其真不知马也(5)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也(6)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7)天下无马5有志可吞九霄云6借千里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