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镇宣传思想文化情况汇报一、全镇基本情况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名镇。诞生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三国时期黄金水道长江在此水深港阔,因而开埠成市,商贾云集,名为董滩口。至宋代,宋制规定县以下商业集市用“市、镇”称谓,遂更名为。清朝同治皇帝的御学教师张盛藻老宅、辛亥革命志士时象晋父子故居、亚细亚洋行、美孚洋行的旧址在镇内尚存。明清时期的老正街现存148栋历史建筑,距今630多年的川东鄂西宗教奇观水府庙等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名人荟萃,远有三国时曾与诸葛亮齐名的后汉掌军中郎将董和,近有全国著名化学家、董必武同窗好友张子高,今有轰动全国的刘胡兰式金融卫士“两兰”等许多优秀代表。是
2、一个正在迅猛发展的城郊新镇。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东部已基本与城区相联。目前自来水、天然气都正在与城区并网。集镇和14个村已纳入市级城建规划管理。按照规划,城区的沿江大道、友谊大道、团结路都将向西延伸与相联,届时将发展成为主城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市委宣传部的精心指导下,我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坚持以党的十七大以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打造“宜昌经济强镇”为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率先崛起、强镇富民“为主线,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唱响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主旋律,着力增强思想理论工作的凝聚力、新闻舆论工作的引导力、文明创建工作的影响力、群众文化工作的感
3、染力,努力为的“三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二)抓导向、重策划,强化舆论引导。在新闻舆论宣传过程中,我镇注重把焦点聚集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把视角伸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一是突出中心宣传。紧密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大部署,大力宣传党委、政府的工作决策、举措和实效,营造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的良好氛围,在全镇上下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工作合力。二是突出重点宣传。紧密围绕“三区“建设的目标,以工业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为依托,大力宣传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可喜成绩和有益经验,大力宣传和谐社会建设中所涌现出的典型人物
4、和先进事迹,努力凝聚人心、树立形象。同时,积极做好党风廉政建设、换届选举、人口和计划生育、安全生产、普法等方面的宣传,努力为我镇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突出宣传管理。进一步规范新闻宣传及对外宣传工作,严格网络新闻管理,确保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和新闻宣传的安全性。积极采取有效手段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用足用好现有的新闻资源和新闻人才,努力调动通讯员和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据统计,今年以来新闻专题播放20次,三峡日报.版和其它报纸刊发新闻30余条,市委和政府两办采用稿件60余件,各级网络媒体刊发稿件40余件,其中,我镇人大新闻上了湖北人民网和中国人大新闻网,镇人大连续五年被评为市人大宣传先
5、进单位。(四)抓服务,重创新,深化基层文化网络建设。我镇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入手,积极推进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在全镇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层文化工作机制,一支充满活力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一张覆盖全镇的基层文化网络,形成了文化、科技、广播、体育“四位一体”,镇、村、户“三级联动”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一是搭建服务平台。在集镇和社区以文化服务中心为依托,设立“三室一厅”(即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艺科技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配备电脑30余台,图书近万册,报刊杂志10余种,常年对外开放,镇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年服务人数达800人次以上。在全镇24个村建立了文化活动室,13个村建立了农家书屋和图书室,其中
6、桂花、平湖、两美垸等村年服务人数均在500人次以上。二是建立信息档案,完善工作制度。我镇组织工作专班对镇、村、户文化工作者进行全面摸底,建立了“三员一户”(镇村文化信息员、文艺宣传员、农家书屋管理员、文化科技中心户)信息档案,并绘制文化队伍网络图,直观展示文化工作骨干分布状况。同时,根据基层文化网络建设的特点和要求,建立和完善文化服务人员管理制度、文化网络建设工作人员管理制度、群众性文化活动制度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制度。三是文化工程普惠于民。积极筹资25万元改造镇内有线电视网络,使之更加优化畅通。目前全镇有线电视用户已达4000户,宽带用户达600余户,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积
7、极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全年共巡回到各村放映电影140余场,极大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年,我镇被评为宜昌市文化网络建设先进单位。三、下一步工作打算(二)继续抓好内外宣传报道。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主线,以稳定鼓励、正面宣传为主要方式,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全面、准确、深入地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和巨大变化,宣传各条战线的英模人物和先进典型,宣传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明确主题,突出重点,内外结合,抓出成效。(四)坚持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主要是在全镇范围内推广健身气功、民族舞、广场舞、交谊舞等;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发挥“三员一户”作用,积极推进全镇文化网络建设,坚持开展富有特色的文化科技活动,并定期检查活动开展情况,总结推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