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组层级快练24.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935559 上传时间:2022-01-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组层级快练2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题组层级快练2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题组层级快练2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题组层级快练2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组层级快练24.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题组层级快练 ( 二十四 )、选择题1. (2014江苏)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 70% 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B. 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C .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强了致病菌的耐药性D .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解析 抗生素并非导致突变的因素, 即变异在前选择在后, 抗生素对 细菌只起选择作用,即 A 选项错误;细菌的变异与是否接触过抗生 素无关, 所以即使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 进入新生儿体内的细菌也 存在抗药性的类型

2、,故 B 选项正确。免疫球蛋白与致病菌的耐药性 无关,故 C 选项错误。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时,将导致 致病菌在体内的繁殖,耐药菌的形成是基因突变所致,与疫苗无关, 故 D 选项是错误。答案 B2. 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相符的描述是 ()A .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B. 种群间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生殖隔离C .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D.表现型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而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答案 B3. 生活在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成了 2个种群。南北 岸的松鼠经过大约一万年的演变,在形态和体色

3、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差 异。下列说法不符合“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的观点的是()A .两岸食物和栖息条件的不同,导致两个种群基因突变的方向不同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松鼠形态和体色的进化提供原材料C .两个种群形态和体色的差异,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D .河流的阻隔使南北岸松鼠的基因交流受阻,导致基因库差异加大 解析 环境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项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松鼠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项正确。在自然选择 的作用下,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项正确。地理隔离导致两个种群不能交配,基因交流受阻,基因库差异加大,D项正确 答案 A4. 下

4、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 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 .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B. 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 图中A表示突变,为进化提供原材料,是变异的根本来源D. 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可以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后代 解析 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 是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和隔离; 生殖隔离是形成物种的必要条件,B表示地理隔离;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 的根本来源; 生殖隔离是指自然状态下, 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杂交后 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答案 D5假设某动物种群的基因库中,最初一对等位基因B、b

5、 的频率 B=0.8, b= 0.2,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 B基因的频率不断降低,若干代后基因库中B、b的频率B= 0.3, b= 0.7。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该动物种群发生了进化B.该动物种群基因库中基因 B、b的产生最终来源于基因突变C .该动物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就意味着形成了新物种D .在整个过程中,该动物种群中基因型为Bb的频率变化规律是先增大后减小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由于种群的基因频率 发生了改变, 该动物种群发生了进化; 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的等 位基因,即等位基因的产生最终都来自基因突变; 新物种产生的标志 是是否发生了生殖隔离; 该动物种

6、群没有生殖隔离, 没有新物种的产 生;B基因频率与BB、Bb基因型有关,自然环境使B基因的频率不断降低,最初BB的频率是08X0.8=064, bb的频率是0.2X0.2=0.04, Bb的频率是0.32,若干代后BB是0.7X0.7= 0.49, bb频率是03X 0.3=0.09, Bb的频率是042;当B频率降到0.5时,Bb的频率是2X 0.5X 0.5=0.5; Bb先增大后减小。答案 C6. (2014北京)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 的兔病毒。 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 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 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

7、 时间。 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 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 由此 无法推断出 ( )A .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 .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 .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解析 A 项病毒侵染兔种群, 一般抗性较强的个体会保留下来, 抗性 较弱的个体会死亡,病毒感染确实对兔种群的抗性起了选择作用; B 项毒性过强的病毒容易导致宿主的死亡, 那么没有宿主, 病毒也不可 能长期大量增殖存在; C 项毒性过强或者毒性过弱都不利于彼此维持 寄生关系而长期存在, 中毒性病毒的比例升高并非是兔抗病毒能力下

8、降,而是一个相互选择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D 项蚊子充当了病毒和 宿主之间的媒介,在二者的协同进化中发挥了作用。答案 C7. (2014广东)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下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 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F列叙述正确的是()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解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故 A项错误;新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是隔离,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故C项正确;口器的变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9、, 故D项错误。答案 C8. 在某个非常大的果蝇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无迁入和迁出, 无突变,不考虑自然选择对果蝇眼睛颜色性状的作用。现在种群中雌雄果蝇个体数量比为1 : 1,且在雄性果蝇中红眼(XBY):白眼(XbY) =3 : 1。如果将该种群中的白眼雌性果蝇除去,让剩余的个体进行随机交配,则Fi中白眼雌性果蝇所占的比例为()A. 1/16B. 1/20C. 1/32D. 1/40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该种群在除去白眼雌性果蝇前符合遗传平衡定 律。因为雄性果蝇中红眼(XBY):白眼(XbY)= 3 : 1,故该种群中P(XB)=3/4, P(Xb) = 1/4,所以雌性群体中,P(XBXB)

10、= 9/16, P(XBXb)= 3/8, P(XbXb) = 1/16,雄性群体中 P(XBY) = 3/4, P(XbY) = 1/4。除去种群 中的白眼雌性果蝇后,剩余群体的雌果蝇中 P(XBXB)= 3/5, P(XBXb)=2/5,随机交配后F1中白眼雌性果蝇所占的比例为(2/5)X (1/4) X (1/4)=1/40。答案 D9下列叙述中,生物一定发生进化的是 () 物种 A 经历长期变化,最终演变为两个物种 B、C 物种 A 与物种 B 由寄生关系演变为共生关系 Aa经历不断的自交过程,杂合子比例越来越低 一个种群中 AA = 30%、Aa = 60%、aa= 10%,经历一代

11、自由交配后,AA = 36%、Aa = 48%、aa= 16% 由于迁入,导致种群中 A基因频率的降低A .B.C .D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进化理论相关知识。 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物种A演变成了两个物种B和C,出现了生殖隔离,发 生了进化。群落内的种间关系使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发生适应性进 化,物种 A 和物种 B 的种间关系发生改变,发生了进化。 不断自交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生物不进化。自由交配前A的基因频率为60% , a的为40%,经一代自由交配后 A的基因频率仍为60% ,a的基因频率仍为40%,种群的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种群没进化。由于迁入,导入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发生

12、了进化。答案 A10.甲海岛上的某种鸟一部分迁徙到乙、丙两个海岛(三个岛屿相互 隔绝),下图为刚迁入时和多年后决定羽毛颜色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 黑色、b 灰色、B1黄色)。下列推测正确的是()A .三个岛屿上的这种鸟既存在地理隔离,也存在生殖隔离B.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岛上其他生物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C .甲、丙两个岛屿的相同环境决定羽毛颜色朝着相同方向进化D .乙岛屿的环境促进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产生B1基因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甲岛上的鸟迁到乙、丙两岛后,存在地理隔离, 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生物的进化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 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因此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其他生物和无

13、机环境 共同进化;甲岛上的鸟在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b基因频 率逐渐降低,丙岛上的鸟在进化过程中 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b基因 频率逐渐升高,二者进化的方向不同,因此生存的环境不同;基因突 变是不定向的。答案 B11. (2013海南)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 20 000 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 期维持在 4% ,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 20 000只纯合长翅果蝇, 在不考 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 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 错 误的是 ()A. v 基因频率降低了 50%B. V 基因频率增加了 50%C .杂合果蝇比例

14、降低了 50%D .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 50%解析 由残翅果蝇长期维持在4%可知:v2 = 4%,则v = 20% , V =1v= 80%,因此可知引入前各基因型频率为:vv= 022=004、Vv=2X0.2X 0.8=032、VV = 0.82= 0.64,进而可得基因型为 vv、Vv、VV 的个体分别为: 800个、 6 400个和 12 800 个。引入后的基因频率为:v= (800X 2+ 6 400)/(40 000X 2)= 0.1, V 的基因频率为 0.9,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杂合子果蝇和残翅果蝇引入前后数量不变, 而种群数量增大一倍,其比例均降低了 50%,因此 C、

15、 D 项正确。 答案 B12.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及其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A .某种生物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导致生物进化B.退耕还林能保持水土,说明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 .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 .原产美洲的互花米草入侵江苏沿海一带,迅速扩散后会降低当地 的生物多样性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因此,某种生物 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导致该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即不一定导致生 物进化,A项正确;退耕还林能保持水土,是指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 统所起的重要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 项错误;不 同物种之间、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

16、化和发展, 这 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C 项正确; 原产美洲的互花米草入侵江苏沿海一带会迅速扩散, 这属 于外来物种入侵, 往往会使当地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 进而降低 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D 项正确。答案 B 13普通栽培稻是普通野生稻进化而来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每株普通栽培稻都含有其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B.人工选择能够改变普通栽培稻变异和进化的方向C .普通野生稻在进化过程中遗传多样性会发生改变D .普通野生稻受环境影响产生的变异都是不遗传的解析 种群中的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中的部分基因, A 项错误; 人工选择能够改变普通栽培稻

17、进化的方向, 而变异是不定向的,B项 错误;普通栽培稻往往没有普通野生稻的抗逆性强, 说明普通野生稻 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部分遗传 (基因)多样性, C 项正确;生物受环境影响产生的变异如果遗传物质也改变了,则是遗传的,D 项错误答案 C非选择题14.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 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 的基本环节。X、Y 分别是、。(2) 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这是生物进化的。(3) 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4) 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 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 趾基因;

18、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 的过程。ABC(2) 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 口剧。 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 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 生了改变。(5) 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 (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多样性。解析 (1)生物进化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 突变和基因重组 (变异 )为生 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隔离导致新物种 的产生。(2)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为一个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3) 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

19、基因为基因库。(4) 由于过度繁殖,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性状的有利与有 害是相对的,当环境缺少食物时,联趾个体适合游泳, 可以从水中获 取食物,而适应环境。 环境对生物性状的选择从分子水平看是对有利 基因的选择,从而引起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5) 同一物种个体间的差异为遗传多样性。答案 (1)突变 (变异) 自然选择(2)种群 基本单位(3)基因库(4) 生存斗争(种内斗争)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 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 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 基因频率(5) 遗传15. 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

20、到原产地, 开花时期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 题。开花槓株的比例(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 种群a、b和c之间形成,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 。(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 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 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 DD和dd的植株所 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理由是_(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O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解析将植物

21、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 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地理隔离,种群 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生殖隔离。原来的基因频1 1率分别是 D = 10% + 2 (20%) = 20% , d= 70% + QX (20%) = 80% ;第二年种群的基因频率分别是D = 4% +错误! X (32%) = 20% , d =80% ;由于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生物并未发生进化。生物进 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突变、选择和 隔离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答案 (1)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2)没有 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3)种群 自然选择 突变、选择和隔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