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流动减阻终稿子.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947761 上传时间:2022-01-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体流动减阻终稿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流体流动减阻终稿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流体流动减阻终稿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流体流动减阻终稿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体流动减阻终稿子.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流体流动减阻技术综述Xx(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热能工程系)摘要:目前,对于流动减阻的相关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多,许多有效的流动减阻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这些方法的减阻机理,一般认为是通过增加粘性底层的厚度实现减阻的。其中超疏水表面减阻是当前研 究的热点,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表面浸润性是固体表面重要特性之一,通常采用液滴在表面的接触角大小 来衡量,当表面接触角大于150 时,该表面被称为超疏水表面。表面微细粗糙结构是获得超疏水表面的关键。随着微纳米科技的发展,超疏水表面的可控加工成为可能,由于其广阔的应用前景,超疏水表面的 浸润性及其应用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目前关于流动减阻机理的研究还不是十分成

2、熟,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关键词:热能工程;减阻;滑移长度;超疏水表面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Review of technology on the fluid flow drag reductionJIANG Tao(School of en ergy scie nee and engin eeri ng, Departme nt of thermal engin eeri ng)Abstract :“ Drag Reduction ” is a hotspot research of the hydrodynamics with more and more research wor

3、k andapplica-tions. Many drage reduction methods are used widely, and the mechanism research of these methods are also developing.Generally speaking, the thickening of the viscous sublayer is the main academic reason. In all the methods, The super hydrophobic surface drag reduction is the focus of c

4、urrent research, and has very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The wettability is one of the key features of solid surface, usually the contact angle of droplets on the surface is used to measure wettability, when the contact angle is greater than 150 , this surface is called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t

5、he microstructure on the surface is the key factor to get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processing technology, man -made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is possible. Because of its broad application, the wettability and application of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become a hot research.

6、 But the research work of the drag reduction is not so mature, need more further development.Key words : thermal engineering; drag reduction; slip length; super hydrophobic surface0引言能源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实际工程里到处可以看到换热和流动的问题,如化工、石油、动力以及航空、航天、核能等工业部门。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提高流体机 械的工作效率,提高热交换效率等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首先,从流动减阻方面来

7、说,对于自然界中的流动状态,人们一般将其分为层流流动和和湍流流动;对于雷诺数较小的层流流动来说,它的流动控制策略研究已经相当成熟,且现存的绝大多数问题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已经很成熟,可靠度也很高。当雷诺数足够大时,流动变成湍流,流动状态变得很复杂,湍 流中各物理参数,如速度、压力、温度等随时间与空间发生变化。而对于较大雷诺的紊流流动,是实际中较常见的一种流体形态,对它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湍流研究最多的就是湍流流动减阻的研究。目前,减少输送过程界面上的摩擦阻力是节约能源的一种方法,这就需要采取措施降低输运过程的流动阻力。流动减阻的方法一般有:仿生减阻(包括沟槽减阻、肋条减阻、柔顺壁面减阻、疏水

8、表面减阻)、动态减阻(包括气幕减阻、 壁面振动减阻、 壁面吸入法减阻、等离子体减阻、壁面加热和冷却减阻)、静态减阻(包括添加剂减阻(聚合物减阻、表面活性剂减阻、纤维材料减阻)、涂层减阻、磁性液体粘性减阻)、浆体管道减阻(包括螺旋流减阻、螺旋管道、改变管道形状减阻)、联合减阻等1。本文将对国外减阻技术的主要成果进行回顾,并对其减阻原理进行总结和分析, 简单介绍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1减阻技术综述这些年来,关于减阻的实验研究比较多,取得了许多相关的资料和数据 ,有一些已经得 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沟槽法、气泡法、柔壁法、高聚合物添加剂法、高分子涂层减阻 和壁面振动减阻等。21.1 仿生柔壁法20世

9、纪60年代,Kramer发现“人造海豚皮”的减阻效果后,柔壁减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常的做法是在固体壁面上加泡沫塑料,往中间充满水或油等液体后,在上面蒙一层不渗透或半渗透性的薄膜,这样就能产生一定的弹性。近期Cooper和Carpanter 致力于研究优化柔顺涂层以达到最大程度地降低表面摩擦 阻力,例如采用复合柔顺嵌板以及各向异性的涂层等。他们还研究了柔顺性转盘对边界层转捩的影响。俄罗斯学者 Kulick 和Semonov研究证明柔顺壁能有效降低表面摩阻和流动噪 声,降幅可达17%。诺丁汉姆大学的 Choi对其结果进行了一系列的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其中一种柔顺壁的湍流减阻率可达7%,相应的柔

10、顺壁下游的表面摩擦力下降7%。3一般认为,柔顺壁的作用使得粘性底层变厚,边界层上流速梯度减小,从而减小了边界面上的剪力,也减小了由于剪力做功而发散的能量,实现了减阻。1.2 壁面震动减阻该方法是最近才出现的一种减阻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壁面的振动可以减小湍流和表面摩擦力,最初是利用直接数值模拟(DNS)研究得到的。4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 Mao Zhuoxiong 等首先进行了大振幅壁面振动减阻试验,在雷诺数970019200的围里,减阻率达到10%15% Laadhari等为了验证 DNS结果,也进行了 试验,研究壁面顺翼展方向振动时湍流边界层的情况。结果表明,靠近振动壁面处湍流边界层的平

11、均速度梯度减小,湍流强度减弱,从而验证了壁面振动可以减小湍流边界层的表面摩擦阻力。目前针对该方法的研究文献较多,关于机理的分析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减阻与振动壁面上周期性的Stokes层产生的顺翼展方向的涡旋状态有关,因为它在粘性底层减小了平均流速梯度,从而影响了边界层的剖面,近壁区流向涡也顺翼展方向重新排列,从而减弱了横向边界层的流向涡的波动强度。另一种说法认为,在湍流边界层存在准流向涡的再生循环现象,壁面湍流就是靠它来维持的。一般认为准流向涡是产生湍流表面磨擦力的直接原因,而壁面振动干扰了准流向涡的再生循环从而实现减阻。1.3 超疏水表面减阻表面润湿是固体表面的重要特性之一,也是最常见的一类

12、界面现象,润湿性通常用表面液滴的接触角来衡量,通常将接触角小于90 时的固体表面称亲水表面( hydrophilicsurface ),大于90 称疏水表面(hydrophobic surface ),其中,当固体表面上液滴的表 观接触角超过150 时,称超疏水性表面(superhydrophobic )。它在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 日常生活中都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5,如输油管路减阻、微通道流动、水中行具减阻、自清洁表面材料等。超疏水表面的减阻机理实际上是由流体流经固体表面时所存在的气液接触特性决定的。Jia Ou和Jon athan P.Rothstein的实验表明,流体的压降与气液接触面上的

13、滑移速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并且气液接触面的存在减小了液体和固体的有效接触面积,也就是在流固界面上存在滑移边界条件,这种滑移边界条件在层流条件下能够造成明显的减阻效果,而在湍流条件下它对流动的影响仍不十分确定。1.4 微气泡减阻在物面上造成气泡,利用气泡的小摩阻性和易变形特点来调节底层流动结构以减阻。西北工业大学的宋保维等研究了边界层中的微气泡对平板表面摩擦阻力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计算得到减阻率在60%左右。他们认为微气泡减阻的机理在于:位于边界层的微气泡 本身具有变形能,它把剪切力作用于流体的一部分功转为变形能储存起来,从而减少了能量损耗,导致减阻。但此方法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气泡不稳定,一

14、旦破裂将产生较大的阻力和噪声;同时,如果气泡太小又不能达到减阻效果,因此应注意气泡的产生和消除。1.5 沟槽法减阻目前的各种湍流减阻方法中,沟槽表面减阻技术以其减阻效果显著和易于推广使用的特行体外表面加工具有一定形状尺寸的沟槽结构(沟槽方向与流向一致,有V形、U形等多种图1鲨鱼表皮局部放大照片Fig.1 Shark skins local magnification pictures点,被公认最具使用潜力。该技术起源于仿生学对鲨鱼等鱼类表皮的研究(图1),通过在航形状),就能达到很好的减阻效果。该项 技术在国外已投入了实际应用,如空中客车将A320试验机表面积的约 70%贴上沟 槽薄膜,达到了

15、节油1% 2%的效果;NASA 兰利中心在Learjet型飞机上开展的类似 飞行试验显示,沟槽表面的减阻量约为 6% 左右;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Speedo公司(美国)生产的具有表面的游泳衣。【7近些年来,对肋条减阻机理的研究越来越多。Gallagher和Thomas认为粘性底层厚度增加是实现减阻的主要原因。Bacher和Smith归结为反向旋转的流向涡与肋条尖顶形成的 小的二次涡的相互作用,认为二次涡减弱了与低速带条相联系的流向涡,并在肋条之间的沟槽保留低速流体。Choi认为,最主要的是纵向凹槽与马蹄形涡相互作用并阻碍漩涡的进 一步发展,从而实现了湍流减阻。Walsh认为,狭窄的V形肋间沟槽

16、的沟谷保留有低摩阻 的低速安静流,因而降低了总的阻力。这一点被Park和Wallace 对肋条侧面摩阻的精细测量所证实。由于沟槽法减阻的可靠性和可应用性,国外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工程实用阶段,主要在航空界应用较多。1.6 涂层减阻涂层减阻是在管道或明渠壁涂上减阻材料以达到减阻效果的方法,其关键技术在于减阻涂料和涂敷技术两个方面。该方法最早在1953年就应用于石油管道干线输气,发现可以 使输气量增加5%20%后来该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目前在天然气输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朱秀芳等研究了多种高分子涂层在水中的减阻效果,发现硅油的减阻效果最好。 其机理主要是利用了硅油的疏水性,使得壁面更光滑,从而减小了

17、阻力。我国天然气管道正处在一个空前繁荣的发展阶段,在未来几年里将有包括约7000km的西气东输复线在的多条天然气管线建设。为了减少输送阻力、 提高输气效率,天然气管道采用了涂层减阻技术。 涂层减阻技术在欧美工业发达国家的应用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国在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工程以后陆续采用了涂层减阻技术。8涂层减阻技术基本原理源于阿芒汤摩擦定律:F / N A S/(A Pm) S/ Pm式中: 摩擦系数;F 外力;N 正压力;A接触表面积;S 剪切强度;Pm 压缩流动压力。因此,若在硬底材上涂一层剪切强度较低的减阻涂料,就会得到低剪切强度和高流动压力,因而降低摩擦系数。因为高分子减阻涂料的分子特质可以

18、改变钢管壁的刚性边界,使其边界层壁上的流体速率梯度降低,从而降低流体对钢管表面的剪力而达到减阻的目的。所以涂层的质量对减阻效果尤为关键,而减阻涂料是涂层的物质基础,涂覆过程是涂层的实现形式,也可以说减阻涂料和涂覆过程是涂层减阻技术的关键。1.7高聚合物添加剂减阻高聚合物添加剂法是近年来减阻研究的一个重点,它通过在流体中溶入少量长链高分子聚合物来实现减阻。高聚合物添加剂减阻是通过从液体部边界创造条件以实现减阻,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分子量的量级都高达百万。Baron等采用有限可伸长的柔性哑铃状模型对有聚合物添 加剂的边界层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DNS)计算。结果表明,聚合物添加剂能够影响流向涡的

19、强度,增大低速带条的间距,从而减小湍流的剪切应力实现了减阻。Yarin等则归结于聚合物稀溶液的高粘度阻碍了涡的扩展,降低了湍流的猝发频率,使得流速更加平稳从而导致减阻。荷兰代夫特科技大学的Den Toonder通过试验认为,聚合物扩散引起的各项异性的粘性应力是导致减阻的主要因素。由于该方法容易实现并且效果较好,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原油输送中,可明显节约能源和设备。在水射流技术方面,也可采用聚合物添加剂,以提高高速水流的出 口动量和射程等。【92超疏水表面减阻随着微纳米材料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固体的表面结构和粗糙度可实现微纳米级的尺度控制,使得固体表面拓扑和结构尺寸对润湿性成为很多领

20、域的研究热点,涌现了大量关于疏水和超疏水表面疏水特性的研究论文,但该类研究大都采用液滴方式对表面疏水特性进行研究,缺乏不同液滴形成方法对表面疏水特性影响的分析研究。直到YangTse Che ng发现具有超疏水性的荷叶表面在冷凝条件下无法保持疏水特性,又引发了对超疏水表面疏水特性的新认识。2.1超疏水表面减阻技术的机理分析表观滑移理论在经典流体力学中,研究大部分流动问题的方法是在给定的边界条件(BC, boun darycondition )下求解 Navier-Stokes方程,因此,边界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流场的状态, 现在被普遍采用的就是Bernoulli提出的由Stokes总结完善的

21、无滑移边界条件(no-slip BC),认为液体自身的粘性及液体分子与固体表面分子的粘附作用,使得贴近固体壁面处的流体分子活动的可能性极小,宏观上认为其与固体壁面相对静止。几百年来,无滑移边界条件圆满解决了几乎所有的宏观流动问题,然而它仅仅是一种经验条件,迄今为止,还没有办法从流体动力学角度加以证明。同时,对固-液界面处边界条件的研究始终没有间断过。早期的实验中,无滑移边界条件就无法解释疏水毛细管流动的实验数据。与Bernoulli相对,Navier提出了滑移假设边界条件,引入了“滑移长度(slip length) ”的概念,成为今天定量研究分析滑移的标准。普通的壁面流动是很难产生滑移的。这是

22、因为固体表面具有很强的残余化学键,对外的活性很高,显现出很强的表面能,将流体分子牢固的吸附在其表面。因此,要产生滑移效果,必须改变流动壁面的形貌来改善固-液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所谓超疏水表面。大部分超疏水表面是基于Cassie空气垫模型的,水不能完全浸润固体表面。由此联想到,在固-液界面上存在一层由纳米气泡构成的气膜。近年来在固-液界面的实验观察证实了纳米气泡的存在。对于复杂的不均匀的超疏水表面,水流过时阻力的减小和滑移现象的产生,也从宁一个方面证明了不显示摩擦阻力的气/液界面存在,支持了水在超疏水表面上流过时存在纳米气泡的设想。10国外超疏水表面流动减阻及模拟基于上述超疏水表面滑移流动的

23、理论,人们基本对超疏水性微纳米结构表面减租的机理形成了共识,即超疏水性表面微纳米级的微凸起依靠表面力支撑流动流体,流体主要从微凸起间的空气层流过, 流固接触面积急剧减小,从而降低了表面粘性摩擦阻力所致。超疏水表面的流动方向与沟槽方向垂直。在层流条件下,Keizo Watanabe等采用6mm,12mm直径的圆管,壁涂有超疏水性薄膜(表面存在1020卩m大小的交叉微裂纹),测量了压降和速度剖面,结果表明在层流条件下减阻效果可达 14%,而在湍流条件下这种减阻效果消失。Ou等人设计了在流向上具有微槽的超疏水表面结构,如图2所示。并通过采用 卩-PIV技术测得微通道的速度流场(图3),可以明显地观测

24、到在液气接触面上液体的滑移流动。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出以下结论1.微脊空隙的增加和微通道宽度的减少,将增大无量纲压降比,增强滑移效果;2微脊间隔有一个临界值,当小于这个临界值时,不能得到压降的明显减少,阻力不会减少,滑移遭到破坏;3在自由剪切面处获得了大于主流平均速度60%的滑移速度。然而,对流动的影响不会向远离壁面处扩展。11超疏水表面在湍流流动下是否具有减阻效果仍存在争议。Kim等人采用直接数值模拟的方法(DNS)对此进行了研究。通过在壁面添加不同方向的滑移边界条件,来研究滑移边界 对湍流的影响。通过设定不同的滑移长度,比较其减阻效果。通过对近壁面处涡量结构的观 察发现,流向滑移会造成近壁

25、面涡量减小,展向滑移会造成涡量增加,正是这两个方向滑移流动的共同作用,决定了该表面表现出减阻或增阻的效果,要想在湍流流动中获得明显的减阻效果必须使得流向上的滑移长度大于某一特定的值。口2】图2超疏水表面结构示意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experimentalmicrochannel flow cell图3 I技术所测得流速分布图Fig.3 Velocity profile from the -PIV measurement国超疏水表面流动减阻及模拟郭云鹤等对非稳态和稳态下的超疏水表面减阻做了对比研究,由于非稳态情况下的气液交界面分布与稳态情况下的完全不同,

26、所以,二者在流场特性和减阻规律上也必定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分别在非稳态、稳态情况下开展了不同超疏水表面减阻仿真对比研究。首先,选取槽深、槽宽、槽间距均为10卩m的矩形槽在不同速度下进行仿真对比。图4和图5分别显示了不同速度下稳态与非稳态模拟在减阻率和滑移速度方面的对比。5 0 5 0_n nUS -io152025速度图4不同速度下稳态与非稳态减阻率对比Fig.4 Drag reduction rate contrast by unstead , And steady under different speeds連度图5不同速度下稳态与非稳态滑移速度对比Fig.5 Sliding speed

27、 contrast by unsteady and steady under different speeds可以看出,非稳态情况下的减阻率比稳态情况下要低,只有在来流速度为4m/s时减阻率基本相等。稳态情况下的减阻率随速度增加一直在增,而非稳态的减阻率则在4m/s时达到最大,继续增大流速反而会使减阻率降低。无论是稳态还是非稳态,滑移速度均随来流速度增加而快速增长,且非稳态情况下的滑移速度要更高。与稳态情况下不同的是,非稳态情况下减阻率曲线与滑移速度曲线走势并不一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非稳态下的凹槽表面也承受了更大的压差阻力。研究得出:非稳态与稳态模拟的结果不同,非稳态下得到的疏水表面减

28、阻率随来流速度增加呈现先增大而后降低的趋势,超疏水表面微结构部初始时充满的气体随流动不断被向上 托起后向下游移动,部分水则进入凹槽中,而留在凹槽中上部的气体被来流加速形成稳定的 旋转气团,且气体漩涡持续稳定存在。22超疏水表面的应用功能性应用的众多需求一直驱使着超疏水表面不断研究发展。现如今,在不同的领域涌现出一大批新型、高效的应用方式。 超疏水表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应用即为其超疏水性的可逆 性。超疏水可逆性原理可应用于液滴或纳米粒子的操纵和微米级毛细管引擎。Tuteja等在油料输送管道和储油罐制备出以低表面能物质修饰的粗糙表面,同样可以适用于低表面能油料流体的输送。这一成果具有很高的工业应用价值

29、,其规模化应用潜力巨大。在铜面形成超疏水涂层,二者之间粘着力较好,且经过该法处理的铜,可以在海水环境中保持一个月。这一实验的成功,为海中作业的船舶、设备等提供了良好的防腐思路。在电池系统中引入超疏水材料 可以使电池效率和耐久性得到改善。Litton等开发了一种基于纳米超疏水材料的新型电池。碳纳米管的超疏水性可以促使移除在电极反应中产生的水,从而提升系统中的传质过程,进而有效提高燃料电池效率。超疏水表面应用前景展望超疏水表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已成为材料研究的热点,已经开发了众多不同的 制备原料和工艺方法;通过模型分析,对于表面微观结构与接触角、滞后、浸润状态之间的关 系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0、,为制备具有特殊表面浸润性材料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但是超疏 水表面的实际应用还未能普及 ,许多问题还亟待解决。首先,简单经济、环境友好的制备方法 有待开发。现有报道的大多数超疏水表面的制备过程中均涉及到用较昂贵的低表面能物质如含氟或硅烷的化合物来降低表面的表面能,而且许多方法涉及到特定的设备、苛刻的条件和较长的周期,难以用于大面积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13。其次,从实际应用角度考虑,现有的超疏 水表面的强度和持久性差,使得这种表面在许多场合的应用受到限制。表面的微结构也因机 械强度差而易被外力破坏,导致超疏水性的丧失;另外在一些场合或长期使用中表面也可能 被油性物质污染,使得疏水性变差。开发具有

31、表面微结构可修复的超疏水表面及实现超双疏 功能(既疏水又疏油)可能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最佳方案。此外,从理论分析角度考虑,对于表面微结构的几何形貌、尺寸与表面浸润性,尤其是与滞后直接联系的定量研究还有待深入。最后,超疏水表面的应用领域还有待拓展,尤其是在生物领域中。在超疏水表面上具有生物活 性物质如细胞、蛋白等的生长、与表面间的相互作用等都将是值得研究的容。143结论本文对减阻的方法、原理及意义进行了总结,尤其是对于超疏水表面减阻,进行了较为详细全面的总结。以往的研究表明,超疏水表面在微物质能量、燃料、电池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超疏水表面的应用领域还有待拓展,尤其是在生物领域中。在超疏水

32、表面上具有生物活性物质如细胞、蛋白等的生长、与表面间的相互作用等都将是值得研究的容。参考文献(References)1 李康宁波纹面传热与流动特性的大涡模拟D.天津:天津大学,2011.Li Kangning. The large eddy simulati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heat transfer and flow ripple D. Tianjin: Tianjin University, 20112 王英奎,江春波,李 玲.流动减阻的研究综述J.水力发电,2008,34(2):67-70.Wang Yingkui, Jiang Chunbo, Li Li

33、ng. Review of research on drag reduction. Hydroelectric power,2008,34 (2): 67-70.3 Choi K - S, etal. Emerg ing tech niq ues in drag reduct ion M. Me -cha nical Engin eeri ng Publicatio ns Lon do n, 1996.4 Arturo B, Maurizio Q. Turbulent drag reduction by spanwise walloscillationsJ. Applied Scie ntif

34、ic Research, 1996, 55:311 - 326.5 江雷.从自然到仿生的超疏水纳米界面材料N.科技导报.2005, 23(2):4-8.Jiang Lei. Materials with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from nature to nanostructured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2005, 23 (2): 4 -8.6 宋保维,黄景泉.微气泡降低平板阻力的研究 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1989,:105- 114.Song Baowei, Huang Jingquan. Micro bubb

35、le reducing resistance of flat J. water dynamic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 series, 1989, (4): 105- 1147 胡海豹,宋保维,潘光,等.鲨鱼沟槽表皮减阻机理的仿真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7,19( 21):4901-4907Hu Haibao, Song Baowei, Pan Guang, et al. The simulation study about drag reduction mechanism of shark riblets surfaceJ. Journal of s

36、ystem simulation ,2007,19 (21): 4901 -49078 崔 超,刘忠胜,陈明,等.内减阻技术简述及涂层缺陷与对策J.现代涂料与涂装,2007,10( 7):50-52Cui Chao, Liu Zhongsheng, Chen Ming, et al. The internal drag reduction technology and coating defects and Countermeasures J. modern paint and coating, 2007,10 (7): 50-529 尹国栋,高淮民,等.聚合物减阻机理研究J.油气运输,200

37、2, 21(7): 1- 2, 12.Yin Guodong, high Huaimin, et al. The mechanism of polymer drag reduction J. oil and gas 2002, 21 (7): 1-2, 1210 吕田.超疏水表面润湿性与流动减阻机理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Lu Tian. Super hydrophobic surface wetting and flow drag reduction mechanism study D. Shanghai: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2009

38、11 Rucke nste inE, Rajora P On the no-slip boun dary con diti on of hydrody namics. J.Colloid In terface Sci. 1983, 96 (22) :488 -491.12 郭云鹤,宋保维,胡海豹,等 .非稳态下超疏水表面减阻仿真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3,31( 3):326-332.Guo Yunhe, Song Baowei, Hu Haibao, et al. The simulation study of super hydrophobic surface drag reducti

39、on in non stable J aerodynamic Sinica, 2013,31 (3): 326 -332.13 范治平,魏增江,田冬,等超疏水性材料表面的制备、应用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2010.Fan Zhiping, Wei Zengjiang, Tian Dong, et al.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surface super hydrophobic material preparation, applications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J2010.14 郭志光,刘维民仿生超疏水性表面的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6,18:721.Guo Zhiguang, Liu Weimin. Research progress of biomimetic super hydrophobic surface 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06,18 (6): 7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