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0001.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953752 上传时间:2022-0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00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00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00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00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00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00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000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星星臧克家我爱听人家把星叫作星星。夜空是另一个世界,星星是它的子民,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它们是那么渺小,渺小得没有名字,它们用自己的光圈,告诉自己的存在。仰起脸来,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一,二,三,你数!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 1946 年 8 月 4 日午于沪(1)“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 ”传达出诗人希望现实生活中 。(2)诗人用 “星星”象征 ,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如 ;。(3)第三节诗中 “自己的光圈 ”指什么?(4)这首诗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答案】 ( 1)

2、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2)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3)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4)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 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解析】 【分析】( 1)结合这首诗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 ”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 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排挤 ”, 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想把他的 合伙人从挤出去。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排挤,而诗人创设的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

3、与 人之间没有排挤,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团结互助。据此分析答题 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 ”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 望。把现实和理想联系起来即可知道诗人用“星星 ”象征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二者的共 同之处比较多,如数量都非常多;都非常渺小,都很平凡,默默无闻等。(3)星星虽然很渺小,但也有自己的光圈,也能给浩渺的夜空做出自己的贡献,联系其 象征意义可知, “自己的光圈 ”也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给我们创设了一个理想

4、的世界,在这个世 界里,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他们互相帮助,团结合作,每个人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诗人之所以创设这个理想的境界,就是他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 满。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故答案为: 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 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 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 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涵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抓住 关键词体会诗句的内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形象及

5、其象征意义。诗歌的形象一定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 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而要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则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分 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关键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其表面意义的基础上再结合诗歌的 象征意义进行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主旨的能力。分析诗歌的主旨,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 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 情感。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 描写中。【附诗歌鉴赏】星星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 “托物言志 ”的写法,表达自己深切的感受。诗歌 赞颂了大自然中茫茫银河里不

6、可胜数的“星星 ”,它们是那样的纯洁、无私,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全诗采用了象征的手法,以 “星星 ”象征广大的人民群众,它们亲密无 比、纯真团结。 “星星 ”虽然渺小,但它们却用它们的光圈,驱赶黑暗和邪恶,充分展示了 它们的存在和价值。从诗人对 “星星 ”的赞美中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历史作用的深刻认识, 同时又从诗人对 “星星 ”所聚居的 “另一个世界 ”的赞美中,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 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1) 诗中 “”一词

7、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 “”一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 现。(2)在“又逐春风到洛城 ”句里, “逐”字运用得高妙,试简要分析。【答案】 ( 1)阴阴;又(2)“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 情。【解析】 【分析】( 1) “杨柳阴阴细雨晴 ”的意思是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 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其中的 “阴 阴”一词表现了杨柳的枝繁叶茂。 “又逐春风到洛城 ”的意思是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 回了我的家乡。 “又”表示这是梦境的再次出现。据此可作答。(2) “又逐春风到洛城 ”这句诗的意思是

8、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作者把无 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 念之情。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 阴阴;又;“逐 ”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 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 的家乡。这句诗把无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3诗歌赏析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

9、,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 的情怀。(2)请简要分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一句。【答案】 ( 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入“”赋予 “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 趣。【解析】 【分析】( 1)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 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这两句前一句问,后一句答,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 法。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

10、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 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两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 “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 “生”字“入”字 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 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故答案为:( 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 “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点评】( 1)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解答时需要理解诗歌内容(2

11、)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4天净沙 秋思和天净沙 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 秋思的阅 读方法,自读天净沙 秋,完成赏析。天净沙 -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 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1)【名词之美】 “枯藤 ”老“树”“昏鸦”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风萧瑟的凄寒之感。(2)【色彩之妙】 “夕阳 ”让人联想淡黄色的微光笼罩大地,晦暗的色彩更衬托出游子漂泊 的孤独和哀愁。【答案】 ( 1)【名词之美】 “孤村 ”落“日 ”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

12、以秋景萧条的寂寥之 感。( 2)【色彩之妙】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让人联想到青山静静、绿水悠悠、白草绵绵、红叶片片、黄花朵朵,这些明丽清新的色彩,为这萧瑟的气氛平添了许多生机活力, 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解析】 【分析】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把握诗歌的感 情基调,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以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 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诗中 “”

13、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 “”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 ( 1)阴阴;又(2)思乡。【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仔细阅读每一句内容,了 解诗句的意思,明确描写的对象,并能够概括其特征。 “阴阴”写的是“杨柳”的特点, “又”字 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2)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 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 的体现。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 章中所起的作用。故答案

14、为:( 1)阴阴 又(2)思乡。【点评】 “柳”谐音 “留”,汉人送客至灞桥,折柳赠别。在古代诗歌中是典型的意象,多表 达怀人思乡,惜别留恋之意。比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 起故园情。 ”等等。另外,柳还可以是美好家园的象征,如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 帘幂无重数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诗中画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答案】 (

15、 1)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 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 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 运 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解析】 【分析】( 1)要写出描写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怀。这四句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 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 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 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 出一

16、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 “五岳起方寸 ”的势态。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2)曹操是此气势恢宏往往运用: 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运用夸 张和对偶的修辞手法。故答案为:( 1)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 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虚实结合:写景 为实,想象为虚。 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 运 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点评】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时,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先看修辞。再看运用了 哪一类抒情、哪几种手法,最后看章法特点。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

17、如何运用用了这种手 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的效果,如何有效的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古诗鉴赏通常涉及 较多的是抒情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描写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等,此外还有记叙 (多用于 叙事诗 )和议论等,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常用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 抒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或象征 )、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 今、烘托 (衬托 )、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 (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 )、白描细描 (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 )、用典 (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秋词刘禹锡自古

18、逄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1)“睛空一鹤排云上 ”中的 “排 ”字,有何妙处?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 深意?(2)第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答案】 (1)“排”,“推开 ”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 取的豪情。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孤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 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2)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通过对比来 表现的。【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1) “排 ”,在这里是 “排开、

19、推 开”的意思,通过这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 了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第二问:意象就是诗歌 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诗人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 凭借与依据。诗人以 “鹤 ”自喻,视 “鹤”为不屈的化身,因此这只冲天而上的一鹤,实际也 是表明自己虽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但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依然会昂扬向上。(2)诗歌首句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接着一句 用 “我言 ”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乐观的情 怀。 “逄秋悲寂寥 ”和 “

20、秋日胜春朝 ”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 比,诗人热情地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 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故答案为: “排”,“推开 ”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 取的豪情。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孤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 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 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通过对比来表 现的。【点评】 本题考查炼字和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第一问,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 靠平时的积累,如果平时没有积累,那就只能尝试翻译出全句的意思,然

21、后推知某个指定 词语的意思了。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 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 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 诗歌第一句点明了诗人是在什么时节听闻朋友的消息? (2)诗歌的后两句最为人称道。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谈谈它的妙处。【答案】 ( 1)暮春时节(2)示例:拟人修辞的角度,想象的角度,情景交融的角度【解析】 【分

22、析】( 1)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可知此时为暮春时节。( 2)从想象的角度,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 ”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 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 那不幸的迁谪者。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诗人心中怀念和同情朋友,明月和清风同样也是同 情和怀念,故答案为: 暮春时节 示例:从想象的角度,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 “愁心 ”以物的属性,它竟 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

23、己,富于同情的知心 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 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诗人心中怀念和同情朋友,明月和清风同样也 是同情和怀念,【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 容,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关键语句进行理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 内容和主题思想,选取好赏析的角度,结合诗句、内容、主题进行分析。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这首诗写了哪两个时间?哪两个

24、空间?(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 1)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2)全诗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伤感和盼望归期的思乡之情。【解析】 【分析】( 1)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 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时间,夏秋之交,即分离的现在;而 “何当共剪西窗烛 ”是写会面的 将来。空间, “巴山夜雨 ”为诗人独处的巴山;想象中营造出了一个温馨浪漫的场面,即与 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2 )读懂诗句的大意是作答的关键。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诗人想象到什么时候能够还 乡,和友人夜坐西窗之下,共剪灯芯烛花

25、,畅淡中又提起现在在巴山夜雨中的孤苦心境。 这情景是想象中的回味,这回味又慰藉了眼前巴山夜雨中孤苦的心。真是虚实相生,情景 交融。创设了一个与友人团聚的欢乐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心情的郁闷、孤独、苦寂。 故答案为: 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全诗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伤感和盼望归期的思乡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 合诗句进行回答。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理解 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表达情感的方法,抓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10阅读下面诗歌,

26、完成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2)在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 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答案】 ( 1)杨花、子规、明月、风。(2)示例 1: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示例 2 :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 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解析】 【分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即可。诗歌意思为:在杨花 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

27、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 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可以看出:杨花、子规、 明月、风等景物。( 2)结合题干的提示 “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 ”任选一个即可。如:情景交融,寄 情于景, “愁心与明月 ”写出了对朋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如拟人:诗人把明月拟人 化,说是要明月把自己的思念与牵挂带给朋友,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 意。故答案为: 杨花、子规、明月、风。 示例 1 :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示例 2 :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

28、夜郎 西。【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 句的意思理解意象。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诗句,理解诗句的意 思,按照题干的要求辨析、理解诗句运用的手法。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阅读诗歌,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 象?为什么?【答案】 (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 未尽而

29、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的 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 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中“潮平 ”“岸阔 ”“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二中的潮落、水 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解析】 【分析】( 1)这首诗的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 正好行船。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 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 地方呢?北去的

30、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抒写了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 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 2)认真观察两幅图画可以发现,第一幅图对岸的山比较低矮,江中看不到岛屿;第二 幅图对岸的山比较高,江中有岛屿。由此可知,第一幅图表现的是江水上涨的情形。第二 幅图画表现的是平常的景象。根据诗句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 “潮平 ”岸“阔 ”“风正”“帆悬 ”的意象,可以判断出第一幅图能够表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故答案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 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的感 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

31、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中“潮平”岸“阔”风“正 ”帆“悬”的意象。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 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 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图画的意境的理解和描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意境的基 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结合图画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12读诗歌,回答问题。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

32、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君问归期未有期 ”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家人相见的无奈。B. “巴山夜雨涨秋池 ”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C. “何当共剪西窗烛 ”是指对与亲人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D. 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2)最后两句诗人想象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 味这巴山的缩缩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答案】 ( 1)D(2)表达了诗人渴望和亲人团聚的心情【解析】 【分析】( 1) ABC理解和分析正确。 D 诗中最后两句是诗人对重逢的想象,并不 是实写自己的经历。(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何当 ”(何时能够)这

33、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 “君问归期未有 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 “共剪”、“却话 ”,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 的憧憬。盼望归后 “共剪西窗烛 ”,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亲人团聚。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和亲人团聚的心情。故答案为: D 表达了诗人渴望和亲人团聚的心情【点评】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 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 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 析概括。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34、,注意阅读时要逐句 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 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 的景色(事件),抒 发(表达或赞颂了) 的感情。1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 , 人生看得几清明。【注释】 雪:指梨花(1)除了以 “雪 ”比喻梨花,诗人还用了 、词语来描写梨花。(2)诗人借雪白的梨花抒发了 的感慨。【答案】 ( 1)淡白;清明(2)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解析】 【分析】( 1)首句以 “淡白 ”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 二白。梨花

35、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诗人还用了 “人生看得几清 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 “清明”。因此,本首诗写梨花的词语有: “淡白 ”清“明”。 (2)作者惆怅的站在东栏旁,梨树上满是白色的梨花,同时柳絮在飘,落在作者身上, 作者也变成了 “一株雪 ”,写的是凄清惆怅的意境,最后一句,人生看得几清明,更增添悲 凉的气氛。因此,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故答案为: 淡白;清明 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即可完成此题。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 容,注意对语句的深

36、层次含义的理解,要从语句中感悟诗人的情感。14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各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结合画线诗句,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对朋友遥寄深情的?(2)古诗词中还有很多表达 “思念 ”之情的诗句,请再写出一句: “,。【答案】 ( 1)答案示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 把“愁心”寄托给了 “明月”,让“明月”随风陪伴友人直到夜郎西,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也带到那里,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解析】 【分析】( 1)本诗表达对友人深情的句子是最后

37、两句,这两句运用了拟人修辞, 分析修辞和感情。示范: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把明月拟人化,把它当做知心人,让它 把自己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关心传递给友人,并且陪伴友人到那夜郎西,表达了对友人的 关怀和担心。(2)明确要求: “思念 ”主题,思念家乡、亲人、友人;古诗连续两句。示范:今夜月明 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故答案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愁心 ”寄托给了 “明月 ”,让 “明月 ”随风陪伴友人直到夜郎西,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也带到那 里,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点评】 本题考查诗句感情的把握,注意明确句意,分析修辞和感情。

38、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注意内容是表达 “思念 ”之情的。15诗歌赏析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小令中的 “枯藤”昏“鸦 ”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 1)深秋晚景图(2)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解析】 【分析】( 1) “枯藤”昏“鸦”西“风”瘦“马 ”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秋郊夕照图, 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副悲凉,凄凉,人生充满失意的画面上。枯藤缠绕的老树 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

39、着萧瑟的 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 所以可概括为 “深秋晚景图 ”。(2)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前三行全由名词 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 “断肠 ”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 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 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 “眼睛 ”。题目是诗歌的 “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 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直捣诗歌的 “心脏 ”。诗贵含 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 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 意象。意象是诗歌的 “建筑材料 ”,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故答案为: 深秋晚景图 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概述。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 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 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参考答案】 * 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诗歌鉴赏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