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974503 上传时间:2022-0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低年级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低年级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低年级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低年级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低年级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低年级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低年级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低年级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 本课题针对普遍存在于小学数学常态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活动的无效或低效的现实问题而提出。2. 本课题针对教学改革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而提出。3. 本课题针对目前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而提出。二概念界定“动手实践”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中自己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操作活动,泛指制作学具、感知体验(看、摸、拉、摆、分等) 、实物测量、画统计图统计表、设计游戏等。三理论依据1. 教育学家认为, 孩子的认知认知规律为: 动作表征图象表征 符号水平,让孩子通过数一数、摆一摆、

2、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实践活动,能帮助孩子获得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2. 心理学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动手实践,符合孩子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发展过程。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告诉我们: “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 。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 ”3.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

3、新课程标准解读也告诉我们: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新动力,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动情的实践,学生的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学习数学,正是这样的一座桥梁。四研究目标:探索小学一、二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进行动手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五 研究内容:1. 探索、整理一、二年级适合动手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2. 探索指导学生有目的、有程序操作的策略。3. 探索动手实践与语言表达有机结合的教学策略。4. 探索小学一、二年级数学课

4、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的教学策略。六研究过程:本课题研究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对平时的教学实际进行反思,确立研究课题,通过文献研究,搜集整 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课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并对课题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及价值性进行论证;完成课题计划和申报表,形成课题研究方案。对学生动手实践情况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从现状上看,学生存在着动手实践时随意性强、无明确目的、操作常与思维分离等现象。学具准备情况作了调查和了解,发现主要有如下原因:实施研究阶段1. 设计学生问卷,深入课堂观察,了解低年级学生动手实践的方法、效果,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等。2. 运用访谈法、案

5、例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内容,结合平时课堂教学认真、及时反思、总结,做好与课题相关的案例、反思的撰写与收集,为课题研究提供素材。做好课题研究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为课题研究的科学性提供依据。3. 利用行动研究法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动手实践的指导研究,探究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动手实践的科学的操作方法,以及适合指导低年级学生动手实践的指导、评价策略等。4. 对研究的内容、研究的结果、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不断的反思、总结、改进形成经验。做好各项检测工作、资料积累工作,分阶段进行实验分析与总结。总结阶段(一)初步探索出了指导学生有目的、有程序操作的策略 :开学初能有目的操作的学生只有27.5%, 有程序操作的更谈

6、不上, 操作时秩序也比较乱,缺乏合作性,通过师生一学期来的共同努力。期末调查时,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程序操作的学生已达到62%。 我们探索出了以下策略 :1 . 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操作目的、有程序操作,在操作中理解数学知识、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例如设计:怎样让别人一眼看出红枫叶和绿枫叶谁多谁少?学生通过 讨论、思考,在摆的过程中很好的渗透了 “一一对应”数学思想。同样是 “比多少”的问题,本期因为数量增大学生就需要通过2 .精心设计,把握动手操作的时机。(1)在认知的生长处,实施动手操作。认知的生长点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

7、并用,就能收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例如:“9加几”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是后面学习8加 几及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正是认知的生长处,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和难点。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学具(小棒),理解应用“凑十法”, 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建立表象,发展思维。(2)在智慧的发展处,加强动手操作。也许学生对9加几记忆太深刻,后来教学中发生了 8+7=16 8+5=14 的情况。我再次应用红绿小棒,通过加强操作、观察发现绿小棒的变化规 律,理解算理、探索8加几的计算规律。可喜的是有的孩子通过操作还总 结出了见9想1、见8想2、见7想3的计算规律。(3)在思维的发散处,开展动手操作 。例

8、如我在执教“第几”时设计了一个问题:“请你把红花摆在第二位。” 学生操作时出现了两种情况:“他们有错误吗?为什么? ”学生很快就发现因为摆得顺序不同,所以两种摆法都是正确的,至此,似乎可以煞锣。但我又提出一个问题:“你能说出你摆的红花从左数排第几,从右数排第几吗? ”这个问题,学生当 然能轻易回答,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本身,而在于它 又把学生思维向更高的层次推进了一步,使学生的思维在这里再次得到发散,进一步得到了升华。3. 加强指导,教给方法。动手实践,满足了低年级学生好动的天性。学生有了动手实践的欲望,还需要指导它们有目的、有程序地实践,也就是明确“做什么” “怎么做”“为什

9、么” 。实践前,教师把实践要求讲清楚,让学生准备好要用的学具,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好操作步骤,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要解决的问题;实践时,学生明确了实践目的知道通过实践要解决什么问题,克服实践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实践中,教师要给予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做到“手、脑”并重,还要把实践、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是外部实践及至内部思维活动,逐步形成内化的过程。因此,汇报时要鼓励学生复述实践过程,即使是错误,有时也是一种美丽的教学资源。通过数学语言展示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二)动手实践与语言表达有机结合的教学策略:1. 带解说的任务去实践。

10、即让学生要表达清楚“我要做什么,我是怎样做的。 ”如果只停留在动手实践,不加以分析、概括,那么是肤浅的。具体的实践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将表象的整理、加工、归纳的思维过程进行综合、表述、传递,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完整的认识过程。2. 带思考问题去实践。动手实践不是单纯的行为活动,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要有思维的活动:去思考、去想象、去推理、去解释、去总结在这样的手脑共同协作下,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使动手能力得到提高。3. 设计操作后的反思教学环节。也就是让学生说说自己操作的过程和方法,说说自己的结论和启示,在复述思维过程和动手过程中,使知识内化,并起到对语言能力的训练。(三)教学中动手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的教

11、学策略:( 1)课前教师应检查学生的学具有没有准备好,此时教师也准备一些提供给忘带的学生。( 2)在教师没有要学生拿出学具前,学具应该放在什么地方(规定课桌上从左到右依次是数学书、文具盒、学具。 ) ;( 3)在动手操作之前,先听清楚教师的要求,听到老师说开始再动手,当老师喊停时,学生应及时停手。( 4)在操作中不能随意拿别人的东西,收学具时要归好类,轻拿轻放,不能乱扔。( 5)操作后保留结果,讨论完再把学具推向一边, 待课后收拾等良好习惯。( 6)注意操作的 秩序、纪律,控制操作的时间等以外,还要来回巡视指导。( 7)注意培养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的活动能力。七存在问题及反思:在此项课题的研究中,尽管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仍有很多不足,如:课堂教学中有效进行动手实践活动教学策略如何付诸实践,如何能使实践活动更加高效,如何指导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发展思维,用完整的语言叙述实践的过程,还有许多问题未能妥善解决。如:我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理论学习,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使课题的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我们还将不断学习、探索、实践、研究、反思、再运用到教学。把动手实践这项课题的研究做为一项长期的工作,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动手实践学会学习、学得生动有趣、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扎实有效。我坚信:给孩子一片动手实践的天空,他们定会从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感知知识的形8成过程,获得理性的数学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