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冷巷_校园_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设计.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980272 上传时间:2022-01-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冷巷_校园_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_冷巷_校园_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_冷巷_校园_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_冷巷_校园_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_冷巷_校园_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冷巷_校园_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冷巷_校园_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设计.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生态建筑 ECO-ARCHITECTURE“冷巷”校园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设计| 生态建筑 ECO-ARCHITECTURE| 生态建筑 ECO-ARCHITECTURE沈驰孟建民| 生态建筑 ECO-ARCHITECTUREJcjumal Ekctronic Publishing建筑学报2011.9ARCHITECTURAL JOURNAL20摘要/介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群的 设计思考过程,并通过南方地区设计策略“冷巷”针对校园中不同建筑寻找合适表现及演 变形式的实践,使建筑在适应气候的同时给 人以独特的空间体验,探讨建筑应对气候的 可能性。关键词/冷巷被动式空间趣味气候学

2、 绿色建筑ABSTRACT/ By practice of“cold lane ”一the design tactics for southern region of China, the designer tries to study the possibility of the climatic adaptabil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o seek for suitable expression and specific spatial taste for different campus buildings, while adapting buildings

3、 to climate.KEY WORDS/ col d l ane ( over l apped narrow atriums), passive, spatial taste, climatology, green architecture作者单位:1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深圳,518049) 2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深圳 518031)收稿日期:2011-07-151 “冷巷校园”实践“冷巷校园”是应对华南地区气候 特征的一组建筑设计实践。深圳信息职 业技术学院迁址新建工程于2011年5月落成,兼作为“ 2011年世界大学生 运动会运动员村”。校园由3家建筑设 计单位共同完成,我

4、们负责的北校区(大 运村的国际区)包含科技楼、图书馆、 会议中心、体育场、教学实训楼等建筑 单体,功能丰富、体量多样,是一次全 面研究建筑对气候适应性的契机 (图1)。在本项目中,“冷巷”概念希望实现 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作为一种环境 策略,提升空间品质和节能效果,减少使用者对人工环境的依赖。“冷巷”缘于南方民居的空间形态, 为了适应气候, 南方传统民居的营造方式有着丰富的建 筑学价值,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狭窄高 耸的天井、巷道空间。与北方民居开阔 的院落不同,南方民居幽深的天井拥有 自然通风与自遮阳的双重功能,它让直 射阳光难以进入,为建筑引入柔和的漫 射光,同时也有利于增强热压作用带动 室

5、内通风。建筑在利用自然条件的同时, 营造了阴凉的内部环境,在紧凑的用地 上提升了空间品质。其次,作为一种设 计语言,塑造形态丰富的校园公共空间。 学校不同于单一功能的建筑,其漫步式 的体验伴随着学生长时间的生活,具有 气候适应性的环境可以与校园生活发生 更紧密的关系,多样化的空间形态常常 能催生不可预期的校园文化。“冷巷”是对南方建筑“被动式”绿 色设计的概念浓缩,本项目针对不同形 态、不同尺度的建筑单体,探索“冷巷” 的多种生成过程和表现形式。rights resei2科技楼一高层建筑的“冷巷”策略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科技楼(图27)探讨的是应对高层建筑的“冷巷” 策略,其表现为“多风道的

6、空心结构”。科技楼的功能包括教师办公及产学研用 房,总高度80m是校园的制高点(图2)。 建筑底部的绿坡缓缓向上,既可以由此 到达2层的门庭,也是与教学楼相连的 2层步道的起点(图3)。“太阳能烟囱”的通风效应常常被 当代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所利用,但 理论与实际存在距离,仅仅依赖热压作 用常常达不到理想的通风效果。在这里, 我们希望创造一种更灵活、开放的被动 式通风方式,增强建筑空间对不同气候 的适应性。设计过程分为如下3步。1)我们设计了从119层的连续中 庭,并让多个交错的空中平台横跨其间, 每一段空间控制在 68层的适宜尺度。 中庭错动变化、扶摇直上。2)在中庭最高处设太阳能风塔,风

7、塔的侧壁是开放的百叶。玻璃结构可以1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鸟瞰效果ww.tnki.ru尸匕立blip決许训、昭nkijw:隹“frARCHITECTURAL JOURNA011.9建巩学报7科技楼平面(左:一层平面iPW电;右上:五层平面;右下:十二层平面)加强吸热效果,作为“热容区”提升“烟 囱效应”。3)在中庭侧面不同的位置“挖”出 孔洞,让中庭直通室外环境,引入自然 光线。洞口与公共走廊相连,形成供人 休憩的空中花园。大大小小的洞口花园 看似随意,其实遵循着一套理性的逻辑。 设计根据深圳主导风的走向,将入口设 置在东南面、岀口在西北面,因势利导; 然后把入口放在低楼层、岀口放在高楼

8、层,让自然风结合热压的上升趋势;再让入口宽大、出口窄小,强化导风效果 (图47)。中庭、风塔、花园洞口三者构成一 个连续、多通道的“疏松”结构,让建 筑如海绵般吸纳着阳光与新鲜空气。有 风时利用风压作用,无风时利用热压作 用,两种作用相互补充,带动了周边房 间通过高窗的自然通风,也实现了不依 赖空调及人工照明的高大中庭(图5)。两段中庭的空间,满足展览、聚会等需 求。中庭内不同的位置悬挂有钢楼梯, 层层相连,为内部人员短途而又频繁的 上下交通提供了方便,大大减少了日常 的电梯能耗(图6)。建筑室内刻意回避了传统的装修思 路,取而代之以空间和光影来“设计” 结合环氧自流平地面、氟树脂漆和腻子 渗

9、透剂墙面等,实现了质朴而富有趣味 的景象。建筑立面采用玻璃和铝板的复合幕 墙,原本的方案有意暴露“风塔”,希望建筑“诚实”的表达内涵,但有关领 导认为其形象怪异、又不够有标志性。blip決许训、昭nkijw:隹“frARCHITECTURAL JOURNA011.9建巩学报blip決许训、昭nkijw:隹“frARCHITECTURAL JOURNA011.9建巩学报1旳4-2012 China Audd15教学实训楼三角形广场16教学实训楼一层平面步行联系(图16)。师生们不仅可以从1 层门厅直接进入各组团建筑,也可以选 择2层步道、天桥在建筑之间行走,还 可以从地面架空层穿越整个区域。中央

10、 的三角形广场及架空层既是建筑群的入 口节点,又为人们在校园中心和体育场 之间的穿行提供了通道(图15)。1层架 空层除用于步行环境外,也提供了大量 自行车停放的场所。作为学生最频繁使用的建筑群,这 里不仅要满足教学、实训等固定的功能, 更需要塑造多层次的公共空间,为人们 创造更多交互的可能(图18、19)。于是,设计在每个庭院将体量扭转、 顶部倾斜,增强天际线的错落和空间趣 味;我们把大型教室、实训室铺在底层, 利用其屋顶作为绿化平台和步行通道;在建筑之间、步道之间架设空中连桥;借助2层步道下方的一个个阶梯教室, 在上部设计起伏的绿化,直指南侧的苍 翠山林;还结合公共步道,安排观景的 洞口、

11、高大的柱廊和面向体育场的室外 剧场一高高低低、互为观望,看与被 看、意趣盎然。5体育场与风雨操场17教学楼紧凑的布局12 China Academic Jui建筑学扌报 2011.9 ARCHITECTURAL JOURNAL18教学楼庭院19教学楼的通透外廊Publishing九口 口二.r体育场与风雨操场(图20 22)位 于校园西南角,在大运会期间作为足球 预赛场。“山”形折板式屋顶是我们一个大 胆的想法,希望用连绵起伏的天际线把 体育场、风雨操场两座建筑连为一体 (图 20),一半是体育场的阶梯式看台,另 一半是风雨操场屋顶的阶梯式花池,2 栋建筑中央为架空的体育场入口和共享 区。建筑

12、从地面匍匐而上,呼应着周边 山体轮廓。传统体育场看台往往封闭管 理、可达性弱,除观看比赛外,与人们 日常生活关系不大。而在这里,学生可 以在闲暇时分,从地面漫步而上,在台 阶上晨读、聊天、聚会、享受校园生活 的惬意(图21)。从而,建筑超越了单 一的用途,成为校园公共空间的一部分。风雨操场的室内采用下沉式设计, 人们可以在入口大厅俯瞰内部的活动, 可以在大台阶上就坐休息,还可以借助 周边的环廊观看比赛,这是我们期待的 一种更轻松、自由的空间状态(图22)。6结语“冷巷校园”的设计策略由建筑师 主导,首先根据笔者实践和研究的积累, 用主观想象提岀设计方案,再由技术工 程师用模拟手段加以进行论证。

13、事实上, 鉴于气候学的复杂性和电脑技术的局限 性,很多设计做法已经超越了目前定量 论证的能力范围。但我相信,“创造”的意义正是要领先于定量的理性分析。20体育场和风雨操场鸟瞰21体育场看台与风雨操场的屋顶目前建筑刚刚落成,多种“冷巷”策略 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但在任何时候,建 筑师第一步的主观想象都无法被取代, 用思考引领技术能力的进步,是建筑师 的责任。笔者在论文“建筑行为一绿色建 筑的空间设计策略”(建筑学报2011 年3期)中提岀了建筑师应对绿色建筑 的第3种态度以及5种策略,“冷巷校园” 正是这一思想的实践。在有限的成本下, “冷巷校园”不刻意追求技术的全面性, 没有把“绿色建筑星级认证

14、”或“ LEED 认证”作为设计的目标。我们希望用更 具设计价值的思路,探讨建筑适应本土 气候的可能性,从而实现更为广泛的意 义。nki.nclARCHITECTURAL JOURNA011.9nki.nclARCHITECTURAL JOURNA011.9建设单位:深圳市建筑工务署设计单位: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建筑师:沈驰、孟建民、王羽、洪文顿、刘勃等建设地点:广东深圳设计时间:2007年一2009年竣工时间:2011年5月用地面积:248260.3m2总建筑面积:198048 m2其中:图书馆会议中心:36338 m2科技楼:30485 m2教学实训楼:106418 m2体育场及风雨操场:9742 m2地下室:14928 m2摄影:沈驰nki.nclARCHITECTURAL JOURNA011.9nki.nclARCHITECTURAL JOURNA011.9吧 1094-20 L2 China建筑学报nki.nclARCHITECTURAL JOURNA01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