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五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2018061302172.doc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1399036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德阳五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201806130217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川省德阳五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201806130217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川省德阳五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201806130217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省德阳五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201806130217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德阳五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2018061302172.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德阳五中20172018学年度下期高2017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注意:1.请将所有单选题按照题号用2B铅笔填涂在机读卡上;2.所有多选题和主观表述题按照题号写在答题卷上。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信仰?我们的人心,有太长的时间片面地偏向理智,即狭义的而不是广义的理性。这种被国人视为“正常”的理智有三大特点:一、只从感观或直接的经验出发所以不考虑看不见的东西;二、只从眼前或短期的算计出发所以不考虑长远的事情;三、只从自己或小我的利益出发所以不考虑他人或整体的利益,更不考虑自己与社会、自然、世界整体的关系

2、。这即是无数的人随时在抱怨、又随时在卷入的道德腐败在人心深处的根源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这些人类本性不可或缺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和爱心,恰恰都超出了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涉及大我、超验和永恒,因此它们最强大的保障,乃是超越于狭隘理智的信仰!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央电视台讲过一段经历:他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了老太太一句:“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

3、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前几天检察日报报道,一位清洁工人拾到几千元钱上交之后,因为付不起孩子的学费而向亲戚朋友借钱,那些本来真心答应过帮忙的亲友,却都翻了脸,认为拾金不昧再来借钱也是“有毛病”!正如在一个遍地垃圾的地方,要坚持不扔垃圾是很难的,在好行为被视为“不正常”的环境下,要坚持与“常人”不同的好行为也很难。要把全国变成一个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就要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一方面,道德的最低要求应与法律连接(如在一些西方国家,“见死不救”属于犯法);另一方面,道德的最高境界则与信仰相关。前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净化,需要确立法律面

4、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而这类法治原则的确立,又需要政治体制的改革。因此可以说,中国精神的重构,关键在政治改革,基础在人心提升。后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提升,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撑,而且需要精神信仰的指引。依靠“他律”的法律尚且需要某种信仰(对法律原则的内心服膺),依靠“自律”的道德就更是如此了。因为人心的自我约束常常软弱无力,在传统礼俗衰亡而法治观念薄弱的条件下,“人心惟危”的状况必然出现。中国人自古信天。作为信仰对象的“天”,乃是殷人所称的“上帝”或“帝”、周人所称的“天帝”或“天”、历代所称的“天道”或“天理”最流行的通称。对这个概念,我们可以进行历史的梳理、批判的讨论、自由的选择。考虑到

5、古人所谓“天理”对“良心”的指引,考虑到今人所见“无法”与“无天”的关联,结论就只能是:信仰的超越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信仰的精神状态,却决定着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浮沉。1下列对“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信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重构我们当下社会所缺少的良知、正义和爱心,需要信仰的强大保障。B改变“人心惟危”的状况,最需要的是政治改革,其次是人心提升。C信仰可以促进涉及自我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涉及大我、超验和永恒。D考虑事物只从感官出发,只顾及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的行为却被许多国人视为“正常”的理智。2结合全文内容,下列对第段中划线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A由

6、于人心长时间片面地偏向狭隘的理性,所以我们无法坚持与“常人”不同的好行为。B只要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就能把全国变成一个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C在好行为被视为“不正常”的环境下,良知、正义和爱心就会被误解。D在一个长时间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的畸形环境下,人们往往会受到不良影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就那位美国老太太来说,后面楼房里有没有一个小孩,小孩会不会看见她闯红灯,将来会不会出事,全都是未知的,支持她坚守准则的是某种信仰。B拾金不昧的清洁工不一定缺少那些亲友视为“正常”的“理智”,但她更没有忽略“正常”人还

7、不能缺少的良知。C净化全民道德环境,既要将道德的要求与法律联系起来,又需要人们通过信仰来达到道德境界。而无论是“他律”还是“自律”都需要信仰的支撑。D古人所相信的“天道”或“天理”也算是一种信仰,所以宗教信仰也可以指引我们改变现状,实现中国精神的重构。(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黄昏季羡林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但是,年滚着年,月滚着月,他们活下去有数不清的天,也就有数不清的黄昏。我要问:有几个人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醒转来,开始去走一天的路。他们走着,走着,走到正午,路陡

8、然转了下去。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知道:夜来了。他们渴黄昏望着静息,渴望着梦的来临。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倘若有人问:你看到黄昏了没有?黄昏真美啊,他们却茫然了。他们怎能不茫然呢?当他们再从崖里探出头来寻找黄昏的时候,黄昏早随了白茫茫的烟的消失,树梢上金色的消失,鸦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了。只剩下朦胧的夜。这黄昏,像一个春夜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

9、黄昏走了。走到哪里去了呢?不,我先问:黄昏从哪里来的呢?这我说不清。又有谁说得清呢?我不能够抓住一把黄昏,问它到底。从东方么?东方是太阳出的地方。从西方么?西方不正亮着红霞么。从南方么?南方只充满了光和热,看来只有说从北方来的最适宜了。倘若我们想了开去,想到北方的极端,是北冰洋,我们可以在想象里描画出:白茫茫的天地,白茫茫的雪原,和白茫茫的冰山。再往北,在白茫茫的天边上,分不清哪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胧的一片灰白。朦胧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这里蜕化出来么?然而,蜕化出来了,却又扩散开去。漫过了大平原,大草原,留下了一层阴影;漫过了大森林,留下了一片阴郁的黑暗,漫过了小溪,把深灰色的暮色溶

10、入淙淙的水声里,水面在阒静里透着微明;漫过了山顶,留给它们星的光和月的光;漫过了小村,留下了苍茫的暮烟给每个墙角扯下了一片,给每个蜘蛛网网住了一把。以后,又漫过了寂寞的沙漠,来到我们的国土里。我能想象:倘若我迎着黄昏站在沙漠里,我一定能看着黄昏从辽远的天边上跑了来,像像什么呢?是不是应当像一阵灰蒙的白雾?或者像一片扩散的云影?跑了来,仍然只是留下一片阴影,又跑了去,来到我们的国土里,随了弥漫在远处的白茫茫的烟,随了树梢上的淡淡的金黄色,也随了暮鸦背上的日色,轻轻地落在人们的心头,又被人们关在门外了。但是,在门外,它却不管人们关心不关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

11、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牛乳色的空气仿佛真牛乳似的凝结起来。但似乎又在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流动里。它带来了阒静,你听:一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但是死寂么?却并不,再比现在沉默一点,也会变成坟墓般地死寂。仿佛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幽美的轻适的阒静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压在人们的心头。灰的天空象一张薄幕;树木,房屋,烟纹,云缕,都像一张张的剪影,静静地贴在这幕上。这里,那里,点缀着晚霞的紫曛和小星的冷光。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一声缭绕在长空里壳唳的鹤鸣;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

12、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A人生命中黄昏很多,但真正愿意停留欣赏的人不多,真正觉得黄昏美的人也不多。B作者从文学角度提出黄昏从哪里来的问题,又从地理的角度作了科学的回答。C文章反问、设问的修辞使用频繁,句式灵活;比喻的手法使用居多,语言生动充满诗意。D作者告诫人们:黄昏很美,应该驻足停留,多欣赏一下美丽的黄昏。5 第段画线句子主要从两个角度写黄昏,是哪两个角度?分别写出了黄昏的什么特点。(4分)6.文中反复提到“黄昏给人们关在门外了”,这样说有何用意?(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3、(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倾向付费领域分布倾向领域专业资料文学书籍教育文章时事新闻健康心理其他资源份额3630%217%1560%1350%910%380%数据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10月13日材料二 :今年6月,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正版的应用程序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超出限定再行查询需要支付40元使用费,自去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内容平台和自媒体,纷纷推出了知识付费产品,一时间语音问答、会员订阅、直播课程等知识服务爆红。是谁在为这些付费内容买单?记者调查发现,年轻人在享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消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正成为付费

14、阅读中越来越具话语权的群体。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并非天然形成,这部分归功于政府近年来加强网络版权保护的力度,尤其是连续多年的“网剑行动”,有效打击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与互联网商业靠吸引流量、构建庞大生态系统变现的模式相比,知识付费因其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而备受个体创业者欢迎,也契合了当下国内的创新创业热潮。摘编自:中国江苏网2017年11月23曰材料三:但问题不在于解答是否令人满意,而是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我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

15、,但我怀疑长此以往自己会不会上瘾。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3曰材料四:为知识付费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有人担心为知识付费会造成网络用户间因经济因素而不平等。其实,互联网对知识的普及化程度一直在加深,我们获取各类信息也更加容易。但是,信息的数量不等于知识的精度和深度,为知识付费所对应的信息服

16、务主要是后者。网络提供知识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糢式以信息全面广博为特征,另一种模式则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前者多采用免费服务,信息上传和分享者并不求经济回报。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无法满足于普及型的信息提供,如果想知道的东西在百度、谷歌上能轻松查到,知识精英也就不存在了。对那些渴望得到更精准、更前沿信息的人来说,有针对性地付费获取知识,无疑是最佳选择。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07月27日7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侧重于用户需求角度,分析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的倾向领域的份额比例,能对我国内容付费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B材料二通过新华字典应用程序

17、上线的例子引出内容付费的发展盛况,对其快速发展原因的分析,揭示了其在我国的广阔前景。C材料三侧重于分析内容付费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是作者个人的冷静思考,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必将在客观上限制其发展。D材料四侧重于网络对知识付费提供内容的分析,并对人们的担忧的内容进行了解释, 指出这种消费形式对于部分人是最好的选择。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专业资料和文学书籍两类的用户倾向占到将近六成,表明我国内容付费的消费者是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学的爱好者。B年轻人在对文化的消费中是具有话语权的群体,这与他们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对于内容付费的支出有很大关系。C与互联网商

18、业的模式不同,知识付费契合了国内创新产业热潮,具有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等特点。D付费阅读提供的碎片化解答方式,难以满足消费者通过学习有所成长的需求,答案知识和思考能力没有必然联系。E以信息全面广博为模式的知识在网络上是免费的,而以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为模式的知识必须付费后才能得到。9 对于促进“内容付费”的快速良性发展,你有怎样的建议?请结合文本分析概括。(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

19、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

20、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渡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文侯曰:“子言则可,然吾国小,西迫强赵,南近齐,齐、赵强国也。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北报赵王,乃行过洛阳,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

21、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燕易王卒,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齐王使人求贼,不得。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注】蒲服即匍匐。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皆少之,弗信 少:轻视 B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 谢:辞别 C.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次:旁边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乘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2、( )(3分)A自伤,乃闭室不出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且夫秦之攻燕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C子必欲合从以安燕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D齐王因而诛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苏秦曾经师从鬼谷子,出游几年,未能得志,回家后因受到家人的讥笑而难过,但他并未就此罢休。B游说燕文侯时,苏秦分析了燕国面临的形势,凭借自己的能言善辩成功地说服燕文侯与赵国合纵缔交。C苏秦得志时,周显王十分害怕,亲自前来迎接犒劳他。嫂子对苏秦亦前倨后恭,引发苏秦人生的感叹。D同僚不满苏秦得宠,派人行刺。临死时,苏秦用计让齐王捕获刺杀自己的凶手,显示了过人的智谋。13把下

23、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4分)译文: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分)译文: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分)译文: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恨 别 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注】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颔联描述诗人来到蜀中的

24、情况。“草木变衰”,语出“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与“无边落木萧萧下”有同工之妙。 B.此诗虽是杜甫寓居成都时所作,但从诗中提到的“胡骑”“幽燕”等词可知诗人并不安于享受宁静生活,而是时刻牵挂国运。 C.颈联通过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辗转难眠的诗人形象,诗句以“步月”“看云”描写出诗人内心的不宁静。 D.诗歌最后一联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连捷的喜讯,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和必胜的信心。 E.这首七律用华丽优美的语言抒情叙事,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现状结合起来写,诗情浓郁。 15. 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16. 名篇名

25、句默写(本题共4个小题,每空1分,共8分。)(1)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 , 。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从侧面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语句是: , 。 (3)游褒禅山记中强调了“志”的重要作用的句子是:“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4)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17.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与字形均无误的一项是( )(3分)A譬如(p) 瞥见(pi) 形骸(hi) 游目聘怀B修禊(x) 颤抖(zhn) 纤细(xin) 峭楞楞C窈(yo)窕 混沌(hn) 嗟(ji)悼 涸辙之鲋D平

26、仄(z) 蕈菌(xn) 落蕊(ru) 急不遐择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我家的土豆完全是绿色健康食品,你们就放心吃吧。”王大妈说起自家种的土豆,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内心十分喜悦。随着高考的临近,同学们的学习也抓得越来越紧,有的连节假日都取消了,虽然其精神可嘉,但其做法则不足为训。在“两学一做”活动中,他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热心服务人民群众,危言危行,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行。南海诸岛本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在此及相关海域进行巡逻执法和科学考察等活动,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贫困慰问小组走进李大妈家,屋中只有一个破沙发,一台黑白电视,几个破碗一寒如此,小组成员

27、们心中十分伤感。ABCD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汉赋虽然呈现出堆砌词藻以至好用生词僻字,但在丰富文学作品的词汇、锤炼语言辞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B. 建立将环境质量与地方领导政绩紧密挂钩的考核制度,可以促进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的关注,让地方执政者对环境负责。C瑞典和芬兰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某些癌症存在“基因开关”,这一成果有助于未来的癌症防治,但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的深入研究。D克里访华时表示,美中不是竞争关系,而应共促发展,双方应利用好战略与经济对话等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加快推进双边投资协定谈判。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

28、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随着人类科技的飞速发展,西方一些学者开始对科技进行批判反思,强调科技的负面性。他们认为, _,人类自己创造的科学技术有可能把自己毁灭掉。人类的智慧真的无法驾驭科技吗?西方学术界给人一种错觉,好像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有多快似的。实际上同大自然的力量相比, _,人类连太阳系都走不出去,医学甚至连人的寿命都无法有效延长。因此, _。21. 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请以巴黎圣母院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加以说明。(4分)四、作文(60分)22.按要求写作题目:又是柳絮纷飞时要求:以“又是柳絮纷飞时”为题,自定立意

29、,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参考答案:1.B偷换概念,政治改革和人心提升没有主次关系。“关键在政治改革,基础在人心提升。”2.D(A偷换概念,原文讲坚持好行为“很难”,但不代表“无法坚持”。B净化道德环境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C条件与结果无必然联系。)3.D无中生有,本文没有探讨宗教信仰的问题。4B(黄昏本无所谓从哪里来,作者的追问与回答,不是科学的回答,只是一种诗意的想象)5从视觉的光线色彩角度,写出了黄昏如梦似幻,朦胧微明的特点。(2分)从听觉的声音的角度,写出了黄昏有一种幽美的、轻适的阒静。(2分)6黄昏短暂易逝,而其降临的时刻,光线渐趋暗淡,人们多已归家,在家中准备着的生活,无暇欣

30、赏美丽的黄昏,这仿佛是黄昏孤独的宿命。(2分)文中反复提到这句话,是为了强调黄昏虽美,却被人遗漏,孤独成为黄昏的重要特点之一。(2分)表达人们错过黄昏这一人间胜景的遗憾。(1分)7C 解析:“这必将在客观上限制其发展”没有依据,尽管它存在作者所说的不足之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消除其消极影响。8BD 解析:5分,答对1项2分,答对两项5分。A项中“表明我国内容付费的消费者是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学的爱好者”说法错误,这类人可能占的比例较高,但还有其它身份的人群。C项中“与互联网商业的模式不同,知识付费契合了国内创新产业热潮”不正确,原文中只是说二者变现方式的差别,并不是说互联网商业模式不符合国

31、内创新产业热潮。E项中“以信息全面广博为模式的知识在网络上是免费的”说法错误,原文中“多采用免费服务”。9国家层面要加大网络版权保护力度,鼓励相关商家合理发展。商家层面要针对市场需求,努力提供更广泛、更优质、更具性价比的优质服务;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要更加理性,不能盲目消费,养成思考的习惯,注重能力的提高。 解析:4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两点即给满分,意思相近即可。促进“内容付费”的快速良性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努力,结合文本,有政府层面,有商家层面,有消费者层面,只有这几个方面都有合适的行为举措,这样的新生事物才能真正地成长。从文本(材料二)来看,政府需要提供好的发展环境,即加强对于网络版权的保

32、护力度,这也是为商家提供了正常的经营环境。从文本(材料一、二、四)来看,商家要想发展,只有让消费者愿意消费,并且从消费中得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即更全面的内容、更优质的答案、更合理的价格。从文本(材料三)来看,作为消费者个人来讲,需要从内容付费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但是也要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促进自身的发展。10.B谢罪11.B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A副词,乃;判断词,是C.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用来”;连词,表修饰D连词,于是;介词,通过)12.C由“使人郊劳”可知,周显王并未亲自前来迎接犒劳苏秦。13.(1)如今你丢掉了根本去搬弄口舌,穷途末路,不也应该吗?(释,困,反问,句

33、意各一分)(2)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一,齐,句意各一分)(3)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并谨慎地采取它的原因。 (所以,学者,句意各一分)14.DE(D 未体现“必胜的信心”;E“华丽优美”不当)答对1项2分,答对两项5分15.三层含意: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二写“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一点 2 分)16.(1)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2)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4)寄蜉蝣于天地,渺

34、沧海之一粟17.C 18.答案解析: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所列举或叙述的一般不是说话者自己私人的东西,而句中“土豆”是王大妈自己家的东西。使用错误。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使用正确。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使用正确。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不合语境,应用“无可非议”。一寒如此:竟然穷困到这样的地步,形容贫困潦倒到极点。使用正确。19.D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改为“呈现出堆砌词藻以至好用生词僻字的弊端”。B项搭配不当,应改为“引起关注”或“促使地方政府更加关注环境质量”。C项句式杂糅,应改为“距离相

35、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20人类的智慧无法驾驭失控的科技人类的技术力量微不足道人类科技还远没到失控发展的地步解析答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具体的语境,也就是横线的上下文。从整个语段来看,是谈人类能否驾驭科技。是“西方一些学者”的观点,从下文“人类的智慧真的无法驾驭科技吗?”可得出结论。要承接上文“同大自然的力量相比”。注意“因此”,这是全段的结论,也是亮明观点的句子。(答对一点得两分)21.卡西莫多,外表丑陋无比,却有善良的心。(1分)在爱斯梅拉达被处以绞刑时,勇敢地救了她。(1分)克洛德道貌岸然,内心阴险狠毒。(1分)他指使卡西莫多夜劫爱斯梅拉达,在卡西莫多受刑时,却假装事不关己。正是他嫁祸爱斯

36、梅拉达,使他遭受了绞刑。(1分)参考译文:苏秦,东周洛阳人。他往东去到齐国从师,曾在鬼谷先生那儿研习学问。他出外游历了好几年,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他的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暗地里讥笑他,说:“周人的风俗,向来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以博取十分之二的利润为目的。如今你丢掉了根本去搬弄口舌,穷途末路,不也应该吗?”苏秦听了这些话,心里感到惭愧而暗自伤心,就关门不出,把他的书都取出来,再次发愤阅读,说:“一个读书人已经埋头读书了,却不能用自己的知识去取得高位和荣耀,即使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于是,他从这些书中找出一本周书阴符,伏案攻读。读了一年,他从书中找出了许多揣摩国君心意

37、的诀窍,说道:“凭借这些知识,我可以去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打算去游说周显王,显王的近臣们平素就熟悉苏秦,都轻视他。苏秦离赵又游历到燕国,经过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苏秦游说燕文侯道:“燕国东有朝鲜和辽东,北有林胡和楼烦,西有云中和九原,南有滹沱河和易水,国土纵横两千多里,战士好几十万,战车六百辆,战马六千匹,储存的粮食足够几年之用。南面可从碣石山、雁门山输入丰富的物资,北边可以种植枣栗获得很大利益。即使人民不耕种田地,单是枣栗的收入也就够富了。这真是天然的府库啊!燕国之所以不受敌国侵害是因为赵国在南边作为屏障。秦国如要攻打燕国,要越过云中、九原,经过代郡、上谷,穿行几千里,即使能攻下燕城,秦国也

38、会考虑到没法守住。秦国不能加害燕国,这是明摆着的事情。现在赵国如果要进攻燕国,发布号令,不到十天就可以有几十万军队进驻到边境的东垣一带。接着,赵军再渡过滹沱和易水,不到四五天,便直抵燕国的都城了,所以说,秦国进攻燕国,是到千里之外去作战,赵国攻打燕国,是在百里之内作战。不担心近在百里之内的祸患,而却看重千里之外的敌人,没有比这更错误的政策了。因而我希望大王能和赵国联合,天下联为一气,那么燕国一定没有祸患了。”燕文侯悦:“你的话虽然很对,但我们的国家弱小,西边靠近强大的赵国,南边接近齐国,齐、赵都是强国。你一定打算要用合纵的策略使燕国获得安定,我愿把国家交给你安排。”苏秦北上向赵王报命,途经洛阳

39、。周显王得悉这一消息非常害怕,赶忙派人替他清扫将要经行的道路,并派人到郊外慰劳。苏秦的兄弟妻嫂斜着眼不敢抬头正视,都俯伏在地上,侍候他进食。苏秦笑着向他的嫂嫂说:“你怎么以前对我那样傲慢,现在却这么恭敬呢?”嫂嫂赶快弯曲着身子匍匐在地上,把脸贴着地面谢罪说:“那是因为小叔你现在的官高而钱多啊!”苏秦深有感触地叹道:“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亲人就害怕我;贫贱就受到轻视,亲人尚且是这样,何况是一般人呢!假如我在洛阳城边有二顷良田,我还能佩上六国相印吗?”于是他便把千金分赐给同族的人和朋友。燕易王死去,燕哙继立为王。后来,齐国有许多大夫和苏秦争宠,派人暗杀苏秦,苏秦受了重伤,挣扎着逃走。齐王派人去抓凶手,没有抓到。苏秦快要死了,便对齐王说:“我如果死了,请您把我车裂了而在刑场上示众,并宣布说:苏秦为了燕国在齐国作乱。这样,那暗杀我的凶手就定能抓到了。”于是齐王照他的话办,暗杀苏秦的凶手果然自己露面,齐王就把他捉来处死。- 10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