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品】初中物理教材教法优秀名师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405596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DOC 页数:217 大小:6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精品】初中物理教材教法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7页
最新【精品】初中物理教材教法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7页
最新【精品】初中物理教材教法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7页
亲,该文档总共2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精品】初中物理教材教法优秀名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精品】初中物理教材教法优秀名师资料.doc(2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初中物理教材教法教师招聘中学物理教材教法资料 中学物理教材教法(绪论) 中学物理教材教法与实验 绪论 一、学习物理教材教法的意义 同学们自从走进师专的校门,就决定了大家将来要当一位初中物理教师。我想大家都想做一名好教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物理教师呢,有的同学认为我只要把物理知识学好,将来教课一定没问题。这种想法到底对不对, (一) 物理专业知识与教材教法修养不能互相取代 1、确实物理专业知识无疑是教师从事工作的基本条件,但是要使这些知识更好地让学生接受和掌握,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教师就必须掌握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规律和心理因素,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适宜的教

2、学手段,熟练地掌握物理实验技术。所以必须探讨中学物理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加强教学艺术的修养。 2、古今中外的名人学者对教法都很重视。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我国战国时期的学记。写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就是说光有知识学问,还不够做教师的条件。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时间与精力的浪费是从错误的方法中产生的,由于不重视教学法,以至不讲还清楚,越讲学生越糊涂,教师的满腔热情,辛勤劳动,学生的青春和聪明才智,皆因教学方法的错误或不适应而付诸东流,这不是人才培养上的悲剧吗,” 德国艺术家沫辛说:“上帝如果一只手拿着现成的真理,一只手拿着寻求真理的方法,我宁愿选择寻求真理的方法,而不是现成的真理。”

3、 近几十年来,美、苏、英、法、日等国对中学物理教学研究极为重视。美国很多著名的大学都非常重视对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和教学手段的科学研究。 举例说明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性: 1) 怎样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怎样进行物理规律教学, 2) 小孔越低,水喷的越远吗, 3) 1牛顿的水,能否使2牛顿的物体浮起来, 4) 阿基米德原理怎样从理论上证明, 5) 如何评价一节课,怎样备课, (二) 中学物理教学法对新教师的特殊意义 1、对现行的新教材不熟悉。应当从教法理论中获得启迪,以便更好地理解现行教材。 2、新教师缺乏物理教学具体经验,这门课有助于他们对物理教学的各个方面轮廓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尽快丰富自己的教

4、学经验,缩短师范生到合格的中学物理教师的过渡。 二、我国物理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中学物理教材改革概况 建国后的五十多年中,国家教育部对物理教学大纲进行了多次修订,而不同版本的物理教材更在百种以上。这些不同时期的大纲、教材都打上了历史的烙印,也凝聚着大批教育工作者、物理学研究者的心血,是中国教育的一笔宝贵财富。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和超越我国已有的基础物理教育体系,以便能接受社会发展、物理学科发展以及个人发展对基础物理教育提出的挑战。 我国中学物理教材的改革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介绍如下。 、学习苏联阶段(1949年1957年) 1解放初期,中学课程主要是对旧课本的精简。1950年

5、教育部印发了物理精简纲要(草案),要求理化教材应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结合起来,删除重叠和陈腐内容:酌减初高中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内容,充实新的科学成就。1950年开始,教育部编订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草案)。195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初中物理学(上、下册); 1952年,出版了高中物理学(第一册)。这套教材是以苏联的课本为蓝本编译的。 1952年,在当时苏联物理大纲的基础上,教育部颁布了第一个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该大纲第一次明确按照力、热、电、光、原子的体系安排物理教学内容,突出了物理教学的学科体系,同时确定了我国初、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呈螺旋式上升”的格局。根据该大纲编写的教材是以苏联的教科书

6、为蓝本,内容和体系不变,只对其中不适合国情的部分做了适当修改。 1956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修订后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修订草案)。该大纲继承了1952年大纲中原有的知识体系,重视基础、突出实验、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培养劳动品质等,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按照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参考苏联的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第二套全国通用的物理教科书,同时出版了教师用教学参考书。 2、教育革命阶段(1958年1965年)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事业权限下放的规定,提出“各地根据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对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可以进行修订和补充,也可自编

7、教材”。于是,各地大兴自编教材之风,教材建设局面混乱,质量下降。 1963年,教育部总结了1958年以来教学改革的经验教训,颁布了新的教学计划(草案),并制订发布了与之相适应的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在强调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这些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首次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物理计算能力。该大纲在强调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强调了基本技能,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双基”论。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这个大纲在1963年出版了一套十二年制的教材。这套教材已完全摆脱了机械学习苏联的影响,并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3、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年1976年) 文革十年中,全国

8、没有统一的中学教学计划,全国通用教材停止使用,各地自编教材多数把物理知识纳入“工业基础知识”之中,或者保留物理学名称却把“三机一泵”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片面讲述生产技术知识,造成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 4、拨乱反正阶段(1977年1985年) 文革结束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邓小平同志于1977年7月提出编写全国统用中小学教材的建议。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部大纲是根据中学物理学科特点、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并注意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教学目的中突出了物理教学要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首次强调对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发现,这部大纲规定的学习

9、份量偏重,要求偏高。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这个教学大纲编写的中学物理教材,于1978年到1981年陆续出版。这套中学物理教材分初中、高中各两册。1985年对该大纲的初中部分进行调整,下达了调整初中物理教学要求的意见,该调整意见是从实际出发,按初中教育的特点、规律而提出的,删去了某些偏难、次要的内容,降低了某些内容的要求,使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教学要求。 5、普及义务教育阶段(1986年2000年) 1986年4月,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了义务教育的目的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2001年元旦,江泽民同志宣布

10、,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8年12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该大纲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上,该大纲保持了原有的物理学科知识体系,删除了一些学生接受较难的内容。该大纲是九年义务教育和新的初中教学大纲全面实施前的一份过渡性教学大纲,是当时修编教材,教育质量评估、考试的依据。 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初审稿),该大纲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强调联系实际;强调对能力的培养;强调关注非智力因素。1990年国家教委配合普通高中的“两次改革”“实

11、施会考制度”和“高中实施必修课加选修课”颁发了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修订本)。为了减轻负担,对初中物理教学要求提出修订意见,供教学参考,并对部分原要求较高的教学内容作了降低要求和限制性说明。1992年6月,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将初中物理教学摆到了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的高度。大纲关注学生认知规律,淡化力、光、热、电体系,注重构建“先现象而后规律,先具体后抽象、先宏观后微观、先部份后整体”基本体系,以期综合培养学生素质。大纲将学生对初中物理的认识划分为“知道”、“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而对实验技能提出用“会”来要求。该大纲强调知识的应用;强调对学生能

12、力培养;强调关注非智力因素;强调思想品德教育。 义务教育教材提倡一纲多本,以适应我国幅员辽阔、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从1988年开始,国家教委组织编写义务教育大纲下的不同风格的多种教材。1993年,义务教育教材正式供全国选用。 这次经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一纲多本义务教育教材共7套,即:人民教育出版社与中国教育学会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会合作编写的供六?三学制和五?四学制使用的初中物理教材,本教材面向全国大多数地区,适用于一般学校;北京师范大学中学教育研究中心编写的供五?四学制使用的初中物理教材,本教材亦适用于全国大多数地区使用;华东地区版本教材(上海科技出版社);华南地区版本教材(

13、华南师大);西南地区版本教材(西南师大);物理通报杂志社版本教材;上海版本教材(上海科技)。 这次初中物理教材改革,规模较大,影响较深。以上7套教材,一些地区仍在使用中。即使2005年全国推广使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后,这些教材对广大中学物理教师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对这7套教材的主要特点分析如下。 (1)从教材的结构体系看 传统的初中物理教材体系基本上以物质运动形态从低级到高级排列,即以“力、热、电、光、原”的秩序排列,这个体系对初中学生来说最大的缺陷是:要让学生一次性完整学完其中的某一部分(如力学)难度较大,不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准备,导致学生学习上的困难。这7套初中物理教材都想方

14、设法改变这个缺陷,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过程。从这7套教材来看,虽各有千秋,但粗作划分大体为两个类型。其中一类采用“现象规律能量”的板块结构,即先现象后本质,先宏观后微观的排列,为此,将力学分为三个阶段,热、电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教学,这样减少了教材的坡度和难度,学生易于接受,也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另一类型为了提高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在原来传统体系的基础上作了适当调整,如将生活气息浓、要求又不很高、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提前讲授,这样起步低、阶梯小,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入门”,所以先安排讲授光现象或热、电现象,然后再完整地讲授其他部分。 (2)从教材内容与写法上看 这7套初中物理

15、教材为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都编有引人入胜、激人奋进的“引言(序言);都编进大量生动有趣、简单易做的实验;插入众多形象而富有美感的情景图、示意图、实物图;增加数量可观的小实验、小制作和历史小故事;还编入结合生产、贴近生活的物理实例,使学生切实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这些教材还普遍采用“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分析与结论”、“读读议议”、“想想做做”、“应用与练习”、“填方框”、“阅读材料”等写法,改变了已往教材平铺直叙的陈述写法,使之生动活泼,克服“满堂灌”,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给学生以面目一新之感,这对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科学思想方法

16、的锻炼都是十分有利的。 同时,教材为克服学生学习物理的畏惧心理和思维障碍,除改变和调整一些教材体系外,还对某些定义、术语的表达,力求通俗易懂,不作过分追求严格,更不节外生枝。还对学生在学习物理前可能接受的一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和片面性思维也都作了巧妙的对比处理,不给这些不利因素在学习中造成障碍。 与旧教材相比,这些教材还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注意编入和挖掘教材中这方面的因素,以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树立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培养科学态度。特别以古今中外科学家追求真理,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等生动的事例去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方面发明创造和现代科学技

17、术的伟大成就着重予以介绍,这对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都具有深远意义的。 6、新课改阶段(2001年至今) 新世纪之初,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彻底改变当前基础教育课程不适应素质教育的现状,在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潮的推动下,我国展开了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称为“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革新”)。 党和国家对这次课改高度重视。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

18、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同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具体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于同年5月颁布。 这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

19、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基纲要(试行)关于“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的精神,到目前为止

20、,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全国6家出版社依据课程标准编写了6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这6套教科书自2001年先后出版,经在国家实验区试用后,于2005年秋供全国各地选用。 这6套教科书是:人教版教材:8年级分上、下各一册,9年级全一册;另有教辅。 北师大版教材:8、9年级各一册;另有教辅。 沪科版教材:8、9年级各一册;另有教辅。 沪科、粤教版教材:8年级分上、下各一册,9年级分上、下各一册;另有教辅。 苏科版教材:8年级分上、下各一册,9年级分上、下各一册;另有教辅。 教育版教材:8年级分上、下各一册,9年级册;另有教辅。 这6套教科书的特点是:总体说,教科书的功能牢固定位于提高全体学

21、生的科学素质,认真贯彻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改革力度大,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风貌,充分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具体说: (1)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和自然现象引入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 例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声现象”,就是从“唱歌”、“流水”、“蛙鸣”、“蝉叫”、“砂轮噪声”来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中,分别有“走再如,沪科版教材八年级“第一章 近神奇”、“探索之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等三节内容。在“走进神奇”中,分别用彗星、日落、雷电、火山、洪水、雪崩

22、、龙卷风等展示了自然中震撼人心的神奇;用饮料罐的秘密、折断的筷子、绝妙的拉链、神奇的圆珠笔、冲浪、撑杆跳高等展示了生活中充满人类智慧的神奇。在“探索之路”中,用古人遗留的文字、图片、文物、古迹等展示了远古先人对神奇自然现象的理性思考;以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物理大师为代表展示了物理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中,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展示了物理学巨匠们为后人留下的遗产。 (2)教材内容涵盖了物理课程标准归定的所有内容,内容基本、典型、实用、有时代特色,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材彻底改变了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

23、,特别降低了计算题的数量和难度,大大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旨在将学生的精力放在自主探究学习上。 (3)重视科学探究,将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科学探究贯穿全书始终,渗透到所有主要章节。将物理课程标准归定的重要知识,大都列为探究内容,在各章节还推荐了一些开放性的探究课题。?重视对探究活动的指导,对探究的主要要素,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按内容、分阶段培养;从展示探究,到模仿探究,再到自主探究。科学探究有实验探究、文献探究、调查研究、网上查询等方式,鉴于初中学生的特点,教材突出观察实验探究。?精选科学探究素材,一般选择来自学生生活、生产实践,学生感兴趣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有用

24、的问题作为探究素材。 (4)教材内容重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加强了STS教育和人文精神向物理学科的渗透。 例如,沪科版教材八年级,“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在谈到运动的描述时,考虑了学科交融以及对学生情感方面的熏陶。从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从形态和色彩描桧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逐渐进入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教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描述和研究运动。首次在物理教材中出现了音乐家的乐谱以及画家的杰作,这是教材中将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典型例证。 (5)重视插图、照片的教学功能。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插图、照片,它们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插图、照片的内容主要是呈现物理现象或物理特征,以

25、及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联系,且色彩鲜艳,形式活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大量生动的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6)教材在结构体系上,彻底打破了“力、热、光、电、原”的顺序,结构体系呈现多元化。 (7)教材印刷精美,图文并茂。 学物理教材教法(一至三章) 第一篇 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第一章 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教学目的:1.知道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根据什么确定的 2.明确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第一节 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的确定 一、物理学科的特点 1、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2、 物理学是结构严谨的理论科学 3、 物理学是一门定量

26、的精密科学 4、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基础科学 5、 物理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 二、国家的教育方针、义务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根本目的和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三、初中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水平 1、 心理与生理特点 2、 学习动机与兴趣特点 3、 情感意志特点 4、 思维特点 第二节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所谓“教学目的”,是指通过教学过程所要达到的终极性主观意图。它与一个个“教学任务”涵义不同。但当教学过程正在实施之中时,终极性“教学目的”即可转化为一个个“教学任务”去完成。只有完成“教学任务”,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的”;而要最终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先完成教学任务。可见教学目的与教学任

27、务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一、中学物理教学的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中学物理教学的指导思想应服从教育的指导思想。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这一指导思想反映了两个方面内容: 1.阐明了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2.说明了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哪些素质及其素质结构的问题。 “素质”一词有多种含义,这里把素质界定为三层: (1)在生理学上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生理素质)。 (2)素质还指一个事物主要成份的质量,就人来说来就是一个人的品德、智能、体质等

28、方面的质量。 (3)指民族性或民族本质:是指全民族每个成员素质的综合,它取决于每个国民的素质,同时与一个民族的国民性密切相关。根据以上界定,提高民族素质就是提高全民族德、智、体几个方面的发展水平。 可以把“德”理解为政治素质,它包括政治态度、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三个方面。 可以把“智”理解为文化素质,它指文化知识技能和智力发展水平。 可以把“体”理解为体质。 (二)全面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的含义根据全面发展的方针,对于某具体学科来说,提高教学质量就是发展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心理品质水平,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 对于中学物理来说,“知识因素”主要是物理基础知识,它

29、包括基本物理现象、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以及相应的其它物理知识。 “能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心理品质因素”主要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逐步形成的共产主义、爱国主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审美情趣、意志和性格特征。 二、中学物理教学目的 2001年全日制普通中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 1.学习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 2.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结合物理教进行辩证唯

30、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任务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概念规律等物理学知识和最基本的物理学技能,应是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任务之一。 在物理学知识的教学中,对于“基础”的把握通常体现为对重点知识、重要知识与一般知识的划分与不同要求上。 重点知识:是在物理课程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学知识或参加工作,参与现代生活所必需的,而且学生能够接受的那些物理学概念和规律。教学上的要求是理解并能灵活应用。 重要知识:是指为了掌握重点知识而必须学习的预备知识或过渡性的知识,也包括本属于重点知识,但由于中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而适当降低

31、要求的知识。教学上的要求是确切理解他们的含义,并会运用。 一般常识:是指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只做初步介绍的知识。教学上要求是了解。 物理学技能分为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 智力技能:是指在智力活动中获得的控制自己智力动作执行的经验,是合乎法则的智力活动的方式。 操作技能:是控制自己操作动作执行的经验,是通过练习而形成和巩固起来的一种合乎法则的随意行动方式。在中学物理教学实际中,普遍存在学生操作技能差的现象。良好的技能、熟练的技巧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过程、方法与能力方面 1、经受科学探究过程 A、 什么是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原指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的科学规律时,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

32、进入20世纪8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都将科学探究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让学生模仿和经历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领悟科学家探究自然规律时所进行的各项活动。这样就突破了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其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 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科学探究关注的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科学知识和方法等三个方面。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训

33、练性学习相比较,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科学探究中,学生不是面对教师和课本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0世纪在美国和法国中小学流行一种“动手做”的科学教育方法,就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典型例子。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整个学校系统必须作重大改变,“科学教育采用的新方法必须能反映科学本身的实际搞法,强调把科学探究作为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 B、探究的过程和要求 标准根据科学探究的一般要求,结合初中物理课程的特点和8-9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将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并对每一要素提出了探究能力的要求。在探究过程中,要给

34、每个学生创造机会。明确他们所承担的任务,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出主意、想办法。要让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挥主动积极的作用。同时,科学探究又是一种集体性的协作活动,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以由学生个人来进行,对于稍微复杂的问题,则应通过小组活动,甚至全班性的活动进行。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和兴趣,表现出对不同观点的尊重。 1)提出问题。要紧密结合内容标准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从学生学习物理和生活实践中,选取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对初中学生来说,探究的问题主要应从学生在课堂、实验室、家庭和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现象中选取。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搞清楚探究什么问题,让学生去研究、调查、探索。例:探究自

35、行车上用到的物理原理;设计测定食用油密度的方案;探究高压锅的原理。 要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找出研究课题的能力。能够明确探究的问题,能通过科学探究对研究的课题进行描述,能应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已有的物理知识来确定研究课题。 生活、社会和科学技术中的问题往往是很复杂的,限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科学知识的局限,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来解决的,教师应根据学生提出的探究课题,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筛选和梳理,选择哪些有对学生的发展有意义的,而学生又有能力进行探究的课题。 2)猜想与假设。要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确定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例如,推测探究可能出现什么结果,应

36、该怎样进行探究过程和方向的设计,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对探究的问题作出哪些解释,哪些必须通过探究后才能作出解释, 3)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要根据确定的探究课题,设计科学的探究计划和方案。探究计划应包括探究的课题、实验器材和资料的准备、探究的程序和过程(包括观察、实验、信息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通过怎样的分析整理得出探究的结论、以及怎样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估和反思等。在制定探究计划时,应搞清物理学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少数学生可以让他们去设计一些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但又符合初中学生认知特点的探究方案。 4)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探究方案,利用观察、实验和其他的方法和技术,收集数据

37、、资料和信息。特别提倡用计算机来收集、存储、处理和显示各种证据。要让学生对已有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解释,找出这些证据和探究的课题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地归纳和总结。如果涉及到两个或多个变量(初中阶段只要求处理三个变量的关系,例如摩擦力的探究),学生应该能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解释。在初中阶段应以定性分析为主,但也应适当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进行简单的定量分析。 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的探究活动是多样化的,可以是观察现象、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现象、讨论交流、发表见解;也可以是从各种信息源,包括各种媒体、图书、期刊、学校的数据库和英特网上收集和获取信息。要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指导与帮助学生不断改进

38、探究的方法,例如,在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时,要让学生多设计几种可靠易行的实验方案,鼓励学生反复收集和如实地纪录实验数据。 )分析和论证。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实验数据和证据, 5对信息、数据和各种证据进行分析、应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通过分析和归纳,找出规律,从而得出结论。 6)评估。评估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过去的物理教学虽然也组织过一些探究活动,但是,往往在得出结论后就万事大吉了,学生通过探究究竟得到了哪些启示,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不一样,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学生去反思,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评估,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才能逐

39、步提高。 7)交流与合作。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语言表达机会,要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尽可能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较为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成果。要让学生编写科学探究报告、设计表格、图象(包括应用计算机设计) 学生应该能够向其他同学科学地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的过程、方法和结果。教师要培养学生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研究报告、尊重别人的探究成果,允许别人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成果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表示怀疑,并能认真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要让学生尽可能把自己的探究结果表述清楚,并且运用收集的信息和实验数据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要让各种想法、观点进行充分地交流和讨论,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科学

40、探索和科学实践的过程和方法。 说明: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和活动的组织,应注意以下几点: 物理课程标准关于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是按探究的一般过程来设计的,实际进行探究活动时,不一定要按照这七个要素的排列顺序进行,也可以交叉进行,也可以将后面的要素提到前面进行,教师应根据探究的要求灵活掌握。 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探究到经历较完整的探究过程。例如,学生开始接触物理时,可以安排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探究的环节可以是其中的某几个,甚至是某一个环节,随着学生在物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断发展,再逐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较为完整的探究活动。 要在探究的过程中注意

41、学科的渗透和融合,探究的问题可能涉及化学、生物、地理等多学科,物理教师应鼓励和提倡学生应用他们在其它学科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进行猜想和假设、分析和论证、讨论和交流。2、经受科学方法训练 3、培养物理学科能力 能力:是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个性心理特征,是认识事物、探索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本领。 知识:物理知识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和总结,主要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因此,“知识”与“能力”是具有辩证关系的两个概念。 物理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A.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1)观察能力:指通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观察从而区别它们特

42、征的一种能力。 (2)实验能力:创造观察条件,动手做实验的能力。 对中学阶段的实验能力主要有: ?根据实验目的的要求制定实验方案、步骤、设计记录表格的能力。 ?合理选择、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读数的能力。 ?分析整理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如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思想上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对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 ?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建立必要的考查制度。 B.思维能力的培养 (1)思维与思维能力 ?思维分类一般分为三类: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灵感思维 (i) 形象思维:以具体事物的表象为思维材料进行的思维。 (ii) 逻辑思维:以概念或判断为思维材料进行的

43、思维。 (iii) 灵感思维:以表象和概念组成的思维组块为思维材料进行的思维。 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大脑一系列抽象的和形象 ?的及灵感的活动而获得的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 (2)思维方法 ?分析: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分清事物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集中全力研究主要因素的作用规律的思维方法。 ?综合: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属性部分、方面结合起来,把个别的、孤立的现象合成总体来考虑,从而使认识深入到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 ?抽象和概括 抽象:暂时撇开问题个别的、非本质的因素,抽出主要的、本质因素,加以考虑研究。 概括:把一类物理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

44、联合起来,从而建立一个轮廓清晰、主题突出易于研究的新形象或形成新概念称为概括。 ?判断与推理 判断:是运用概念对事物现象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的思维形式。 推理:由一个判断或一些判断推出另一个(些)判断的思维形式。 推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判断推出一般性判断的思维形式。归纳推理可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是一种从一般性的判断推出个别性判断的思维形式。 类比推理:是由一个个别性判断推出另一个个别性判断的推理。 (3)物理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取得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进而总结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45、 ?培养学生根据大量物理现象或实验事实,经过分析想象建立理想化模型或进行理想化实验的能力。 理想化模型:是根据研究问题和内容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对研究客体的抽象。 理想化实验:根据大量实验事实,在现实实验的基础上,在极端条件下应用逻辑推理,由想象思维,臆造出的一个假想的物理过程。 使学生了解假说向理论发展的过程,对培养能力有一定的意义。 ?C.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它包括许多具体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应抓如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述物理概念、过程和规律的能力。 ?必须注意经常把

46、概念规律的物理公式与文字语言表述相结合。 (i)要求学生对有关定律的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进行相互翻译。 (ii)清楚有关物理量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 (iii)明确数学符号表示的物理意义。 ?理解公式和图像的物理意义,培养学生用图像语言表述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进行论证和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对物理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计算的能力。 ?明确数学作为工具解决物理问题时必须受到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制约。 ?弄清物理现象,突出物理过程分析,搞清过程与过程间的联系。 (4)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建立物理公式的能力。 D.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1)自学能力及其培养 自学能力:自

47、学能力是学生通过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能力。 自学能力培养: ?选择典型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活动时间。 ?对学生提出预习和课外制作的要求并提供必要的指导。 ?通过大众传媒、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搜集、鉴别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获取各类知识。 (2)创造能力及其培养 ?创造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知识,想出新方法、新理论、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 (i)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的结果具有新奇性、独创性、目的性和价值性的思维活动。 (ii) 创造性思维包括两种形式: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指以要解决的物理问题为中心,充分发

48、挥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图,朝多个方向进行推测、想象、假设、试探的思维过程。 其他方法有:立体思考、多向思考、侧向思考、逆向思考。 收敛思维:是综合各种信息,按照固定的方向和模式解决物理问题,或者以物理问题为中心,从不同方向和角度指向这个中心的思维形式。 方法:定向思维、聚合思维 ?培养要求:培养学生创造能力,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i)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物理实验。 (ii)物理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上要重视启发性。 (iii)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iv)开辟“第二渠道”,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和训练机会。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1、 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 爱国主义教育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