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Word版.doc

上传人:doc321 文档编号:14065731 上传时间:2022-02-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Word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Word版.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题 荷塘月色 第1课时备课时间2014年4月 课型 讲读课目标1、理清全文的结构,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语言的巧妙加工。重点 整理是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难点 体味整理的匠心。教法 朗读法、分析体会法,讨论法。教具 多媒体及投影仪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具体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年生于江苏东海。年随家定居扬州。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年出版诗集踪迹,年

2、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年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年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荷塘月色正是整理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作品结构分析:全文共个段落,每段都有其独立的内容,但从整理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个自然段还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楚了

3、,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第五段:塘中的月色。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第一部分:()写观荷缘起。(情)(引子)第二部分:()写荷塘月色。(景)(主体)第三部分:()写景中人。(情)(尾声)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作业:、背诵段;、阅读课后附文。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课题 荷塘月色 第2课时备课时间20

4、14年4月 课型 讲读课目标1、理清全文的结构,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语言的巧妙加工。重点 整理是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难点 体味整理的匠心。教法 朗读法、分析体会法,讨论法。教具 多媒体及投影仪教学过程 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进行分析,让学生反复体会: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分析: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问:起笔这样写是什么目的?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整理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分

5、析:此段抛开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主题呢?明确:、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蕴涵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情”没有离开“景”,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分析:、这是过度句,提示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整理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三、解析第四段,看整理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 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以及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

6、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以上是顺序特点,细分析,还可以看出整理的匠心:、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读进去)而且,整理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通感的运用:(详见前重、难点“通感”部分)五、请学生自己赏读、段:欣赏的重点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7、”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整理为什么不割爱呢?六、小结全文:请学生说说自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七、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思考练习、本课课课练。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课题 荷塘月色 第3课时备课时间2014年4月 课型 讲读课目标1、了解朱自清散文的场面美。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语言的巧妙加工。重点 整理是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难点 体味整理的匠心。教法 朗读法、分析体会法,讨论法。教具 多媒体及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请三至五位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二、初步理解。1、整理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3.整理是怎样描写荷塘

8、上的月色的?荷叶:动态美(叠词 比喻)月色下的荷塘荷花:娇美姿态、羞色神情(拟人 排比 博喻)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通感)荷波:幽雅和宁静(动静结合 拟人)荷韵: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所见与想象结合)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5.整理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三、深入理解1.整理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得这么成功的?请从课文中摘录有关语句,填出下面表格中的有关内容。手法描写的对象文中的例句比喻出水很高的叶子像( ) 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花正如( )又如( )又如( )颤动的叶和花像( )密密挨着的叶子宛然(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仿佛( )又像( )灌木的黑影如(

9、 )杨柳的倩影又像是( )阴阴的树色像(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是( )通感微风中的荷香仿佛( )塘中的月色如( )拟人打着朵儿的荷花田田的荷叶叶子底下的流水荷塘边的杨柳树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2.小结:要写出场面的美,运用比喻、拟人和通感的手法是十分必要的。3.集体诵读这三段文字。四、布置作业。从你所接触的文学作品中,找到并摘录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三至五个。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课题 荷塘月色 第4课时备课时间2014年4月 课型 讲读课目标1、了解朱自清散文的场面美。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语言的巧妙加工。重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难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教法 朗读法、分析体会法,

10、讨论法。教具 多媒体及投影仪教学过程 1.请几位同学说一说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2.教师点拨: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与比喻的区别在于通感的比喻感觉互通的。如“荷香”(嗅觉)仿佛“歌声”(听觉),“月色”(视觉)如“名曲”(听觉)。咀嚼语言理解语言之美需要咀嚼。所谓“咀嚼”,就是反复地比较: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哪些词句来表达,整理为什么取此而舍彼,用彼词句有什么不妥,用此词句有什么妙处,等等。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咀嚼”一下。1.“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换成“幽静”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幽僻”既有“幽静”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静”只能表达一个意思。“幽静”

11、只有在心情悠闲自在时才能体会得到,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而此刻整理的心情并不悠闲自在。“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处地衬托出了整理孤独郁闷的心情)2.“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一句中的“踱”与“慢步”的意思相近,整理为什么不用“慢步”而用“踱”?(“慢步”只能表现动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现动作的速度,也能表现做动作时的心情。“踱”与整理心情转为开朗相适应。“踱”又与下文“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相照应)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中的“且”与“就”意思相近,整理为什么不用“就”而用“且”?(“且”除了“就”的意思之外,还有“暂且”的意思,表达的意思比“就”要丰富。“且”说明荷香

12、月色带给“我”的欢愉只是片刻之间的,这与下文整理的心情重新进入郁闷相照应)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中的“泻”表达的其实就是“照”的意思,整理为什么不用“照”而用“泻”呢?(因为整理已经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水”是只能“泻”而不能“照”的)5.“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表达的其实就是“升”的意思,整理为什么不用“升”而用“浮”呢?(“浮”和“升”都能表现“青雾”的动作,但在高度上有区别:“升”让人感觉“雾”很高;“浮”让人感觉“雾”很低,低得与荷叶的表面相平)6.“(灌木的黑影与杨柳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一句中的“画”表达的其实就是“留”

13、的意思,整理为什么不用“留”而用“画”呢?(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三、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之美还需要品味。所谓“品味”,就是深入地思考:整理选用某一个词能起到怎样的表达作用。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品味”一下。1、“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小心,整理不愿惊动家人)2、“轻轻地推门进去”一句中的“轻轻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轻,整理不愿惊动家人)3、“路上阴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么表达作用?(用光亮的“暗”衬托出“我”郁闷的心情)4、“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达作用?(用月光的“淡淡”来衬托喜悦的“淡淡”)5、“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达作用?(突出叶子长得茂密)6、“(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复有什么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7、“荷塘的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一句中“远近”“高低”的重复有什么表达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四、布置作业:写一篇散文。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10 /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