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优秀课件.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066003 上传时间:2022-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相和优秀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将相和优秀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将相和优秀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将相和优秀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将相和优秀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将相和优秀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相和优秀课件.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将相和优秀课件将相和优秀课件教学类型:新授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授课人:教具: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生词。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二)过程与方法1.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2.采用讲述三个故事,给故事加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三)情感态度与

2、价值观1.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xx、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2.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设计思路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角色转换媒体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阅读情趣。以读助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感悟语言。形成能力,形成语感。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

3、颇知错能改的精神以及他们的爱国思想。三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2.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3.教学难点: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2.理清文章思路。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教学过程: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图片(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1.出示

4、课题将相和。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故事发生在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二、学习生字词:1.听课文录音,找出文中的生字词。2.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3.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绝口不提:因回避

5、而不说。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渑池:地名,在今河南渑池县境内。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把东西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三、小组讨论。1.说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2.大家试着用小标题进行概括。 3.根据小标题找

6、出相应的段落。(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四、学习“完璧归赵”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1-10自然段),找出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讨论、交流、整理: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蔺相如分析两种可能性并提出对策,目的是造成“秦国理屈”的局面,让亲王“没

7、有动兵的理由”,使赵国变被动为主动。说明了蔺相如深谋远虑,机智过人。)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觉察到亲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池换玉,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疵,巧妙的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3.小结: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和氏璧的故事)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下节课请同学们来看“渑池之会”。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2.预习思考练习2。3.抄写生字词语。【将相和优秀课件】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