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教学理论.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068371 上传时间:2022-0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教学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七章教学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七章教学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七章教学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七章教学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七章教学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教学理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教学理论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和任务一、概念: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个性。( 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时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的重要活动,具有特殊性;(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1、我国古代:殷商时期、甲骨文“教与学”二字, 书 商书才兑命 “教学半”,萌芽状态的教学思想。2、近代教学论发展历程:形式教育学派和实质教育学派、主知主义学派和行动主义学派

2、、科学主义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三次大争论。( 1)形式教育学派认为:教学时训练人先天具有的官能的过程,即促进人的内在官能显现、成长和完善的过程;(2)实质教育学派认为:教学主要是获得有用的知识、技能的过程,即心理内容不断充实的过程;(3)主知主义学派:把教学理解为知识的传授过程和观念运动过程,主要强调教学活动是间接经验的活动;(4)行动主义学派:强调教学是学生亲身探索、操作而获得直接经验的活动;( 5)科学主义学派:主张教学是一种例行活动; (6)人本主义学派:认为教学是一种情谊活动,是人性的表达。3、我国对教学的不同观点:( 1)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恶认识;( 2)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3)

3、是一种特殊的实践。二、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是智育的主要途径,德体美劳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中心地位。教学的主要作用:1、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与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工具之一(教学是社会历史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也是教育的基本途径。三、一般任务:1、教学任务:是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科学特性及教学的时空条件制约。2、一般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指形

4、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它是组成一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揭示了学科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发生变化的规律性,反映了科学文化的现代水平。技能: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基本技能:各门学科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如语文的阅读技能、写作技能,数学的计算、绘图技能,理化生的实验技能等。】 (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观察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体力: 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

5、活动能力。 创造才能:他们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的知识的能力。】 ;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基础;(4)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第二节 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一)、1、公元前6世纪、孔子、学 思 -行的统一过程;儒家思孟学派、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说明学习过程;2、17 世纪、捷克、夸美纽斯、 “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

6、”,注重教学建立在活动基础上;3、经验论和唯理论。经验论认为,知识来自于感觉经验,理论知识只是经验知识的简单排列组合,洛克的白板说、行为主义的“刺激 反应”理论。唯理论认为:知识来源于自我意识的主体或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柏拉图、康德的先验论唯理论的主张。4、德国、赫尔巴特,认为学生获得的知识是观念的联合,是新观念和旧观念的联合的过程,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5、美国、杜威、教育就是经验的不断改造,一切均来自经验,行先于知,设置一定的情景,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步骤 情景 问题 -观察-解决-应用。(2) 、认识教学过程本质的几种观点:1、认识 发展说: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

7、的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养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道德品质的过程;2、认识-实践说:是认识和实践统一的活动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3、交往说:教师和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4、多重本质说:教学过程是多层次、多类型的,有认识论、心理学、生理学、伦理学、经济学五方面的本质。(3) 、在我国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主要观点: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特的认识过程。1 、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实际工作者

8、等个体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个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发展自身;2、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学生个体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1 、认识的间接性。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书本知识间接地认识世界,认识的基本方式是“掌握“,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了的认识过程。 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教学的教育性: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率先提出的观点,反映的是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统一的规律。赫尔巴特认为,理性、情感、意志都是在知识基础上产生的,教学是形成人的品德的基本途径,主张把知识涵养和人的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中,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 。 4、有

9、领导的认识。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及规律:(一)教学规律:指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二)主要有: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习内容上、认识方式上); ( 2)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智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必须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

10、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3、教学过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4、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二者的辩证关系: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主体能动性;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及教学模式研究(一) 、教学结构:指教学进行的基本阶段。它随着学科性质、教学目的任务、学生的年龄阶段的不同,呈现出综合多样的特点。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所要求实现的不同任务,教学过程的结构分为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

11、识和检查知识几个阶段。(二)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探究式学习1、接受式学习:是借助语言获得知识的方式,基本特点:以掌握科学知识为基本任务;认识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生认识活动的指导性、可控性;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2、探究式学习:是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基本特点: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以解决问题为主题;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学的非主导性;对探究性认识过程的关注。(三)学生认识的基本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推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与兴趣、求知欲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2、 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 1)引导学

12、生通过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和鲜明的观点(2)理解教材,形成科学的概念。两种思维途径: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度;从已知到未知,不必都从感知具体事务开始】。 3、巩固知识。 往往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一定是一个独立的环节。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四)教学模式的研究1、概念: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2、意义: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和具有范式意义的教学结构,有利于人们去把握和运用,帮我们从整体上去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多样化的表现,有利于我们从动态上去把握教学

13、过程的本质和规律。3、类型:( 1)以教师传授为主,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 2)以学习者为中心,组织学生从活动中学习的教学模式; ( 3)设置个人的学习情境,严格控制学习进程的自学辅导的教学模式;(4)提供结构化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模式;(5)在创设的情景活动中进行潜移默化学习的教学模式; (6)以技能训练为主的示范模仿学习的教学模式。4、注意:( 1)要有“多样综合”的观点,防止模式化、程序化; (2)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在具体分析学科知识结构及学生认知特点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 3)研究学科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是构建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4)研究教学模式的

14、最终目的是使教学达到艺术水平。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策略一、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一)教育学原则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1、古代:孔子提出“启发式原则”;2、近代:夸美纽斯,基于自然适应性理论所构建的教学原则体系;3、现代:布鲁纳、赞可夫提出的发展性教学原则。4、教学原则具有客观性和历史性。(二)教学原则: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中的生活实际有三个内涵:教学规定的与实践相关的活动性作业,如实验、实习、参观;学生本身的实际;社会实际。】 。 3、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指教学既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及

15、学科知识演进顺序进行,又要尽可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正确处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平等关系,发扬民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 5、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充分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采用集体教学,小组合

16、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面向学生大多数与区别对待相结合;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力。】 。二、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一)概念:原是教学系统论、教育工艺学术语之一,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教学内容、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二)现代教学策略的构建:1、追求的目标:2、遵循的理论思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3、核心问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4、实施:( 1)选择性学习。表现:学生能根据学习的需要,有效的选择在自己的学习内容;具有捕捉信息、敏锐感受和理解信息的能力;面对大量的信息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加工和改造。( 2)参与性学习。处理一下关系:教师讲授和学生接受的关系;整体推进与个别化关系;学生参与中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形成学习共同体以产生整体效应。【情境性、过程性、差异性、群体性、目的性和实效性】( 3)自主性学习。( 4)合作学习。提倡形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应有一定的难度;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质量是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基础;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小组研讨的民主性、超越性是保证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