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上教学设计: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072559 上传时间:2022-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语文四上教学设计: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统编版语文四上教学设计: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统编版语文四上教学设计: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统编版语文四上教学设计: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统编版语文四上教学设计: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统编版语文四上教学设计: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四上教学设计: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本文是一篇记叙文,主要记叙了少年时代的周恩来耳闻目睹 “中华不振”的两件事情之后,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经历,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全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采用了先出示结果,再追述原因的写法:先描写“为什么而读书”的对话情境,再顺应读者的疑惑,揭示人物的身份,阐明立志的缘由。第1 至第 10 自然段写了在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第 11 至第 14 自然段写12 岁的周恩来刚到东北奉天,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15 至第17 自然段写周恩来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外

2、国人的欺侮而没处说理,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文章结尾与前文修身课上的回答相呼应,使结构更完整,点明了中心,突出了主题。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生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和爱国情怀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这也是对第四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延伸和提高。【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能关注一件事,也掌握了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六要素把一件事说清楚。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一

3、定的基础,学生继续学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从关注“一件事”到“多件事”继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目标】1. 正确认读“崛、范”等 8 个生字,书写13 个常用生字,积累16个词语。2. 借助学习表格,弄清三件事之间的关系,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少年周恩来地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思考自己读书的理由,并写下来。【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少年周恩来地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学习难点:借助学习表格,弄清三件事之间的关系,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核心学习任务】借助学习表格,弄清三件事之间

4、的关系,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正确认读“崛、范”等 8 个生字,书写13 个常用生字,积累16个词语。2. 借助学习表格,弄清三件事之间的关系,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时重难点】课时重点:正确认读“崛、范”等 8 个生字,书写13 个常用生字,积累16个词语。教学预设批注板块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 揭题释义出示课文插图,介绍周恩来的生平,揭示课题并释义。中华: 中国。之:的。崛起: 兴起。2. 初读课文,自主识记生字,理解词语。(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 出示本课生词,检查认读,指导读准难读

5、生字。( 3)默读课文,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4)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用查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重点解决难懂的词语。板块二 梳理内容,整体把握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几件事,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的,做上标记。学习活动:(1) 学生再读课文,独立完成学习单三件事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用序号标出事件发生的 先后顺序第一件新学年开始学校魏校长、周思来立志振兴中华3第二件十二岁那年奉天伯父、周思来耳 闻 “中不振”1第三件一个星期天外 国人占据的地方中国妇文、用思来、中国警察目 睹 “中不振”2(2) 同桌交流,修正学习单。2.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3. 利用学习单,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1

6、) 小组交流: 说清楚每件事讲了什么; 试着把三件事连起来说一说。(2) 全班交流,修正4. 教师小结 : 本文写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三件事。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串联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5. 观察学习单,思考: 你赞同作者先写结果后写原因吗?为什么?小组交流后展示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作者故意先写故事的结果,再写故事的原因。这样,更强烈地表现了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板块三 书写生字1. 出示生字,学生观察,教师讲解书写要点。( 1) “肃”的笔顺,第五笔是竖撇,第六笔是竖,最后一笔是点。(2) “晰” “赞” “效” “疑”因避让笔画发生变化,要仔细观察

7、。2. 教师范写,学生书写3. 学生展示评价。【板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不振 ”目睹“中不振 ”【作业设计】查找相关资料, 了解周恩来。课时难点:把三件事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2. 把自己读书的目的写出来,写清楚理由。【课时重难点】课时重点: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课时难点:把自己读书的目的写出来,写清楚理由。教学预设批注板块一品读课文,理解原因回顾事件,理清重点课文写了三件事情,哪一件事让周

8、恩来深切体会到“中华不振”的?请默读课文,找出来。2 聚焦人物,理解原因学习活动:(1) 自学 : 默读第 16自然段, 圈出故事人物,在旁边批注对人物的印象( 2)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笔记3. 全班交流,深化理解1) . 聚焦人物: 中国妇女、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场景,感受“中华不振 ”。2) . 聚焦反问句: “谁又敢怎么样呢? ”a 换一种说法谁又敢怎么样呢谁都不敢怎么样。b. 对比读,感受反问句能更强烈地表达当时的“中华不振”。4. 交流课前收集的当时社会背景资料,更深刻地理解立志原因。5. 朗读第 16 自然段,再次感受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师小结 : 此

9、时此刻,周恩来终于真正地体会到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板块二 朗读指导,升华情感1. 回应开头,读中生情( 1)分角色读第一个故事( 第 1 至第 9 自然段 ) 2) 2) 教师指导朗读,抓住“默默、若有所思、清断而坚定”引导学生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通过角色扮演 “此时, 你就是周恩来,你在想些什么?”体会周恩来是经过认真思考立下了远大志向。 3) 抓住“连声赞叹”,读好魏校长说的话,感受魏校长对周恩来的欣赏和赞美。2. 教师引读末段,升华情感。3. 出示课后练习题2 的诗句 ( 带注音和注释) ,朗读并感受周恩来的救国抱负。(1)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 根据自己查找或者教师提供的资料了解诗歌大意。(3) 集体诵读,感受周恩来放弃留学报效祖国的决心,感受周恩来的博大胸怀。板块三 书写感怀,加深体验1. 是的,我们的总理周恩来12岁那年,耳闻目睹“中华不振”之后,在课堂上清晰而坚定地说出自己读书的目的,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 “好哇 ! 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那你为什么而读书呢 ?写下来,并说清楚理由。和小组同学交流分享。2. 推荐阅读: 周总理的睡衣一夜的工作周总理,您在哪里。【板书设计】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胸襟博大志向远大1. 完成抄写本2. 把周恩来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