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误差及处理.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112535 上传时间:2022-02-0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误差及处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测量误差及处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测量误差及处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测量误差及处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误差及处理.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由于测量过程中计量器具本身和测量方法等误差的影响,以及测量条件的限制, 任何一次测量的测得值都不可能是被测量的真值,两者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在数值上则表现为测量误差。测量误差指被测量的测得值与其真值之差,用公式表示如下:(1-20)xX0式中,为绝对误差;x为被测量的测得值;X0为被测量的真值。测量误差有下列两种表示形式:(1)绝对误差由式(1-20 )所定义的测量误差也称绝对误差。在式(1-21 )中,由于 x可能大于或小于Xo,因而绝对误差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这样,被测量的真值可以用下式来表示:(1-21)XoX利用上式,可以由被测量的量值和测量误差来估算真值所

2、在的范围。测量误差的绝对值越小,则被测量的量值越接近于真值,测量精度就越高;反之,测量精度越低。用绝对误差表示测量精度,适用于评定或比较大小相同被测量的测量精度。对于大小不同的被测量,则需要用相对误差来评定或比较它们的测量精度。(2)相对误差相对误差是指绝对误差的绝对值与被测量真值之比。由于被测量的真值无法得到,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常以被测量的测得值代替真值进行估算,即 f U H(1-22)199.865mm 和XoX式中,f为相对误差。相对误差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例如,某两轴径的测得值分别为80.002mm,它们的绝对误差分别为+0.004mm和0.003mm,则由式(1-22 )计算得的相对

3、误差分别为f10.004/199.8650.002%f20.003/80.0020.0037%,因此前者的测量精度比后者高。2 .测量误差的来源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必须仔细分析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提高测量精度。在实际测量中,产生测量误差的因素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计量器具误差计量器具误差是指计量器具本身在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的各项误差。设计计量器具时,为了简化结构而采用近似设计会产生测量误差。例如,机械杠杆比较仪的结构中,测杆的直线位移与指针杠杆的角位移不成正比,而其标尺却采用等分刻度,这就是一种近似设计,测量时会产生测量误差。当设计的计量器具不符合阿贝原则时也会产生测量误差

4、。阿贝原则是指测量长度时,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应使被测零件的尺寸线(简称被测线)和量仪中作为标准的刻度尺(简称标准线)重合或顺次排成一条直线。用千分尺测量轴的直径,如图1-38所示,千分尺的标准线(测微螺杆轴线)与工件被测线(被测直径)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测微螺杆轴线的移动方向与被测直径方向间有一夹角,则由此产生的测量误差为:x x x (1 cos )式中,x为应测长度;x为实测长度。由于角 很小,将cos展开成级数后取前两项可得 cos 12 /2,则x 2 /2设 x 30mm,10.0003 rad,贝U30 0.00032 /21.35 10 6mm 1.35 10 3 口m由此可见

5、,符合阿贝原则的测量引起的测量误差很小,可以略去不计。图1-38用千分尺测量轴径用游标卡尺测量轴的直径,如图1-39所示,作为标准长度的刻度尺与被测直径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两者相距s平行放置,其结构不符合阿贝原则。在测量过程中,卡尺活动量爪倾斜一个角度,此时产生的测量误差按下式计算:x x sta n图1-39用游标卡尺测量轴径设s 30mm ,10.0003 rad,则由于游标卡尺结构不符合阿贝原则而产生 的测量误差30 0.00030.009mm9 口m由此可见,不符合阿贝原则的测量引起的测量误差颇大。计量器具零件的制造和装配误差会产生测量误差。例如,游标卡尺标尺的刻线距 离不准确、指示表的

6、分度盘与指针回转轴的安装偏心等皆会产生测量误差。计量器具在使用过程中零件的变形、滑动表面的磨损等会产生测量误差。此外,相对测量时使用的标准量(如量块)的制造误差也会产生测量误差。(2 )方法误差方法误差是指测量方法不完善(包括计算公式不准确、测量方法选择不当、工件 安装、定位不准确等)所引起的误差。例如,在接触测量中,由于测头测量力的影响, 使被测零件和测量装置产生变形而产生测量误差。(3 )环境误差环境误差是指测量时环境条件不符合标准的测量条件所引起的误差。例如,环境 温度、湿度、气压、照明(引起视差)等不符合标准以及振动、电磁场等的影响都会 产生测量误差,其中尤以温度的影响最为突出。例如,

7、在测量长度时,规定的标准温 度为20 C,但是在实际测量时被测零件和计量器具的温度均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偏差, 而被测零件和计量器具的材料不同时,它们的线膨胀系数也不同,这将产生一定的测 量误差,其大小可按下式进行计算:x 1(t1 20 C)2 (t2 20 C)式中,x为被测长度;1、 2为被测零件、计量器具的线膨胀系数;tl、t2为测量时被测零件、计量器具的温度(C )。因此,测量时应根据测量精度的要求,合理控制环境温度,以减小温度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4 )人员误差人员误差是指测量人员主观因素(分辨能力、思想情绪等)和操作技术所引起的误差。例如,测量人员使用计量器具不正确、测量瞄准不准确、

8、读数或估读错误等,都 会产生测量误差。3测量误差的分类测量误差按其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等三大类。( 1)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指在一定测量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时,大小和符号均 不变,或按一定规律变化的测量误差。系统误差分为定值系统误差和变值系统误差。定值系统误差在整个测量过程中, 误差的符号和大小均不变,例如用量块调整比较仪时,量块按标称尺寸使用时其制造 误差引起的测量误差;千分尺零位调整不正确引起的测量误差,它们对各次测量引起 的测量误差相同。变值系统误差在整个测量过程中,误差按一定规律变化,例如刻度 盘与指针回转轴偏心所引起的按正弦规律周期变化的测量误差。根据系统

9、误差的变化规律,系统误差可以用计算或实验对比的方法确定,用修正 值从测量结果中予以消除。但在某些情况下,系统误差由于变化规律比较复杂,不易 确定,因而难以消除。( 2 )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是指在一定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被测量时,大小和符号以不可预 定的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随机误差主要是由于测量过程中许多难以控制的偶然因素或不稳定因素引起的, 是不可避免的。例如计量器具中机构的间隙、运动件间摩擦力的变化、测量力的不恒 定和测量温度的波动等引起的误差都是随机误差。1)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及特性就某一次具体测量来说,随机误差的大小和符号无法预先知道。但是,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时,发现它们的

10、随机误差分布服从统计规律,通过大量的测试实验表明,随机误差通常服从正态分布。现举例分析如下:例如,用同样的方法在相同的条件下对一轴同一部位尺寸测量200次,得到200个测得值,其中最大值为20.012mm,最小值为 19.990mm ,然后按测得值大小分为11组,分组间隔为0.002 mm,有关数据见表 1-17。表1-17测量数据统计表组别测得值分组区间(mm)区间中心值(mm)出现次数 ni出现频率 ni/n119.990 -19.99219.99120.01219.992 -19.99419.99340.02319.994 -19.99619.995100.05419.996 -19.9

11、9819.997240.12519.998 -20.00019.999370.185620.000 -20.00220.001450.225720.002 -20.00420.003390.195820.004 -20.00620.005230.115920.006 -20.00820.007120.061020.008 -20.01020.00930.0151120.010 -20.01220.01110.005根据表1-17中的数据画出频率直方图,横坐标表示测得值x,纵坐标表示出现次数或频率,连接直方图各顶线中点,得到一条折线,称为实际分布曲线,如图1-40a)所示。如果将上述实验的测量次

12、数无限增大,分组间隔无限缩小,则实际分布曲线就会变成一条光滑的正态分布曲线,也叫高斯曲线,如图1-40b )所示。横坐标表示随机误差,纵坐标表示概率密度函数y。从随机误差正态分布曲线图可分析得出,随机误差具有下列四个基本特性: 单峰性绝对值越小的随机误差出现的概率越大,反之则越小。 对称性绝对值相等的正、负随机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 有界性 在一定测量条件下,随机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出一定的界限。 抵偿性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加,各次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零,即各次 随机误差的代数和趋于零。图1-40随机误差的分布a)频率直方图b)正态分布曲线2)随机误差的评定指标根据概率论,正态分布曲线的数学表达式

13、为式中,y为概率密度;从上式可以看出,率密度最大,ymax为标准偏差;为随机误差。概率密度y与随机误差及标准偏差有关。当1,概率密度的最大值随标准偏差大小的不同而异。.2所示的三条正态分布曲线1 2和3中,123,则y1maxy2max此可见, 越小,则曲线就越陡,随机误差的分布就越集中,测量精度就越高。反之,越大,则曲线就越平坦,随机误差的分布就越分散,测量精度就越低。标准偏差是反映随机误差分散程度的参数,是正态分布时随机误差的评定指标。按照误差理论,标准偏差可用下式计算(1-23)0时,概图 1-41y3 max。由式中,(1-24)1、 2n为测量列中各测得值相应的随机误差;n为测量次数

14、。图1-41标准偏差对随机误差分布的影响3)随机误差的极限值从随机误差的有界性可知,随机误差不会超过某一范围。随机误差的极限值就是测量极限误差。由概率论可知,正态分布曲线和横坐标轴间所包含的面积等于所有随机误差出现的概率总和。倘若随机误差区间落在)之间时,则其概率为yd21e 2 d 1、2如果随机误差区间落在()之间时,则其概率为yd1、2 e22为了化成标准正态分布,将上式进行变量置换,设dt则上式化为t2三dtoe7dt令P 2 (t),则(t)edt函数 (t)称为概率积分函数,也称拉普拉斯函数。表1-18给出了 t = 1、2、3、4等四个特殊值所对应的2 (t)值和12 (t)值。

15、由此表可见,当t = 3时,在3范围内的概率为99.73%,超出该范围的概率仅3作为随机误差的极限值,记作lim(1-25)显然,lim可称测量列中单次测量值的极限误差选择不同的t值,就对应有不同的概率,测量极限误差的可信程度也就不一样。随机误差在3 范围内出现的概率,称为置信概率,t称为置信因子或置信系数。在几何量测量中,通常取置信因子t = 3,则置信概率为99.73%。例如,某次测量的测得值为40.002mm,若已知标准偏差0.0003mm,置信概率取99.73%,则测量结果应为40.002 3 0.0003 40.002 0.0009mm即被测量的真值有99.73%的可能性在 40.0

16、01140.0029mm 之间。表1-18四个特殊t值对应的概率tt不超出的概率P 2 (t)超岀的概率12 (t)110.68260.3174220.95440.0456330.99730.0027440.999360.00064(3 )粗大误差粗大误差是指超出一定测量条件下预计的测量误差,即对测量结果产生明显歪曲的测量误差。含有粗大误差的测得值称为异常值,它的数值比较大。粗大误差的产生 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如测量人员疏忽造成的读数误差,客观原因如 外界突然振动引起的测量误差。由于粗大误差明显歪曲测量结果,因此在处理测量数 据时,应根据判别粗大误差的准则设法将其剔除。应当指出,

17、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 以相互转化的。例如,按一定公称尺寸制造的量块总是存在着制造误差,对某一具体 量块来讲,可认为该制造误差是系统误差,但对一批量块而言,制造误差是变化的, 可以认为它是随机误差。在使用某一量块时,若没有检定该量块的尺寸偏差,而按量块标称尺寸使用,则制造误差属随机误差;若检定出该量块的尺寸偏差,按量块实际 尺寸使用,则制造误差属系统误差。掌握误差转化的特点,可根据需要将系统误差转 化为随机误差,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来减小该误差的影响;或将随机误差转化 为系统误差,用修正的方法减小该误差的影响。4.测量精度的分类测量精度是指被测量的测得

18、值与其真值的接近程度。它和测量误差是从两个不同角度说明同一概念的术语。测量误差越大,则测量精度就越低;测量误差越小,则测 量精度就越高。为了反映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对测量结果的不同影响,测量精度可分 为以下几种。(1 )正确度正确度反映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的影响程度。若系统误差小,则正确度高。(2) 精密度精密度反映测量结果中随机误差的影响程度。若随机误差小,则精密度高。(3) 准确度准确度反映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影响程度。若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都小,则准确度高。对于具体的测量,精密度高,正确度不一定高;正确度高,精密度不一定高;若精密度和正确度都高,则准确度一定高。现以打靶为例加以说

19、明,如图1-42所示,小圆圈表示靶心,黑点表示弹孔。在图1-42a )中,随机误差小而系统误差大,表示打靶精密度高而正确度低;图1-42b )中,系统误差小而随机误差大,表示打靶正确三、测量误差的处理通过对某一被测量进行连续多次的重复测量,得到一系列的测量数据(测得值)称为测量列,可以对该测量列进行数据处理,以消除或减小测量误差的影响,提高测 量精度。1 测量列中随机误差的处理在一定测量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连续多次测量,得到一测量列,假设其中不存在系统误差和粗大误差,可以用数理统计的方法估算随机误差的范围和分布规律,进而确定测量结果。具体处理过程如下:(1) 测量列的算术平均值设测量列的测得值

20、为Xi、X2、Xn,则算术平均值为NXii 1,、X( 1-26 )n式中,n为测量次数。(2) 残差残余误差(简称残差)是指测量列中的各个测得值Xi与该测量列算术平均值X之差,记为Vi,即(1-27 )viXiX残差具有如下两个特性:残差的代数和等于零,即Vii 10。这一特性可以用来校核算术平均值及残差计算的准确性。 残差的平方和为最小,即min。由此可以说明,用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是最可靠且最合理的。(3) 测量列中单次测得值的标准偏差标准偏差是表征随机误差集中与分散程度的指标。由于被测几何量的真值未知,所以不能按式(1-24 )计算标准偏差的数值。在实际测量时,当测量次数n充分大时,

21、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零,因此可以用测量列的算术平均值代替真值, 即可用Vi代替i,按贝塞尔(Bessel)公式计算出单次测得值标准偏差的估计值。贝 塞尔公式为:i 1n2Vi(1-28 )这时,单次测得值的测量结果Xe可表示为Xe Xi 3(4)测量列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若在一定测量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组测量(每组皆测量(1-29)n次),则对应每组n次测量都有一个算术平均值,各组的算术平均值不相同。不过,它们的分散程 度要比单次测量数值的分散程度小的多。描述它们的分散程度同样可以用标准偏差作为评定指标,如图1-43所示。根据误差理论,测量列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X与测量列单次测得值的

22、标准偏1JtJf3*差存在如下关系:(1-30 )式中,n为每组的测量次数。x为单次测量值的标准由式(3-30 )可知,多组测量的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偏差的.n分之一。这说明测量次数越多,汶就越小,测量精密度就越高,但由图1-44可知,当一疋时,n 10以后,x减小已很缓慢,故测量次数不必过多,一般情况下,取n 1015次。测量列算术平均值的测量极限误差为lim( x)多次(组)测量所得算术平均值的测量结果Xe x3 .(1-31 )xe 可表示为3 x(1-32 )2 测量列中系统误差的处理对系统误差,应寻找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变化规律,以便从测量数据中发现并 予以消除,从而提高测量精度。(

23、1 )定值系统误差的处理定值系统误差的大小和符号均不变,因此它不改变测量误差分布曲线的形状,而 只改变测量误差分布中心的位置。从测量列的原始数据本身,看不出定值系统误差存 在与否。揭露定值系统误差,可以采用实验对比法:改变测量条件,对已测量的同一 被测几何量进行一轮次数相同的连续测量,比较前后两列测得值,若两者没有差异, 则不存在定值系统误差;若两者有差异,则表示存在定值系统误差例如,用比较仪测量线性尺寸时,按 级”使用量块测量结果会产生定值系统误差,只有用级别更高的量块进行测量对比,才能发现前者的定值系统误差。这时,取该系 统误差的反向值作为修正值,加到测量列的算术平均值之上,该系统误差即可

24、消除。(2)变值系统误差的处理变值系统误差的大小和符号按一定规律变化,因此它对测量列的各个测得值的影响不同,它不仅改变测量误差分布曲线的形状,而且改变测量误差分布中心的位置。为此,变值系统误差可以用残差观察法发现:将残差按测量顺序排列,然后观察它们的分布规律。若残差大体上正、负号相间出现,又没有显著变化,如图1-45a )所示,则不存在变值系统误差。若各残差按近似的线性规律递增或递减,如图1-45b )所示,则可判定存在线性系统误差。线性系统误差可以用对称测量法来消除:取对称两个测得值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若各残差的大小和符号有规律地周期变化,如图1-45C)所示,则存在周期性系统误差。周期性

25、系统误差可以用半周期法来消除:取相隔半个周期的两个测量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a)定值系统误差b)线性系统误差c)周期系统误差从理论上讲,系统误差是可以消除的,但是,实际上系统误差由于其存在的复杂性,只能消除到一定限度。一般来说,系统误差若能消除到使其影响相当于随机误差 的程度,则认为已被消除。根据已掌握的程度,可把系统误差分为已定系统误差和未定系统误差。前者的大小和符号或者变化规律已被掌握,而后者则尚未掌握。对于尚未掌握的未定系统误差,可以按处理随机误差的方法进行处理。3 测量列中粗大误差的处理粗大误差的数值相当大,在测量中应尽可能避免。如果粗大误差已经产生,则应根据判断粗大误差的准则予以

26、剔除,判别粗大误差的简便方法是拉依达准则。拉依达准则又称3准则。该准则认为,当测量列服从正态分布时,残差落在3外的概率仅有 0.27%,即在连续 370次测量中只有一次测量的残差超出的残差。而实际上连续测量的次数决不会超过370次,测量列中就不应该有超出3因此,当测量列中出现绝对值大于3的残差,即1-33 )vi 3则认为该残差对应的测得值含有粗大误差,应予以剔除。测量次数小于或等于10时,不能使用拉依达准则。4 等精度测量列的数据处理等精度测量是指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由同一测量者,以同样的测量方法,使用 同一计量器具,在同一地点对同一被测量进行连续多次测量。相反,在对同一被测量 的连续多次测

27、量过程中,若测量因素或测量条件有所改变,则这样的测量称为不等精 度测量。在一般情况下,为简化对测量数据的处理,广泛采用等精度的直接测量。为了得到正确的测量结果,在处理等精度直接测量列数据的过程中,首先应查找 并判断测量列中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如果存在系统误差,则应采取措施(如在测量列 中加入修正值)加以消除,然后计算测量列的算术平均值、残差和单次测得值的标准 偏差。其次,应查找并判断测量列中是否存在粗大误差,若存在粗大误差,则应把含 有粗大误差的测得值剔除,然后重新组成测量列,重复上述计算,直至将所有含有粗 大误差的测得值剔清为止。在这以后,应重新计算消除系统误差且剔除粗大误差后的 测量列的算术

28、平均值、残差、单次测得值的标准偏差、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和测量 极限误差。最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测量结果。例1-8 对某一轴径 d进行等精度测量 15次,各测得值依次列于表1-19中,求测量结果。解根据题意可按下列步骤计算:(1)判断定值系统误差假设经过判断,测量列中不存在定值系统误差。(2)求测量列算术平均值NXix -2-124.957 mmn表1-19测量数据计算表残差残差的平方测量序号测得值Xi ( mm)vixiX( g)2 2vi ( m)124.959+24224.955-24324.958+11424.95700524.958+11624.956-11724.95700824.9

29、58+11924.955-241024.9571124.9591224.9551324.9561424.9571524.958+2-2-10+1算术平均值x 24.957mmnv226 阿2i 1(3 )计算残差并判断变值系统误差各残差的数值列于表 1-19中。按残差观察法,这些残差的符号大体上正、负相间,但不是周期变化,因此可以判断该测量列中不存在变值系统误差。(4)计算测量列单次测得值的标准偏差N2Vii_1n 1- 152611.3 m(5)判断粗大误差按照拉依达准则,测量列中没有出现绝对值大于3( 3 1.33.9 口m)的残差,因此判定测量列中不存在粗大误差。(6) 计算测量列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X 、n1.3、15(7) 计算测量列算术平均值的测量极限误差lim( x)3 0.351.05 呵(8) 确定测量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