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课件汇编.doc

上传人:水手 文档编号:1411534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芦花荡》课件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芦花荡》课件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芦花荡》课件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芦花荡》课件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芦花荡》课件汇编.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范文推荐- 芦花荡课件教学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4感受蕴含在叙事中的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2学习小说中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体会写景对文章的作用。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芦花荡中,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吧。二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悠闲(yu) 疟子(yo)

2、 寒噤(jn) 吆喝(yo he) 蹿(cun)仄歪(z) 飒飒(s) 泅着(qi) 转弯抹角(mu) 张皇失措(hun)2解释词语能耐:技能,本领。 悠闲:闲适自得。 央告:央求。 吆喝:大声喊叫。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也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三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7年冬投身革命,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淀、嘱咐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往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一部小说和

3、散文合集。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些作品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称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2请学生介绍有关抗日战争的知识以及河北白洋淀的情况。3写作背景白洋淀位于冀中平原,共有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达四十多万亩,淀中水道纵横,共的三千余道。孙犁长期在白洋淀生活,收集了一批抗日故事,这位老英雄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孙犁以白洋淀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美故事,如荷花淀等。四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梳理文章思路。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复

4、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时间:一天夜里地点:芦苇塘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事件:老头子送大菱、二菱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大菱负伤流血,老头子发恨要讨还血债。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学生互相点评,注意复述中的问题。3再读课文,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为情节展开作铺垫)第二部分:(9-54)叙述老头子护送两女孩回苇塘途中的事。(开端、发展)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二层:写大女孩在冲破敌人封锁线时负了伤。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第三部分:(

5、55-末尾)叙述老头子智斗日本鬼子的经过。(高潮、结局)五精读课文,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讨论:老头子究竟是不是一个英雄?请说明理由。老头子是一个英雄,他的英雄性格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在他的爱国热情、抗日热情与老当益壮的气慨上。老头子年近六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了老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他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这不仅是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更是因为他有过人的英雄气慨。老头子的英雄气慨,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对家乡,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的深情,对日寇则是满

6、怀仇恨。老头子是那么喜欢那两个孩子,对敌人又是那般恨。爱得热烈深切,恨得咬牙切齿,他坚持血债血还,这也是他英雄性格的一种体现。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因自信也失手,至使大菱挂彩,他便觉得有负嘱托,开始严厉地自责,自愧得无地自容。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他用竹篙痛砸敌人的脑袋,足以表现他的智退勇双全。六小结七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一2划出刻画老头子性格的句子并进行分析3找出文章中的写景部分第二课时一检查预习和复习1听写词语2归纳老头子的性格 (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过于自信自尊的特点)3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哪些?二研讨课文,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感知人物形象的

7、意义1跳读课文,思考文章是何如直接刻画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的?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的语句加以说明。讨论明确: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一谈,在这基础上,说出其在文章中的作用。2追问:在肖像描写中,着重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3分角色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过于自信”,表现在护送女孩子时意外让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伤之后,感到内疚、悔恨、没面子,说明他“过于自尊”;决定血债血还,孤身一人去报仇,可见“爱憎分明”的“智勇双全”。句子,如:“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

8、像个 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我没脸见人。”、“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时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这是文章的文眼,是关键,最

9、能体现老头子的性格。4作者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有何深刻的用意?这篇小说刻画了老头子这样一个老英雄形象,由这个形象还引出了少年抗日英雄形象,还让我们读者联想到苇塘里的坚持抗日的革命队伍。从苇塘里的歌声可以想像出他们是不怕困难,不畏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一支队伍。通过这种以点带面的写法,可以感受到,在敌后抗日根据地里,男女老少都发动起来,进一步突出中国人民中不可战胜的这一主旨。5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

10、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

11、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三分

12、析文中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1、结合课后习题三,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高妙之处。(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用心感受并评析。)(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5)第

13、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展。2、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的景物。(目的:学习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的写法。)明确: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环境是人物思想、感情、性格形成的客观因素,环境描写往往离不开景物。景物描写可以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场所,又可以是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14、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注意文中的景物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对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增添了小说的传奇色彩。四拓展延伸讨论: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明确:即使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人们仍是那么乐观,对胜利充满信心。可以联系其他的文艺作品中的歌声,如:青春之歌、红岩等小说,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电影,让学生学习革命歌曲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五小结这是一篇以抗日为题材的小说,情节的构思、人物的描写充满了神奇色彩。老头子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小说讴歌了白洋淀地区军民的抗日斗争的激情。六布置作业1仿写一段有关于“被老师误解”的心理描写2课外阅读荷花淀3预习第三课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核心)、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主要人物:老英雄故事情节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事件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社会环境:抗日战争时期环境描写 夜晚: 护送自然环境:白洋淀地区白天: 复仇护送(惊心动魄) 封锁严密-苇塘给养充足复仇(酣畅淋漓) 不带枪、孤身一人-消灭十几个鬼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