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文学考试重点预测.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116240 上传时间:2022-02-0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249.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水文学考试重点预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生态水文学考试重点预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生态水文学考试重点预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生态水文学考试重点预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生态水文学考试重点预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态水文学考试重点预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水文学考试重点预测.docx(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目录名词解释71 . 生态水文学: 72 .潜流带: 83 .生态因子: 84 . Shelford耐受性定律: 85 . 生态幅/生态阈: 86 .限制因子: 87 .指数增长: 88 .逻辑斯谛增长: 89 .种群的数量变动: 810 .r 对策: 811 .K 对策: 912 .优势种: 913 .建群种: 914 .关键种: 915 .基部盖度: 916 .生态位: 917 .基础生态位: 918 .现实生态位: 919 .生态位宽度: 920 .生态位重叠: 921 .生态位分离: 922 .生态隔离: 1023 .群落的外貌: 1024 .群落的垂直结构: 1025 .群落的水平结

2、构: 1026 .群落演替: 1027 .演替系列群落: 1028 . 原生演替: 1029 .次生演替: 1030 .顶极群落: 1031 .树冠截留: 1032 .附加截留量: 1033 .树冠截留储存量: 1034 .树冠截留量(ri ) : 1035 .土壤重量含水量: 1136 .土壤体积含水量(0 v) 1137 . 土壤水分常数: 1138 .最大分子持水量: 1139 .毛管断裂含水量: 1140 .田间持水量: 1141 . 土水势 is: 1142 .基质势(m) : 1143 .溶质势/渗透势(o): 1144 .土壤水吸力 1 145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1 146

3、.饱和导水率: 1 247 . 夜潮: 1248 . 冻后聚墒: 1 249 .供水条件: 1 250 .集流: 1 251 .溶质势(渗透势)(: 1252 .根压现象: 1 253 . 土壤 ?植物?大气连续体: 1 254 .蒸腾作用: 1 255 . 蒸腾比率(或水分利用效率) : 1 2简答题 121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1 22 . 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指的是什么? 133 .生态因子的耐受性特点是什么? 1 34 .水生植物如何通过自身调节来适应水体环境? 1 35 .群落演替的过程是什么?一般包括哪些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1 36 .树冠截留的过程是什么?

4、 1 57 .树冠截留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58 .水汽凝结的概念是什么?“夜潮 ”现象和 “冻后聚墒 ”现象的概念及区别是什么? 169 .植物根系吸水的动力有哪些?根压现象的定义、机理、证据以及蒸腾拉力的定义、机理、证据分别是什么? 1 610 .植物根系吸水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 711 .蒸腾作用的过程主要包含哪些过程? 1 712 .界面层阻力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1 813 . 低温真空加热蒸馏法提取土壤水分的优点是什么? 1 814 .利用同位素技术来指示水分来源的原理是什么? 1 815 .利用同位素技术计算植物对各潜在水源的吸收比例时存在哪些问题?解决方案是什16 1 917

5、.应用同位素技术推求植物吸收水分水源的前提是什么? 1 9辨析题 201 . 关键种与优势种的区别是什么? 202 .生态位相关 203 .关于群落演替 204 .关于水文循环 205 .关于降雨要素与降雨要素表示方式 206 .关于土壤含水量 217 .相对含水量的定义: 218 .饱和差与饱和度定义: 229 .旱地土壤有效水的上下限问题 2210 .各种土壤水的定义对比以及区分 2211 .土水势的组成以及各种重力势、压力势、溶质势、基质势各自的特点 2212 .不同情况下土水势有哪些变化? 2313 .土壤水吸力只能为正值或零。 2314 . 土壤水一般沿着土壤含水量由高到低、 土水势

6、由高到低、 土壤水吸力由低到高的方向进行运动。 2315 .不同土壤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2316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滞后现象: 2417 .下渗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开始与终止条件 2418 .溶质势的特点: 2419 .为什么在研究含液泡的细胞时不考虑衬质势(m) ? 2420 .为什么在研究细胞的水势时通常不考虑重力势? 2421 .在不同的情况下植物细胞的水势组成有什么区别? 2422 .当植物细胞充分膨胀时,植物细胞的水势为 0 2523 .植物细胞的水势与外界水势的关系不同时植物细胞的状态有何不同? 2524 .对于一个植物体来讲其内部水势的分布状态如何?

7、 2525 .植物根系吸水的部位主要在根毛区。 2526 . 水分在植物体内向上运 输主要靠导管和管胞。 2627 . 土壤含水量不可以直接获得, 所有测量土壤含水量的仪器均是通过测定土壤的水势然后通过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来间接求出土壤含水量的。 2628 .植物地上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水分状态、水势、蒸腾作用以及植物的保水能力、吸水能力、吸水量的大小。 2629 .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含水量规律: 2630 .若植物细胞达到水分平衡状态,有:水分吸收量=水分输移量=蒸腾散失量 2631 .有关植物以鲜重为基数的含水量、以干重为基数的含水量、相对含水量、水分饱和亏的适用范围。2632 .利用称重法

8、测量蒸腾速率的测量值通常偏低。稳态气孔计测定蒸腾速率估计蒸腾有效叶面积时存在很大误差。 2733 .使用同位素技术只能够推测水分的来源而不能够推测水分的流动途径。 2734 . 河岸树木很少利用河水, 而是利用更为稳定的地下水 2735 .树冠截留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2736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传输方式有哪些? 2737 .植物细胞吸水的三种方式分别为渗透性吸水(具液泡细胞)、吸胀性吸水(未形成液泡的细胞)和代谢性吸水(直接耗能) 2738 .植物细胞渗透性吸水的三种方式分别为渗透作用(水势驱动)、集流(压力驱动)和扩散(浓度驱动) 。 2739 .为什么在研究细胞的水势时通常不考虑重力势?

9、2740 .对于一个植物体来讲其内部水势的分布状态如何? 2741 .水分向上运输的驱动力有哪些? 2742 .在植物体内水分向上运输的过程中水柱连续性的原因是什么? 2743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全过程为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然后通过导管和管胞进行垂向运输至植物体上部,然后进行水分的利用与散失过程,其中进行水分的利用和散失过程的水分用于代谢的仅占 1 5 ,而用于蒸发和散失的占 95% 99% 。 2744 . 水分散失现象主要包括以气体状态散逸到体外 (蒸腾作用) 和以液体状态散失到体外(吐水现象)两种方式 2845 .蒸腾作用是一个生理过程,受植物体结构和气孔行为的调节。 284

10、6 .成年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847 .蒸腾作用的部位主要有哪些? 2848 .气孔的组成和分布有下表皮多,上表皮少的特点 2849 .蒸腾作用的机制是什么? 2872850 .保卫细胞的吸水与失水过程为什么能引起气孔的开闭?51 .蒸腾作用的调节方式以及意义是什么? 2852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驱动力是大气和土壤之 间存在的水势梯度 2853 .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式有哪些?其定义分别是什么? 2854 .土壤含水量不可以直接获得,所有测量土壤含水量的仪器均是通过测定土壤的水势然后通过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来间接求出土壤含水量的。 2855 .若植物细胞达到水分平衡状态,有:水分

11、吸收量=水分输移量=蒸腾散失量 2856 . 水势梯度决定了水分运输的方向和速度。充分紧张 的细胞当含水量下降时水势变化相当敏感。植物细胞的水势包括基质势、压力势、重力势和衬质势。 2857 .植物 “午休 ” 的作用是什么? 2958 .植物 “夜间液流 ”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959 .气象参数监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9论述题 291. 请从 SPAC (土壤 植物 大气连续体)的角度论述整个降雨蒸发过程 292. 请论述地面硬化对降雨分配过程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措施。 303. 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324. 讨论对于特定的地区跨流域调水问题时应考虑的方面有哪些? 325.

12、引哈济党工程对内陆河干旱地区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346. 干旱地区植物如何适应环境生长发育? 35名词解释生态水文学是研究生态过程与水文过程相互作用的一门交叉学科。其主要研 究的内容有水文过程如何影响生态过程、生态过程如何调节水文过程以及水 文过程与生态过程间的反馈。2 .潜流带:指河床下地下水与地表水发生混合作用的饱和区,是强光、富氧和变温的地表环境与黑暗、缺氧和恒温的地下水环境之间的生态交错带3 .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 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 环境要素。?3大类:气候类、土壤类和生物类?7个并列项目: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和生物因子。4 . S

13、helford耐受性定律:生物不仅受到生态因子最低量的限制, 也受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生物对 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任何因子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超过了 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至灭绝。5 . 生态幅/生态阈:生物所能耐受的某一生态因子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该生物的生态 幅,也称为生态阈。它主要取决于物种的遗传特性。耐受的上限和下限,及中间 的最适点,称为生物对生态因子相应的三基点。6 .限制因子: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所依赖的环境因子中, 任何接近或超过该生物的耐受极 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若一种生物对某一生 态因子的适

14、应范围广,且这种生态因子又非常稳定,则这种因子不太可能成为限 制因子;相反,若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窄, 且这种生态因子又易 于变化,则这种因子往往成为限制因子。7 .指数增长:种群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环境中,通常呈指数 式增长,其增长率不随种群本身的密度变化而变化,又称为与密度无关的增长。 指数增长的特点是起始增长很慢, 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会越来越快,每 单位时间都按种群的一定百分数或倍数增长。指数增长曲线很像英文字母J,又称“J”形增长曲线。8 .逻辑斯谛增长:是指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方式, 其增 长曲线很像英文字

15、母S,又称“S形增长曲线。具增长的特点是开始时种群 数量小,增长缓慢,随后逐步加快(K/2时增长最快),但最后因环境的限制作用逐渐增强,种群的增长速度随着种群密度的提高而降低,到K值时便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9 .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任何一个种群中的个体数量都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这 就是所谓的种群数量变动,它是环境因素和种群适应性(出生率和死亡率)相互 作用的结果。种群的数量变动分为种群平衡、种群波动、种群衰退、种群爆发、 缓慢增长、种群崩溃和生态入侵。10 .r对策:种群通常短命,生殖率高,产生大量的后代,但后代存活率低,发育快,成年个体小及寿命短且单次生殖多而小的后代,

16、一旦环境条件转好就会以其高增长率 r 迅速恢复种群,使物种得以扩展。11 .K对策:种群通常寿命长,数量稳定,竞争能力强;生 物个体大,但生殖力弱,只能产生很少的种;亲代对子代提供良好的庇护;该对策适应于可预测的稳定环境, 一旦受损很难恢复甚至可能灭绝。12 .优势种:指在群落中地位、 作用比较突出, 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13 .建群种:群落的不同层片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 如在森林群落中, 乔木 层、 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分别存在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称为建群种。14 .关键种:各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是不同的,一些珍稀、特有、庞大的对其他物种具有不

17、 成比例影响的物种, 在保护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如 果它们消失或消弱, 整个生态系统就可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这样的物种称为关键种。关键种包括关键捕食者、关键被捕食者、关键植食动物、关键竞争者、关键互惠共生者、关键病原体/寄生物、关键改造者。15 . 基部盖度:指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对于草原群落,通常以离地面2.54cm 高度的断面计算;对于森林群落,则以树森木胸高 1.3m 处的断面积计算。16 .生态位:是一个既抽象而含义又十分广泛的生态学 概念,指群落内一个种与其他种的相关位置, 或者说 是指每个种在群落中的时、 空位置及其与相关种之间 的关系。群落中的每一

18、个种必须具有它自 己的生态位;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没有任何两个种占据同一生态位, 并在同一时间内利用着同样的资源。 生态位分为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以及多维空间生态位。17 .基础生态位:没有种间竞争的物种的生态位,是物种潜在的可占领的空间。18 .现实生态位:受竞争影响的实际生态位,它的范围是由竞争因子所决定的,即一个物 种的现实生态位会因它的竞争者而压缩或者扩大。19 .生态位宽度:是指一个物种或种群对资源 开发利用的程度, 或所利用的不同资源的总和,又称 生态位幅度或生态位大小 (niche size)。20 .生态位重叠:当两个物种或更多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环境变量时, 就会

19、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 即在它们生态位邻接部分占有共有的生态位区域。 如果两个生物具有完全一样的生态位, 就会发生百分之百的重叠, 但通常生态位之间只发生部分重叠, 即一部分资源是被共同利用的, 其他部分则分别被各自所独占。 生态位重叠是利用性竞争的一个必要条件, 但它并不一定导致竞争, 除非资源供应不足。21 .生态位分离:指两个物种或更多物种在资源序列上利用资源的分离程度。 在自然界, 具有不同分布区的种,其生态位是完全分离的,彼此之间无竞争。 分布在同一地区的物种, 往往是通过占据不同的生境来避免竞争。 除此之外, 物种还有多种生态位分化的方式,如食性的分化、生理的分化、体型的分化等,以降

20、低竞争程度,从而形成平衡而共存。22 .生态隔离:产生竞争的两个物种, 一个种通过占有不同的空间、 利用不同的资源、 在生态习性上产生分化 (如不同的生长发育时间等) ,称为生态隔离。23 .群落的外貌:指群落的总体形态。 其是认识植物群落的基础,也是区分不同植被类型的主要标志。 植被类型包括森林、 草原、 荒漠等; 森林包括针叶林、 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和热带雨林等。群落的外貌取决于群落优势的生活型和层片结构。24 .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即苔藓、 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等不同生长型的植物, 自下而 上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 形成的层次性或垂直结构。25 .群落的水

21、平结构:群落内由于环境因素在不同地点上的不 均匀性和生物本身特性的差异,而在水平方向上分化 形成的不同的生物小型组合,又称斑块状镶嵌结构。其形成的原因是亲代的扩散分布习性;环境异质性;种间 相互作用。26 .群落演替:又称生态演替,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群 落随时间而变化,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生态过程。群落的发展是有顺序的过程,是有规律地向一定方向发展的, 因而是可以预测的; 演替是由群落引起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 即演替是 由群落控制的; 它以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即以顶极群落形成的系 统为其发展顶点。27 .演替系列群落:在一定地区内, 群落的演替过程可分为若干个不同的阶段, 称为演替

22、系列群落。依其发展程度,群落从演替初期到形成稳定的成熟群落,一般都要经历先锋期、过渡期、顶极期三个阶段。28 . 原生演替:从未有任何生物 定居过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它所经历的时间比较长。29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次生裸地(如森林砍伐迹地、弃耕地) 上开始的演替。在这种情况下,演替过程不是从一无所 有开始的,原来群落中的一些生物和有机质仍被保留下 来,附近的有机体也很容易侵入。因此,次生演替比原 生演替更为迅速。30 .顶极群落: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 最后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31 .树冠截留:指降落到森林中的雨水,受到树冠的阻挡,引起雨水再分配的过程。32

23、.附加截留量:树冠截留的降雨在降水过程中直接蒸发返回大气中的雨量。33 .树冠截留储存量:当一次连续降雨终止时,树冠拦截储留在枝叶上的水量。34 .树冠截留量(ri ) :是树冠截留储存量(Pv)、附加截留量(Pa)和树干容水量(Pts)之和,即:ri= Pv+ Pa+ Pts,由于附加截留量和容水量很小,故ri弋PvH此,树冠截留量(承雨量)通常是指树冠截留储存量(树冠截留蒸发量) 。树冠截留量( ri )是林外降雨量减去 林内降雨量(Pi)和干流量(Ps),即:ri=P -Pi-P35 .土壤重量含水量:土壤中所含水的质量(mw)与干土质量(ms)的比值。36 .土壤体积含水量(9 v)土

24、壤中所含水的体积(Vw) 与包括孔隙在内的 土体体积 (V) 的比值。37 . 土壤水分常数:在一定条件下, 土壤中某 (或某几个) 类型的水分达到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 在相似条件下, 对于同一土壤类型和植物类型, 其相应的水分常数通常保持相对稳定的数值。38 .最大分子持水量:土壤薄膜水达到最大值的土壤含水量。吸湿水全部薄膜水,即土粒分子力所结合的最大水分量;对 应土壤水吸力0.63MPa;是吸湿水的24倍。39 .毛管断裂含水量:农学上称作物生长阻滞含水量, 指土壤中的悬着毛管水因作物吸收和土表蒸发而全部发生断裂时的土 壤含水量。此时毛细管对土壤水分的传导停止,土壤水分的 传导只能以薄膜

25、运行或气态扩散形式进行 毛管断裂含水量= 吸湿水薄膜水悬着毛管水 (低于最大悬着毛管水量) 。 土壤水分处于对植物 “供不应求 ”的状态;旱地土壤灌水的下限。40 .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是土壤不受地下水影响所能保持水量的最大值。 吸湿水 薄膜水悬着毛管水 (等于最大悬着毛管水量) ;旱地土 壤有效水的上限;对应土壤水吸力 0.05MPa。41 . 土水势也s:将单位数量土壤水从一个平衡系统中移到与其温度相同的处于参照状态下的纯自由水池时所做的功的负值。参照状态为纯自由水,其水势定义为0。由于受各种力的作用,土壤水的移动性较自由水为小,所以其水势一般小于 0。4

26、2 .基质势(山m):土水系统中由于土壤固体特性所引起的一种势值。 其主要由土壤颗粒表面的分子力和土壤毛管孔隙的毛管力产生, 主要受到土壤吸附力和土壤孔隙性质的差异的影响。非饱和土壤:山m0饱和土壤:山m= 043 .溶质势/渗透势(山。:由土壤水中溶解的溶质而引起的势值。其主要由渗透压产生,土壤溶液中溶质浓度越大,溶质势越强,其值越负;溶质势只有对半透膜的水分运动起作用(如植物根系) 。44 .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吸力是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 的能态,简称吸力,但并不是指土壤对水的吸力。45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土壤水分在被吸附或释放过程中土壤含水量 (数量) 与土壤水吸力 (基

27、质势,即能量)相关关系的曲线。46 .饱和导水率:饱和导水率是土壤导水率中的最大值;饱和导水率的大小受土壤的质地、 结构、有机质含量和 无机胶体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反映了土壤 的饱和渗透性能,任何影响土壤孔隙大小和形状的因素都会影响饱和导水率。47 .夜潮:“夜潮”现象多出现于地下水埋深度较浅的“夜潮地”。白天土壤表层被晒 干,夜间降温,底土温度高于表土,所以 水汽由底土向表土移动,遇冷便凝结, 使白天晒干的表土又 恢复潮湿。48 .冻后聚埔:冬季表土冻结,水汽压降低,而冻层以下土层的水汽压较高,于是下层水汽不断向冻层集聚、冻结、使冻层不断加 厚,其含水量有所增加,这就是 冻后聚埔

28、” 现象。“冻后聚埔”的多少,主要决定于该土壤的含水量和冻结的强度。含水量高、冻结强度大,冻后聚埔”就比较明 显。一般对土壤上层增水作用为24%左 右。49 .供水条件:蒸发面上储存的水量多少及散失的难易程度50 .集流:是指液体中成群的原子或分子(分子团)在压力(重力)梯度下共同移动的 现象。例如水在木质部中远距离运输,水分从土壤流入植物体。51 .溶质势(渗透势)(巾s):在某系统中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而使水势降低的值,又叫渗透势(山q )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总数。52 .根压现象:由于水势梯度引起水分进入木质部后产生的压力称为根压。一般为0.05-0.5MPa,是主动吸水过程的产物53 .

29、土壤?植物认气连续体:水分-根毛-根的皮层-根中柱-根导管-茎导管-叶脉导管- 叶肉细胞-气孔下腔-气孔 54.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的表面(主要是叶 子),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 现象叫做蒸腾作用。55 .蒸腾比率(或水分利用效率):植物蒸发量与光合作用同化二氧化碳量的比值。其倒数称为水分利用效率简答题1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是什么?(1)综合作用一种生态因子无论多重要,它的作用也只能在其他因子的配合下才能发挥 作用。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2)主导因子作用在诸多生态因子中,有一个或两个生态因子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 称为主 导因子。(3

30、)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包括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 不是直接的,但影响光照、温度、降水等因子的分布。阶段性作用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同一种生态因子在生物 的不同发育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5)生态因子的可补偿性在一定条件下,一种因子量上的不足可通过其他因子来补偿,结果可获得相 似的生态效应。(6)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生态因子之间的可补偿性是有限的,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作部分补偿,一种因子不 能完全取代另外一种因子。2 .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指的是什么?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包括两个方面的限制作用: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指的是植物的生长取决

31、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矿质养分 的量”。在植物生长所需的元素中,供给量最少(与需要量比相差最大)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Shelford耐受性定律指的是生物不仅受到生态因子最低量的限制,也受生态 因子最高量的限制,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任何因子 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甚至灭绝。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所依赖的环境因子中, 任何接近或超过该生物的耐受极 限的生态因子都会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3 .生态因子的耐受性特点是什么?(1)影响生物的各因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关联。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三基点,往往取决于其它生态因子的状

32、态。(2)生物的耐受性限度是可以改变的,因为生物对环境的缓慢变化有一定的调 整适应能力,甚至能逐渐适应于极端环境。(3) 一些窄生态幅生物,对范围狭窄的极端环境条件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 但 却丧失了在其他环境下生存的能力。 相反,广生态幅的生物对某一极端环 境的适应能力则甚低。(4)通常在生殖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要求比较严格,即此时耐受范较窄。(5)可能对某一种因子耐受范围很广,但对另一因子耐受范围较窄。(6)对所有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很广。4 .水生植物如何通过自身调节来适应水体环境?(1)水生植物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对氧的需要,减轻体重、增 大 体积。(2)水生植

33、物机械组织不发达或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 水 体流动。(3)水生植物在水下的叶片多分裂成带状、 线性,而且很薄,以增加吸收阳光、 无机盐和CO2的面积。有的水生植物出现有异型叶,水面上的呈片状,水下则 丝裂成带状。5 .群落演替的过程是什么? 一般包括哪些阶段 ?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在一定地区内,群落的演替过程可分为若干个不同的阶段, 称为演替 系列 群落。依其发展程度,群落从演替初期到形成稳定的成熟群落,一般都要经历先锋期、过渡期、顶极期三个阶段:先锋期Lid-iens Mosses先锋期物种厂对策者工地衣,苔葬 良好的拓荒种 对严酷环境的耐受性 在不可预测环境中的快速繁

34、殖生命过程开始+改造生境 从基岩吸收资源,根系使岩石碎裂 收集风吹尘土和颗粒 收集水分 死亡和分解, 土壤形成和热化过渡期物种适应改造后生境的其它物种:草本今灌木分针叶乔木 占据拓荒种间的空地 最终取代拓荒种 是更好的资源竞争者 r对策者减少,犬对策者增多顶极期物种K对策者成为优势种更好的竞争者能够与其他物种长期共存群落变得稳定-达到平衡1 物种组成、丰度等长期无变化 或少变化6 .树冠截留的过程是什么?(1)降雨初期,雨滴落在植物枝叶上,几乎完全被叶面截留,呈小水滴或薄膜 状。(2)在没有满足最大截留量之前,植物下的地面仅能获得少量降水。这是因为 降雨之初,虽然少部分雨水会穿过树冠,但与植物

35、枝 叶发生冲击后被分裂,有 利于降落过程中被蒸发,结果落至地面的雨水十分稀少。(3)植物枝叶截留的水量,随着降雨持续而增加,直到水量的重力 超过植物枝 叶表面对水分的吸附力、承托力和水分表面张力时,超重水量一部分穿过枝叶间隙落入地面,成为穿过林冠的降雨,另一部分沿枝干流达地面,只有存留在枝叶上的部分才成为植物截留量。(4)截留过程延续整个降雨期间,当植物截留达到最大截留量 后,原先积蓄于 枝叶上的水分不断被新的雨水所替代,截留的水量处于动态平衡。7 .树冠截留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树冠特征冠幡、冠厚、枝叶 数SU叶面根指 数、湿润程度-内部因素物种、结构年 龄、郁闭度降雨量、雨强,降 雨历时、空气

36、湿度外部因素气象特征网速、风向30地形特征坡间、坡度树种:树种不同,其枝叶密度、树冠大小和形状不同,截留率也不同。一般说来, 针叶树枝叶密集,层次多,或水平轮状重叠 分布,枝叶面积大,故截留率大;阔 叶树较针叶树枝叶稀疏,层次少,枝叶总量少,故截留率小。灌木截留率居两者之间。树冠特征:树冠郁闭度大,冠层深厚,枝叶 表面积大,因而附着于叶表面的降 水也多; 反之,截留量就小。降雨特征:降雨量:降水初期,随降水量增大,截留量亦增大,但不是直线关系。当降水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截留量达到饱和,而 截留率则相反。降雨强度:降水强度大,雨滴大,截留率低;降水强度小,雨滴小,截留率高。 降雨历时:历时短,截留

37、量低;历时长,截留量高。气象条件:风速:风能吹走枝叶表面的截留降水,使截留量减少,又能使截留降水蒸发 到大气中。对于连续性降水,能增大截留量,即增加附加截留量。前期降雨:与前次降水相隔时段愈长,树冠愈干燥,截留雨水能力增大;反 之,树冠湿润,截留能力就小。8 .水汽凝结的概念是什么? “夜潮”现象和“冻后聚埔”现象的概念及区别是什 么?水汽凝结:当水汽由暖处向冷处扩散遇冷时便可凝结成液态水,这就是水汽凝结。夜潮:“夜潮”现象多出现于地下水埋深度较浅的“夜潮地”。白天土壤表 层被晒干,夜间降温,底土温度高于表土,所以水汽由底土向表土移动,遇冷便凝结,使白天晒干的表土又 恢复潮湿。冻后聚埔:冬季表

38、土冻结,水汽压降低,而冻层以下土层的水汽压较高,于是下层水汽不断向冻层集聚、冻结、使冻层不断加厚,其含水量有所增加,这就是冻后聚埔”现象。“冻后聚埔”的多少,主要决定于该土壤的含水量和冻 结 的强度。含水量高、冻结强度大,冻后聚埔”就比较明 显。一般对土壤上层增水作用为24%左右。9 .植物根系吸水的动力有哪些?根压现象的定义、机理、证据以及蒸腾拉力的定义、机理、证据分别是什么?植物根系吸水的动力主要有根压现象和蒸腾拉力(1)根压现象:定义:由于水势梯度引起水分进入木质部后产生的压力称为根压。一般为0.05-0.5MPa,是主动吸水过程的产物。机理:因根部细胞生理活动的需要,皮层细胞中的离子会

39、不断地通过内皮层细胞 进入木质部(内皮层细胞相当于皮层与木质部之间的半透膜),于是木质部内细胞的离子浓度升高,渗透势降低,水势也降低,便向皮层吸收水分,形成根压。 证据:伤流:是指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组织溢出液体的现象。伤流是根压引起的。吐水:未受伤的叶片尖端或边缘向外溢出液滴的现象,是由根压引起的。(2)蒸腾拉力:定义:由于蒸腾作用产生的一系列水势梯度使导管中水分上升的力量。是被动吸水。是植物吸水的主要方式。机理:水汽浓度差一蒸腾作用 一叶片叶肉细胞水势下降一向邻近细胞吸水一向导 管吸水一静水压力差 一向根部吸水一水势差一向土壤吸水。(3)根压现象以及蒸腾拉力如何影响植物根系吸水根压和蒸腾拉力

40、在根系吸水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因植株蒸腾速率而异;通常正在蒸腾着的植株,尤其是高大的树木,具吸水 的主要方式是被动吸水;只有春季叶片未展开或树木落叶以后以及蒸腾速率很低的夜晚,主动吸水才成为主要的吸水方式。10 .植物根系吸水的影响因素有哪些?(1)可利用水分水吸力填分数土水常105七烘干土吸湿系敷大分子持水毛管断裂含水田间持水毛管持水量饱和含水量墉分态塘分效 土水形土水育性(2) 土壤通气状况土壤通气不良导致土壤缺氧和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短期内可使细胞呼吸减弱,继而阻碍吸水。时间较长,就形成无氧呼吸,产生和累积较多酒精,根 系 中毒受伤,吸水更少。作物受涝,反而表现出缺水现象,也是因为土壤空气不

41、足, 影响吸水。(3) 土壤温度低温能降低根系的吸水:水分本身的黏性增大,扩散速率降低;细胞质黏性增大,水分不易通过细胞质;呼吸 作用减弱,影响吸水;根系生长缓慢,有 碍吸水表面的增加。高温也不利于根系吸水:高温加速根的老化过程,使根的木质化部位几乎达到尖端,吸收面积减少,吸收速率也下降;温度过高使酶钝化,也影响到根系主动吸水。(4) 土壤溶液浓度根细胞水势小于土壤水势有利于根系吸水;施肥过多产生 烧苗”现象。11蒸腾作用的过程主要包含哪些过程?(1)叶内过程:从木质部传输到叶肉细胞 后,首先在叶肉细胞的表面 由液态 水变成水蒸气。该过程的快慢与叶片的内表面积成正比。 尽管叶内空隙的体积很 小

42、,但用于水分蒸发的湿表面积相对较大。 与空隙的体积相比,叶片中用于水分蒸发的内表面积可以达到叶片外表面积的 730倍。这种表面积与体积的高比值 可以使植物叶片内迅速达到水-汽平衡(2)叶内到大气的扩散过程:蒸腾作用的第二步是气孔下腔的水蒸气通过气孔扩散到大气 中。该过程的快慢取决于两个因素:叶内空隙和外部空气间的水蒸发浓度差。其通常用 CWV(叶)-CWV(大气)表 示;CWV(大气)很容易测定;CWV(叶)较难测量。正常蒸腾时的叶片,水-汽平 衡浓度仅为饱和蒸气压的百分之几,这使得我们能够估算叶内一 定温度下的水 汽浓度,而叶温是很容易测得的。 CWV(叶)-CWV(大气)依赖于温度(叶处温

43、度 和大气温度)。扩散途径的扩散阻力,其主要包括气孔阻力和界面层阻力。气孔阻力(rs)是指通过气孔扩散时气孔本身的阻力。界面层阻力(rb)是指水蒸气从叶片扩散到 大气的湍流层,必 须穿过叶片表面的静止空气层,这会对水分的扩散产生 阻力, 称为界面层阻力。12 .界面层阻力的影响因素是什么?界面层阻力的大小主要受风速和叶片形态决定:(1)风速:当围绕叶片的空气非常稳定时,叶片表面的静止空气层会非常厚,从而成为水蒸气从叶片散失的主要阻力。 在这种情况下,增加气孔的开度 对蒸腾速率的影响很小。当风速高时,运行的空气降低了叶表面界面层的 厚度,从而减小了界面层的阻力,气孔阻力就成了叶片水分散失的主要调

44、 控因子。(2)叶片结构和形态:叶片的表皮毛可以作为微型的“防风林”;气孔凹陷, 在气孔外部产生一个引保护作用的空间;叶片的形状和大小会影响风吹拂叶片表面的方式。13 .低温真空加热蒸储法提取土壤水分的优点是什么?(1)在真空状态下进行,避免土壤水或茎干水与大气中水汽的同位素分储; (2)对固体样品进行加热,可实现水分的完全提取,避免水分提取不完全可能导致的同位素分储;(3)加热温度控制在100c以下(98C),避免了植物无法吸收利用的强结合水被 提取出来;(4)样品收集端进行低温冷却,保证提取系统中的水分能完全收集,避免系统 内水汽残留及其所导致的同位素分储。根惜茎东盘3潜 在水源图,承哈值

45、 谭立雄就小桃也 定量计第檀构讨8 长说的吸收比例14 .利用同位素技术来指示水分来源的原理是什么?因水分JA杯 过程中的分 谓作附,答 水源用), 胪口值通常存 在一业界羞异以植物茎干水为标准,寻找 D、18O同位素组成与之相同 的土壤水所处的 区间,该区间即为植物吸收土壤水的主要层位。15 .利用同位素技术计算植物对各潜在水源的吸收比例时存在哪些问题?解决方 案是什么?问题1:水分子616 18O值具有高度相关性(r2=0.95),同时使用两个也不能提供 额外信息,通常只使用其中的一个,所以只能解决两 种潜在水源的问题。当潜 在水源超过3个时,无法求得唯一解。解决方案:Phillips& Gregg(2003对端元数超过方程数时的解决方法进行过专门讨论,开发了确定各端元贡献比例上、下限的IsoSource软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