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3节 地球的自转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新版)商务星球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

上传人:doc321 文档编号:14151295 上传时间:2022-02-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3节 地球的自转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新版)商务星球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3节 地球的自转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新版)商务星球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3节 地球的自转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新版)商务星球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3节 地球的自转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新版)商务星球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3节 地球的自转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新版)商务星球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3节 地球的自转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新版)商务星球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3节 地球的自转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新版)商务星球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地球的自转(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1了解地区的时间差异产生的原因。 2通过阅读世界时区图,学会简单时区的计算。 3举例说出国际日期变更线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模式。【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问题导学、读图法。【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图片等。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Hi,早上好!导入新课Hi,晚上好!中国 美国(出示美国和中国的两个小朋友打电话的图片)问:在同一时刻,为什么美国小朋友和中国小朋友问候的时间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时间差异。通过图片,可以比较直观的让学生认识时间的

2、差异,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展示学习目 标 1了解地区的时间差异产生的原因。2通过阅读世界时区图,学会简单时区的计算。 3举例说出国际日期变更线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作用 。 一名学生代表读出学习目标。明确目标有的放矢提出问 题研讨学 习三、时间的差异1、教师拿出地球仪,用粉笔在地球仪上选出2个点A、B, A、B点在同一纬度(B点相对在A点的东边)。以地球仪上的金属刻度的钢圈为晨线(金属钢圈是半个大圆,地球仪自转时,钢圈是相对不动的)。活动1: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同时用手电筒作光源(太阳)。提出问题:(1)同一纬度上的A、B两点谁先看到日出?(2) 假如看到日出的时刻是

3、6点,那么,哪边的时刻要早呢?点拨:假如东边的地点A看到日出时,是6点,这时西边B的地点还没到6点。观察体验: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观察B点是正午12点时,A点还没到正午12点。体验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2、教师依然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指导学生推算时差。点拨:地球自转一周360,用时一天(24小时)。每小时转过多少度呢?3、老师指导学生小结。三、时间的差异1、活动1:集中精力注意观察教师的演示活动,并根据观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问题(1)结论:B 点比 A点先看到日出,即同一纬度,东边的地点比 西 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问题(2)结论:同一纬度,东 边的时刻比 西 边早。师生归纳:(1)时差的

4、产生是因为经度的不同而产生的,同一经度具有相同的时间。我们把不同经度上的时间叫做地方时。(2)同纬度地区,位置相对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时刻早,即“东早西晚”。2、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来推算地球上的时差。36024(时)=15时3、结论:地球每小时转过的角度是15;经度每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通过演示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时差,为下面区时的学习打下基础。问题设计小步子,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推理和地理计算能力。承转过渡地球上有无数条经线,就有无数个地方时,使用地方时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国际上统一划分了时区。提出问 题研讨学 习4、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4页文字,了解时区。然后找同学回答

5、。4、学生阅读课本第14页文字,找出时区并回答。时区:为了使全球时间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只有理解了地理概念,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充分发展地理思维。提出问 题研讨学 习5、展示世界时区图(上图)指导学生看图,完成问题。问题:(1)数一数,全球共划分多少个时区?(2)在图中找到中时区,从中时区向东依次有哪些时区?向西呢?(3)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是哪条?东一区、东二区、东三区、西四区、西五区中央经线分别是哪条?各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与时区号有什么关系?指导学生总结规律。(4)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它的中央经线是哪一条?点拨:中央经线是

6、指每个时区位置居中的经线。(5)指导学生读书第14页,找出区时的概念。强调:(1)每个时区使用共同的时间。(2)“时区”即时间的区域,重在“区”;“区时”重在“时”。(6)通过读图1-3-6下面的钟表时刻,说出相邻两个时区,时间相差几小时?6、指导学生完成活动2.(1)要求学生读图136,在图上找出一些国家的首都所在时区:(2)算一算,这些地区与我国北京所在东八区的时差。(3)、指导学生总结规律。7、指导学生完成活动3.5、 学生读图逐一回答:(1)全球划分24个时区。(2)中时区向东为东时区,依次为东一区、东二区、东三区东十二区;向西为西时区,依次为西一区、西二区、西三区西十二区。(3)中时

7、区0经线东一区15E经线 115东二区30E经线 215东三区45E经线 315东四区60E经线 415 规律:各时区中央经线度数=时区号数15(4)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合并为一个时区,叫做东西十二区,其中央经线为180经线。(5)学生读课本第14页找出:区时:每个时区均采用其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这就是该时区的区时。(6)相邻两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6、活动2:说时区、算时差学生在图上依次找到北京、东京、悉尼、华盛顿、莫斯科、开罗、伊斯坦布尔、伦敦并读出它们所在的时区。东京(东九区)比北京早1小时;悉尼(东十区)比北京早2小时;莫斯科(东二区)比北京晚6小时;伦敦(中时区)比北京晚8小时;规律

8、:(1)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任意两个时区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2)东加西减。7、活动3:画“时区分布简图”,求区时。教学生学会读图,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习惯和能力以及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学会在时区分布图上查找某地所在时区,初步建立时区之间的区时差异。展 示简 图用一张普通的作业纸演示时区分布。用学生手头有的作业本,取材简单。强化练 习例题:当伦敦(中时区)12点时,此时的北京(东八区)和旧金山(西五区)时间分别是多少?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画时区分布简图,遵循活动2总结的规律,求两地区时。北京(东八区):20点;金山(西五区):7点。通过画图,求区时简单明了。七年

9、级学生知识储备少,计算要尽量简单化。简单标出时区,根据刚才总结的规律直接查作业本格子就可以了,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强化练 习(1)当莫斯科(东三区)为15时,北京时间是多少?(2)当东十二区是5月2日8点的时候,西十二区是几月几日几点?20点。5月1日8点通过练习巩固所学。承转过 渡(小故事):有一美国孕妇乘坐轮船横渡太平洋时,生了一对双胞胎,到达美国住地登记时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先出生的反而比后出生的小一天!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我们要了解一个新名词:日界线小故事过渡,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出问题研讨学 习指导学生读课本15页图136和文字,回答问题。8、什么是日界线?9、日界线的东西两侧分别是

10、哪个时区?(提示学生读图)10、根据上面练习(2)计算可以看出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如何变化?(教师板图点拨)学生读书后回答:8、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这条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9、日界线东侧是西十二区,西侧为东十二区。10、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时,日期要退一天;反之,日期要进一天。问题导学,明确学习任务,教给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对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有一定帮助。强化练 习刚才小故事中“先出生的反而比后出生的小一天”,从我们学习的日界线来看,轮船应该是往哪个方向行驶过日界线才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提示:日期靠前的是哥哥。)思考讨论回答:向东行

11、驶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才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小故事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构小 结日界线时区划分: 时区区时向东过日界线 向西过日界线 时间的差异【当堂达标】:1、(目标1)全球共分为 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 度;每相临两个时区相差 小时。2、(目标1)中时区向东、向西分别叫作 和 ,其中央经线是 ;3、(目标2)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当中国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新闻联播节目时,莫斯科时间是_。 (2)当纽约下午3点举行大学生篮球赛时,中国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是_。4、(目标3)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定于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时整举行,家在纽约(

12、西五区)的汤姆应在什么时间打开电视机才能收看到这场盛大的开幕式?5、(目标2)一架飞机在9月30日14点从西十二区向西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和时间如何变化?【教学反思】“时区和日界线”部分,是教材新加入的内容,也是现实生活中的需要。1、“时差”作为一个地理专业术语,很多学生不能理解,如果教师直接给出定义的,学生依然觉得抽象、生硬。所以在导课时我选用了刚刚发生的热点事件作为教学资源,不仅可以为地理知识提供切入口,而且为探索地理问题提供平台。利用中国和美国小朋友打电话问候的时间差异这一情境,让学生从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去体会什么叫“时差”。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现象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2、“同一纬度,偏东的地方先看到日出”这句话是非常的抽象的,我在这里使用了演示示范来创设实物情境,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人们认识事物总是先从感知开始,这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实物演示情境正是遵循这一认识规律。实物演示情境的特点是直观性强,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和验证间接知识,形成明确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时区和日界线”部分,先让学生明确概念,然后采取了以问题引导学生读图的方法,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4、“区时的计算”,我采取了让学生在作业纸上画“时区分布简图”,查格子求区时的方法,比较直观、简单,学生接受起来容易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