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一节 生物圈与栖息地 教案济南版.doc

上传人:doc321 文档编号:14156222 上传时间:2022-02-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一节 生物圈与栖息地 教案济南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一节 生物圈与栖息地 教案济南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一节 生物圈与栖息地 教案济南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一节 生物圈与栖息地 教案济南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一节 生物圈与栖息地 教案济南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一节 生物圈与栖息地 教案济南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一节 生物圈与栖息地 教案济南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生物圈与栖息地教材分析生物圈与栖息地一节主要介绍了生物圈的范围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不同生物栖息地的特点,以及栖息地的破坏对生物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式,为了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国情教育。 本节课的教学,还有助于加强有关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好生态环境,需要学好、用好多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建立起: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意识。教学目标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

2、条件。2. 举例说出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3. 通过生物栖息地类型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4.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明生物栖息地的特征是本节的重点。 生物圈和栖息地是学生学习生物的生活环境时首先接触到的生物概念,能够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明生物栖息地的特征,有利于深刻认识生物圈和栖息地的含义,为以后有关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难点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是本节的难点。栖息地是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对生物栖息地的类型进行分析,有利于认识不同生物栖息地的特点

3、。由于生物的栖息地类型比较多,其栖息地内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所以各栖息地的特征比较复杂,为此把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作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教 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地球上优美的自然风景图片,森林、湿地、农田、城市四种栖息地的图片,环境污染录像片。另外,准备一个地球仪。学 生: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中各大星球及地球自然环境的有关资料。教学程序一、情景激疑 1.课件展示。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太空画面及优美的自然风景图片,学生在欣赏美丽画卷的同时,设问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呢?从而引出课题:生物圈与栖息地。2.提出问题。地球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星球,在地球上,种类繁多的

4、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我们人类,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为什么说地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二、探究新知1.地球透视,认识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根据课本中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相关链接,结合观察学生自己手中的地球仪,明确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概念,为理解生物圈的概念及范围埋下伏笔。2.巧妙设问,质疑生物的生存空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设问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生物)存在呢?学生通过思考可知,地球上有的地方就没有生物。比如:在天空的最顶部、在海洋的最底部、在地球的最里面3.理解概念,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间是有一定范围的,如果把生物生存的这个范围叫做生物圈,怎样给生物

5、圈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呢?学生认真读图1.3-1 (生物圈示意图),理解生物圈的概念,明确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做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并且相互间发生着复杂的关系。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4. 角色扮演,认识生物圈的范围学生分角色扮演生物圈的三个圈层,生动形象地描述生物圈三个圈层的特点,说出生活在三个圈层的代表动物,如雄鹰、鲸鱼、蚯蚓、微生物等。进一步明确适合生物生存的生物圈,其实只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层,通常认为,生物圈的范围为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之间,但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

6、约100米厚的范围内。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足球大小,那么,生物圈就比一张纸还要薄!5.天体对比,解读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天上是否住着神仙?月宫中是否有寂寞的嫦娥?为什么生物圈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发言,然后师生共同总结。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等。那么,将来人类能否移居月球呢?科学家们正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知识,不断实践,提高能力,将来报效祖国。三、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孔雀及野大豆的栖息地特点,然后,学生自主解答问题,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生物栖息地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突破本

7、课的难点。1.出示问题(1).什么叫栖息地?(2).生物与栖息地有何关系?(3).孔雀与野大豆的栖息地有何特点?2. 自主研学根据以上问题,学生观察教科书第35页图1.3-2和图1.3-3,阅读、分析孔雀和野大豆栖息地的特点和主要生物种类,了解栖息地与生物分布的关系。3.归纳总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生物栖息地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明确决定栖息地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总结出孔雀栖息地和野大豆栖息地的特征。(1).孔雀栖息地的特征: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温较高(2).野大豆栖息地的特征:四季分明,雨量适中,营养供给充足四、合作学习1.观察图1.3-4的图片,分析图中生物的

8、栖息地类型,思考教科书中提出的三个问题。(1).图1.3-4所示4种生物的栖息地各有什么特点?(2).你能说出某一栖息地在中国的位置吗?(3).如果上述栖息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会对其中的生物造成什么影响?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全过程由组长组织,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成员的观点,小组的集体思想由小组发言人向全班汇报。 10分钟后,各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并得出结论。3.出示森林、湿地、农田、城市四种栖息地的图片,分析其特点,想一想,哪一种栖息地最容易被破坏?从而了解城市生态的脆弱性,为知识的迁移深化做好准备。五、迁移深化 1.出示音像资料,播放一幕幕具体的栖息地被破坏所造成的生物大劫难资料

9、,感受栖息地对生物的重要性,让学生关注生物的栖息地,关注生物圈,增强危机意识。2.分析破坏各种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提出具体的环保措施,立志做一名环保志愿者,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六、实践创新 1.参考创新实例,设计一个栖息地的简易模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介绍天津一学生喜欢创新并申请生态球专利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说明自己的设计思路,展示创造性思维。2.课下收集有关生物圈保护的资料,结合学生自己生活的环境,制定保护栖息地的具体措施。一周后写出研究报告,并进行评价,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推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设计说明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

10、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上课伊始,请学生观看太空画面及优美的自然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走进生物生活的自然环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出示森林、湿地、农田、城市四种栖息地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不同生物栖息地的特点。为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播放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录像片,以期震憾学生心灵。 二、探究新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依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学习”和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德领导的“发展性教学”可知,“探究性学习”侧重在方法层面上发展学生“掌握科学概念”的探究能力。在学习生物圈的概念、范围和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时,采用探究式学习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三、角色扮演调动

11、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角色扮演适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认知过程的规律,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的个性特长的了解。角色扮演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回归。四、启发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栖息地的有关知识时,采用了自学辅导法进行教学。生物栖息地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巧妙启发,积极引导,共同总结,这样既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又为下一模块-合作学习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五、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展示学生的才华,激发灵感,同时可以使学生发现别人的长处,激励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进行指

12、导,力争做到每个学生都要有任务,而且分工明确,以免使合作学习成为困难生的避风港。六、加强责任意识,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课上通过对环境污染及资源破坏事例的分析,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使他们认识到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行动起来才能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更美好。七、立足课本内容,加强实践创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现代教育特别强调人的发展,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人的素养,促进个体发展。同时,现代教育还强调人的发展教育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本课实践创新内容的设计及实施,有利于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反思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置情景和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究,在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而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可以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进行讨论、探究,使学生感到真切、自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