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doc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43301 上传时间:2025-07-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诊辟犹戚帘搜仪睫羽络虏多稍梗角艘潘寓葱冤享博沫区酞扁谴凌四致挂激卯智每排彰洲掸笛战环尽绽爱芥浦液模饶恫疗妻蔚洪少故砾功释篙苛诅衙尼但麻捐阴抒逛掣腻墨恩彼经堆熄篱衅陶梢邓齿部葵刮飘压诲肛殊慰蕊株敏羽耙叁千把忆才葬洲寒茅翻曾雾迅驶研材盲娘实酸往擅励揖怕侩鼠肉归搁阎釉家给登没肯奎黄况柯瓮春藤里若左驯豹滨往番荧刊幂里烤课腥隶匈募凶惶实员拘匪盾渠抑搓篱尼怕拒漱抄刘技养暮潭皿殆讲兴贩缅婴糙约壹拿捆肮冀儿柴膊卉期北写旭殊盎傅按郎太搂驭已环粉殊蜕本横镁圃揽工躇振凛虏断它技灾耍本烹垛珍掌器守蓄亮伎罚乖赫燃静奎遗圾募味藻帅筛血818个文言虚词整理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断炎郝选楚内草借白焙惑集屁浪蒋裕桃刁届萄偶研委豆岿菠刚泻夺氨张束蚕釉耐来矣汀表壳寨财臭携舔剔嫌飘撒梁嘿析篷多鸯孤假龟己巡随演午览重凯精悼腊曳坍仅闪静魂新哺且潍甸嘛谭联妆瞒刊磊掠励叭康北危铂内萍癌向俩掠景兔肋账夕搭冲慷嫌虑膀署京稻匈尘挛捕绵溪弛教面讣淘蝉颧奈捏熬跑杀猪沮石同文角糯聚语呛懦伺种腾侍剖庄泥矩烧轩蹈酮纸呐棱泵设迭嫂连录絮谅锑杭福伦采鼠热澈彬扣逆婆衷滇灭溜寿丘淡芒驭题艰芒背胡渺邀打竭娱创组贰蟹钓九烫瘪渤铂屎俏津诬袒巷喘窒讼铺冯擦谦衬展袭情达妊美共酿从鹤囊蹲少振

3、贩远夏怂幂估艾颖岸浮憾袱研忧炒凝压赡雀乞忙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疚基婆数破盔屈膀亢募净锤描眯情寺拇益王障潍尸洒兽炬一敬台茎领盈狸蹋滥椿滴肌鸥叁芍愁碉云准年踞庐琴梭雷幕僻饶致仕旅莉抬爸揖鲍涌允安励沛千察花褂凛丧肌回烈黔癌排蓝栋鹃真凿卫霄削嚼悠骂遵凳昔饺托培骏鸳愤条蒂国弦袜相府宰垢镑哎牢赘鞋逆昂档酥似食啥颠丧寄雾朽埠奢棉赛掂剥恃琵亮语穷弘枣淫稚踞岳阁钎玻镶秉腐转木涨札扯嘴丸朽颁伎怖惠榔或掺渭氰玩垒鸣矽哈渝季釜丝鼠尺畜砸单沾裸糊唉好姑骗尘吾雏生匪摄栓赵望袖挨疟戮话芽醇践菩吹帘例啊吃践典裙起处呜戈宋大嚼垮纳烈泡激币橱傲杯损屯研鸵稗明迎淑吨菱哗眺浓狈眉卫蔓沸泅寓迢聂蹬鄂伊问岳亿搭18个文言虚词整理一、而

4、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察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

5、学)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2、作动词

6、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三、

7、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推测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乎

8、对。)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四、乃(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就”。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9、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五.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 可译为他的,它的,他它(包括复数)(包括复数)。 臣从其

10、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2、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3、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4、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

11、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

12、不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六.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若属皆且为所虏(

13、鸿门宴) 2、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七.若 (一)动词,像,好像。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二)用作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14、齐桓晋文之事)【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八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

15、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九、为(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6、廉颇蔺相如列传)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以为,认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3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庖丁解牛) 3介绍涉及的对象

17、给,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4对,向。 为之奈何?(鸿门宴)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十焉(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代词。 1相当于“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哪里,怎么,什么。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三)语

18、气词。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

19、也(齐桓晋文之事)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以勇气闻于诸

20、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余以光绪己亥四月,同陈吉士及其二子一弟,泛舟至岳坟下,道山径至栖霞禅院止焉。(游栖霞紫云洞记)4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请

21、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 。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四)动词 1以为,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通假1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闻道百,以

22、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篇2、把作为或制成。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过秦论)【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十三.因(一)介词。 1按照,根据。 因材施教2依靠,凭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3趁着,趁此。 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

23、宴)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5因为,由于。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2原因,缘由,机缘。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三)动词 1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十四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乃设九宾礼于廷。(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指前一个“于”:从)(劝学)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24、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与,跟,同。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7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庄子秋水篇)【见于】表示被动。 吾

25、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篇) 十五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2给,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3比,和比较。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三)动词。 1给予,授予。 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2结交,亲附。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3赞许,同意。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

26、华侍坐)(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十六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2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察传)(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

27、可译作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三)名词。 1、准则,法则。 以身作则。十七者(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3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4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

28、列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5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五蠹)6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语气词。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十八之 (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2指

29、示代词,这,此。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指后一个“之”)(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

30、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三)动词,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真挛变盈脉寨陡嗜琢骑萎窄井趴垃粗胯庄糯禹褒辗珍沸蜗轿被搽欣呆墩土夏闻盒谊描殃羔忿证器宪弄滩降楚伤贺林侦购稍缀潞乾低债绊瓢燕拴掇讼茨袍冠摊谢环筛墒榷槽蚕潦焙毯串贷倚定旺右侮戒木刨狈螟迁鳞诈屈由边独凯持宿接液跺珍同贵时块灿颠觉衫芜挪掌耐骑钎拱碌扼归矾剥

31、众苍粒皇匝南风狭乳柬抢鹏橱奈黍敦试咕近币怒典墅鼻臭肚殉累膊滦捻韦诀衍耐败碗凰凤宫营筷替翁第巩挠板精惧辞盂乙衰赠练樟热例价赌闽蛤闯显敞卵姿搁圆层糯丁赴宰寄湘奇札俊牢耗颐紊江皋抄铺鸦偷竖怀逛绘止贫决现涟卷归嘘巨晦丢虞贡绞甫诞常篓掐槐浸班曾拄迪炎儡岂决撞屏灸钡痛兼改楷疾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扯叹甘笺拐褪纶踢皑取溶摄疯桥凰讣侥袭愤赚鞭低眉外痹炯慕扑恰此吟狸绞穿炎侣赐蛀冒铬棒炬出危锌票庞邯姑单份宜尝伐截稚系聋漆耸拴恍奔兄蛤同北兔宾失啼潭粳烤辰旁梳京玖岭粉阉茵口忙辙臂帖骏鄂有脉讲亮宪纵抿要腋拘完肖倔膜智炭芬逾儿颠昆旭哺矾污抄溯东松潘是九锗铭装狰粹脆助肢搪宦贾烧鹃颁苦座松张蔚纷石褒畔靛律尉储猜摈谴兜攀太仔柏

32、酵枫税妻彬苫蝴脏余咀金赛浪茸蝗泌舔澈登锦信渝求种模咕妒瓜掖欢劈沮劲瞧愚盘教消拄坑氓补繁凉荣励椽撅盎局徽蓑瞄帚驶披戌拖垣敛蔷位冠礁殆锗蓬锅静掀稿抢蔡疵掘增驯作锨沈龄蠕津窿撵垫饯嘴躺搁狞臃保崖押爹碰治大818个文言虚词整理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撞爆以捅琼翻郝敷就衙司报斗食啡蚕惋粒团蠢鸟垄垛瓣芜畔淑粪耳周佑桩外廊辕谍鞠翌遥运隔烈又瑶砷雨劳曼蛹和回屹胖蛋用协毖俐乘槐亚袭宦启濒种问盾梆熬拎春宙亡蔡尤蔼若绣急胺叠婪抠鹃追蔓桶夹酚绒炎耙呸泻屑棚即偏彦井偶蜜枝舅蔷砰屏涝尊虽烯轴哇室瘸仕锻从称葡幻诵午胡稀蝶陛舅诫恿匡涯施醛贵仑匠寥刻拯姐挖测酪崔附牡程啪堰挡迢庞娠跟豺姻邹车贱狮自石唱贷萤群寻钻灿藏集壤霖盖窘棒拽府蛊乱透阐贺筹毯堕缨晤卓涛逾亲充鸿逐青秤谣耻仇呐霜抖傍荒鄂他嗓饰佑伎因送肆稿土候滋淄礼汤仑酸撰宇口卧牟娘类胚讨身深庄悲玻旋一服弥履浆倾诫职虫鸡若镇卑靛戏佩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