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371470 上传时间:2022-02-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5.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 .阅读诗歌,答复以下问题.钱塘逢康元龙(明)谢肇涮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1)请赏析首句中 暗字的表达效果.(2)岑参的?逢入京使?中也写到马上相逢,与本诗的 马上相逢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有何不同【答案】(1)暗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梅时节,钱塘细雨纷飞,凄迷暗淡的景象,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2)本诗的 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岑 诗的 马上相逢写诗人在奔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也暗含了诗 人渴望建功立业的

2、豪迈胸襟.【解析】【分析】(1)黄梅细雨暗江关的意思是阴暗底晦的连阴雨天,让整个杭州城 像黑夜一样暗淡用 暗字,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 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气氛,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2)结合两诗的情感写出不同.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的意思 马上就要相逢了我们要尽情的大醉一场,明天早上各奔东西,又不知要别离多远何日才能见面.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岑参与友人于马上相逢,行色匆匆,只有就几句话时间罢了,就是这一点的时间,作者就托他捎个口信 回家,这种行为真切的表现了作者的思念家乡之情.故答案为

3、: 暗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梅时节,钱塘细雨纷飞,凄迷暗淡的景象,衬托出 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本诗的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岑诗 的马上相逢写诗人在奔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也暗含了诗人 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点评】 此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水平.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和诗人的情感,解答时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诗句的内容和诗歌展示的背景进行分析.此题考查诗人情感的理解.考生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写作的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等进 行综合的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2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望岳(唐)杜甫岱宗夫

4、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终南山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注释】 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海隅:海边. 青霭: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壑: 山谷.1这两首登高抒怀的诗歌,首联均是远观山景,描绘出了山的 之态.从诗 歌中读到了诗人杜甫是激情满怀,踌躇满志的;而王维那么恬静淡远,流露出的意向.2?望岳?的尾联是千古名句,被后人另作解读,衍生出了新的意思.请写出你从中领 悟到的生活哲理.【答

5、案】1高远或高壮;归隐或隐逸、遁世2我从 含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领悟到的哲理是: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才能以胜者 姿态立于绝顶,俯视一切.【解析】【分析】1?望岳?第一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写泰山的高,不直接写,而是写在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到远远横亘的泰山,通过距离之远衬托 泰山之高.?终南山?首联太乙近天都,意思是终南山的太乙距离天空很近,终南山虽然高,但是距离天还很远;连山到海隅,终南山虽然绵延千里,但是也未能连到海.上下句都是用夸张的手法,从远景写出终南山高远的特点.所以两首诗,都是远观山景,描 绘山高远或者说高壮的特点.?终南山?前几联总写终南山的高远以及烟云雾霭的景色变换

6、,阴晴变化中中峰的千岩万壑,最后一联耐人寻味,欲投人处宿的主语应该是我,我在游山, 我在观物抒情, 我在隔水问樵夫,流露出诗人寄情于山水,有意 归隐的情绪.2含当是乙定要的意思.攀登的过程是辛苦、艰难的,但是无限风光在险峰,登上山巅,才有时机雄视天下,乙览众山小.故答案为:高远 我从 含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领悟到的哲理是: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才能以胜者姿 态立于绝顶,俯视一切.【点评】此题考查诗歌内容等额把握,注意抓住诗歌中的句子理解. 此题考查诗句哲理的把握,注意首先明确句意,然后明确诗句隐含的哲理.3 .诗歌鉴赏古诗赏析即事宋徐侨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客至草具

7、杯,事闲遣兴诗.外此了无挠,淡然心地夷.(注释)即事:就眼前的事物、情景作诗. 徐侨:南宋政治家,浙江义乌人,吕祖 谦再传弟子;中年曾辞官归里十余年,潜心学术.(1)诗中具体表现 贫亦好情趣的一联是: (2)请从诗歌中找出最 能表达诗人心境的一个词语,并说说你的理解.【答案】(1)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2)最能表达诗人心境的词语是淡然表达了诗人享受朴素宁静生活的淡泊情怀.【解析】【分析】(1) 在家贫亦好的意思是在家里贫穷也好.在下文中有表达, 布被 不妨温,菜羹有余滋粗布衣被也不阻碍温度,青菜羹也富有余味.从中可以表达出作者安 贫乐道的情操.(2)诗中提到 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 ,不管

8、是在家还是居官贫穷对人都是好的.诗 人为何能有如此心境主要是作者有安贫乐道的情操,淡泊名利的情怀.因此最能表达诗人 心境的词语是淡然.故答案为: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最能表达诗人心境的词语是 淡然表达了诗人享受朴素宁静生活的淡泊情怀.【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答复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译,从而理解 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理解全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4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唐)皎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重阳席上赋白菊(唐)白居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9、注】陆处士羽:陆羽,唐著名茶学专家,与僧人皎然是朋友.重阳: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1)从以上两首诗中可以看出在九日这一天有饮酒、 的风俗.(2)两首诗都以 九日和友人相聚为题材,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志趣不同,请做具体赏析.【答案】(1)赏菊(2)皎诗将 九日俗人喝酒与自己品茗作比照,突出了诗人的清高脱俗(或:淡泊高 洁);白诗以花喻人,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虽然年老却仍充满少年的活力与情趣,热爱生 活.【解析】【分析】(1)从皎然诗中的 东篱菊也黄和 谁解助茶香和白居易诗中的 满园 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可知,九日这一天还有 赏菊的习俗.(2)皎然的诗,诗句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将俗人

10、喝酒与自己 品茗作比照,再加 之 赏菊,突出了诗人的清高脱俗的品行.而白居易的诗,前两句写诗人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欣喜;后两句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参加歌舞席的老人自喻,和 少年一起载歌载舞.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虽然年老却仍充满少年的活力与 情趣.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赏菊; 皎诗将 九日俗人喝酒与自己品茗作比照,突出了诗人的清高脱俗或:淡泊高洁; 白诗以花喻人,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虽然年老却仍充满少年的活力与情趣,热爱生活.【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此题是对诗歌写作手法和情感的分析归

11、纳水平.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 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5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解释下面的词语:龙钟:凭:2第一二句 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第三四句 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 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答案】1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凭:请求,烦劳.2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 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

12、怀亲之情.【解析】【分析】1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龙钟的原意是指流泪的样子.这里的意思是沾湿.作者此时身居边塞,远离家乡,每每念及,双袖 就为泪水所沾湿.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凭君传语报平安: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凭:托,烦,请.2由于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正由于有浓重的思乡念亲之情,才在无纸笔顾不上写信的情景之下,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作者报的是平安,是由于不想让家人挂念,这也是亲人最关心的问题.所以三四句是把一二句 中的浓重情感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并不矛盾.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故答案为: 龙钟:泪流纵横

13、的样子 ;凭:请求,烦劳. 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 了思家的深情.这 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点评】此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注意结合句意理解词义.做好此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表达的事 情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6 .阅读诗歌,答复以下问题.桂源铺(宋)杨万里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注】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一,二句诗.(2)朱光潜?

14、诗论?说: 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 理融化在炽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 中.这首哲理诗的第三,四句中能够表现 理的意象是什么从中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哲 理【答案】 (1)不许“、拦“日夜喧等词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不怕崇 山峻岭的阻挠,日夜向前奔流的情景.(2)意象:堂堂溪水.人生哲理:只要有决心肯努力,就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光明的前途.【解析】【分析】(1)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群岭万山中有一条溪,万山阻着溪水不许往前奔,拦得那溪水在山间日夜暄闹不停.如这里表达万山对溪水态度的一个词语应是 不许,还有典型的动作 拦“,声音日夜喧,这些都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

15、溪水不怕崇山峻岭的阻挠,水声潺潺,日夜喧闹的抗议的情景.(2)要首先读懂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这两句:水流到底是拦不住的,在山间不休地穿梭喧闹着,待让它终于来到前头的山脚尽处时,喧哗的溪声已全变作堂堂盛大 的溪水,愉悦通畅地流出前村来了.所以能够表现理的意象是 堂堂溪水这一短语.原诗是说小溪的无法阻断,只要有一溪在,就宜让出一条路使它走出前村来.今人每爱用此 诗来比喻时代潮流的挡不住,一切违反潮流的行径举措不但没有用,而且是制造骚乱困扰 而已.同时蕴涵着积极的人生态度,那就是:苦难和困境终有尽头,生命总要奔流,只要 有决心肯努力,就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光明的前途.任何艰难困苦都无

16、法阻挡.故答案为: 不许“、胜日夜喧等词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不怕崇山峻岭的阻挠,日夜向前奔流的情景; 意象:堂堂溪水;人生哲理:只要有决心肯努力,就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光明的 前途.【点评】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 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 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升鉴赏能 力,不能有偏废.做好此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 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7 .阅读诗歌,答复以下问

17、题桑茶坑道中【南宋】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1)诗歌第二句用两个 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 的情景.(2)根据诗歌前三句,推断诗歌最后一句应该是()A.一牛吃过柳阴西8 .不脱蓑衣卧月明C收篙停棹坐船中【答案】(1)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A【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水平.(1)考查诗句中文字的表现力.草满花堤水满溪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嫩草与春花铺满地,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的景象.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2)考查对诗歌最后一句内容的判断水平.首先要读懂诗歌前三句的意境,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

18、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春的律;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所以第四句应该是牛吃过柳阴西,这样就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另外由童子角度考虑,下文也应该是乙牛,乙牛吃过柳阴西这是由于 童子柳阴眠正着.这是情节的前因后果.故答案为:(1)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A【点评】诗歌鉴赏的技巧,一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作者的思想;二是读背 景,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三是读注释,通过注释来了解诗歌内容;四是能找出诗歌的关 键句,进而推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央.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作答.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

19、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诗人通过写景来表达抽象的哲理,诗中既是诗人实写眼前景物,又具有比喻义的词语是“和:.(2)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浮运;最高层(2)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信心的情感,这句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解析】【分析】(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外表意思是:不怕浮云会遮住 我的视线,只由于如今我身在最高层.深层意思(比喻义):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最高层是说一个人自身的修为达 到较高境界,对于周围事物看的开,想地明白,眼界宽广.且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

20、、挫 折.所以提取 浮运最高层填充即可.(2) 闻说鸡鸣见日升是句用典,典故中 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 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 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 闻说鸡鸣见日升,那么是 先鸡鸣,后日 升.现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堇B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 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非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所以这句话巧 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 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故答案为:浮运;最高层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

21、,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信心的情感,这句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 调.【点评】此题考查词义的把握,注意结合句意理解词义.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做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 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 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10 阅读下间这首诗,完成以下小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这是一首七言 .体裁2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诗人用 千寻形容塔高,借塔的高峻写出自己立足点之高.B.最后两句用典直抒胸臆,浮云比喻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C这首诗即景说

22、理,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D.全诗说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非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答案】1绝句B【解析】【分析】1今体诗又叫 近体诗,大体分为两种:绝句、律诗.绝句分为五绝 和七绝.律诗分为五律和七律.此诗有四句组成,故而是绝句.2 B项,浮云比喻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 错误, 浮云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 等.应选Bo故答案为:绝句;B【点评】此题考查诗歌体裁的把握,注意律诗和绝句的区分.此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10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

23、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假设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以下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联 莫笑二字,表达诗人对农家淳朴厚道民风的赞赏.B.颔联写诗人困顿之后的豁然开朗,道出了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C颈联描写 春社的祭祀活动,表达了诗人对乡土风俗的喜爱.D.全诗紧扣 疑字,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表达.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 D2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解析】【分析】1从诗体上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紧扣一个游字,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表达.应选Do2从今假设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今后假设有时机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

24、话,我会拄着拐杖随时前来敲门叙谈.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 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表达 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故答案为:D;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点评】 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准确理解诗歌内容,能读懂诗句,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大意, 理解诗人寄予的情感并能从诗歌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炼字、炼句的角度进行赏析点评.?游山西村?全诗紧扣一个游字,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表达.而不是紧扣 疑字.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 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 分析诗眼,透视 诗词的情感;

25、 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通过诗中的典故可以看出,作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想做官而没人引荐的苦衷,表达出希望能够出 仕,一展才华的愿望.本诗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11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1千寻塔写出了塔的什么特点?(2)诗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案】(1)高峻/高而陡(2)不害怕浮云挡住了我的眼睛,由于我站在最高的地方,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解析】【分

26、析】(1)千寻塔的意思很高很高的塔,这是夸张写法,作者借写峰上古塔 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2)内容上,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害怕浮云挡住了我那远眺的视野,只由于我站在飞来峰最高的地方.情感上,这首诗歌是诗人他初涉宦海之作.当时 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非凡,想要变法革新,于是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自己高瞻远瞩,想要进行变法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不畏还表达了诗人不畏奸邪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决心.故答案为:高峻/高而陡;不害怕浮云挡住了我的眼睛,由于我站在最高的地方,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 和远大抱负,以及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点评】此题

27、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水平.作答此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此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与分析的水平.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 合全诗内容分析如何表达的.1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喜晴(范成大)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1)连雨不知春去中去字在文中的意思是 .(2)请用自己的话把前两句的景色描绘出来.(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离开(2)围绕窗前的梅子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竹林答复即可.(3)围绕对自由清新的乡村生活(大自然)的喜爱、对晴天的喜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惜春之情答复出任意

28、一点即可.【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连雨不知春去意思是:雨不断地下,晴下来的时候甚至不知道春天已经过去.去指离开,过去.(2)描绘诗歌内容时,要抓住句子中的时间、地点以及景物,再通过对内容的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最后结合句子意思,用简练通顺语言表达出来.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 出林大概意思是说窗前的梅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林.描绘景色时抓住 熟落蒂墙下笋的特点描述.(3)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 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 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范

29、成大喜欢在窗前种梅树,夏可尝青 梅,冬可赏梅花.第一句写窗前的梅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林.表达了对大 自然美景的喜爱;不知春去不知道春天已经结束了,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及惜春之情.故答案为:离开围绕 窗前的梅子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竹林答复即可.围绕对自由清新的乡村生活(大自然)的喜爱、对晴天的喜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惜春之情答复出任意一点即可.【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实词含义的水平.一个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 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 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水平和语言表达水平.根本的要求是会译诗句,但又 不能只译诗句,需在理解诗句意思的根底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可运用修辞手法,使所 描述的画面更加优美,语言更加生动,还要注意语句通顺.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水平.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具体句子表现 出来的,因此,要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句去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