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传习录》读后感.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378844 上传时间:2022-02-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阳明心学《传习录》读后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王阳明心学《传习录》读后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王阳明心学《传习录》读后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王阳明心学《传习录》读后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阳明心学《传习录》读后感.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传 习 录读 书 笔 记传习录是“心学”的着作。作者王阳明是明代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精通儒家、道家和佛家,立德、立功、立言,写下着作传 习录,传播“心学”精神,广为流传,传播中外,至今仍有络绎不绝的学者研读 此着作,习读王阳明心学的奥妙。我因选修王阳明心学一课而接触传习录,粗略读下来,对其中一部分 名句印象深刻。在此谈谈我对这些名句的理解和感悟。“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这句话提出了“人人可成为圣人”的道理。通常,人们总是认为圣人难得, 圣人应该是有着特殊品格或能力的人,所以认为自己不会成为圣人,期待着由那 些少数的圣人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而不追求自

2、身的修行。王阳明指出了 这一观点的错误。人人可为圣人。圣人不是遥不可及的,每个人都应该有圣人的 追求,对自己要有更高的要求和定位。同时,也表明了,圣人不是天生的,要想 成为圣人,需要经过后天的努力。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如果后天不学习、 不努力可能就埋没了,只有通过学习,思想得到提升,除去自身的陋习和错误的 观念,才能成为圣人。“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一直以来都有“人性本恶”和“人性本善”的争论。荀子曰“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认为“仁义礼智信”是“伪”,是后天人为教化的结果,而孟子曰“今 之学者,其性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即良心,认为“恶”是天性受到 了私欲

3、的蒙蔽。古往今来,关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争论一直没有断 过。当我在王阳明的传习录里看到“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 而遏之”这句话时,我觉得,关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争论没有那么 重要了,因为现实是“善”与“恶”共存于人心中,无法追究其起源和哪个先产 生。那么如何发扬“善”、遏制“恶”比争论善恶哪个先产生更为重要,对现实而 言更有意义。我们耳熟能详的“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传达的也正 是这个意思。无论“善”多小,只要产生了,被感知到了,就要将其表达出来, 发扬出来,不能因为善事较小就放弃行善的念头。无论“恶”意多大,只要产生 了,就要及时遏制,将罪恶的思想

4、扼杀在萌芽的状态,不能因为“恶”小而放松 警惕,若放任其放大,那么后患无穷。“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有些人,喜欢自己在思想上去“悟”,而不去实践,没有在具体的事上“悟”。 可能这种人以为自己已经领悟了“大道”,但是一碰到事情,就会乱了阵脚。王阳 明对自己的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人需在事上磨。只有经历了事情,在事上 磨炼了自己,在事上废了心思,得到了锻炼,才会对自身有提高,之后再遇到事, 才不会慌乱。我认为这与现如今我们倡导的“实践出真知”不谋而合。我们从五 六岁幵始接受教育,大家普遍以书为标准,认为书上都是正确的,认为书就能给 予人们足够的营养,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

5、很多学生,甚至是二十几岁的大学 生,都很少有实践的经历,一直活在书堆中,很少走出来感受社会,去经历事情。然而,我们终将进入社会,终将自己面对各色各样的人和事。当失去“学生”“子女”这些护身符,我们是否有能力独当一面?我想,只有有了足够的“遇事”经 历,“处事”经验的人,才能有自信,坚定地回答一个“是”字。传习录中有高深的“心学”真谛,也有对人生有启发意义的易懂的箴言。 我尚未对传习录进行精细的研读,对其中高深的心学真谛仍处于一知半解状态,无法进行讨论,在此就仅对于我们自身有教育意义的较为贴近生活的名言进行分享。如后有机会,我会继续深读传习录。最后,王阳明心学这门课是我听课状态最放松的一门课,我们上课各抒己 见,对社会某一现象或者事件进行讨论,我听到了很多精彩的声音。感谢王阳 明心学,感谢老师!最后,祝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