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原文及赏析.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385836 上传时间:2022-02-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原文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原文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原文及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原文及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原文及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原文及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原文及赏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原文及赏析描写元宵节的诗词篇一鹅鸽天建康上元作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 当年全盛时。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 东风泪满衣。【赏析】赵鼎是南宋初年中兴名臣。这首词系他南渡之后作于建康 (今 江苏南京)。上元即元宵。词人值此元宵佳节,抚今忆昔,表达了 沉痛的爱国情思。起首二句,以顿入之笔点明身客地,不觉时间推移之速。词 人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徽宗崇宁五年进士,之合被擢为开封 士曹。靖康事变后,高宗仓皇南渡,驻辟建康,词人填此词时, 应当系随驾至此。“客路” 一句,直点题面,说明金兵南侵之际, 自己流踢异乡,不知不觉又转过了

2、一年。出语自然通俗,然于平 淡中,且为下句作好铺垫。“忽惊春到小桃枝”,这句里以小桃点 出上元。小桃,上元前后即著花,见老学庵笔记卷四。词句 流畅清丽,于轻灵中寄慨叹,是上句的自然归宿。其中“那知” 、 “忽惊”两个短语,紧密呼应,有兔起鹘落之势,把词人此时的 复杂的心情,切实地表现了出来。“天涯海角悲凉地” 一语,续接起句“客路”二字。建康距离北宋首都开封,实际上并不很远,然而对一个因金人有南渡流 落到江南的人来说,却有如天涯海角。和词人同时的李清照流落 到江南之后,也写过表达类似的感情的词句:“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词人此处一则曰“海角天涯”,二则曰 “悲凉地”,这两短语

3、连用加重语气,可以想见客愁之重、羁恨之深。这就具体表现了词人“忽惊”以后的情绪。当此时局纷乱之 际,作为江防要塞的建康,一方面驻有南宋重兵,准备抵抗南下 的金人;一方面是北方逃难来的人民,流离失所,凄凄惨惨。面 对此情此景,词人自然而然想起北宋时欢度元宵的盛况,于是“记得当年全盛时” 一句冲口而出。这句是整首诗的一大转折。按照 一般填词规律,词写到此上阕歇拍,如同战马收缰,告一段落。可是它的词意却直贯下片三句,有蝉联而下之妙。这样的结构好 似辛稼轩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辛词上阕歇拍云:“马上琵 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阕。看燕燕,送归妾。”下片云:“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4、词意跨过两片,奔腾而下,歇拍处毫不停顿,一气呵成。因而王国维称之为“章 法绝妙”(人间词话)。此词也是采用同样章法,两片之间,毫 不割裂。作者上阕歇拍刚说“记得当年”,换头就写“全盛时”情 景。但词人并未以实笔具体描写元宵之夜 “歌舞百戏,鳞鳞相切, 乐声嘈杂十余里”;也未写“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俱 见东京梦华录卷六),而是避实就虚,写花枝袅娜,月光皎洁, 宫殿华丽云彩绚丽。从虚处着笔,此词就避免了一般化,从而令 人读后有新颖之感,并能唤起美好的联想。结尾二句又将笔锋一转,写词人从回忆中的往事回到悲凉的现实生活中来。华胥梦,语出列子黄帝,故事讲的是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

5、无帅长,一切崇尚自然,没有利害冲突。此处例用来喻北宋全盛时景象,但是随着金人的入攻,霎时灰飞烟灭,恍如一梦。 “华胥梦”上着以“分明一觉”四字,更加重梦幻色彩。词人如梦方醒,仔细辨认,春光依旧,然而景物全非, 故词人两眶热泪, 不禁潸然而下。 这两句读之令人怆然。词一般以景结情为好,但以情煞尾,也有佳篇。譬如此词尾句纯用情语,且以“东风”二字与上阕“春到小桃枝”相呼应,丝丝入扣,却有溪流归海,读之令人有悠悠不尽的意味。描写元宵节的诗词篇二解语花上元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因念都城放夜。 望千门如昼,

6、 嬉笑游冶。 钿车罗帕。 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译文及注释】1、解语花:词牌名。上元:正月十五元宵节。2、绛蜡:红烛。浥:沾湿。红莲:指荷花灯。3、 桂华: 代指月亮、 月光。 传说月中有桂树, 故有以桂代月。4、素娥:嫦娥。5、放夜:古代京城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夜弛禁,市民可欢 乐通宵,称作“放夜” 。千门:指皇宫深沉,千家万户。6、钿车:装饰豪华的马车。7、飞盖:飞车。【赏析】这是词人飘流他乡,逢元宵节的忆旧感怀之作。先写元宵夜的灯节花市,巨大的蜡烛,通明的花灯,露水虽然灯笼纸打湿,可里面烛火仍旺。月光与花市灯火互相辉映,整个世界

7、都晶莹透亮,嫦娥也想下来参加人间的欢庆。苗条的楚地姑娘在花市嬉戏,箫鼓喧闹,满路溢香。又写“昔日”京都的元宵。着重从大处着笔。“钿车罗帕”突出都市特点,与上阕“楚女纤腰”及“箫鼓”形成对照,脉络井然。 “暗尘随马”写夜市繁华。从“年光是也”开始抒情,抒发今不如昔的际遇和伤感。此作结构缜密,厚重顿挫,极具匠心。以正月十五上元节为题材的诗词, 历来首推初唐苏味道的 上元诗,其次则以北宋的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和周邦彦解 语花上元、南宋的李清照永遇乐和辛弃疾青玉案等词为代表作。 柳永、 欧阳修等虽亦有词, 皆不及上述诸作脍炙人口。苏味道诗写承平时代长安元宵夜景,纯是颂诗。苏轼词则以追忆杭州上元的热闹来反

8、衬自己到密州后的心境荒凉。 辛词别有怀抱,意不在专咏元宵;李词则抚今追昔,直抒国亡家破之恨。从描写上元节的具体内容看,周邦彦的这首解语花诚不失为佳作。正如张炎在词源卷下所说:“美成解语花赋元夕云云,不独措辞精粹,又且见时序风物之盛,人家晏(宴)乐之同。 ”盖 此词既写出了地方上过元宵节的情景,又回顾了汴京上元节的盛 况,然后归结到抒发个人的身世之感,还是比较完整的。不过摆到宋徽宗在位期间这个时代背景下,自然给人以好景不常的联想,而且统治阶级的醉生梦死也使人不无反感,至少也难免感慨系之。特别是周邦彦本人,填词的功力虽深,而作品的思想内容却并不 很高明,所以这首解语花,近年来已不大为人注意了。描写

9、元宵节的诗词篇三金菊对芙蓉上元金鸭消香,银虬泻水,谁家夜笛飞声。正上林雪霁,鸳鸯品 莹。鱼龙舞罢香车杳,剩尊前、袖掩吴绫。狂游似梦,而今空记, 密约烧灯。追念往事难凭。叹火树星桥,回首飘零。但九逵烟月,依旧 笼明。楚天一带惊烽火,问今宵、可照江城。小窗残酒,阑珊灯 她,别自关情。【译文及注释】金鸭型的香炉飘香,计时用的银虬在不停地倾泄着流水(意 即时间流逝),今夜是谁家的笛声飞泄而出?帝王之宫苑园囿中雪 止而初晴,用鸳瓦砌成的井壁晶莹冰冷。鱼龙杂戏演出完毕后你 (所思之人)所乘之车远去,只剩下樽前袖子掩住了(拭泪的) 吴绫。看似痴狂的游玩如梦幻一般,而现在只记得与你秘密相约 在元宵之夜的灯火下

10、。追忆怀念往事又苦于无所凭借。空是慨叹元宵日的灯事之景,回首自己内心只是飘零,情无所托。京城之通衢大道上,烟云缭 绕,月色朦胧,灯笼所发出的光依旧明亮。 而江南一带正有战事,而今晚那样的月色可否照在江城?小窗下酒降酌尽,灯火将尽,烛光微弱,这样的情景, (那样的往事)总是让人动情。1、上元:上元节。我国古代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祭日,祀太一之神, 唐宋时期以当天为上元节, 其夜晚称元宵, 又称元夕。 梦梁录元宵云:上元之夜,京城扎灯山,豪门贵族也“装点亭台,悬挂玉珊,异巧华灯,珠帘低下,笙歌并作。 ”2、金鸭二句:金鸭,铸为鸭形之铜香炉。古人多用以薰香或取暖。此处指薰香。毛熙震小重山 : “红罗帐

11、,金鸭冷沉烟。 ”银蛇, 银漏、 虬箭。 古代一种计时器, 漏壶中有箭, 水满而箭出,箭上有刻度,因以计时,又箭上刻有虬纹,故称。唐王勃乾元殿颂序 : “蝉机撮化,铜浑将九圣齐悬:蛇箭司更,银漏与三辰合运。 ”3、上林雪霖:上林,上林苑,秦、汉时长安、洛阳等地之皇家宫苑,后泛指帝王之宫苑园囿。雪霁雪止而初晴。4、鱼龙二句:鱼龙舞,古杂戏。唐宋时京城于元宵节盛行此戏,亦称鱼龙杂戏,又称鱼龙百戏。梁元帝纂要云: “百戏起于秦汉,有鱼龙漫衍。象人怪兽,舍利之戏” 汉书西域传赞 : “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 、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 ”颜师古注: “漫衍者,即张衡西京赋所云巨兽百寻,是为漫延者也。

12、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于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 化成比目鱼, 跳跃漱水, 作雾障日, 毕, 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 西京赋云: 海鳞变而成龙 ,即为此色也。 ”柳永破阵乐 : “绕金堤,曼衍鱼龙戏,簇娇春罗绮,喧天丝管。 ”香车,谓女人所乘之车。吴绫:指产于余杭(今杭州 )一带的丝织品。5、 烧灯: 即燃灯。 古诗词中专指元宵之夜的灯火。 晏几道 生查子 : “心情慵剪彩,时节近烧灯。 ”6、火树星桥:形容元宵日,灯事之景。7、九逵烟月:谓京城之通衢大道上,烟云缭绕,月色朦胧。九逵,京城之大道。笼明,指月色微明。8、楚天句:谓江南一带正有战事。楚天,本指楚地的天空,后泛指南方的天空。9、阑珊灯炮:指灯火将尽,烛光微弱。烛,同“拖”,烧残的灯灰。10 、关情:动情。张先江南柳: “令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赏析】从“楚天一带惊烽火” 句看,此篇大概作于康熙二十年(1681)即三藩平定以前。这首词是抒写上元之日的感怀之作。由词题看是咏节序,但实际上是发怀人之想,其对节日种种情景的描绘,都是为抒写念怀作的铺蓄。前人有云: 咏节序风物之作“贵能直写我目、我心此时、此际所得。 ” ( 刘永济词论 ) 本篇正是,故其蕴藉含婉,转折入深,且不无骚雅之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