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鲁教版必修一的使用研讨优秀名师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439550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鲁教版必修一的使用研讨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鲁教版必修一的使用研讨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鲁教版必修一的使用研讨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鲁教版必修一的使用研讨优秀名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鲁教版必修一的使用研讨优秀名师资料.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鲁教版)必修一的使用研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鲁教版)必修?的使用研讨 临沂四中 彭洪兰 随着高中新课标的实施广大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教材作用的认识日益成熟。根据新课标编写的实验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蓝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是实现课程标准的桥梁。在教学实际中如何创造性地、高效地使用新教材已成为教师探讨的新课题。在这里我仅以一家之言粗浅地谈一下鲁教版新教材必修?的使用起抛砖引玉之目的。在使用时遵循的原则是: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不是照本宣科地把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设臵情境引发学生探究使学生在体验感悟中获取知识。 利用教材中绪言“学好地理培养科学发展观”上好高中地理第一堂课 刚

2、进入高一的新生在初中已形成了“地理是副科不学地理没关系的观念”为了更好地完成高中地理教育教学任务第一堂课必须给学生“洗脑”让他们重新认识学好高中地理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备课。 一、学好地理对生活有用。这主要是用一些鲜活的例子打动学生。如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海啸时一位10岁英国女孩用所学地理知识使100多人幸免于难。 二、明确高中地理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介绍学习方法提出学习要求学好高中地理 四、树立学习地理的信心 “地理1”的结构分析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课程标准: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标准: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阐述

3、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活动建议:选择一种形式向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 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臵,微观层面是指在太阳系中的位臵。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是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标准中的重点要求。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分析时要运用太阳系模式图九大行星比较数据、地球自身条件等资料加以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部分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关注的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它

4、们对地球的影响但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第二“影响”应从对地理环境和对人类活动两方面来谈。第三要辩证辨证地看待影响从有利和不利的影响两方面举例如过多的太阳紫外线辐射会有不利影响。 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就有“天外来客”的传闻甚至不断有人称发现“外星人”造访过地球的足迹。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是否存在智慧生命,人类派出了先驱者10号、11号和旅行者1号、2号两对特使到茫茫宇宙去寻觅知音。它们携带了一张通往太空的名片传递人类信息。你见过这张名片吗,你知道这名片上写的是什么吗, 一、 宇宙 这部分教材内容浅显易懂可读性强可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展示自学成果。 1、你

5、可知天上有什么,它们叫什么名字,统称是什么,你对它们有哪些了解,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2、未包括地球的天体系统是哪一个,总星系是不是整个宇宙, 3、什么是光年它是时间单位还是距离单位, 4、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古今中外无数的科学家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甚至生命的代价。你知道当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有哪些呢, 5、2005年12月17日“神六凯旋”。为什么选择在内蒙古大草原着陆, 二、太阳导入 没有太阳就没有光明就没有地球上的一切。我们常说万物生长靠太阳。你对太阳了解多少呢,太阳对地球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注意挖掘教材中图表信息。 1、太阳系模式图中的隐性知识。可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用图、析图。

6、 2、关于太阳结构图与太阳活动的内容要结合地图册P14的图文进行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可结合湘教版教材并补充一些事例。,可利用新学 案中“经典考题”补充我国年太阳辐射量的分布。, 3、读“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年降水量变化周期的相关性”图引导学生分析:?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年降水量变化周期各是多少年,?不同纬度地带二者各有何相关性,注意给学生纠正:是正相关或负相关,而不能说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二、 地球,本节的重点, 1、通过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表”得出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2、注意引导学生用关系图示法归纳总结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3、“知

7、识窗” 可让学生先汇报观察月相的记录朗诵搜集的关于月相的古诗词然后再分析月相变化的原理。可利用三球仪或教材中插图或自制教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把握日、地、月三者的位臵关系是理解的关键,最后教师引导归纳帮助记忆。如上下弦月可归纳为:上上西西下下东东,注:上弦月在上半夜可见出现在西方天空西半个月球发亮,下弦月在下半夜可见出现在东方天空东半个月球发亮。, 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内容标准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交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

8、球的运动规律。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地理现象相当一部分是二者共同形成的。本部分内容要重点地分析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教学建议 1、要求每位学生都要买一个小地球仪 2、找一生到讲台前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及黄赤交角 并分别将北极点和南极点面对学生让其观察自转和公转的时针方向还要将观察到的现象画出图示,即侧视图和俯视图,。 3、利用教材中设计的“活动”完成“昼夜交替”部分的学习让学生明确昼夜的产生和昼夜交替的产生原因有何不同昼晨线有哪些特点, 4、“产生时差”部分内容可进行专题学习并做典型题加深理解。今年的文综选择题9,11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

9、掌握。这里易混淆的概念较多一定要帮助学生搞清楚。 5、“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可通过实验发现偏转规律并对结论会应用于实践。实验:在地球仪上沿着一条经线滴一滴红墨水。地球仪静止不动时会看到红墨水沿着经线流动,当转动地球仪时发现红墨水流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规律是“南左北右”。 6、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的演示 一生扮演太阳手拿一支激光教鞭代表太阳光线另一生拿一个较大的地球仪扮演地球。首先让“地球”直着身子绕“太阳”公转观察发现:太阳总是直射在赤道上。接着让“地球”斜着身子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则发现: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演示完成后接着让学生完成P16的活动内容。完

10、成后让学生辩论:“立竿是否见影,” 7、对教材中“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臵”示意图要进行变通并教学生判断二分二至的方法记忆二分二至时间的方法:“二至”都是22从春分,夏至,秋分分别是21、22和23。 8、“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可通过画板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规律: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内有两次太阳直射的南北回归线上只有一次直射的机会而南北回归线至两极点地区无太阳直射现象。直射哪条纬线则这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数值为90?此纬线向两侧递减。利用新学 案中“相关连接”补充正午太阳高度H,90?,?,所求地点到直射点的纬度差, 9、昼夜长短的变化 ,先让学生联系实际加强记忆如“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天

11、。,通过“三球仪”或自制教具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当然用投影胶片或多媒体演示更好。最简单的演示方法:在黑板上画出有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地轴的地球侧视图然后用教本盖住一半教杆代表光线与晨昏线始终保持垂直关系教杆和书本的移动代表直射点和晨昏线的移动可直观地得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单元活动 辨别地理方向 本节内容在课标中没有明确具体地提出来但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确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因此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具、实践材料、时间、空间和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亲手实践学会生存的技能。 教学建议: 1、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必要的理论知识然后再到野外实践真正掌握技能。 2、可用“老马识途”

12、的故事导入:齐桓公带兵打仗凯旋时大军在一个山谷里迷了路。相国官仲想出一个好主意利用老马识途的本领带引大家走出山谷。时到今日你若在野外迷了路有哪些方法辨别方向呢,让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内容标准: 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3、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活动建议: 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水文等野外观察。 对本模块“标准”要求的把握 标准1: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

13、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标准2: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上。首先了解岩石的分类其次是岩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这是本节重点。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 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因此可根据条件适当介绍矿物、矿产等概念。 标准3: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通过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高大山系、

14、大裂谷的分布和变化。第二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形高低不同。第三主要通过外力作用说明地形形态的再变化。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教学时通过举例使学生认识并学会分析常见地形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内力或外力。 教学建议: 一、岩石圈的结构 利用教材P26图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将地图册P12和新学案 “活动案例” 中的图表结合起来学习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地球内部三大圈层构造特点 可形象比作“鸡蛋”的三个圈层结构以帮助学生理解。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岩石标本或做成动画课件演示学习效果会更好。一定要让学生亲手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可给学生一些形象的解释

15、如玄武岩类似烧过烟煤的煤渣有许多气孔且密度小扔进水中不沉底。,可让学生探究存在气孔的原因, 把沉积岩比作生日蛋糕一层层的且老的在下新的在上。 把变质岩的形成可用砖的烧制原理来类比。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1、内、外力表现及板块构造学说等内容在初中时学生已接触过可将本部分内容问题化让学生读教材图文达到温故知新。对于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可用地图册P13“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或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2、内力作用的“足迹” ?可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探究也可以用书本代表岩层让学生亲自动手演示褶皱、断层的形成、形态并分析其对地貌的影响。 ?可补充在野外用岩层新老关系法如何判断背斜或向斜

16、。 ?可补充地垒、地堑,地图册中有图示,。 ?列举实例让学生探究其形成的内、外力因素如断块山:庐山、泰山、华山等。 ?对于地质构造对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意义一定要让学生探究其原理,如:石油天然气为什么多储存于背斜构造?,。 3、外力作用的表现 可通过模拟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通过野外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再分析原因。对不同地貌形态要多举实例。 4、课程标准中还要求 “举例说明地形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鲁教版必修?教材中没有具体明确涉及建议将本教材“单元活动 学会应用地形图”移到本节课后学习这样内容上更连贯。对应本标准的教材内容在其它三个版本中都有涉及。教学时可补充。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

17、候 课程标准: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绘制全球气态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活动建议: 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用计算机设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动画。 对本模块“标准”要求的把握 本模块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 “标准1”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境、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 第一(标准中的大气指对流层大气。第二需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直接热源是地面。第

18、三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其中大气的温室效应是重点原理。第四大气热力环流是一个基本原理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助一些原理示意图。 “标准2”:本条标准关注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要求学生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通过三圈环流理解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理解三圈环流的基础是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在三圈环流基础上还应了解海平面

19、气压和风的实际情况以使理论联系实际。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前面知识为基础叠加海陆位臵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对气候影响可以通过举例说明而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 “标准3”:本条标准旨在使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并解释天气变化现象天气图指的就是电视节目中播放的简易天气图。天气系统主要是常见的冷锋、暖锋,低压,包括低压槽,、高压,包括高压脊,而且是关注海平面天气图高空的不作要求。 各天气系统特点可从气温、气压、湿度,包括降水,风几个方面分析。进一步明确天气系统移动前后的天气变化。学习天气系统尤其是

20、锋面需要引入气团的概念。还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应从人们日常生活需要出发切忌增加知识难度。第二应对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予以重视并能联系实例作适当拓展分析。第三不同地区应重视对影响本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的了解如云贵高原地区的昆明准静止锋。 教学建议: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补充水汽和固体杂质的作用逆温现象、概念、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利用地图册P15图补充完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补充大气逆辐射与云量的关系 3、教材插图“大气的保温作用”图中太阳辐射直接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而没显示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4、提出探究问题:青藏高原地区为什么太阳辐射强而气温

21、却不高, 三、大气运动 1、通过做实验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热力环流可视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再探究其中的原理。最简易可行的实验:在室外安全的地方点燃一小堆纸用杆子挑动燃烧的纸片注意观察纸片和灰烬随气流的运动线路。,或者让学生想一想水沸腾对看见热水汽上升还是下沉让学生明白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的现象,。 2、通过画图让学生弄明白有关气压的知识。如随海拔升高气压降低我们常说的气压的高低指的是同一海平面相比较而言的。 3、总结“高高低低规律”:即等压面向高空凸出的地点气压较高等压面向低空弯曲的地点气压较低。 四、大气水平运动,风 1、教材中所示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和“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图是

22、立体的平面。由于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平面所以图示中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学生是看不出来的。要适当给学生讲解补充。 2、补充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的特点。 3、师生总结在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的一般方法。 五、全球气压带与风带 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分解先个人探讨再小组交换意见。可分解成以下逐步递进的问题进行探究。 1、先假设地球表面均匀且地球不动根据前面所学热力环流知识让学生画出赤道与两极间的单圈环流。 2、地表均匀地球自转而不公转:结合前面所学的大气水平运动的知识很自然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 3、地表均匀地球自转且公转: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全球气压带、风带随之移动。

23、 4、地表海陆分布不均则实际气压带、风带往往不能呈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可画出世界海陆分布图先让学生思考冬、夏季节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哪里形成高压哪里形成低 压并在图上表示出高、低气压中心。 5、季风环流:当四个问题解决后对于季风环流的形成也就迎刃而解了。对于热带季风的分布教材文字中没有说出“中南半岛”应补充。 六、常见的天气系统 关于气团的知识教材中以“小注”的形式出现实际上要理解锋面的天气特点必须先理解气团对天气的影响建议拓展补充。 本部分知识做成动画演示更形象也可在教师的启发下师生一起画图理解。 对典型天气实例进行分析。例如北方的冬春季节天气为何多大风而往往无降水呢,或

24、对、以下天气的成因进行分析:沙尘暴、夏季北方的暴雨天气、一场秋雨一场寒、梅雨天气贵阳冬半年的阴雨天气、台风天气、伏旱、北方广大地区的“秋高气爽”天气。, “知识窗”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的梅雨、伏旱部分内容结合地图册P17图学习。 第三节 水圈和水循环 内容标准: 标准: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活动建议: 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或洋流运动的动画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有条件的学校可对水井进行定点、定时观测记录水位、水色等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和主要原

25、因。 对模块“标准”要求的把握 本模块关注的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 “标准1”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要求以海陆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学生应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重点。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联系了四大圈层水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关注。 “标准2”:本条标准舍弃了关于海洋水自身性质的内容如温度和盐度只关注环境意义最

26、为重大的海洋水的运动形式之一,洋流。 本条标准将洋流的学习归纳到“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对高中地理中有关的洋流知识作了大量的简化。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学习目的而“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是知识基础。 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第一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世界洋流分布图”此外还有“世界渔场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等。第二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第三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及有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还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把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化以加强对规律的把握。第二一般

27、不必对洋流知识进行加深和扩展。第三。应了解不同纬度大陆两岸洋流的性质。 教学建议 一、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有条件的学校可将“水循环示意图”做成多媒体动画进行模拟演示。也可让学生通过自己画图并总结出水循环的各环节加深理解掌握。为加深理解可让学生探究诗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否符合水循环原理若不符合请改动一字使之符合水循环原理。 二、“活动” 教材中只给出了两种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图再补充积雪融水补给和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变化图。可结合地图册P18“世界河流补给类型” 利用新学 案中“相关连接”完善本知识的学习。 在分析积雪融水补给时可联系毛主席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

28、情境勾起学生的联想帮助理解冬季大量积雪到春暖融化形成春汛,在分析地下水与河水的互补关系时可让学生分析人们常说的“井水不犯河水”是否有道理,它们之间是怎样“侵犯”对方的, 三、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引导学生读“气压带、风带与大洋表层洋流的比较图”讨论下列问题: 1、赤道暖流与信风、西风漂流与西风有何关系, 2、赤道暖流和西风漂流的方向为何发生变化, 3、在模式图中南北半球各形成几个大洋环流大洋东西两岸洋流性质有何不同, ,洋流模式记忆方法:以赤道为中轴形成南北对称象书写数字“8”的模式。, 接着进一步根据“世界洋流分布图”分析 4、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存在吗,为什么, 5、北印度洋洋流的流

29、向冬、夏季节一致吗,各怎样流为什么, 6、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还是寒流, ,提醒学生注意“漂”字不要写成“飘”字, 四、洋流的地理意义 充分利用地图册P19有关插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进行归纳总结。 对航运的影响可联系郑和下西洋以及世界历史上的“奴隶三角贸易”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一、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教材插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给出的气候类型过细可让学生据新学案的“学法导引”重点记忆几种典型的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地区和特殊地区。比如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规律是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特殊地区是指在此范围内不是热带雨林气候的如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地区

30、,在此规律范围之外仍是热带雨林气候的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等。 2、读“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 3、对影响气候的因素要引导学生总结出各种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例如教材中“你能说出影响气候的其他因素吗,给师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再引导学生一起探究, 4、学生掌握了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后可给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的降水和气温资料让学生在运用中巩固。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内容标准: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标准1

31、: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标准2: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生已学过了许多内容学习时只需要适当地复习和归纳关键是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 标准3:本条标准不是要学生了解每一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而是举例说明。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好教材设计的“活动”组织教学。 2、可利用地图册P22“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加强对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依照新学案的“主干知识”进行总结。 3、对于垂直分异规律可适当补充雪线的概念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基带的确定、阳坡与阴坡、迎风

32、坡与背风坡自然带的差异、自然带谱多少与纬度和海拔的关系。对 “非地带性现象”要举实例分析。 4、“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主要介绍了绿色植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应作为重点学习对于生物循环可用“落花并非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加深理解,也可以让学生阅读新学案的“活动案例”画出生物循环图帮助学生理解。 5、“认识等高线地形图”部分内容可让学生用橡皮泥动手“制造出各种地形、地貌”模型然后在模型上标出等高线再将“等高线”垂直向下投影想象出不同地形处等高线分布和弯曲特点。这样学生在做中学获得直接体验与感悟会理解得透记得牢:阅读新学案的“相关连接”掌握地形图的综合利用和巧绘地形剖面图的方法通过做题加以巩固。

33、 第四单元 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内容标准: 1、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7、课堂上多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并逐步提高要求。3、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活动建议: 以本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为主题分组开展研究(5)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性学习交流学习成果,针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定计划开展活动。 1、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对本单元各条“标准”要求的把握: 标准1:本条“标准”

34、旨在学习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性。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属于历史范畴表现为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要素成为自然资源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越来越深化。本条“标准”改变以前高中地理课程系统讲述自然资源的状况而是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渗透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2)如圆中有直径的条件,可作出直径上的圆周角.(直径添线成直角)标准2: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要求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危害以及自然灾害

35、发生的主要原因。自然灾害有成因主要是自然原因但很多情况下人类活动对其起到诱发、加剧的作用。如果不考虑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只是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只因其对令人类活动产生危害或损失才称为灾害。进一步说同等级的自然灾害在人口稠密或经济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或危害就大些。 (三)实践活动标准3:本条“标准”规定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来说明。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全球气候变化狭义地理解成全球变暖。面对新的社会要求,教师与学生应首先走了社会的前边,因此我们应该以新课标要求为指挥棒,采用所有可行的措施,尽量体现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开放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内容与思想的衔接,内容要在学生上学期的水平之上发展并为以后学

36、习打下基础,思想上注意新思维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思想结合全球变暖是针对近些年气温增高而提的并且强调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则是就地理环境的演变而言的。“标准”要求学习全球气候变化目的是使学生正确看待全球变暖的原因即学习全球变暖现象本身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下沉体现当然人类活动起了加剧的作用。 (2)圆周角定理: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上的的圆心角度数的一半.本条“标准”学习的重点不在便于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学习时不必分析便于气候变化的原因而应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被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同时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便于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建议

37、: 3、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开展一帮一活动,与后进生家长经常联系,及时反映学校里的学习情况,促使其提高成绩,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决心。1、让学生讨论教材图片中反映的内容哪些是自然资源加深对自然资源概念的理解。总结自然资源具有双重属性一是自然属性另一个是经济属性。 2、对于自然资源分布的规律性可让学生明确可再生资源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而非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地质的规律性不具备地带性规律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学生将经历从上学期立体图形到现在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七巧板是孩子喜欢的拼图,用它可以拼出很多的图形

38、,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拼,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3、教材中给出“太阳能、风能“两种新能源插图可简单补充新能源和常规能源的知识。 4本节课后活动内容应给予重视可结合地图册P29中国土地荒漠化分布图、教材中表格内容和学生已有经验探讨土地荒漠化问题并启发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5、“自然灾害与人类”属于案例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认识灾害的危害提高大灾防灾的意识。 (1)圆周角::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6、第二节课后“活动”内容可将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查阅资料,可参阅地图册P28,课堂上再交流结果。 7、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节教材较为浅显易懂。教师主要任务是设疑激趣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