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通假字的总结介绍-精选范文.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445140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80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通假字的总结介绍-精选范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高中语文通假字的总结介绍-精选范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高中语文通假字的总结介绍-精选范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亲,该文档总共8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通假字的总结介绍-精选范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通假字的总结介绍-精选范文.doc(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通假字的总结介绍高中语文通假字的总结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从:同“纵”;合纵,联

2、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干:

3、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风吹草低见牛羊。”景:同“影”;影子。名词。“天下云

4、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通“俱”;全,皆。副词。“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距:同“拒”;把守。动词。“距关,毋内诸侯。”累累: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离:通“罹”;遭遇。动词。“‘离骚’者,犹离忧也。甿:同“氓“耕田的人。名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俛:同“俯”;低头,表示服从。动词。“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缪:同“穆”温和,恭敬。例句中为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至莫

5、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内:同“纳”接纳。动词。“距关,毋内诸侯。”女:同“汝”;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沈:同“沉”;形容暮霭的程度深。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识:通“志”;记住。动词。“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识:通“志”;记住。动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孰:同“熟”;仔细。形容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说:同“悦”;愉快。形容词。“秦王不说。”竦:同“耸”;高。形容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汤:同“烫”:用热水焐。动词。“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帖:同“

6、贴”;粘附。动词。“对镜帖花黄。”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亡:同“无”;不。副词。“河曲智叟亡以应。”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陈言之务去。”文:同“纹”;纹路,纹理。名词。“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邪:同“耶”;呢,吗,疑问语气助词。“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奄:同“晻”;日无光。形容词。“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厌:通“履”;满足。形容词。“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形容词。“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要:同“邀”;邀请。动词。“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同“邀”;邀请。动词。“张良出,要项伯。”阴:通“荫”;绿荫。名词。“佳木秀

7、而繁阴。”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副词。“其级七千有余。”有:同“又”;再。副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与:同“欤”;呢。疑问语气词“是谁之过与?”蚤:通“早”;在先,还没到时候。形容词。“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振:通“震”;震动。动词。“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支:通“肢”;肢体。名词。“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知:通“智”;聪明,智慧。形容词。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名词。“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直:通“值”;价钱,代价。名词。“系向牛头充炭直。”著:同“着”,穿。动词。“著我旧时裳。”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名词,“人生如梦,一尊

8、还酹江月。”坐:同“座”;座位。名词。“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高中语文的文言虚词的介绍一、安1、怎么,哪里。例:尔安敢轻吾射!又安敢毒邪?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2、安全,安定。例:谢庄遂安。可以为富安天下。3、安逸。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4、安生,有“养”的意思。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所安:这里指养生的东西。)5、哪里,什么。例:君谓计将安出?沛公安在?6、安抚。例: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7、平静。例:始而惭焉,久而安焉。(安:这里是心安理得的意思)恬然自安。(安:这里指内心平静)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安:这里有心安理得的意思)二、而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

9、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朝而往,暮而归。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秦师轻而无礼。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余闻而愈悲。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灭滑而还。6、通“如”

10、:好像,如同。例:军惊而坏都舍。7、通“尔”,你,你的。例:而翁归。若欲死而父。而母立于兹。而已罢了。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如是而已。而后才,方才。例:三月而后成。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三、尔1、同“耳”,罢了。例:无他,但手熟尔。非死则徒尔。以头抢地尔。2、你的,你们的。例:尔安敢轻吾射!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3、那。例: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尔来:从那时以来)4、作助词。例:始尔未为久呼尔而与之子路率尔而对曰5、如此,这样。例:君尔妾亦

11、然。作计乃尔立。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四、夫1、丈夫。例: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2、成年男子。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一夫夜呼,乱者四应。3、作语助,用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议论。例:夫战,勇气也。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夫秦王有虎狼之心。4、这,那。例: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夫三子者之言何如?5、作语助,放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例: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嗟夫!大阉之乱,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夫子旧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例:夫子积学,当“目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12、。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例:愿夫子辅吾志。夫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同“子”,旧指被役使的劳动者。例: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夫子:这里指挑夫)论语中孔子弟子对孔子的尊称。例:夫子哂之。(夫子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敬称)夫婿丈夫。例: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谢家辞夫婿。夫人官员之妻。例:公夫人甚爱女。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贵族之妻。例:公子姊为赵惠王弟平原君夫人。诸侯之妻。例:夫人请之,吾舍之矣!五、盖1、遮日挡雨的用具。例:日初出大如车盖,今已亭亭如盖矣。2、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例:盖音谬也。(盖:这里含“大概是由于”的意思)盖借寨墙为蔽也。

13、盖以此得名也。3、遮盖,掩盖。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枝枝相覆盖。4、大概,大约。例: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盖五六百人也。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5、发语词。例: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6、胜过,超过。例:英才盖世。7、通“盍”,何。例:技盖至此乎?(盖:这里可译作“怎么”)8、通“盍”,何不。例:盖亦反其本矣。(亦:这里是用以加强反问语气的助词)六、故1、原因,缘故。例:既克,公问其故。何故而至此?2、本来,原来。例:两狼并驱如故。宋将军故自负。此物故非西产。3、旧的。例:温故而知新。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君安与项伯有故?(故:这里指旧交情)暮去朝去

14、颜色故。(故:这里有衰老的意思)故国神游。(故国:旧地,这里指赤壁古战场)故垒西边。(故:这时有古老的意思)4、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今公子故过之。5、所以,因此。例:故尝与过宋将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故治国无法则乱。故木受绳则直。6、故意。例:广故数言欲亡。则再拜,故迟不起。7、仍然。例: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8、事。例:乡园多故。(故:这里指事故,灾祸)故乡家乡。例:送儿还故乡。故人老朋友。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指前夫。例外:知是故人来。故事先例,前例。例:传上言谓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

1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故尔因此,所以。例:荆州水军,久不操练,青、徐之军,又素不习水战,故尔致败。七、何1、什么。例:子何而往?(何:凭什么。)大铁椎,不知何许人。2、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其如土石何?3、哪里。例:豫州今欲何至?4、多么。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5、为什么。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6、怎么。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徐公何能及君也?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8、何:通“呵”,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盘问他是谁)何如怎么样,怎样。例:吾欲之南

16、海,何如?今日之事何如?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何为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作什么。例:客何为者?何意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何由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八、乎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若毒之乎

17、?君将哀而生之乎?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4、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5、同“于”。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吾尝疑乎是。(乎: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18、哉!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九、或1、有的人,有人。例: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有时。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有的,有的。例:或得日或否。或以为死,或以为亡。4、或许,也许。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5、语气助词,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例: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莫之或止:即“莫或止之”,没有什么人制止它)6、相当于现代汉语“或者”,表示选择。例:到那里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7、如果。例: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

19、为志。十、即1、立即。例: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即从巴峡穿巫峡2、就是。例:几自疑身外即战场。即今之累然在墓者也。3、靠近,接近。例:以缚即炉火烧绝之。4、则,就。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义耳。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5、当,当下。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即:当天)即夕行步如平常。(即夕:当晚)6、即使。例: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7、假如,如果。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8、就来看。例:即其新不究其旧。即便随即,马上。例: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你可即便交割。即位帝王或诸侯登位。例:

20、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十一、既1、已经以后。例: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既克,公问其故。东曦既驾。(既驾:已经升起)2、与“又”、“亦”、“且”、“比”字连用,表示并列关系。例: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三军既惑且疑。3、既然。例: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既:这里有“既然是”的意思)既而不久。例:既而儿醒,大啼。既而敌行益迩。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既已已经。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齐军既已过而西矣。既已,无可奈何。(既已:这里意思是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十二、莫1、不。例:莫我肯顾。侧目莫敢过其门。菲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宋莫能守。2、没有什么。例:莫不中音。如使人之所欲

21、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3、没有谁。例: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莫敢违。时入莫之许也。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4、不要。例: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5、同“暮”。例:至莫夜朋明。(莫夜:晚上)莫大没有什么比这个再大,极大。例:他们既肯赔话,又肯化钱,已是莫大的面子。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十三、乃1、于是,就。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乃入见。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良乃入,具告沛公。2、才,这才。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却。例:丞相非在梦中,君乃

22、在梦中耳!今君乃亡赵走燕。4、是,就是,原来是。例:视之,乃庞德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5、竟然。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6、他的。例:是于视乃妇也。7、乃至,甚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一说竟然。)8、可是。例: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以备经年裹物之用。9、而,又。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10、这样。例:夫我乃行之。11、你,你的。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十四、其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吾

23、有卿之名,而无其实。2、其中,其中的。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亦各言其志也!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望请其指教。(其:她们)成以其小,劣之。(其:它)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孰能讥之乎?且行千里,其谁不知?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未必有其

24、实。(其:那样)怀其璧。(其:那块)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7、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8、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9、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10、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

25、“不概”、“可能”。例:则齐国其庶几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其若是,孰能御之?十五、且1、暂且,姑且。例: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存者且偷生。这个,你且收着。别君去兮何时还?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2、将,将要。例:若属皆且为所虏。年且九十。不出,火且尽。3、而且,并且。例: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余悲之,且曰。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且:一说况且。)4、况且,再说。例:且焉置土石?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且秦强而赵弱。且相如素贱人。5、尚且,还。例:且欲与

26、常马等不可得。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例:三军既惑且疑。河水清且涟漪。示赵弱且怯也。磐石方且厚。7、同“夫”,句首助词。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8、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例: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9、如果。例:明复妄言,我当焚汝庐。10、还有,那末。例: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且住即“且慢”,暂时慢着,常含阻止之意。例: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瑜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曹贼之首!”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且如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十六、然1、用在词后,作词尾表示状

27、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康肃忿然曰。杂然相许。2、然而,但是。例: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3、是的,对的。例:然之,命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然之:以之为然)吴广以为然。乃行卜。4、如此,这样。例: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5、用在句末,“像一样”。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例: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然则北通巫峡

28、,南极潇湘。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示转折。例: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然而隐忍以行。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十七、若1、如果,假如。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2、像,好像。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貌若甚戚者。仿佛若有光。呆若木鸡。3、你(的),你们(的)。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若毒之乎?更若役,复若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若翁廉。4、此,如此,这样。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5、至于

29、。例: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若此如此,这样。例: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例:指挥若定。若何怎么样。例:以闲敝邑,若何?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例:车后若干递送夫。十八、虽1、即使,纵然。例: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虽大风浪不能鸣,而况石乎!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2、虽然。例: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十九、所1、处所,地方。例: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

30、旁丛祠中。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此何所也?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例: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例: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所谓所说的。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所在到处。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所在之处,处所。例

31、: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二十、为1、成为,变成。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做。例:为之,则难者亦易矣。故为之说。谁为大王为此计者。3、作为,当作。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何以为计?霓为衣兮风为马。4、是。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项燕为楚将。5、以为,认为。例:窃为大王不取也!6、被。例: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为天下笑者。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何辞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8、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9、

32、有。例: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10、将来,将。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11、治理。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12、装作。例:为除不洁者,引入。13、为了。例: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14、给,替。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君为我呼入。臣请为王言乐。15、对,向。例: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为之奈何?16、因为。例: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17、同“于”,在,当。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为市谈交易。例:一人去为市,(为市:这里指人口买卖)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例:公子为人,仁而下士。二十一、惟1、只、只是。例:今

33、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转侧床头,惟思自尽。2、作句首语气助词。例: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一说正因为)二十二、焉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不复出焉。(焉:从这里)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焉:从别人那里)永之人争奔走焉。然力足以至焉。始而惭焉,久而安焉。(焉:对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从这里)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在这件事情上)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焉:从这里面)2、哪里,怎么。例:且焉置土石?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

3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今其室十无一焉。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5、相当于“之”。例: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他们,指五人)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焉:他们,指五人)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二十三、也1、同现代汉语“也”。例:那老儿也都相见了。2、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河南乐羊子这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曹公,豺虎也。

3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3、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4、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余闻之也久。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是说也,人常疑之。5、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缚者曷为者也?6、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苟政猛于虎也!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7、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8、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36、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岂独伶人也哉!也者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例: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用在句末,表示反问。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例:唯求则非邦也与?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例:枉将他气杀也么哥。也已矣罢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二十四、以1、因为,由于:例: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不赂者以赂者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3、把,拿,用。

37、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屠惧,投以骨。何以为计?4、以为,认为。例:皆以美于徐公。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5、凭,靠。例: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6、按照,依照。例:策之不以其道。今以实校之。余船以次俱进。7、根据。例: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说拿)贵以近知远。8、通“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日以尽矣。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10、在。例:以八月十三斩于市。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逆以煎我怀

38、。12、为。例: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要以不能免。(以:是)13、通“已”,止。例:无以,则王乎?14、任用。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15、此,这。例:以一物体与物物争。以为、把当作或作为。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相传以为雁荡。、认为。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人人自以为必死。、把制成。例:然得而腊之以为饵。铸以为金人十二。二十五、矣1、用于陈述句末,相当于“了”。例: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吾计决矣。2、用于感叹句末。例:甚至,汝之不惠。吾村亡无日矣!3、用于疑问句末,相当于“了”、“呢”。4、用于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顿。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5、用于祈使句末,相当于“吧”。例:公子勉之矣!盖亦反其本矣。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例:嘻,技亦灵怪矣哉!二十六、已1、停止。例:是亦不可以已乎?(已: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君子曰:学不可以已。2、已经。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