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模拟训练:鉴赏诗歌语言(2)+doc--高中语文优秀名师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446484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模拟训练:鉴赏诗歌语言(2)+doc--高中语文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模拟训练:鉴赏诗歌语言(2)+doc--高中语文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模拟训练:鉴赏诗歌语言(2)+doc--高中语文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模拟训练:鉴赏诗歌语言(2)+doc--高中语文优秀名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模拟训练:鉴赏诗歌语言(2)+doc--高中语文优秀名师资料.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0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模拟训练:鉴赏诗歌语言(2) doc-高中语文永久免费组卷搜题网 2010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模拟训练:鉴赏诗歌语言(2)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0分)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 韩偓 水自潺湲日自斜, 尽无鸡犬有鸣鸦。 千村万落如寒食, 不见人烟空见花。 【注】泉州军:唐末一支军阀部队,据载,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请结合诗句谈一谈首句中的“自”和最后一句中的“空的艺术效果。(4分) ?有人评价“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立意相仿,但在角度和写法上又有不同,试结合诗句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按

2、照要求完成赏析。(6分)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仁宗康定元年八月,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抗击西夏。此词作于知延州时。 (1)上阕说边塞“风景异”,“异”在哪些方面? (2)词中词人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6分) 后 游 杜 甫 寺忆曾游处, 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 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 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 舍此复何之, 注:杜甫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曾一度到成都新津,写了

3、游修觉寺。 1、评家说,一个“忆”字,一个“怜”字最是深情。请作赏析。(3分) 2、颈联有两个字表明了时间的推移,是哪两个字,时间的推移表明了什么,(3分)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7分) 云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1(请分析首句“竟”的表达效果。(3分) 永久免费组卷搜题网 永久免费组卷搜题网 答: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点 绛 唇 林 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

4、北东西路。 注 ?林逋,北宋有“梅妻鹤子”之称的隐逸诗人。 ?金谷,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后荒芜。 (1)全词突出写一个“乱”字,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4分) 答: 这首词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上阙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分) (2)答: 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乡台 范成大 千山已尽一峰孤,立马行人莫疾驱。 从此蜀川平似掌,更无高处望东吴。 注: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作者由静江府(今广西桂林)调任四川制置使、成都知府。成都北面有望乡台。此诗作于入川赴任之时。这里用它为题,不一定实指其地。 )本诗是怎样以“望”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

5、简要赏析。 (1(2)“从此蜀川平似掌,更无高处望东吴”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什么感情,请简要赏析。 七(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10分) 春归 唐庚?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小市花间合,孤城?柳外圆。 禽声犯寒食,江色带新年。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注释:?唐庚,北宋诗人。宋徽宗年间,被贬逐到惠州(今属广州)安置。?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商业繁盛之地;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一问一答,写东风所到之处,一片郁郁苍苍,传达出春来不可阻遏之势。 B(前两联描写春光之盛,颈联暗转,以所闻之禽声和所见之江色引出诗人

6、愁绪。 C(尾联极写愁思之深,将愁人格化,说自己无计驱走忧愁,反倒被愁推到酒边。 D(本诗以“春归”为题,描写了诗人在浩荡春风中回到故乡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本诗颔联中的“合”、“圆”二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 斜”的“合”、“斜”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合”、“圆”二字的妙处。(3分) ?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4分) 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永久免费组卷搜题网 永久免费组卷搜题网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精舍: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 (

7、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分) 答: (2)刘熙载说过:“画山者心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心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你认为这首诗中的“主峰”“主笔”是哪一句,其余三句又是如何“拱向”这一句的,(4分) 答: 九、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1)、开头“莫听”“何妨”两

8、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_ (2)、本篇借眼前景抒胸中情,诗中的“风雨”是实指,也是隐喻。联系诗人的政治处境,分析“风雨”的喻意,并概括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生活态度。 _ _ 十、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7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作此诗。 ?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请你把两句作以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4分) ?结合诗歌的表现手法,谈谈诗人

9、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十一、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第一句中“欲动”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2分) ?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永久免费组卷搜题网 永久免费组卷搜题网 参考答案 一(?A描绘出了泉州军洗劫后,村落一切自生自灭,渺无人迹的荒凉萧条的景象。 B“自”与“落”不是前后对仗却在首尾呼应,使得整首诗都呈现一种空落之感。借以 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相仿之处:同是描写战乱过后残破的景象。 不同之处:

10、 A杜诗从大处着笔,从整个国家的角度写出国家残破的景象;而韩诗写的是“村破” 从小处着笔,以一个村落作为整个国家的缩影,以小见大。 B杜诗直接写出有什么,不说无什么,有草木而无人烟的空落荒凉之意令人思而得之; 韩诗既写有什么又写无什么,将有的景色“鸣鸦”“花”与没有的景色“鸡犬”“人烟” 进行对比,更鲜明的表现出了千村万落正常生活已如同“寒食”一样萧索的荒凉破败。 (答衬托也可) 二、(1)战地荒凉、边声肃杀、守城孤危。(3分) (2)肯定将士戍边的英雄气概,同情征夫撇家的悲苦处境,不满朝廷御边的消极策略。(3分) 三1、?宾语“寺”与“桥”提前,突出游览的处所,诗人对游处景物的深情和盘托出。

11、?“寺忆”“桥怜”结构上的倒装,自然地使物有了人格,表明了“寺”“桥”对作者的记忆与情感,正好说明了“江山如有待”,多情江山待诗人。?惟物忆怜,使作者留恋,正应人间无家可居,其内涵丰厚深沉。 2、“薄”与“迟”。表明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景色之美。真乃江山有情。 四、2、“竟”是“最终”之意,诗人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和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2分)一个“竟”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1分) 2、三、四句运用拟人、对比、象征手法(2分)一

12、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急盼甘霖,一边却是夏云高高在上,悠闲从容,化作奇峰在作自我欣赏。表现了作者对见死不救的夏云的憎恨以及对“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抨击。(2分) 五、?园中春色因无主而乱;落花因烟雨飘零而乱;心绪因离别而乱;前路因萋萋芳草而迷离。(4分) ?绵绵不尽的离愁别绪。 ?上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4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2分,不结合具体诗句的答案说对了也只给1分。) 二次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六、(1)、本诗围绕一个“望”字,写了过去、当前、未来三种情景。首句概括过去几个月的艰难行程,可以是“回望”过去的艰难行程;第二句写“行人”(诗人自己)立马山头,缓辔踟蹰的场面,含蓄

13、表现诗人当时油然而生的特殊感触,可以说是“怅望”;最后两句直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抒胸臆,申述自己立马踟蹰的缘由,可以说是“遥望”,意味深长。 九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2)、蕴含了作者思念故乡之情。这两句描述的情景是:诗人即将进入蜀川,再无崎岖之苦,1. 仰角:当从低处观测高处的目标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锐角称为仰角但四周的高山,更加阻隔了与故乡的通路,连登高以望东吴(作者故乡苏州)之处也没有了,这就把思乡之情更加深化了;蜀川,指四川盆地,用“平似掌”来比喻,形象而贴切。诗人第二章 二次函数面对

14、展现于眼前的蜀川,应是心情开朗,但到了川中,离乡越远,乡思越切,这种相反的心情,构成了此诗深婉而不低沉、萦回而不失开阔的基调,准确表现作者的感受。 七、12(10分) ?(3分) D (本诗作于诗人被贬之地,并未回到故乡)选错不得分。 永久免费组卷搜题网 1、认真研读教材,搞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向课堂要质量。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和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数学活动中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永久免费组卷搜题网 ?(3分)本诗中“合”和“圆”都有“环绕、围拢”的意思(1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集市上花团锦簇、城郭

15、外绿柳环绕的景象(1分),突出表现了南国春光之盛(1分)。意思对即可。 ?(4分) 锐角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都是A的三角函数当锐角A变化时,相应的正弦、余弦和正切之也随之变化。本诗用春归丽景反衬无限愁情(1分,关键词:反衬)。前面写东风骀荡,遍地皆绿,花繁榔茂,春光烂漫(1分);结尾才急转直下,极写愁情之重,难以排遣(1分);强化了抒情的力量(1分)。意思对即可。 八 (1)“峰”本来是景物中的客观存在。用一“画”字,似乎说“峰”本来并不存在,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不仅写出“峰”的美妙如画,而且传达出“观者”的惊奇与喜悦,使整首诗别有情趣。(4分,意思对即可) (2

16、)这首诗的“主峰”“主笔”是结尾一句。全诗先有溪上值雨闻钟被吸引,又接微径深松之穿越,再加上青山白云的衬托,“四五峰”被画出也就自然而然了。倘若离开了前面三句的“拱向”则“四五峰”之“主笔”难以突出。(4分,指出最后一句主峰得1分,说出如如果一条直线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两个,就可推出第三个.何拱向给3分)九 、(1)“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 “何妨”更小写出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 (2)、风雨借自然界的风雨比喻和象征人生的坎坷。 在常人所认为的悲喜之中,作者却认为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

17、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为虚无。这恰恰反映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人生态度。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要沾沾自喜,要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2、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十、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引”有“带走”的意思,说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情趣盎然。“雁别秋江去”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2、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特别是加强计算教学。计算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基本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通过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同时注意教材之间的衔接,对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首诗运用对偶、夸张和衬托等手法,写出岳阳楼的宏伟,表达了诗人欢乐和喜悦的心情。 十一12、?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状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态。(拟人,1分;分析,1分。) ?这两句言浅意深,写作者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喜悦之情。(2分)?夹岸桃花不仅是青溪的实景,也是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用典”1分,分析2分,共3分。) 永久免费组卷搜题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