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互动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4490114 上传时间:2022-02-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互动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互动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互动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互动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互动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互动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互动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本命年的回想互动学案日期 班级 姓名 互动学习目标: 1、联系课文的文化背景,了解春节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2、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3、欣赏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体会其中浓郁的乡土气息。4、通过学生自己过年时的亲身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的对比,他们能体会到春节的变化与传统民俗的魅力。互动学习过程及步骤:一、导入1、解题:本命年2、简介作者及其创作风格。二、自主学习案学情反馈。三、初读课文,布置思考题:1、“课文从什么地方开始回想的?从什么地方结束回想的?”2、“回想的过年的特点是什么?”四、理清思路,分析第4自然段结构。1、设疑引导a、“作者回想的过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b、“我

2、们现在过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c、“我们现在过年从除夕开始,课文中的过年从腊月初一开始。这一月之间,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呢?”2、针对上述问题,默读第4自然段。分层、起小标题。 (分小组讨论小标题。) 3 、几件事中跟吃有关的有几个?说明了什么?与吃无关的表现了什么?4、结构总结(明线)a、“这几件事之间什么顺序?”b、“用课文中的词回答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5、中心总结(暗线)a、“这样丰富的生活表现了运河地区人民什么特点?”b、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五、朗读课文,欣赏优美画面,体会语言风格。1、教师范读“炒年货”片段2、提关于诵读文本的有关要

3、求3、学生朗读,教师组织、点评。六、了解民俗知识体会其内涵1、学生自己找出本段中关于春节的民俗。2、以吃饺子、包制钱、放鞭炮、贴春联为例分析其内涵。七、拓展探究1.“为什么作者回忆小时侯过年会有返老还童之感?”2.“我们现在又是如何过年的呢?与过去有什么不同?”3.“过去过年与现在过年相比,没变的是什么?”八、小结课时内容。互动学习评价(见附页)互动学习反思:初一语文本命年的回想互动学案(教师版)一、导入1、解题:本命年2、简介作者及其创作风格。二、自主学习案学情反馈。三、初读课文,布置思考题:1、“课文从什么地方开始回想的?从什么地方结束回想的?”明确:第3自然段开始回想,第5自然段结束回想

4、。2、“回想的过年的特点是什么?”“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分析开头“节气歌”的作用。(衬托出春节的重要)分析“守旧”的意义(带有恪守传统的意思,表示出春节在作者心目中的传统意义。)四、理清思路,分析第4自然段结构。1、设疑引导:a、“作者回想的过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明确:“腊月初一”。b、“我们现在过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大部分家庭现在过年是从除夕之夜开始的,欢乐一通宵之后,初一开始拜年。c、“我们现在过年从除夕开始,课文中的过年从腊月初一开始。这一月之间,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呢?”2、针对上述问题,默读第4自然段。分层、起小标题。 (分小组讨论小标题。)明

5、确:小标题要求:先找出一个动词,结合这个动词,总结出小标题。 小标题答案不求统一,贴近即可,基本可总结为:炒年货 吃腊八粥 买糖果 挑绒花 宰牲禽 备食物 送灶王 换门神 除夕守岁 拜新年 3 、几件事中跟吃有关的有几个?说明了什么?与吃无关的表现了什么?明确:前4项,收成好,享用成果。明确:祈求好运,祝愿平安。4、结构总结(明线)a、“这几件事之间什么顺序?”明确:时间顺序b、“用课文中的词回答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明确:“预热增温红火发烧”5、中心总结(暗线)a、“这样丰富的生活表现了运河地区人民什么特点?”明确:重视过年热爱生活b、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明确:勤

6、劳、淳朴五、朗读课文,欣赏优美画面,体会语言风格。1、教师范读“炒年货”片段2、提关于诵读文本的有关要求:分析内容确定基调 分析语言确定重音 分析感情确定语气3、学生朗读,教师组织、点评。六、了解民俗知识体会其内涵1、学生自己找出本段中关于春节的民俗。明确:吃饺子 饺子包制钱 芝麻秸铺地 小丫头不能出屋,小小子不许随地大小便放鞭炮 贴春联. 学生说出这些民俗的来历或传说。2、以吃饺子、包制钱、放鞭炮、贴春联为例分析其内涵。明确:吃饺子、包制钱盼望生活美好。放鞭炮、贴春联营造节日气氛七、拓展探究1.“为什么作者回忆小时侯过年会有返老还童之感?” 小时侯过年思想单纯、内容丰富、是贫困生活里幸福的日

7、子。2.“我们现在又是如何过年的呢?与过去有什么不同?”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感受列举当今过年的一些新现象:春节联欢晚会 手机短信、电话拜年 3.“过去过年与现在过年相比,没变的是什么?”“一家人春节的团聚”八、小结课时内容。这几年春节人们又重新寻找回了曾经失落的民俗。传统的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里回归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知道民族的讲究、祖国的传统。这也正是作家刘绍棠所要告诉我们的。附: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或者说我们的家乡)有哪些节日吗?你们认为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呢?为什么说这个节日最隆重呢?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受一下劳动成果。展望未来,祈求好运,

8、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人际关系和和美美奔前程。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已经过了十几个春节了,我们此地的大年怎样过,你们也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在京郊运河那儿,几十年前是怎样过年的呢?同学们想了解一下吗?好,我们现在就随着我国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到北京通县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乡)-京郊运河的一处地方,去过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棠: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峨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始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