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易错题分析优秀名师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449450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易错题分析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初三化学易错题分析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初三化学易错题分析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易错题分析优秀名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易错题分析优秀名师资料.doc(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初三化学易错题分析泰州二附中 为了训练学生的缜密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解题习惯,往往在命题中设置具有较强迷惑性(或者较易出错)的问题来考查教学效果,针对以往同学们在解题中出现的错题,归纳常见错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概念理解片面化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属于同一种元素 B.相同元素的原子原子核一定相同 C.一种元素变成另一种元素,一定变化的质子 D.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元素的种类一定变化 分析:选项A是学生最易混淆的概念,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但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可以不同所以原子核不一定相同;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

2、种类不变;所以只有选项C正确。 例2.2003年5月,深圳发生举国震惊的特大投毒案。犯罪分子使用的是一种名叫“毒鼠强”的剧毒鼠药(化学式为C4H8O4N4S2)。下列有关“毒鼠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是一种氧化物 B. “毒鼠强”由4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4个氮原子和2个硫原子构成 C. 碳、氢、氧、氮、硫元素的质量比为2?4?2?2?1 D(含硫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26.67, 分析:明白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便可判断选项A错误;选项B是学生最易混淆不清的,4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4个氮原子和2个硫原子构成的仅仅是“毒鼠强”的一个分子而不是这种物质;选项C中2?

3、4?2?2?1仅仅是分子中的原子个数比,很显然不等于元素的质量比;只有选项D正确 例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Al表示两个铝元素 B.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D.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分析:元素不讲个数,所以选项A明显错误;选项B、C都是学生易混淆的,单质、化合物首先必须是纯净物,否则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如O2和O3组成的是混合物,同样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CO和CO2组成混合物;只有选项D正确。二、规律运用不灵活 例1.化学中常常出现“1+1? 2” 的有趣现象,但也有例外。下列符合“1

4、+1= 2”的事实是( ) A .20? , 1L 水与 1L 酒精混合后的体积等于 2L B( 20? , 1g 镁与 1g 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为 2g C( 20? , 1g 硫粉在 1g 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 2g 二氧化硫 D( 20? , 1g 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 1g 硝酸钾固体能得到 2g 硝酸钾溶液 分析:学生能认识到选项A不正确,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会减少;而选项B中镁和硫酸是否完全反应不能判断,而且即使完全反应由于氢气的生成所得溶液的质量也应小于2g;选项D中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1g硝酸钾固体是不能溶解的,没有溶解的那一部分不能作为溶液的组成部分,这一点也是学生易

5、忽略的。正确答案选C。 例2.在反应M+2N=R+2Q中, 3.2gM 与N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8.8gR,且反应生成的R和Q的质量比为11?9,则在此反应中M和N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 A.1?2 B.1?4 C.9?16 D.4?9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是不需考虑具体方程式的书写的;而根据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质量比是要考虑具体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的。这是学生最易混淆不清的地方;搞清楚这两点很易选出正确答案选A。 三、 审题不清或审题不全 例1:为了证明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依次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

6、浓硫酸?炽热的氧化铜 ?澄清的石灰水。 ?中变浑浊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分析:学生往往简单审题不清而回答有二氧化碳的存在,或者审题不全仅仅回答有二氧化碳的生成,正确应该回答出有二氧化碳的生成从而证明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 例2.一氧化氮在常温下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它能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现要收集一瓶一氧化氮气体,可采用的收集方法是( ) A.向上排空气法 B.排水法 C. 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D(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分析:一般学生都能明白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但题目已知“一氧化氮能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所以

7、不能选用排空气法,很多学生由于审题不仔细而错误的认为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正确答案只有选B,用排水法。 四、 基础不牢,思维不精 例1.现有 100g 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要使它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此时溶液仍未达到饱和),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 A.溶剂蒸发掉一半 B.溶剂蒸发 50g C.再加入 10g 溶质 D.再加入 12.5g 溶质 分析:马虎的学生很容易简单的认为溶质的质量增大一倍或溶剂减少一半,溶质质量分数就增大一倍了。而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来分析就能避免错误。蒸发溶剂时溶质的量不变,按照公式,分子值不变分母的值减少一半比值增大一倍,所以蒸发溶剂的量应为原溶液量的一半

8、,增加溶质一倍的量溶液的量也随之而增加,比值增加不到一半,所以增加溶质的量应超过一倍量,正确答案选B、D。 例2.在一定温度下,将少量的生石灰放入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搅拌并冷却到原来的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剂的质量不变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C.溶质的质量增加 D.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加 分析:生石灰放入水中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但原来溶液是饱和石灰水,所以生成的氢氧化钙不溶,这一点学生往往能考虑到,但对于原溶液由于水参加化学反应而质量减少导致溶液中一部分溶质氢氧化钙也减少认识不到。正确答案选C。 五、 记忆不清,难作答 例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非金属

9、元素与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 分析:学生往往对元素在地壳中、空气中、人体中、海水中、宇宙中等元素的含量记忆不清;或者对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难以正确区分,如把空气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误认为是硅元素而做出错误的解答。 六、类比推理机械化 例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B.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比较快 C.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大 D(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分析:饱和溶液如果降温析出晶体,由于溶质减少,溶质的质量分数也变小,饱和溶液如果恒温蒸发溶剂析出晶体,

10、由于溶质、溶剂成比例减少,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所以选项A正确,学生往往只考虑了第一种情况而忽略第二种情况而认为选项A错误;选项C中,学生往往忽略前提条件“同一温度下”而以为正确;选项D中,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如果通过加溶质或蒸发溶剂,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增加,而通过改变温度达到饱和,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学生同样往往只考虑了第一种情况而忽略第二种情况而认为选项D错误。正确答案选C。 例2.下列对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证明该固体中含有碳酸根离子 B(某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 C(某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11、,溶液变成红色,该溶液不一定是碱 D(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溶液中一定含有氯离子 分析:A中固体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气体没有检验是否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可能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氢气,固体也可能是活泼金属;B中溶液中若有银离子,滴加氯化钡溶液也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D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沉淀没有说明是否溶于稀硝酸,溶液中若含有碳酸根离子也有沉淀生成,故选项A、B、D均错误。C中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说明显碱性但不一定是碱的溶液,如碳酸钠属于盐但溶液显碱性。 七、 信息收集欠缺,知识面狭窄 例:节水徽记的涵义, 为了使学生减少失误,获得高分,我们建议学生应联系生

12、活实际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多加训练强化基础,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采用多种手段搜集信息,定期举行化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思维并灵活运用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全面审题,谨慎答题的良好习惯。 初三化学学生易错题错因分析 泰州莲花学校 栾欣荣 进入初三,在学生的学习科目中增加了化学。在听课时,不少同学都会产生化学课很好懂,应该不难学的感觉,但到了考试时却发现这些自己平时都懂,都接触过的内容应用起来却是那么的困难。一些常见的,似曾相识的知识在自己身上却屡屡犯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这跟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解题方法及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 解题不得法,随意马虎 我们经常

13、会听到学生在老师评讲试卷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啊呀,是选错误的呀,”、“原来应该选不正确的”等等,虽然在每次考试的试卷上都会对“错误”、“ 不正确”等字眼加上着重号,可这还是不能给学生以警示,不能让他们注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都会跟家长以及老师解释为“我都会做,只是一时看错了”,“这次马虎了,下次认真点就不会错了”,可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通过几年的教学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往往不能像他们自已所说的那样,做到下次不会马虎,同样的错误依然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那么教师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帮助呢,我们以下面的题目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例1、极少数青少年有吸烟的恶习,香烟的主要成份很复

14、杂,经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含有许多强致癌物质和有害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化学式为C10H14N2)、焦油、一氧化碳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吸烟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B(尼古丁由碳、氢、氮3个元素组成 C(尼古丁分子中共有26个原子 D(尼古丁中C:H:N相对质量比=10:14:2 这是一道在大家看来非常简单的题目,正确答案为D。很多同学在解答这道题时一开始看题非常仔细,心中明确是要选错误的,但当他两个或三个选项看下来,自己意识就不那么清晰了,很多人就会下意识的把C选项或其他错误的选项作为答案选上,如果题目选项的阅读量再大一些的话,错误率就会更高。那作为老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应对

15、此类问题呢,在实际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每次遇到题目里有“错误”、“不正确”这样的字眼就用笔将它们圈出,对于每个选项先认真阅读判断其正确或错误,并在每个选项后面用“?”或“”作好标志,再回头看题,究竟题目是要求选对还是选错,最后再填上正确答案。这样就可以很好的避免因马虎导致的错误。 2、概念记忆,模棱两可 初中化学的教学以基础为主,着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而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概念的教学又是相当重要的一环。许多学生在记忆概念时往往只是去记概念的结论,却忽略概念成立的条件,比如催化剂课本上的定义是“在化学变化中能增大反应速度,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称为催化剂”,学生往往只注

16、意到加快反应速度,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对于催化剂存在的环境却没有重视,所以有不少同学在看到“能加快反应速度的物质是催化剂”时,就会毫不犹豫的认为这个表述是正确的。所以在平时的对于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将概念分解的方式,首先展现概念的全部内容,然后老师划出其中的关键词,并进行解析,如果必要的话可以通过举例或设计相应的比较性问题进行补充说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另外,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化学符号和化学式的书写也是学生容易混淆出错的地方。特别是对于一些相近的元素符号,如Be(铍)和Ba(钡),Cu(铜)和Ca(钙)等等,学生书写不规范,极易导致错误;元素化合价和带电荷离子的表示,学生常常分不清

17、数字和“+”、“-”的前后位置,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名称上进行区分,比如,氯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正3价,氯化铁中铁离子带三个单位正电荷。教学时就将其读法与数字和正负号联系起来,反复强化。 3、不会审题,匆忙下笔 不少同学在面对较长或比较熟悉的题目时,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耐心把题目看完,经常是断章取义,看到题目稍微有点眼熟的,不假思索就匆匆下笔,结果导致结论的错误。比如下面的例题: 例2、将25克胆矾完全溶于75克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学生在看到这种题目时,往往觉得这只是一道简单求溶质的质量分数的题目而误填25%,因为他没有去认真审题,误把溶质看成25克,而实质25克胆矾中还

18、含有一定量的结晶水,溶于水时,结晶水应为溶剂。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在审题时一定要仔细,不能一味追求快,而题意未弄清便匆忙下笔,必定会使结果是误入歧途。因此要反复强调学生在完成各类练习时应做到“慢看轻读,客观思维”,即不能只看,应该轻轻读出来,这样才心中有数,不易出错。有时遇到自己做过或相似的试题也不能麻痹大意,尽量避免“依葫芦画瓢”,而应“咬文嚼字”仔细推敲题目具体意思,在心里形成一个完整的解题思路,才能更好地把握解题方向,从而避免失分的情况。 学生易犯的错误点还有很多,但我相信只要教师进行正确而必要的引导,加强对学生解题习惯的规范,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一定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19、也就能帮助学生在各次考试中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初中学生实验中常见的错误分析 朱庄中学 李泽民 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通过化学实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但是,如果没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则会在实验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学生实验中常见的错误有以 ,、取用药品时,没有按规定取药品,通常多取药品,造成浪费。 2、取用粉末状药品时,没有用纸条把药品送入试管底部,而直接从试管口倒入,结果使药品沾附在试管口的管壁上。 3、用滴管取液体时,常有同学先将滴管伸进瓶内液体中,再按胶头吸取液体,在给试4、在倾倒液体时标签不对手心,瓶塞没有倒放,尤其是倾倒时不能缓缓倒入

20、,导致量5、实验完毕,不能及时盖上瓶塞,把反应剩余的药品倒入原试剂瓶中或随意丢弃,造成药品污染和药品浪费。 6、将导管与胶皮塞连接时,由于操作不当,造成玻璃管拆断,有时甚至戳破手。 7、给液体加热时,液体量有时会超过试管的1/3,加热时不能使液体均匀受热,使液体因受热过猛而溢出。 8、洗涤试管,没有将试管刷在管内轻轻用力转动或上下移动,而是用力过锰,将试管底戳破。 9、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铁夹没有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导致试管底炸裂。在收集氧气时,还没有等到气泡连续均匀放出就收集气体,有的一开始就将导气管伸入集气瓶中,结果收集的氧气不纯。在反应结束后,先将酒精灯熄灭,再从水槽

21、中拿出导管,造成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10、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没有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或因长颈漏斗的未端没有被液封,导致收集不到二氧化碳。 11、在中和反应实验中,将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有的同学没有控制好滴入的速度,红色很快就消失了,结果所得的溶液呈了酸性。 12、在配制一定质量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时,学生用量筒量水时往往都不能使视线与液体弯月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造成配制的溶液产生较大的误差。 13、学生在过滤操作中,由于滤纸折叠角度不好,不能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造成过滤速度很慢;在向漏斗倾倒液体用玻璃棒引流时,由于操作不熟练,将液体倒出漏斗外,或控制不好量,造成液体超过滤纸的边缘。 14、在

22、蒸发操作中,当接近蒸干时,因搅拌不及时或酒精灯的火焰过大,造成药品四处飞溅。 15、在制取气体的装置时,反应容器不能与铁架台的底座保持平行,导致装置重心不能落在底座上,容易倒下损坏仪器。 分析:产生上述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练习比较少,操作不熟练,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改进措施:一方面让学生记住操作要点,另一方面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反复练习,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没有放一团棉花,在加热时使高锰酸钾粉 末进入到导气管造成药品量不足,收集的氧气量不够做实验。 原因:加热高锰酸钾时,产生氧气的速度快,使粉末状的药品随气流进入导管,因而要放棉花团。 改进措施:在放入

23、棉花团后,用酒精灯加热时应将火焰由管口逐惭向管底移动。 ,、在用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反应制氧气时,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管内检验,木条没有复原因:得到的氧气中含有不少的水蒸气,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改进措施:可用排水法收集后再检验,也可以将所得的气体经干燥后再检验。 三、现象表述上的错误 1、“烟”、“雾”不分 在化学中,“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液体微滴。例如,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时,其实验现象不能称为“产生白雾”,而应该说“产生大量白烟”。再如,打开装浓盐酸的瓶塞,实验现象应描述为“白雾”,而不能说“白烟”,因为看到的是盐酸中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水蒸气结合形成了盐酸小液滴。 2

24、、“发光”与“火焰”混用 物质燃烧时,一般都产生火焰或发光,但要注意正确区分二者,不要张冠李戴。 “发光”是指固体微粒被灼热的结果,说白了就是没有产生火苗。如下面实验现象描述:点燃镁带称为“耀眼的白光”,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称为“火星四射”。 “火焰”是气体燃烧时伴生的现象,即平常所说的“火苗”。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硫先汽化再燃烧,现象描述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称为“淡蓝色火焰”。3、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谁变色表述不清 溶液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被说成溶液变色,如: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紫色石蕊变红色,描述现象时往往说成“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溶液变红色”

25、。 对于学生实验现象错误的表述,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细节,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通过精练细讲,就可以提高学生化学语言的表述能力,就能解快这一问题。 学生易错题分类及教学对策 渔行实校 沈敏 一、 概念混淆及应用范围不明 例1、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B、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C、在化学变化的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保持不变 D、分子能构成物质,而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易错选:AB 错因分析:分子、原子定义没有理解性记忆,有的同学只是机械的记住概念,而没有好好的思考概念的实在意义和概念的使用范围,A选项错在原子不可再分必须在化学变化中才是正确的,而通过其

26、他的方法也是可以分的,错误的扩大了概念的使用范围。B选项分子比原子大也必须要在同一纯净物中才是正确的,若缺少了这一条件,则不对,比方说氢分子就要比氧原子要小。 正选:D 例2、下列关于元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组成元素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种物质 B、核电荷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C、单质一定由同种元素的原子直接构成 D、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易错选:AD 错因分析: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定义不明,A选项可列举出氧气,臭氧的都只含有氧元素,但并不是同种物质,同素不同物,还可以举出红磷、白磷的例子,D选项是对氧化物、含氧化合物的概念理解不清,不能理解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

27、合物,而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的道理,可通过 KMnO4 它含有氧元素,因此属于含氧化合物,但却有3种元素,所以它不满足氧化物的定义,必须要只含有两种元素才行,H2O2它满足含有两种元素,且含有氧元素,因此它属于氧化物且属于含氧化合物。 教学对策:加强反例的讲解,对于概念的理解可通过大量教具、模型或则生活中的反例加以讲解,化抽象为直观,比方说分子、原子的定义可通过模型演示,电脑动画加以生动具体,对于单质、化合物等各种定义的讲解也可通过大量实例的分析加以具体化。 正选:BC 二、 审题不明或未获得有效信息 例1已知:NaHCO3+HCl=NaCl+H2O+CO2?。某种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N2

28、、HCl、CO,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NaHCO3溶液和灼热的CuO,气体体积无变化,但有红色物质生成,再通过NaOH溶液,气体体积明显减少;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假设每步反应都是完全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有CO和HCl,肯定无N2 B、一定有N2和CO,可能有HCl C、一定有CO和HCl,可能有N2 D、一定有N2和CO,肯定无HCl 易错选:AC 错因分析:错误的认为NaOH产生的CO是一定是NaHCO3和HCl产生的,未想到CO和CuO高温条件下在生成铜的同时,也会产生CO2,所以并不能根据产生了CO2,就能确定原来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Cl,错选A

29、,还有同学因为木条熄认为是存在的是CO2,未考虑前面在NaOH中已经把CO2全部都吸收了,所以使木条熄灭的是N2 教学对策:在细心的基础上,了解各种可能发生的反应,逐步分析,不要囫囵吞枣,按照题目给的步骤,想清楚各种可能的存在,平时可通过专项训练加以练习,如经常提问检验CO2的是什么物质,吸收CO2的是什么物质,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有个循环复习记忆的方法,形成更有效的记忆。 三、记忆不牢难作答 例一、下列选项中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不完全一致的是( ) A(氢氧化钙 石灰石 Ca(OH)2 B.碳酸钠 纯碱 Na2CO3 C(氧化钙 生石灰 CaO D.氢氧化钠 烧碱 NaOH例二、下列关于

30、碱的说法正确的是 ( ) 碱和盐反应一定有沉淀生成 A(碱一定含金属元素 B.C(所有的碱都易溶于水 D. 碱和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 分析: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有些学生自制力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化学又是一门需要大量记忆的学科,因此自然而然导致学习困难。 教学对策:对于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根本上方法还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平时教学中,我也注意小知识块教学,这段时间就专门讲一部分知识点,反复回顾加强记忆,另外可以把学生分成背书组,让好学生带动后进生,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 四、思维混乱,未形成知识体系 例一、盐酸和硫酸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加以检验,(3种方法) 例二

31、、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质量如下: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6.4 3.2 4.0 0.5 反应后的质量(g) 待测 2.56 7.2 0.5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a和b是反应物,d可能是催化剂 B( 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4.64g C( 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a、b两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 D( 若物质a与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则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分析:例一对于学生两种酸的性质要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作答,例二是融入了反应前反应后质量差来判断反应物还是生成

32、物,以及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问题。 正选例一?两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两溶液中加入硝酸钡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将两溶液浓缩,再分别放入一根火柴,变黑的为硫酸 例二、B 并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教学对策:可通过提问学生抢答的方法,促进学生的积极性,质量守恒定律中易错题题型解析 泰州实验学校 刘素琴 我们对质量守恒定律部分进行了单元测试,在批阅试卷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虽然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进行了重点训练,但整体掌握的效果还是有欠缺,现结合具体例题,将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予以分析,以期为同学提供前车之鉴,避免后车之覆。一、概念不明 例1:下列说法中,

33、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蜡烛完全燃烧后,质量减轻了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增加了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 D、粗盐提纯实验得到精盐的质量和滤纸上砂子的质量之和等于溶解的粗盐的质量 分析: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问题时,要注意的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学生在学习这个概念时,经常会误认为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必须要恰好完全反应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但实际上只要是化学变化就满足质量守恒定律,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则必须在密闭的环境中才能验证,故本题选D 例2: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发生变化的是 A、物质的总质量 B、

34、原子种类 C、原子数目 D、分子数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理解。可归纳如下: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元素的种类、物质的种类、物质的总质量、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变的是:元素的化合价、分子的数目。有些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掌握不牢固,往往就会把这部分的概念混淆,选出错误的答案。 例3:在A,B,C,2D的反应中,9.8gA和8gB完全反应生成14.2gC,同时得到D的质量是 A、1.8g B、3.6g C、7.2g D、14.4g 此题学生常犯的错误是误选(A)。原因是误

35、认为2D的质量是(9.8g,8g)-14.2g,应除以2才是D物质的质量。这说明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表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 9.8g , 8g14.2g 十D的质量。因此D物质的质量应为:( 9.8g ,8g)-14.2g, 3.6g “选 ,B”。在什么情况下要除以系数2呢,在求D的式量时要除以2。如:若再知道C的式量为142(知道A、B物质的式量也可求)求D物质的式量时必须除以2。 :由元素X、Y组成的两种物质经化合生成Z,化学方程式为:3X2,2YX,2Z,则Z的化例4学式是 A、X3Y2 B、XY C、X4Y

36、D、YX4 正确的选择是(C)、(D);因为题目并没有明确指出X、Y两种元素中,哪种元素为正价,而学生只会习惯的考虑X元素为正价而忽略了Y元素为正价的可能性。 二、知识不牢固 例1:将4.6 g某化合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共得到8.8 g 二氧化碳和5.4 g水,则该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 A、 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只含有碳元素 分析:此种类型的题目考查了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应用以及化学式的计算。有些学得模棱两可的学生只能判断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的元素却不能根据质量判断出可能含有的元素。这必须通过计算才知道,而这种计算

37、又必须在前面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运用。 反应后生成物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8.8g12/44=2.4 g 氢元素的质量为: 5.4g2/18=0.6 g 比较它们的总和与原反应物的质量大小关系,2.4 g+0.6 g=3.0 g4.6 g,可知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故本题答案为C 例2:在实验室易燃品橱柜里有一瓶失去标签的试剂,某同学为探究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取2.16g该物质,使其充分燃烧,测知只生成2.16g水和5.28g二氧化碳。请你通过计算填空: (1)该物种含氢元素 g,含碳元素 g。 (2)该物质中 (填含或不含)有氧元素;若含有氧元素,其质量为 g(若不含氧元素

38、,此空不填)。 这题跟上题题型相似,学生易犯的错误跟上题一样,不能判断是否含有氧元素。反应后生成物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5.28g12/44=1.44 g 氢元素的质量为: 2.16g2/18=0.24 g 比较它们的总和与原反应物的质量大小关系,1.44 g+0.24g=1.68 g2.16 g,可以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而且氧元素的质量为2.16g-1.68g =0.48g :A、B、C三种物质各 15 g ,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 30 g 新物质D。若增加 10 例3g A,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剩余C。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剩余 9 g B、第

39、二次反应后,D的质量为 50 g C、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是3?2 D、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5?2 此题学生最大的问题在于不知如何下手分析,有一种一头雾水的感觉。实际上解决此题的重点在于对质量守恒定律概念的充分理解。 分析 A + B , C + D 总的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 25g 15g 第一次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 15g 9g 6g 30g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得C的质量等于D的质量-(A+B)的质量=30g-15g-9g=6g 故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是3?2 选C 三、没有挖掘隐含信息 例1:下列示意图形象地表示了A 与B 反应生成C 其反应前后分子及数目的变化,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

40、A、B、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A、2?1?2 B、1?2?2 C、1?1?1 D、2?2?3 此题学生容易直接从图中数原子的个数,会误选D,但实际上只要挖掘其中的信息就会知道B分子参加反应的只有一个,过量一个。而过量的那个分子并没有参加化学反应。所以此题应选A 例2:等质量的锌、铁、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 A、Zn,Fe,Mg B、Mg,Fe,Zn C、Fe,Zn,Mg D、Zn,Fe,Mg 从选择题的题干看好像是一道计算题的选择题,若从备选项看却不要求计算结果,只要求判断正确。有些学生在做题时喜欢死算,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可能计算不到正确的结果。解决此题的关键是首先写出三个化学

41、方程式,若设三种金属质量都相同,都是ag(或 1g )时标出相关物质的量。 不难看出这样一条规律:当化合价相同的等质量的金属与同种酸发生置换反应时,相对原子质量小的放出的H2反而多。因此正确的选择应是(B)。 若三份相同质量的同种酸与足量的不同种类的三种金属(无论化合价是否相同)发生反应时:生成H2的质量都相等。 若相同质量的不同酸与足量的同种金属反应其规律是:酸的式量越小,生成H2的质量越大。 从试卷中可以看出有些知识点还需要强化训练。有些也需要多练习后形成定式加强记忆。更多的是经常练几个相同类型的题目,渐渐加深理解和认识。毕竟这部分知识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知识点多而且面广不好理解

42、,与今后学习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很大关系。平时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解决好,认识清楚,学生也就能自觉的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初中化学错题分析 泰州市智堡初级中学 朱红山 一、分子、原子知识的误区 1(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错误分析: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和纯净物是从物质的种类上区分的。而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多种,如分子、原子、离子等,因此,无论混合物还是纯净物,不仅可由分子构成,也可由原子或其他粒子构成,故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但可以说成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

43、纯净物。 2(原子一定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错误分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相对原子质量为1的氢原子的原子核内只有1个质子而无中子。 3(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错误分析:不同分子、不同原子之间不能笼统的比较大小,不能说分子一定比原子大,但由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故我们可以说分子一定比构成该分子的原子大,如水分子一定比氢原子和氧原子大。 二、有关水知识的误区 1(我们饮用的水是由原水净化所得。已知明矾能将水中的悬浮物凝聚而沉淀,氯气可杀菌。下列有关家庭饮用水的净化过程正确的是 ( ) A. 原水?过滤?通氯气?加明矾?沉

44、淀?净水 B. 原水?通氯气?过滤?加明矾?沉淀?净水 C. 原水?加明矾?通氯气?过滤?沉淀?净水 D. 原水?加明矾?沉淀?过滤?通氯气?净水 错误分析:水净化过程,应是先加絮凝剂(如明矾)使水中杂质产生沉淀,后过滤除去,最后加入消毒剂进行杀菌消毒。许多同学对水净化顺序认识不清,各步的作用不明确,导致误答。 2(自然界的水经吸附、过滤等净化后就可以直接饮用,这句话正确吗, 错误分析:许多同学不清楚吸附、过滤能除去哪些杂质,因而误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自然界中的水因含有许多杂质不能直接饮用,杂质可分为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吸附、过滤只是除去水中不溶性的杂质,而溶于水的杂质并没有除去。例如:天

45、然水中溶解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称为硬水,长期饮用对人体有害。 (天然水分别经过下列净化操作后,一定能得到软水的是 ( ) 3A(沉淀 B(过滤 C(吸附 D(蒸馏 错误分析:许多同学不了解硬水和软水的定义,也不清楚如何除去水中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导致误答。 4(通电分解水,共收集到24mL气体,则正、负极相连的试管中各得到多少mL气体?错误分析:没有记住“正氧负氢,氢气、氧气的体积比为2:1”, 导致无法计算。 三、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误区 1(有下列事实:?蜡烛燃烧后,其质量变小,?铁钉生锈,其质量变大,?樟脑丸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小,?石灰石敞口放置,其质量会增大,其中符合质量

46、守恒定律的是 ( ) A(? B(? C(? D(只有? 错误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遵守的普遍规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而不能解释物理变化,有些同学不能明确适用范围而导致误答。再例如,将5克水蒸发后得到5克水蒸气,这一变化前后质量虽然相等,但不能说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因为此变化是物理变化。 2(给 31.6g 高锰酸钾固体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30g ,求(1)产生氧气的质量。(2)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 错误分析:许多同学对质量守恒定律理解不透,不会应用,不清楚质量差即为氧气的质量,而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审题不清,从第二个问题也可知31.6克高锰酸钾并未

47、完全反应,因而不能根据31.6克高锰酸钾求产生氧气的质量。 3(1gH2和10gO2在一密闭容器内混合引燃,完全反应后生成水的质量是( ) A.1g B.9g C.11g D.10g 错误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化学反应物质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根据质量关系,1gH2只能和8gO2反应,而10gO2并没有完全参加反应,还剩余2gO2,有的同学因误读了质量守恒定律而错选C。 4(某钢铁公司进了1000吨含氧化铁58%的赤铁矿,则能炼成多少吨含铁为96%的生铁,错误分析:遇到此类含杂质的计算题,错误率也比较高,主要原因是许多同学不知道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计算得

48、到的也是纯净物的质量,再加上不会换算,乘除搞不清,导致误答。 初三化学学生易错题错因分析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 朱月芳 每次考试的阅卷过程中,我们老师都会不止一次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条题目怎么会错呢,”“这么好的学生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学生拿到试卷,看到红叉叉才恍然大悟,“噢,原来应该这样做”有时学生在作业上出现的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笔者归纳分析学生易出现的几种错误,找出原因,提出建议,希望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读题不仔细,造成审题方面的失误 (05 安徽)小明对妈妈破鱼时从鱼肚内取出的鱼鳔产生了兴趣,他以“探究鱼鳔内气体体积和成分”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小明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获知:这种鱼鳔内氧气约占,其余主要为二氧化碳和氮气。探究分两步进行: (1)测量鱼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