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552297 上传时间:2022-02-0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最新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最新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目标:一、感受第一个穿过三峡者的英雄气概。二、学习运用联想、想象开阔思路,活跃思维。教学重点:文章的思路。教学难点: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过程:、作者简介刘征即刘国正,1926 年出生,北京人,诗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多年从事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工作。二、题解关于“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关于“三峡” 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全长193 公里,最窄处仅百米左右。群山夹峙,水流

2、湍急,风光绮丽,气象万千。课题“过万重山(长江三峡)漫想”, “漫想”指没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随意想。 “漫想”二字已清晰地告诉我们文章的组材方式。 “过”体现的是空间,线索。三、介绍创作背景本文写于1980 年 12 月, 当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刚刚提出,很多人心里没底,有一种求稳求实的情绪,作者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自身深厚的诗文功底写下了这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文章。四、正音:夔门 ku 1耸峙 zh 1奇支侧 q 1无恙 y mg篙工 g ao技 tu由W ch e燧 su i翎l fng端倪 n i五、理清文章思路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

3、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 。讨论、明确:“船出了夔门,忽然落 进另一个天地”“头脑里一无所有。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从而引发了一场上下几千年的“漫想”。 1-2 节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也可叫作“引子”;话题就此打开,遐想展翅飞翔再想下去一一“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许还会有人从此穿过。从千百年后看今天, 也如同今天看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一样”分析: 触发联想的是船出夔门、进入三峡时看到的奇景。由万重山阻道,联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

4、象当年他遇到的重重困难以及战胜困难的勇敢表现。由此又引起对江水凿开三峡的联想,在惊叹大自然的伟力的同时,更惊叹人类将长江变成胯下坐骑的大无畏精神和巨大能量。思绪再往前追溯,联想到远古时期人类进化史上许多“第一个”人,并且高度评价他们开拓道路,推动历史前进的功绩。从这里又联想到历史前进的脚步谁也无法阻挡,它从远古而来,跨越现代,向着未来迈进。于是,思绪又飞向千百年后,那时的人们也将崇敬我们今天完成业绩的精神,最后, 联想收束于作者穿过三峡并对历史和现实经过严肃思考之后的喜悦之中。六、总结、布置作业课后练习2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感受第一个穿过三峡者的英雄气概,体会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5、:一、复习提问:文章的思路二、讲授新课(一)文中的景物描写朗读、分析“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 “耸峙云霄”的和 “横枕江面”的是远景; “迎面扑来”的和 “转瞬即逝”的是近景。写山之近景也是侧面写江流的狂暴、湍急。 “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是写具有神奇色彩的阳光,也是写高山耸峙。抓住了景物特色,引人遐想。(二)感受第一个穿过三峡者的英雄气概,1、朗读描述第一个穿过三峡者的部分2、分析其思路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再再比春秋战国时期“自然还要早一些”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再再毫不含糊地使用原始的独木船。他是否真是第一个?再再绝然不是第一个; 在他

6、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半路折回者,中途遇险者他站立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起什么?再再只是想走出去, 去扩大生活的世界。这部分首先推断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穿过三峡的时间,想象他在物质方面的困难,推断他所用的交通工具。其次想象舆论上的阻力。最后想象他在知识方面的局限以及一往无前的探险精神。 作者通过一连串的设问,在他的想象里为我们塑造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有血有肉的光辉形象。这个人敢为人先,不怕危险,不顾旁人的讥笑和阻拦,毫不含糊地登上独木船,面带微笑,勇往直前,而鼓舞他穿过三峡的力量就来源于那个“只是”的想法。这是一种朴素而又伟大的思想,是历史前进、社会发展的方向。(三)由此,作者进一步联想到

7、另外一些“第一个人”: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骑上马背的人。新长征中“无量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行文至此,作者笔下的“三峡”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代表着人类已经跨越和将要跨越的各个领域的高峰;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也成为一个象征代表着人类创造历史的意志和力量。正是难以数计的这样的人,构成了历史的脊梁。作者的“漫想”就因为从“实在的三峡跳到了抽象的“三峡”,意境由此而开阔、深邃。(四)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不怕风险、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并期望人们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在建设现代化的事业中,我们需要的正是那种敢于第一个穿过“三峡”的精神。(5

8、) . 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1、起读课文2、分析作者收束了他的遐思漫想,运用记叙和抒情的笔触,描绘出万重山过后那种宽阔、平静、恬然的自然景象。江水一泻千里,天空开阔,地面平旷,沙鸥在自由飞翔。这景象,与文章开头所描写的江流狂暴、高山起伏、神奇莫测既是鲜明对照,又构成前后呼应。只有在这个时刻,在穿过三峡之后,才能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为什么作者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作者在事业上有首创者甘苦的体验,面对三峡,他能想像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开拓通道的胜利喜悦。至于今日畅游三峡的喜悦又是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未曾感到的喜悦,

9、而这种喜悦正是他给后人创造的幸福。因为, 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伟业,毕竟是古人说无法想象的。毛泽东还想象着“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何况几千年的人们。这样写,既显示了今人与古人的相通,又显示了今人对古人的超越,既显示了继承,又显示了发展。(6) 、学生归纳本文的中心意思。明确: 作者穿行三峡过万重山的时候,他想到当年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征途,有如三峡一般艰险,时代需要无数开天辟地、开拓前进的 “第一个”。 “第一个”,就是历史的首创者。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四化建设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三、总结、布置作业1、抄词及解释2、课后练习1、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