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复习1-77.docx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4575066 上传时间:2022-02-0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2.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复习1-7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自然地理复习1-7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自然地理复习1-7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自然地理复习1-7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复习1-7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复习1-77.docx(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自然地理复习1-77 一.绪论 1学科体系 3、 环境性:人类生存环境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与内容。 4、 系统性:地球表层环境就是一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 动态性与结构功能性。 二.岩石圈 3、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 地球的内部构造:1、地壳 2、地幔 3、地核 地球内部二 二级圈层和三级圈层: A (地壳 上地* (A1) 下抽壳 (A2) _ -肖玮商 B : F 地幔 J 盖层 (B1) 低速层垃丿一 一坟流丽丿 c : 讥 渡 层 ) D (下地幔) b (Vp-11.7kiiVs Vs-6.5kni/s Vs=7.3km/s) 古餐堡面 E 【外核)

2、液态 r r f 过渡足、 固 淤忍 G (内核) 同态 4、主要的造岩矿物及性质 组成岩石主要成份的矿物,称造岩矿物,最常见的造岩矿物有 8 种: 矿物名称 形状 颜色 条痕 光泽 硬度 解理和断口 石英 六方柱锥状晶体 无或各种颜色 无色 玻璃 7 贝壳状断口 长石 柱状厚板状晶体 白、肉红 无色 玻璃 6 完全解理 云母 片状 白、黑 无色 玻璃 23 极完全解理 方解石 菱面体晶体 白 白 玻璃 3 完全解理 普通辉石 短柱状 黑(或带微绿) 浅灰 绿玻璃 56 中等解理 普通角闪石 长柱状 黑(或带微绿) 浅灰绿 玻璃 56 完全解理 黄铁矿 立方体晶体,集合体为致密块状 淡黄铜色

3、黑带微绿 金属 6 6.5 无解理 黄铜矿 晶体少见,常见致密块状或散粒状 铜黄色 黑带微绿 金属 34 无解理 5、 岩石分类及特征 (1) 岩浆岩(火成岩) 侵入岩:深成岩和浅成岩的特征 -(1)深成岩:冷却缓慢,矿物可以充分结晶,因此晶粒粗大、结构致密; ( 2)浅成 岩 : 冷却较快,矿物不能充分结晶,因此晶粒细小。 。 岩浆岩特征总结:因矿物排列无定向而形成的 块状构造;矿物成分、结构、颜色、粒度杂乱排列或分布不均匀 而形成的斑杂构造(不均一构造);喷出岩:保留熔岩流动行迹,矿物与气孔定向排列而成的 流纹构造;气体 逸出后残留的气孔构造;喷出岩气孔被次生矿物充填而形成的 杏仁构造。

4、(2) 沉积岩 层理:沉积岩最典型的构造特征是具有层理;由于矿物成分、结构或颜色的不同而表现出成层性。是不同时 期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层理按层面夹角分为:水平层理、交错层理。 波状层理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3) 变质岩: 变质作用的因素-动力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使原岩破碎、变形及一定程度的重 结晶,称。女口,构造角砾岩、碎裂岩。 接触热变质作用(局部):发生于侵入体与周围岩接触 带,围岩受热后矿物发生重结晶、脱水、脱碳,形成变晶结构与新矿物。如,大理岩、石英岩、 板岩。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其实质是高温下岩浆分泌的挥发性物质 与热液通过与围岩的交代作用

5、使后者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 区域变质作用 ( 大面积 ) :区域 性构造运动导致的深广范围的变质作用,称 。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 :是区域变质作用与 岩浆作用间的一张过渡性地质作用。 变质岩的特征:(1 )岩石重结晶明显,为标志矿物; (2)岩石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别是在一定压力下 矿物重结晶形成的片理构造,如板状、片状、片麻状。 6、 地质作用的概念、分类和相互关系,为什么说内力地质作用是第一营力,外力地质作用是第二营力? 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扌艮舞地咬彳乍用的育总客来刃京 BG 沃 M 7、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1)构

6、造运动: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促使岩石圈发生变位和变形以及大洋底增生和消亡的地质 作用。( 2)岩浆活动 火山作用:岩浆沿构造软弱带上升并喷出地表。侵入作用:岩浆侵入到上覆岩 层。 ( 3)地震 按成因地震分为三类:构造地震又称断裂地震,是地下岩层突然发生错断引起的 地震。发生次数占地震总数的 90%火山地震,火山喷发时由于气体的冲击力所引起的地震。这种地 震的强度较小,发生次数占地震总数的 7%陷落地震,在石灰岩地区,岩石被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 巨大的地下空洞,一旦上覆岩石的重量超过岩石的支撑能力, 地表塌陷,引起地震。占地震总数的 3% 8、 水平构造及其地貌类型、丹霞地貌 水平构造:岩层产

7、状近于水平,岩层未发生明显变形。原因:受内力地质作用扰动较小,岩层呈 整体上升或下降运动。方山地貌 : 在水平岩层地区,如果地壳大面积上升,可形成构造高原和构造 台地,经流水长期侵蚀切割后,可形成面积大小不一彼此孤立的高地,称为 方山 。规模较小的叫 桌状 山 。(特征:顶部常由坚硬岩层组成,地形面与岩层面一致;坡折线明显。 ) 丹霞地貌:在红色石英砂 岩组成的水平岩层或单斜构造地区,经流水沿垂直节理强烈侵蚀后,造成陡崖和峡谷,峡谷与峡谷之 间常形成孤立的石峰、石柱或呈报状的地貌形态。这种地貌以仁化的丹霞山最为典型。 9、 单斜构造及其地貌类型,单斜山、单面山、猪背岭的区别,单斜山的前坡(逆向

8、坡)和后坡(顺 向破) 单斜构造:一个地区的一系列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 而岩层的倾角较小 (小于 25 度)。成因: ( 1) 位于褶曲的一翼或断层的一盘; ( 2)地层不等量抬升; ( 3)沉积基面倾斜,如大陆架沉积。单斜岩层形 成的山地,在地貌形态上常表现为两坡不对称的 单面山。 顺岩层倾向的一坡缓而长,其坡度受岩层 倾角控制,称为 顺向坡 (或 后坡 );与岩层倾向相反的一坡陡而短,称为 逆向坡 (或 前坡 )。因此,单面 山两侧的等高线疏密变化呈现明显的不对称。两坡都很陡且坡度相同的称为猪背岭 (gale 。 10、 岩层产状三要素: 1、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它标志着岩层的

9、延伸方向。 2、倾向:岩层的倾斜方向。 与走向垂直。3、倾角:岩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11、 褶曲的几何要素:核、翼、轴面、枢纽 翼:褶曲岩层的两坡 核:褶曲岩层的的中心 轴面:褶曲两翼的对称面 枢纽:轴面与层面 的交线 12、 褶曲形态:背斜、向斜 13、 褶曲类型 按褶曲和轴面的关系:直立褶曲、倾斜褶曲、倒转褶曲、平卧褶曲 根据轴线与水平面的关系:长轴褶曲(平行岭谷) 、短轴褶曲、等轴褶曲(穹隆构造) 14、 背斜山、向斜谷、地形倒置 背斜山、向斜谷:在年轻的褶皱构造上, 由于侵蚀时间短,原始的褶皱构造未遭到明显侵蚀破坏, 地表起夕卜七地庾作用 黑二莒力 丿礼 f 匕 f乍用 剧 ty丸作

10、尸冃 梯详作用 沅税作用 固活望昔作用 伏与褶皱构造一致,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地形倒置:在岩层的褶皱过程中,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形成节理,因而侵蚀破坏较快,从而形成谷 地,称为背斜谷。相反,向斜核部因为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致密,故侵蚀较慢,形成向斜山。这种 内部构造与外部起伏完全相反的现象称为地形倒置。 15、 断裂构造及其地貌类型,断层要素、正断层、逆断层、地垒、地堑 岩层受内力作用后,当应力达到或超过岩石强度极限时,引起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发生破坏。 岩层破裂后,两侧岩块发生显著位移的,称为 断层 ,无位移的称为 节理 。 断层要素:断层各组成部分叫断层要素,包括断层面、断层线和断层盘

11、。断层面:岩层发生断裂时的 破裂面。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断盘:断层面两侧的岩块;上盘:位于断层面之上的一盘; 下盘:位于断层面之下的一盘 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 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 地垒:由断层抬升所形成的山地,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 地堑:由断层下降所形成的谷地,滇池、洱海、贝加尔湖为地堑式断层湖,汾河谷地和渭河谷 地为 地堑谷。 16、 板块构造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大陆漂移(1915 年,德国,魏格纳)海底扩张(1950 年,美国,赫斯)板块构造(1965 年,加 拿大,威尔逊) 17、 板块划分: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 - 澳大利亚板块、非洲板块、

12、南美洲板块、北美洲板 块、南极洲板块 18 板块的边界: 离散型边界 ( 也叫生长边界,伴随洋壳增生和海底扩张。 特点:两板块做背离运动,向两侧分离 ) 、 挤压型边界 ( 也称消亡边界,指两个相互汇聚板块之间的边界 ) 、剪切型边界 ( 是相互滑动、剪切的两 个板块之间的边界。这种板块既没有板块的生长,也没有板块的消亡,但伴随有频繁的地震,可发生 构造形变和动力变质作用 ) 19、 板块构造理论与全球火山、地震分布 1965 年加拿大人威尔逊将地球表层划分为若干刚性板块,确立了板块构造学的基本原理。 板块的摩擦使岩石熔融并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海沟附近通常出现浅源地震,向陆侧依次出现中源、 深

13、源地震,构成一倾斜的震源带。 (毕乌夫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大洋中脊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 20、 绝对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 相对地质年代只表示了地质事件或地层的先后顺序 ; 绝对地质年代能定量地知道地球形成的确切 年龄、地球或地壳发展演化的细节 21、 什么是地层层序律 : 如果一个地区沉积岩没有受到扰动,先沉积的是较老的岩层,后沉积的是较新的岩层,这种上新 下老的地层关系称为地层层序律。 22、 什么是生物地层学法,标准化石、指相化石 (1) 地球上生物演化的规律 (2) 标准化石 : 有的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强,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没有变化,它们的化石 可以在

14、不同的地层里出现;只有那些延续时间短、分布范围广、数量多、特征显著的化石,才有鉴定 地质年代的意义,称为标准化石。 (3) 指相化石 : 有些生物只能生存在一定的环境,所以,可以根据地层中的某些化石,推测当时的 古地理环境,这种化石叫指相化石 23、 什么是岩石地层学法,什么是岩相和岩性 岩石地层学法岩相(沉积相):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石特征。岩性:岩石组成成分、颜 色、结构、构造等。 24、 构造地层学法: 整合接触 ( 地壳长期处于下降地区,沉积物连续沉积,层理相互平行,沉积时间无间断。 ) 、假整 合接触 ( 地壳运动由下降转为上升,而在上升的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形,只是沉积中断

15、,并遭受 剥蚀,而后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积,从而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某一时代的地层,但新老地层仍然 平行,称为假整合接触,或平行不整合接触。 ) 、不整合接触 ( 地壳在由下降转为上升过程中,原 先沉积的地层发生强烈的变形,经风化剥蚀后,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积,这时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不但 有明显的缺失,而且上覆新地层与下覆老地层之间成一定角度相交,称为不整合接触。 ) 25、 大气的主要成分,什么是气溶胶 干洁空气 : 不包括水汽和固态、液态粒子的混合气体。 N2 O2 Ar CO2 (2) 水汽(3)气溶胶 : 气 溶胶粒子:大气中悬浮的固态和液态微粒。气溶胶粒子和气体介质一起称为气溶胶。水汽的

16、凝结核, 对云、雨、雾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 降低大气的透明度,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 ; 吸收地面的长波辐 射,起保温作用 26、 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 2、平流层 3、中间层 4、暖层(热层)5、散逸层 27、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辐射平衡的概念 (1)太阳辐射 :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2)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 地面和大气既吸收太阳辐射,又依据本身的温度向外辐射。地面和大 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3) 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的方向是向上的,而大气辐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向下的部 分称大气逆辐射 4) 地面有效辐射 :

17、地面辐射 E 地和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 E 气 气之差值,称为地面有效辐射 F0 5) 辐射平衡地面吸收太阳总辐射获得能量,同时又通过有效辐射而丧失能量,在某一时段内收 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平衡或辐射差额。 28、 温室效应 大气逆辐射对地球表面的热量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太阳短波辐射易于达到地面,地面长波辐 射却不易散失到宇宙空间,从而对大气起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变化不致过于剧烈, 这就是温室效应。 29、 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概念 一天之内,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 ; 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 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30、 大气的干绝热过程、大气的湿绝热过程、

18、焚风效应 (1)大气的干绝热过程 : 如果气块和周围没有热量交换,而且气块还没有达到饱和,这个过程称 为干绝热过程(2)大气的湿绝热过程 : 如果抬升高度比较大, 气块降温很多,达到饱和,再继续抬升, 就会有云滴凝结出来。这时称为湿绝热过程。 ( 3)焚风效应是指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 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 少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 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 31、 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和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影响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分为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的分量,

19、 水平方向分量对地球上任何作水平运动的物 体产生一个与其运动方向相垂直的作用力。这就是地转偏向力 F,它的大小为: F= 2mvwsinj m 为运动物体质量; 60 v 为物体水平运动速度; w 为地球自转角速度, 为 0.000073 弧度/秒; j 为地理纬度。 32、三圈环流(低纬度环流、中纬度环流、高纬度环流)的形成 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两支气流在赤道地区汇合上升, 补偿赤道上空流走的空气并在低纬形成一个 完整环流圈,称做信风环流,又称低纬环流圈或哈德莱环流圈,是一个直接热力环流圈。在纬度 度附近辐合上升的气流在高空分成南北两支。一支向北流向极地。补偿极地表面流走的空气,所形成 的闭合

20、环流圈称为高纬环流圈,又称极地环流圈,也是一个直接热力环流圈;另一支向南流去,与低 纬北流空气在副热带地区下沉,构成中纬环流圈,又称费利尔环流圈是一个间接热力环流圈。 33、地面行星风系的形成和类型 由于气压带的存在,产生气压梯度力,高压带的空气便向低压流动。副高向南流的空气,在地转 偏向力作用下在北半球想右偏转成为东北风,在南半球向左偏转成为东南风,由于方向常年稳定被称 为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副高向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在中纬度形成偏西风称为盛行西 风。由极地流向副极地低压区的空气在高纬度较大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极地东风。 34、气压带的形成: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

21、带、极地高压带 由于地球自转,从赤道上空向极地方向流动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方向发生偏转,至 U 低纬 20-30 度附近,气流完全偏转成纬向西风,阻挡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继续向高纬流动,加上气流 移动过程中温度降低,纬圈缩小,发生空气质量的辐合下沉,形成高压带,称副热带高压。而赤道因 空气流出形成地面低气压 -赤道低压。副高出现后在低层分为向南向北的两支气流。向北的这支气流 与极地高压流的空气在 60 度处幅合上升形成地面的副极地低气压带。 35、冬季和夏季控制北半球的气压中心 冬季: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北美高压、冰岛低压 夏季:亚洲低压、夏威夷副高、北美低压、亚速尔副高 36、季风

22、概念和类型:行星季风、热力季风 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 在两个行星风带相接的地区,由于行星风带的位移引起不同性质气流的季节性改变现象称为行星季 风。 在北半球的夏季,赤道辐合带可达北回归线附近,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到达北半球,受地 转偏向力的影响,成了西南风;冬季赤道辐合带南移到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低纬地区盛行东北风。 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季风称为热力季风。 冬季大陆气压高,海洋气压低,大陆高压与海洋低压之间气压梯度指向海洋,空气受气压梯度力 的支配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向海洋。 相反,夏季地面上的气压梯度由海洋指向大陆,

23、气流方向与冬季相反。 37、我国季风的特点 (1 )东亚季风,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 (2) 夏季风的强弱、迟早,对东部降雨有很大影响。 夏季风强,华北多雨,干旱; 夏季风弱,华北干旱,华中涝; (3) 行星季风:印度洋夏季影响我国,云南省、四川南部、.东南 (4 )雨热同季 38、水气压、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的概念 水汽是大气的组成部分,具有压力,称为水汽压。当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时,水汽压也相应增 大;反之,水汽压减小。因此,水汽压可以用来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水汽压的单位与气压单 位一样,用毫米水银柱高或毫巴表示。 单位容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通常以 g/m3 表示),称为绝对湿度。

24、一般情况下,气温的数值和 16 C 相差不大,以毫米水银柱高为单位的水汽压与绝对湿度在数值上近似,故在实际工作中以水汽压 代替绝对湿度。 大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饱和时水汽含量的比数,即实际水汽压 e 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 E 之比 称为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能够直接反映空气距饱和时的程度和大气中水汽的相对含量,在气候资料分 析中运用很广。 39、 降水类型 (1) 对流雨 大气对流运动引起的降水现象,称为对流雨。 (2) 地形雨 气流沿山坡被迫抬升引起的降水现象,称地形雨。地形雨常发生在迎风坡 (win dward slope) 。 (3) 锋面雨 锋面活动时,暖湿空气中上升冷却凝结而引起的降水

25、现象,称锋面雨。 (4) 台风雨 台风活动带来的降水现象,称为台风雨。 40、 对流雨的成因和特点 近地面层空气受热或高层空气强烈降温,促使低层空气上升,水汽冷却凝结,就会形成对流雨。 对流雨以低纬度最多,降水时间一般在午后。在中高纬度,对流雨主要出现在夏季半年,冬半年 极为少见。 41、 地形雨的成因 气流沿山坡被迫抬升引起的降水现象,称地形雨。地形雨常发生在迎风坡 (wi ndward slope)。 在世界上,最多雨的地方,常常发生在山地的迎风坡;背风坡降水量很少,成为雨影区 。 .山脉的北、东、南都迎风,年降雨量 2021 毫米以上,台北火烧寮达 8408 毫米,是我国降水量最 多的地

26、方。而西侧成为雨影区,降水量减少到 1000 毫米左右。印度的乞拉朋齐年降水量 11418 毫米, 也是因为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缘故。 42、 锋的类型及各自降水特征 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 根据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四种类型。 锋面活动时,暖湿空气中上升冷却凝结而引起的降水现象,称锋面雨。 锋面降水的特点: 水平范围大:常常形成沿锋而产生大范围的呈带状分布的降水区域,称为降水带。随着锋面平均 位置的季节移动,降水带的位置也移动。如我国的梅雨。持续时间长 43、 全球降水分布(各降雨带的成因和主要特征) :赤道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

27、温带多雨带、极地 少雨带 世界降水的分布,受地理纬度、大气环流、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大致成带状分布: 1、 赤道多雨带 全年以上升气流为主,有利于成云致雨气温高,海洋面积辽阔,蒸发旺盛, 空气对流强盛,空气中含有大量水汽赤道及其两侧是全球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年降水量一般在 2021 毫米左右 2、 副热带少雨带 高气压控制下,以下沉气流为主,云雨难以形成在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气 流从大陆吹来或远离海洋,降水更少气温高,蒸发能力很强,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所以多为干旱、 半干旱地区世界上的沙漠多分布在这里有的地方(主要是大陆东岸 )因受夏季风或台风等的影响 降水也比较丰富 3、 温带多雨带 锋面、

28、气旋活动频繁,多锋面雨和气旋雨大陆东岸还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 多年降雨量一般在 500 毫米-1000 毫米 4、 极地少雨带 全年气温低,蒸发微弱,空气中含水汽少全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量少全年 降水量不超过 300 毫米,但因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因而仍为湿润地区。 44、 气团的概念和分类(热力分类法) 物理属性(温度、湿度、大气静力稳定度)在水平方向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 气团水平范围可达几百万平方公里,厚度可达几千米至十几千米。 气团发源地的条件: 下垫面的物理性质(干湿、冷暖、雪盖和土壤状况等)比较均匀。 比较稳定的环流场。 地理分类法 首先按照气团源地的地理纬度分:冰洋大陆气团、冰洋海洋

29、气团、极地大陆气团、极 地海洋气团、热带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赤道气团 热力分类法 按气团与所经过下垫面温度对比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 45、 气旋和反气旋的成因 在高压中心附近,大气向周围流动,也就是大气的辐散;在低压中心附近,大气由周围向中心集 中,也就是大气的辐合。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大气的辐合与辐散形成了气旋、反气旋。 46. 梅雨过程 副热带高压是向我国大陆输送水汽的重要系统 , 西太平洋副高的北侧是沿副高北上的暖湿空气与中纬 度南下的冷空气相交地带,往往形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是我国重要的降水带 ,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 性活动,有明显的规律性 , 6 月,副高脊线稳定在 20-2

30、5N,降水带位于长江中下游至日本一带,梅雨 开始;7月,脊线再次北跳,跃到 25N 以北地区,以后就摆动在 25 一 30N 之间,降水带从长江流域推 向黄淮流域,长江中下游受副高控制; 47.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分布区域:南北纬 510之间 ; 气候特征: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全年长夏无季节变化,年均温在 26 C 左右,各月均温在 25-28 C , 年降水量 1500-3000mm 年分配均匀 植被特征:全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发育,森林高大茂密,物种繁多,是世界生物生长率最高的地方, 植物资源极为丰富。 热带干湿季气候 : 分布区域:出现在赤道多雨气候区外围,主要分布于美和非洲 5

31、- 15纬度带内。 气候特征:全年气温较高,最冷月均温在 16- 18 C 以上,年降水量 750-1000mm= 植被特征:自然植被以高草原为主,散生耐旱乔木,形成热带疏林草原,又称萨王纳。 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区域:分布于纬度 10到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 气候特征:全年气温高,年均温超过 20 C ,最冷月均温一般在 18 C 以上。年降水量在 1500 2021mm 以上,集中在夏季,有干、湿季存在。 植被特征: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副热带夏干气候: 分布区域:出现于南北纬 30 -40。之间的大陆西岸 气候特征:最冷月气温在 4-10 C 左右,年雨量约为 300-1000 mm。冬暖

32、湿润,夏热干燥,高温和 多雨不一致。 植被特征:植物为度过炎热干燥的夏季,树叶多革质化,植被以硬叶常绿灌木林为主。 温带海洋气候: 分布区域:出现在纬度 40 -60。的温带大陆西岸 气候特征: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最冷月均温在 0 C 以上,比同纬度大陆温度高。最热月均温在 22 C 以下。气旋活动频繁,全年湿润,冬雨相对较多 , 年降水量 700-1000 mm。 48. 水的作用 1 、对气候的影响 阻挡地球热量的散失:大气中的水气能阻挡地球辐射量的 60%保护地球不致冷却。调节温度:海洋 和陆地水体在夏季能吸收和积累热量,使气温不致过高;在冬季则能缓慢地释放热量,使气温不致过 低。全

33、球热量交换的载体:地球辐射差额在 35 S 35 N 为正,其他为负,但全球的温度能维持相 对的稳定,是因为高低纬之间主要通过大气环流和洋流交换热量,而水分则是主要的载体。 2 、对地貌的影响 水是塑造地貌的主要外营力。内力作用形成宏地貌,而外力作用(主要是水)对宏地貌进行雕 刻,形成微地貌。 49. 水循环过程: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 大循环:概念:发生在全球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又称为外部循环。过程:水分在垂 向交换过程中,海面上的年蒸发量大于年降水量,路面上情况正好相反,降水大于蒸发;在横向交换 过程中,海洋上空向陆地输送的水汽要多于陆地上空向海

34、洋回送的水汽,两者之差称为海洋的有效水 汽输送。正是这部分有效的水汽输送,在陆地上转化为地表及地下径流,最后回流入海,在海路之间 维持水量的相对平衡。小循环分类:海洋小循环、陆地小循环 50. 洋流分类 按成因: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按地理位置:赤道流、大洋流、极地流、沿岸流 51. 大洋表层环流模式:赤道漂流、赤道逆流、副热带环流、西风漂流、副极地环流 53. 沃克环流的成因:东太平洋赤道海域的水温低于西太平洋赤道海域 , 所以西太平洋赤道附近有块水 温很高暖池。西太平洋的暖池是个热源,形成暖性低压,东太平洋水温相对较冷,形成冷性 高压。因此,近海面大气由太平洋东部流向西部,而高层大气由西

35、部流向东部。这个横贯太平洋的环 流称为沃克环流。 54. 厄尔尼诺 形成:在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低纬地区盛行向西季风,海水向西运动,因此西太平洋赤道附近 海面较东部高出几十厘米。 在厄尔尼诺发生时,向西季风减弱,太平洋海面因存在高差而产生海水 由西向东的回流,使赤道东太平洋水温明显升高,直至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 对气候影响: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尼、澳 洲严重干旱;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减少,但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加 55. 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相反,热带太平洋中部及东部的海温异常和持续地变冷 。 56. 南方涛动:热带东太平洋地区和热带印度洋地区气压场反向变化

36、的跷跷板现象。 57. 土壤: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的疏松表层。土壤最本质的特征是具有肥力。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需要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 力。 58. 土壤的物质组成:固态(矿物、土壤胶体 ( 矿物胶体和有机质胶体 ) 、土壤有机质)、液态(束缚 水和自由水)和气态 59. 土壤的颜色及每一种颜色的主要物质成分:黑色(腐殖质) 、红色(FaQ)、白色(SiO 2 、AI 2Q 、 CaCO) 60. 矿物的粒级划分: 粒级:将矿物粒径大小相近的土粒归为一类。 砾石: 2 mm;砂粒:2 0.02 mm ;粉砂粒:0.02 0.002 mm ;粘粒: 0.

37、002 mm 土壤地质分类:土壤质地:土壤中固体颗粒的大小及其组合情况 砂土:以砂粒为主的土壤主要特征:大孔隙多,毛管孔隙少 ; 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能力弱 ; 温度 变化剧烈,春季升温快,发苗早,为暖性土 ; 有机质分解迅速彻底,不易积累,保肥能力弱 土体松散,易耕作,适耕期长,供肥快 粘土:主要特征:非毛管孔隙少,毛管孔隙多 ; 通气、透水性差,保水、保肥能力强 有机质分解缓慢,养分含量丰富 ; 热容量大,温度变化缓慢,为冷性土 ; 土体粘重,不易耕作,适耕期 短 壤土:砂粒、粉砂粒和粘粒所占比例相当的混合土壤。 主要特征:通气、透水性好 ; 保水、保肥能力强 ; 温度稳定,耕作性能好 6

38、1、 土体质地构型类型 (1)通体均匀一致型 上砂下粘型 上粘下砂型 夹粘夹砂型 62、 土壤剖面模式 有机层(0)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 (E) 母质层(C)基岩层(R) 63、 土壤形成的规律: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及其关系 地质大循环过程:基岩出露地表一一风化淋溶一一风化壳一一搬运一一沉积物一一沉积岩; 时间极长、 范围极广又称养分循环 , 指营养元素在生物体和土壤之间的循环变化过程。过程:土壤中的养分 -光合 作用-植(动)物有机体-动植物残体-土壤有机物-微生物分解-腐殖质-土壤中的养分 ; 生物小循环 是叠加在地质大循环的较小时间尺度的次级物质循环 ; 地质大循环的总趋势

39、是陆地物质的流失, 造成土 壤养分的分散,而生物小循环的总趋势是使流失中的物质集中在地表。 64、 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因素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成土母质 : 土壤中 90%以上的矿物来自母质,愈年轻的土壤,与母质的差异越小; ; 不同的母质可以 (1)发育成同一种土壤,同一种母质也可以形成不同的土壤。 气候:气温高低影响土壤中矿物质的氧化成度;降水量多少影响土壤淋溶作用强弱。具体表现为: 蒸发强而降水少的地区容易出现盐渍化;气候湿润排水不畅的地区容易出现潜育化;高温多雨地区, 盐基物质易淋失,土壤呈酸性而铁锰物质积聚,土壤呈红色。 (3) 生物 : 生物把岩石风化后释放出来的养分在

40、土壤中集中;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为土壤创造氮素;生 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4) 地形 : 地形是土壤形成的间接因素,本身不能在成土过程中提供物质和能量, 只能通过高度、坡度、 坡向等起物质和能量的再分配作用。地势的高低和地形的不同部位,对太阳辐射和大 气降水进行重新分配;地形不同影响土壤的侵蚀强度。 (5) 时间 : 任何物质运动都包含时间的进程。土壤的形成过程随时间在不断加深,肥力也不断积累和提 高。 65、 主要的成土过程:腐殖化过程、灰化过程、淋溶过程、富铝化过程、钙化过程 腐殖化过程 : 土体表层的腐殖质累积过程。腐殖化的结果使土体发生分化,在土体上部形成腐殖质层。 淋溶过程 : 可

41、溶性盐类由土体内淋失或从上部土层淋洗至下部土层 4、灰化过程 ( 酸性淋溶过程) : 土体 表层 SiO2 残留,R2O3 及腐殖质淋溶、淀积的过程 ; 富铝化过程:土体重脱硅、富铝铁的过程。钙 化过程:碳酸盐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 66、 我国森林土壤系列各类型的分布区域、形成条件和特点 砖红壤:地理分布:N22o 以南,主要分布在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南部、.南端。形成条件:原 生植被为热带季雨林和雨林,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少雨,具有明显的干湿季。特点 : 富铝化作用高度发 展,铁、铝氧化物有明显的聚集。土层深厚,质地粘重,土层下部有铁结核、铁盘或网纹。有机质含 量低,因为强烈的淋溶作用

42、,土壤呈酸性至强酸性。 红壤: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中亚热带的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形成条件 : 形成于中亚热带气候条件, 气候温暖湿润,原生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特点 : 主要是富铝化过程和生物富集两个过程长期作用 的结果。 黄壤:地理分布 : 主要分布在中亚热带地区的云贵高原东部,多云雾、日照少、干湿季不明显的山地与 高原。形成条件 : 黄壤区的水湿条件较好,雾日比红壤地区多一半以上,日照比红壤地区少 3040%, 干湿季不明显,相对湿度很大。氧化铁产生强烈的水化作用, 使土壤呈黄色。 黄棕壤 : 是黄壤、红壤向棕壤的过渡类型。地理分布 : 秦岭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低山丘陵。 形成条件 :

43、天然植被为北亚热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棕壤:又称棕色森林土 ; 地理分布 : 辽东、山东及冀东低山丘陵地带。 特点:是在温带落叶阔叶林下形成, 土壤呈中性至弱酸性,土层深厚,自然肥力高。 褐土:地理分布 :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的华北地区。特点 : 呈弱碱性至碱性,自然肥力高,适宜于北方的 农林果木生长。 暗棕壤:地理分布:小兴安岭和东北东部山地。 棕色针叶林土 ( 灰化土 ) :地理分布 : 大兴安岭中北部的寒温带山地,植被为落叶针叶林。 森林土壤的特点:气候湿润,土壤所受淋溶作用强,土壤中盐基物质较少;腐殖质集中在土壤表层; 从北到南土壤趋向于酸性。 67、 中国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的类型和

44、分布规律 (1)森林土壤一纬度地带性:砖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褐土、棕壤、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 ( 2) 草原土壤一经度地带性: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棕漠土和灰棕漠土 68、 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1)概念: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称。 范围 : 平流层下层、对流层、水圈、岩石圈上层 ,地面以上最大高度 23Km,地面以下最深 12Km。 69、 生物多样性概念和层次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 : 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70、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

45、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具有能量转换、 物质循环和代谢功能的生态学单位。 生态系统组成分生物组分(太阳辐射、有机物质、无机物质、土壤)和非生物组分 ( 生产者、消费者、 分解者 ) 71、 生态系统的结构 食物链 生物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食性关系,相互结成一个整体。 营养级 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的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分 别称作为一个营养级。在食物网中从生产者植物起到顶部肉食动物止,在各食物链上凡属同一级环节 上的所有生物种就是一个营养级。自然界中的每个生物种群都处在一定的营养级上,但也有一些种群 可以处于几个营养级。 食物网 各个食物链彼此交织、错综联结形成复杂的能量与物质流通的网络。 72、 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包括哪几部分 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包括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两个主要过程: (1) 绿色植物的初级生产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生产首先开始于绿色植物,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生产 有机物质并固定太阳能,为系统的其他成分和生产者本身所利用,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所以植 物性物质的生产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生产。 (2) 消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