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应用解剖课件.ppt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578893 上传时间:2022-02-09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5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颅底应用解剖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颅底应用解剖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颅底应用解剖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颅底应用解剖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颅底应用解剖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颅底应用解剖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颅底应用解剖课件.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颅底应用解剖,1,颅底病变由于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既可向颅内发展,也可向颅外扩延,涉及多学科领域,故长期以来颅底被认为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虽然早在本世纪初即有人试图切除颅底肿瘤,但真正意义上的颅底外科是随着影像学、显微外科技术和介入放射等方面的进步,在近20-30年,特别是过去10多年内才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成为耳鼻咽喉科和神经外科发展最迅速的新兴领域。,颅底应用解剖,颅底应用解剖,2,颅底应用解剖,颅底由额骨、筛骨、蝶骨、岩骨和枕骨组成。 其结构复杂,诸多的骨性孔道或裂隙作为颅内外血管和神经进出的通路。,颅底应用解剖,3,颅底应用解剖,颅底有内外两个面. 内面借蝶骨小翼后缘和颞骨岩部上缘

2、分为前、中、后三个颅窝。 外面借两侧翼内板与枕大孔外缘连线将其分为中线区和侧颅底区。,颅底应用解剖,4,颅前窝,由额骨眶板、筛骨水平板、蝶骨小翼和蝶骨体前部构成,约占颅底前后径的1/3。其前界为额骨鳞部,与额窦一板相隔。后界由蝶骨小翼后缘、前床突、视神经管口及交叉沟构成。两侧为额骨眶部。颅前窝正中凹陷部分为嗅窝。中线骨嵴称鸡冠,其前方盲孔在成人多已闭合。两侧为筛板形成筛窝底部,筛板上有数十个筛孔,嗅丝由此入颅至嗅球。 颅前窝位置最高,容纳大脑额叶、嗅神经、嗅球和嗅囊,视交叉、垂体及颞叶前端与其相邻。前颅底周围结构解剖:,颅底应用解剖,5,颅中窝 (一),颅中窝较颅前窝深,容纳大脑半球之颞叶。由

3、蝶骨体的上面和侧面、蝶骨大翼脑面、颞骨岩部前面及颞骨鳞部构成。前界为蝶骨小翼后缘及视神经沟前缘,后界为颞骨岩部上缘的岩上窦沟,底部由蝶骨大翼、颞骨岩部及颞鳞下部共同组成。颅中窝的中部为蝶骨体及鞍部,容纳垂体,与下方的蝶窦仅以一薄层骨板相隔。鞍前有横行的视神经交叉沟,由此向外达视神经孔。,中颅底周围解剖结构,颅底应用解剖,6,颅中窝 (二),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呈前后走向的不规则形,长约2厘米,宽约1厘米;前方达眶上裂的内下端,后方循蝶骨体旁延伸至岩尖部;两侧海绵窦相互连通;窦外侧有动眼、滑车、三叉和外展神经,颈内动脉在前床突内侧进入窦内。 眶上裂位于蝶骨大翼与小翼之间,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

4、神经第一支和外展神经和眼动脉由此入眶。海绵窦内血管、神经,颅底应用解剖,7,颅中窝 (三),位于蝶骨大翼根部的骨性孔道由前向后依次为园孔(V2上颌神经)、卵园孔(V3下颌神经)和棘孔(硬脑膜中动脉)。破裂孔位于卵园孔内后方约1厘米,为岩尖与蝶骨体交接处,内有颈内动脉穿行入颅。 岩部的前面有三叉神经半月节压迹,弓状隆起位于压迹的前外侧,系上半规管所在部位。该隆起是颅中窝入路内听道手术的重要标志。隆起的前下方为岩大神经裂孔、岩大神经和岩小神经沟。其中岩大神经为面神经减压或开放内听道的解剖标志。弓状隆起的外侧即为鼓室盖。,颅底应用解剖,8,颞骨应用解剖学 (三),颞骨骨性结构:乳突及其周围结构:颞骨

5、骨性结构与肌肉关系:,常用手术入路解剖学:经迷路入路:经中颅底入路:岩骨乙状窦前入路:,颅底应用解剖,9,颅后窝(一),颅后窝位置最低,底由蝶骨、颞骨及枕骨构成。前界为斜坡,由鞍背、蝶骨体和枕骨基底组成,前外侧为颞骨岩部上缘,后外侧由横窦沟围成,中央为枕骨大孔,孔的前外侧为舌下神经管内口,舌下神经和咽升动脉脑膜支由此通过。两侧颅后窝主要容纳小脑。枕骨周围结构,颅底应用解剖,10,颅后窝(二),颞骨岩部的后面有内耳道口,面神经、位听神经和迷路动、静脉由此出入内耳道。弓形下窝位于内耳道口外上与岩上沟之间,有弓下动脉走行。内耳道口的外下方有内淋巴囊裂,为前庭导水管外口,内淋巴囊位于此裂隙与硬脑膜之间

6、。裂口外侧与乙状窦之间的区域为迷路后入路的手术通道。内耳道口下方与岩枕裂后端有颈静脉窝。岩骨后部结构:,颅底应用解剖,11,颅后窝(三),颅后窝另一重要区域为小脑桥脑角,其内侧界为桥脑外面,前外侧为岩骨后面,后外侧界为小脑前面,为三角形的蛛网膜下腔间隙,三叉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由脑干发出后经此间隙出颅。桥小脑角解剖,颅底应用解剖,12,颅底外面观(一),Jones (1987) 将颅底外侧面与内侧面前、中、后窝相对应的部位称为前、中、后颅底。,颅底应用解剖,13,颅底外面观(二),Kumar (1986) 则在翼内板与枕大孔外缘作一假想连线,将对应与颅中、后窝的颅

7、底外侧面分为中线区和两个侧区。 中线区主要结构有岩尖、蝶骨体、斜坡、枕骨髁状突和舌下神经孔。侧区主要由蝶骨大翼和颞骨构成。,颅底应用解剖,14,颅底外面观(三),临床所称侧颅底区的范围是: 沿眶下裂和岩枕裂各作一延长线;两线向内交于鼻咽顶,形成一近似90度的直角。两线向外分别指向颧骨后方和乳突后缘。,颅底应用解剖,15,颅底外面观(四),Huijzer (1984) 按所含结构将侧颅底分为6个亚区及颞下窝和翼腭窝。1 鼻咽区 外侧为咽隐窝,前至翼内板,后抵枕骨大孔前缘。2 咽鼓管区 位于咽部外侧,前方为翼突茎基底部的舟状窝。咽鼓管软骨段及腭帆张肌、腭帆提肌附着于此。3 神经血管区 居咽鼓管区后

8、方,内含颈内动脉管外口、颈静脉孔、茎乳孔及舌下神经孔。穿行此区的神经血管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及舌下神经。4 听区 即颞骨鼓部。前界为岩鼓裂,后界为茎突。有鼓索神经和鼓前动脉通过。5 关节区 以颞颌关节囊为界,囊内为下颌关节突。6 颞下区 在咽鼓管区和关节区之间。前界为眶下裂,内为茎突,外至颞下嵴。区内有卵园孔和棘孔。下方与颞下窝和咽旁间隙毗邻。,颅底应用解剖,16,颞 下 窝,指颅中窝与颞骨岩部平面以下,上颌骨体与颧骨后方的区域。其内界为翼外板,外壁为颧弓和下颌骨升支,内上为眶下裂。窝内含咀嚼肌群、颌内动脉、翼静脉丛、下颌神经等。颞下窝经翼突上颌裂与翼腭窝相

9、通,经眶下裂与眶内相通,经园孔和眶上裂与颅中窝相通。颞下窝为侧颅底外科的重要区域,是处理颈静脉孔、岩尖、鞍旁及斜坡等部位病变的重要进路。耳前颞下窝入路:耳后颞下窝入路:,颅底应用解剖,17,翼腭窝,指上颌骨体后方与翼突之间的骨性裂隙,居颞下窝内上。Rober t ( 1991) 将其列入颞下窝。翼腭窝顶为蝶骨体下方,前界为上颌骨,后界为翼突及蝶骨大翼的前面,内侧为腭骨垂直部。窝的前后径上宽下窄,中部宽约6毫米,向下渐窄并移行于颞下窝。,颅底应用解剖,18,翼腭窝,翼腭窝内含蝶腭神经节、上颌神经及颌内动脉。翼腭窝前上经眶下裂与眶相通,后方经园孔与颅内相通,内上经蝶腭孔于鼻咽相通,下方经翼腭管、腭大孔、腭小孔与鼻腔相通,外侧经翼颌裂进入颞下窝。翼腭窝及其周围组织结构,颅底应用解剖,19,颅底分区的意义在于了解肿瘤或其他病变的侵犯范围,便于在影像学检查中准确定位,增加手术和其他治疗的针对性和安全性,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