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806060118.wps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1458532 上传时间:2018-12-19 格式:WPS 页数:5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806060118.wps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806060118.wps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806060118.wps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806060118.w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806060118.wps(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滁州分校 2017-2018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卷 高一语文 注意事 项: 1你现在拿到的这份试卷是满分 150分,作答时间为 150分钟 2答题前请在答题卷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 I 卷(选择题 7070分) 一、现代文阅读 (3535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代文艺审美中的 粉丝 与 知音 周兴杰 “”“ 知音 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 知 ”音 。后来,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 方面:一是接受

2、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 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 尊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 说一部文学史或艺术史,是作为“知音”的批评家为他们心仪的文学家、艺术家树碑立传的历 “”史,并不为过。因此, 知音 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 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 。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 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

3、亚的粉”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 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 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 ,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 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 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20 世纪 80年代,有 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芜存菁,终使各式“全庸”尽数 淘汰。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 - 1 - 丝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

4、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 “”这种 专攻一点、不计其余 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 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粉丝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欣赏的 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 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 T 恤、玩偶等等。如此,粉丝将文化工业提 供的资源 “”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与此不同, 知音 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炼出深藏 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5、。 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 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 乐粉丝们的翻录、翻唱和 MTV翻拍等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知 ”音 呢,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 “”“”由此可见, 知音 和 粉丝 不能相互替代。 (选自 2017 年 3 月 6 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节) 1.“”“”下列对于 知音 和 粉丝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音”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努力挖掘文本

6、内涵,提炼出 创作主旨。 B.“粉丝”对特定文本具有敏锐的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的辨别方式具有主观 随意 C.“知音”都是高雅文艺的欣赏者,他们的文本辨识力也很敏锐,知音式文艺批评的旨趣更理 性、客观。 D.“粉丝”具有强大的生产力,他们能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的新文本有的能与原作 相媲美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知音”故事,叙述详细生动,意在引发读者兴趣,增加文 章浓厚的文学色彩。 B.文章第段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的来历、内涵和大众的评价,令读者在开篇便 对两个概念有了整体上的了解。 C.“为使读者对 知音

7、”和“粉丝”有更清晰的认识,文章第段分别从二者的文本辨识力、 - 2 - 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详细阐述。 D.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中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形象贴切的比喻, 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知音”与创作者在生活中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接受者希望能成为“知音”,创作者希望 “”能有 知音 。 B.粉丝欣赏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与欣赏原作本身相比,他们更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 C.金庸的“粉丝”有敏锐的辨识力,所以他们能去芜存菁,使那些用“金庸”之名仿作的小说 全部被淘汰。 D.知音能够创作分析精辟的批评

8、文本,却很难创作其他类型的新文本,可见他们的生产力还没 有释放出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因整容而毁容的故乡 王开岭 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指认和珍藏一个故乡,且故乡的信息又是各自独立、不可 混淆的,那么,面对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城市,我们还有使用“故乡”一词的勇气和依据吗? 我们还有抒情的心灵基础吗? 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 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 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魂牵梦萦、藏有童年的地方?如果眼前的事物与记忆 完全不符

9、,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没有一样东西提醒自己曾经与之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 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语消费的地址而已。 地址或许和地点重合,比如“前门大街”,但它本身不等同于地点,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 路线。而地点则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 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的内容。比如你说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迅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 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 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地点则用来生活。 其实,故乡的全部定义,都将落实在 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简而言之,故乡的文化任务, 即演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逻辑

10、,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 - 3 - 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若抛开此任务,故乡将虚脱成一个空间。 当一位长辈说自己是北京人时,他脑海中浮现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 喝、六必居酱菜、王致和臭豆腐等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 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是北京人时,他指的多半是户籍,联想到的也不 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空间的本能是变幻和扩张,它有喜新厌旧的倾向;地点的秉性是沉静和忠诚,无形中它支持保 守与稳定。二者的遭遇折射在城市的变迁中,即城区以大为能,建筑以新为尚。而熟悉的地点 和传统街区,正遭受垃圾一般

11、的命运。其实,任何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的事物,都是可怕的, 都有失去本位的危险,都是对地点的伤害。像今天的北京、上海、广州,一个人再把它唤作故 乡,恐怕已有启齿之羞。 一方面,大城市的欲望无边无际,使得任何人都只能消费其极小的部分,没人再能从整体上把 握和参与它,没人再能如数家珍地描述和盘点它,没人再能成为其名副其实的“老人”和“地 主”。 另一方面,由于它极不稳定,容颜 时时被更新,结构任意被涂改,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 供人体味,一切皆是暂时、偶然的,沉淀不下故事。于是你记不住它,产生不了信赖和深厚的 感情。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对你的成长记忆负责,不再有记录你身世的功能。 吹灯

12、拔蜡式的扫荡、删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 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改弦更张。 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 不只是城市,中国的乡村也在沦陷,且以更惊人的速度,因为它更弱,更没有重心和屏障,更 缺乏自持力和防护力。我甚至怀疑:中国还有真正的乡村和乡村精神吗?央视“”魅力小镇 的 “”评选,不过是一台走秀,是在给 遗墟 颁奖。那些古村名镇只是没来得及脱下旗袍、马褂, 里头早已是现代内衣或空空荡荡。在它们那里,我似乎没觉出小镇该有的灵魂、脚步和炊烟 那种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美学和心灵秩序 天下小镇,都在演出,都在伪装。真正的乡村精神那种骨子里的安详和宁静,是装不出来 的。 没有故乡,没有

13、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 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再称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头也不回地急行,而身后的脚印、村庄、 影子,早已消散无踪。 - 4 -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在作者看来,故乡所包蕴和传递的信息应是各自独立、不可混淆的,故乡负载着生活的记 忆,为人们提供了抒情的基础。 B. 作者阐释地址和地点的区别,旨在强调故乡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域空间,而是一个负载着生 活体系和价值观的鲜活生活空间。 C. 故乡是永恒

14、的精神家园,是每一个人始终无法忘却的所在。尽管时空转换,人世沧桑,任 何时候人们的故乡情结都不会消失。 D. 城镇化进程的大幅发展,拆旧建新,千篇一律,让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丧失了相对牢固和永 “”久的元素, 故乡 渐行渐远。 E. 文章在写法上融情于议,作者愤怒地斥责了当前形同神似且缺乏稳定性的城市建设和乡村 建设的罪恶,抒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挚爱之情。 5.“”在作者看来, 故乡 应该具备哪些特质?请简要说明。 6.“”作者为什么认为故乡 因整容而毁容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7.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5、 曲波和他的林海雪原 邓晓文 2014年 12月 24日,徐克版智取威虎山上映,周观影人次达到 1800 万,总票房 6.88 亿 元。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对战争年代的好奇和对英雄的崇拜之情,仍然不减。 智取威虎山取材于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曲波,1923年出生于山东黄县,15岁时就参 加了八路军,1945年,年仅 22 岁的他随胶东军区海军支队从山东龙口登船进入东北,任牡丹 江军区二团副政委,带领一支小分队进入深山老林,参加了惊险的剿匪战斗。这段生活成为他 创作林海雪原的素材。 辽沈战役中,曲波身负重伤,左腿留下了残疾,只能离开心爱的部队。解放后的幸福生活使他 时时怀念起杨子荣等众多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他决心用文字将战友们的事迹展现出来。1955 年春节过后,曲波便开始了林海雪原的创作。 然而,创作的过程是艰难的,只上过五年私塾的他,不懂文艺理论,只能想到啥写啥。当写完 -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