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真知.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598022 上传时间:2022-02-0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74.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于细微处见真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于细微处见真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于细微处见真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于细微处见真知.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于细微处见真知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往往需要以文本阐释为基础,充分理解其选择的文本是为研究的重要基础。具体到中国历史文献,字词的细微之别即能反映出思想观念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借助传统“小学”的方法,对古代思想史的文本进行较为细致的文字甄别、文意辨析。在这一方面,经义述闻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子。经义述闻虽以小学为主,但其中对很多字词的辨析涉及较大的思想观念问题。在此试举两例说明。左传僖公五年谓“神必据我”。晋国将伐虢,虞君打算借道晋国,宫之奇担心此举招致晋国侵伐,于是以“唇亡齿寒”之理劝阻虞君。虞君回以吾享祀丰,神必据我”,表示虞国受到神的庇佑,不会亡国。此处之“据”,在王引之之前,多从杜注释为安。王

2、引之经义述闻将此处之“据”与诗?柏舟中之“兄弟不可以据”、周语“民无据依”、晋语“民各有心,无所据依”相联系,指出当释为“依”。此说几成定论,后来,刘文洪、杨伯峻等学者均采用此说。从训诂学上讲,无论是将据释为安还是依,皆不为错。王引之的说法之所以更胜一筹,关键在于王引之充分考虑了“依”与“据”的密切关系,和文本中上下文关系。据说文:“据,杖持也J段注:“谓倚杖而持之也。杖人所据,则凡所据者皆日杖。“又,“依,倚也。”由此可见,据、依相通有扎实的训诂学根据。另外,释“据”为“依”,使得“神必据我”与下文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有了相呼应的效果,文意更加顺畅。值得注意的是,释“据”为“依”,不

3、仅显示出王引之在文字训诂学方面的造诣,也侧面显示了他对古代思想的理解深度。从“依”在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来看,“依”隐含一种从属关系。如前所引周语“民无据依”、晋语“民各有心,无所据依”中之“依”即“依从”之义。另外,文献中还有“依”与“辅”相对应出现的例子:“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可见,“依”字所强调之从属关系。而“安”字则无如此明显之从属意味:说文“安,也”,有安定之意。若以“安释“据,则“神必据我”即“神必安定我”;以“依”释“据”,则“神必据我”即“神必依从我定因此,若将“神必据我”一词中之“据”释为“安”,则“神”的力量大于“我”的力量:释为“依”,则有

4、“神”依从于“我”的意味。故,“据”释为“安”还是“依”,本质上是对春秋时人思想中神人关系的理解问题。而从时代上看,春秋时期,神人关系已经呈现出人之力大于神之力的现象。如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所载史的言论:“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又如左传僖公十九年所载司马子鱼之言论:“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因此,王引之将“神必据我”释为“神必依我”,虽然对春秋时期思想观念的变化未着一词,但其“人的地位高于神的地位”的思想认识已经呼之欲出。另外,王引之对“天又除之”的分析,也揭示了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天又除之”出自左传爽公二十九年。港预言子产

5、将执政,以“天又除之,夺伯有魄,子西即世,将焉辟之”,告与然明。在王引之之前,学者多以本字解“除”字,因而对“天又除之,夺伯有魄”一句,或以“丧其精神,为子产除之”释之,或以“为子产清除道路”释之。王引之则一反前人成说,以“开”“启”来解释“除”字。证诸文献,诗经毛传有以“开”释“除”之例,且“巢陨诸樊,阍戕戴吴,天似启之”11与此处文例类似,此说应该是正确的。但王引之释“除”为“启”的意义并不止此。将“天又除之”释为“天又启之”,实际上将子产执政与天命联系了起来。众所周知,西周时期,天命通常与周天子存在直接联系。而降至春秋时期,天命一再下移,不仅诸侯开始自称祖先受天命,12一些诸侯国贵族也开

6、始宣称祖先“廊受大命13此处言“天启”子产,正是春秋中晚期天命下移的反映。因此,王引之对此处的说解,揭示了春秋中晚期天命下移的问题。从以上对神必据我”“天又除之”的考证可以看出,王引之虽只辨正了一个字,事实上却将思想史上一关键问题揭示出来。他的解释,无论从文本方而,还是从思想背景方面考虑,都是正确的。王引之这种做法,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启示一一从字句的细微处着手,进而辨析上下文意,即可阐明一个较大的思想史问题。经义述闻虽然是一部以小学为主的著作,但其涉及思想史的内容亦很多。经义述闻的研究方式,可以启发我们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进行思想史的研究。在当前各种思想史话语体系日趋圆融的情况下,这种方式有助于打破时代思潮和话语体系的局限,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本的深刻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