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科诊疗常规.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623210 上传时间:2022-02-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病科诊疗常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脑病科诊疗常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脑病科诊疗常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脑病科诊疗常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病科诊疗常规.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风一、定义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脑血管意外。二、临床分类 根据临床发病情况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在急性期根据有无意识障碍分为中经络、中脏腑,无意识障碍为中经络,有意识障碍中脏腑;中 脏腑按虚实又分为闭证、脱证。三、诊断标准1、中医标准:参照 1996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 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西医标准:参照 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标准。四、中医治疗方案1、辨证论治(一)中经络 风痰阻络证症状: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謇,

2、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 眩,舌苔腻,脉弦滑。治法:化痰祛风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或院内制剂清脑通脉胶囊。 加减:痰湿重加瓜蒌、白芥子;痰热重者加黄连、竹茹;言语謇涩加石菖蒲、郁金、远志。中药制剂:鲜竹沥水1020ml 口服,每日三次。 阴虚阳亢证症状: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謇,眩晕耳鸣,心烦失眠,手足拘急 或蠕动,舌红,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方药:天麻钩藤饮合地黄饮子。加减:若头痛目胀,阳热重者加夏枯草、菊花;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 肾阴虚甚者加女贞子、枸杞子;面红目赤,口苦烦躁加龙胆草、夏枯草、栀 子。 痰瘀阻络证症状:舌强语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口粘腻

3、不渴,头部刺痛,或昏闷 不行目眩,舌暗或有斑点或舌下脉络迂曲,苔白厚腻,脉弦滑或沉滑。治法:化痰祛瘀通络方药:化痰祛瘀汤加减(半夏、陈皮、茯苓、白术、全瓜蒌、水蛭、地 龙、白芥子、丹参、红花、郁金、甘草)。加减:若头部刺痛加川芎、赤芍;胸脘痞满加厚朴、枳实;如上肢偏废者 加桂枝以通络。 气虚血瘀证症状:半身不遂,肢体麻木或痿软,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语言謇涩,头 晕,头痛,舌淡嫩,脉细弱或细涩。治法:益气活血化瘀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或院内制剂通脉舒络液。加减:气虚明显者,加人参或党参健脾益气;如肢体麻木者加陈皮、半 夏、茯苓、胆南星以理气燥湿而祛风痰。(二)中脏腑 痰热闭窍证症状:卒然剧烈头痛,

4、眩晕,呕吐,肢体瘫痪,震颤或抽搐,烦躁不安, 面赤身热,舌红,舌体震颤,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或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两手握拳,牙关紧闭,面赤气粗,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治法:清热涤痰,熄风开窍方药:前者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后者用蒌星承气汤加减或院内制剂黄竹清 脑口服液。加减:痰热较重者,加胆南星、竹茹、川贝母以清热化痰;若大便秘结者用大黄、鲜竹沥保留灌肠。(大黄 30g煎汤50ml加入鲜竹沥200ml)。中成药制剂:前者用醒脑静 2040ml加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 注射液20ml;后者用清开灵4060ml加入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每日一次;至宝丹或安宫

5、牛黄丸口服或 鼻饲。 痰浊蒙窍证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面白唇 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治法:豁痰熄风,辛温开窍。方药:急用苏合香丸温开水灌服,(或用鼻饲法)以温开透窍,并用涤痰 汤煎服。 颅脑水瘀证症状:以神明失主、九窍失司、言语错乱为主要临床表现,舌质暗,舌下 脉络迂曲,或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弦滑。方药:院内制剂脑窍通口服液(桃仁、红花、川芎、赤芍、麝香、丹参、 白茅根等)。加减:若痰涎壅盛者,加胆南星、茯苓、竹茹、石菖蒲以化痰醒神开窍; 若水湿明显者,加白茅根、泽泻、桂枝、益母草通利水道。 阳气欲脱证症状:中风之后,突然出现面

6、色苍白,四肢厥冷,头面及胸汗出如珠,气 微息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大无根。治法:温阳固脱。方药:参附汤加减。加减:若汗出不止者,加山茱萸、黄芪、煅龙牡以敛汗固脱;兼有瘀象 者,加三七、丹参等以活血化瘀。中药制剂:生脉注射液1020ml加入50%葡萄糖40ml静推或生脉注射 液20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参附注 射液2010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250500ml稀释后静脉 点滴,或5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20ml稀释后静脉推 注。2、针灸治疗(1)中经络 中风 9针取穴:百会、印堂;曲池、外关、合谷;足

7、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辨证配穴:风痰阻络加风池、中脘、丰隆;阴虚阳亢加复溜、肾俞;痰瘀 阻络加大椎、委中、阳陵泉;气虚血瘀加血海、脾俞。口眼歪斜加太阳、翳 风、地仓、颊车;言语不利、饮水呛咳加舌三针、点刺金津玉液。操作:毫针刺法,曲池、外关、合谷、太冲用捻转泻法,足三里、太溪用 捻转补法,舌三针快速捻转不留针,金津、玉液点刺不留针,余穴用平补平泻。也可用电针治疗,软瘫用疏密波,硬瘫电针用连续波,每次30 分钟,每日一次。 眼针治疗适应症: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恢复期或偏瘫侧肌力在 2 级以上者。取穴:下焦区、上焦区。头昏、眩晕及高血压病可配肝胆区,糖尿病配中 焦区和脾胃区,语言不利加心区,口眼

8、歪斜加肺大肠区。操作:患侧为主,可左右交替取穴,每次针刺不超过 5 个穴位,用 0.5寸细 毫针,行眶内横刺法,轻刮针柄得气后,留针 15min,每日一次。 头针治疗取穴:顶旁一线、顶旁二线和颞三针。操作:毫针平刺入头皮下,快速捻转 2-3 分钟,留针 30 分钟,每日一次。 放血拔罐取穴:大椎、尺泽、委中、足三里。操作:主要针对半身不遂肢体功能障碍,取患侧为主,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后加拔火罐 10分钟;健侧与患侧肢体同时进行或交替进行,每周 1-2次。( 2)中脏腑 闭证:用泻法强刺激,取水沟、内关、足三里、涌泉、太冲等穴。牙关 紧闭者加下关、合谷、颊车;舌强语謇加舌三针、点刺金津玉液。 脱证:

9、艾灸神阙(隔盐灸)、气海、关元,可回阳救逆。卒中后郁证一、定义卒中后郁证是指卒中之后由于正气亏虚,痰瘀内阻,肝郁气滞,以心情抑 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哭易怒、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二、诊断标准1、有脑卒中病史,并经CT证实,排除其它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及明显并发 症。2 、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或易哭易怒或咽中如有炙脔为 主症。3、本病的发生与卒中关系密切,并与其成因果关系。4、临床常使用 HAMD 抑郁量表、焦虑量表评判。三、中医治疗方案1 、辨证论治 痰瘀阻络,肝郁气滞 症状: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舌强言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挛,头晕目眩,

10、精神抑郁,胸胁作胀善太息,舌质暗淡,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活血,疏肝解郁 方药:醒脑解郁汤加减(菖蒲、郁金、柴胡、薄荷、白术、地龙、川芎、 丹参、合欢皮等)。加减:气郁化火伤阴者,加生地、赤白芍、枸杞子以滋阴降火。 肝阳上亢,郁火内蕴 症状:半身不遂,舌强言謇或不语,口角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少寐、口苦咽干、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或黄燥、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清肝解郁 方药:天麻钩藤汤合丹桅逍遥散加减。 加减:头痛甚者,加菊花、夏枯草、泽兰;心烦少寐者,加栀子、珍珠母以清心除烦、镇心安神。 气虚血瘀,心脾双损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淡白

11、,气 短乏力,心悸自汗,手足肿胀,情感衰退,不寐健忘,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 腻,脉细涩或细弦。治法:补益心脾,益气活血方药:补阳还五汤合归脾汤加减。加减:若神疲乏力,汗出气短者,加黄芪、党参;心悸,手足肿胀者,加 桂枝、炙甘草以温经通阳。2.针灸疗法解郁 9 针:定神针、合谷、太冲、丰隆、足三里、内庭、侠溪。辨证配穴:痰瘀阻络,肝郁气滞加百会、行间、气海;肝阳上亢,郁火风 蕴加大椎、风池、曲池;气虚血瘀,心脾双损加血海、三阴交、脾俞。操作:毫针刺法,定神针、足三里用捻转温补法,余穴用捻转泻法,每日 一次。可配合心理疏导和电针连续波治疗。头痛一、定义头痛即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

12、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 人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在多种 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常见于西医的血管性头痛、偏头痛、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高血压头 痛等二、诊断标准中医标准:本病种参照中医诊疗规范进行诊断。西医标准:参考国际头痛协会( IHS)2004 年修定的头痛疾患的国际分 类中的头痛诊断标准。三、中医治疗方案1、辨证论治 肝阳上亢证 症状: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胁痛,夜眠不宁,口苦,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外治中药离子导入方:柴胡、川芎、菊花、冰片等煎汤离子导入。 气血亏虚证 症状:头痛而

13、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遇劳则重,自汗,气短, 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益气养血止痛 方药:加味四物汤加减。 痰瘀阻窍证 症状:头痛经久不愈,其痛如刺,固定不移,头痛昏蒙或头部有外伤史者,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滑或细涩。 治法:化痰祛瘀。方药:二陈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瓜蒌、葛根、白 芍、柴胡、郁金、蒿本、川牛膝等组成) 气郁血虚证症状:多见于女性,头痛间作,窜走不定,常因劳累、情志刺激而作,也 可见于行经之后。或见头昏目眩,乏力,胁胀,心烦多梦,舌淡红或红,苔薄 白,脉弦细或沉细。治法:理气止痛、养血祛风方药:芎葛汤加减(川芎、葛

14、根、白芍、当归、丹参、柴胡、郁金、白芥 子、蒿本、川牛膝等组成)。 肝经风热证症状:头痛而昏,发热或恶风,口渴不欲饮,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滑。治法:清肝祛风,通络止痛方药:院内制剂头痛宁胶囊(散偏汤加减:柴胡、白芍、香附、藁本、白 芥子、地龙、蔓荆子、川芎、白芷、细辛等)。中药制剂:川芎嗪静脉点滴。2针灸治疗头痛 7 针:百会、印堂、头维、外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辨证配穴:肝阳上亢加太阳、太溪;气血亏虚加四神聪、脾俞、血海;痰 瘀阻窍加丰隆、三阴交;气郁血虚加侠溪、血海;风痰闭窍加风池、丰隆。操作:毫针刺法,足三里、三阴交用捻转补法,外关、合谷、太冲用捻转 泻法,余穴用平补平泻,每日一次。

15、眩晕一、定义眩晕: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 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 “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 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常见于西医椎 -基底动脉供血、急慢性脑血管病、高血压病、脑外伤综合症等。二、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该标 准于 1995年 1月 1日起在全国正式执行。三、中医治疗方案1、辨证论治 风阳上扰证症状:突发眩晕,视物旋转,头痛且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 眠多梦,腰膝酸软,或颜面潮红,舌红苔黄,脉弦细数。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16、加减: 若肝火亢盛,眩晕、头痛较甚,耳鸣、耳聋暴作,目赤,口苦, 舌红苔黄燥,脉弦数,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若眩晕剧烈,呕恶,有阳动 化风之势,加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羚羊角等镇肝熄风。 痰浊上蒙证症状: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纳呆,腹胀,苔白 腻,脉弦滑。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或院内制剂眩晕宁胶囊。加减:耳鸣、重听者,加葱白、郁金、石菖蒲等通阳开窍;痰浊郁而化热,痰火上犯清窍,眩晕,苔黄腻,脉弦滑,用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 痰 阻血瘀者见眩晕日久,面唇色暗,舌黯或有瘀点、瘀斑加桃仁、红花、川芎、 丹参。外治中药离子导入方:半夏、白术、天麻、川芎等煎汤

17、离子导入。 气血亏虚证症状: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神疲少寐,舌淡苔薄 白,脉细弱。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方药:归脾汤加减。加减:血虚较甚,面白无华,加熟地、阿胶(烊化)等;若中气不足,清 阳不升,表现眩晕兼见气短乏力,纳差神疲,便溏下坠,脉象无力者,可用加 柴胡、升麻、砂仁。 肝肾阴虚症状: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 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治法:滋养肝肾,养阴填精。方药:左归丸加减。加减:若阴虚生内热,表现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者,可加炙鳖甲、 知母、黄柏、丹皮等滋阴清热;心肾不交,失眠、多梦、健忘者,加阿胶、鸡 子黄

18、、酸枣仁、柏子仁等交通心肾,养心安神。2针灸治疗(1)定眩 6 针:百会、印堂、风池、内关、三阴交、太冲。辨证配穴:风阳上扰加行间、侠溪、太溪;痰浊上蒙加丰隆、阴陵泉;气 血亏虚加足三里、气海、脾俞;肝肾阴虚加肝俞、肾俞;瘀血阻窍加大椎、血 海。操作:百会、印堂、风池、内关用捻转补法,三阴交、太冲用捻转泻法, 留针 30 分钟,每日一次。( 2)眼针:双上焦区、肝胆区、肾区。操作:用0.5寸细毫针,行眶内横刺法,轻刮针柄得气后,留针15min,每日一次。颤证一、定义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

19、肢节 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本病又称 “振掉”、“颤振 ”、“震颤”。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征。二、诊断标准1、中医标准:参照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医学会制定的中医老年颤证诊 断和疗效评定标准( 1992 年重庆)。2、西医标准:参照贾建平主编的 2008年 6月第 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的神经病学。三、中医治疗方案1、辨证论治 肾虚毒损证症状:震颤,兼见头晕目眩,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呆 傻健忘,筋脉拘急,动作笨拙。舌体偏痩,舌质暗红少苔,脉细弦或沉细弦。治法:补肾活血,化痰解毒。方药:院内制剂止颤冲剂(熟地、鸡血藤、伸筋草、土茯苓、厚朴、白 芍、僵蚕、广地龙、

20、阿胶、生甘草)。 气血两虚证症状:震颤日久,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头晕眼花。舌淡胖有齿痕或暗 淡,脉细弱。治法:益气养血,熄风活络。方药:八珍汤加减(党参10g,白术、茯苓、当归各12g,熟地18g,川芎6g,白芍15g,天麻10g,丹参20g,石决明30g, 大枣 5 枚)。 痰热动风证症状:颤震或轻或重,尚可自制,常兼胸脘痞闷,痰稠色黄,头晕口干。 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治法:清热化痰,平肝熄风。方药:导痰汤加减(法半夏12g,橘红6g,胆南星、茯苓、枳实、竹茹、 栀子、黄芩各12g,天麻、钩藤、石决明各30g,甘草6g)。外治中药离子导入方:鲜竹沥、半夏、丹参、当归、鸡血藤煎汤离子导 入。

21、血瘀动风证症状:肌肉强直,肢体颤震,动作减少,屈伸不利,时有头部刺痛,舌暗 红,苔薄,脉细涩。治法:祛瘀通络。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半夏 I0g,胆星I0g,菖蒲I0g,瓜蒌lOg,生姜3片,红枣4枚)。2针灸疗法: 止颤 8 针 取穴:印堂、太阳;外关、合谷、中渚;足三里、太冲、侠溪。辨证配穴:肾虚毒损加百会、四神聪、太溪;气血两虚加脾俞、血海;痰 热动风加大椎、曲池、丰隆;血瘀动风加血海、三阴交。操作:毫针刺法,平补平泻。可配合电针,频率 240280次/分,连续 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通电 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一疗 程。 头针主穴:舞蹈震颤区。配穴:运动区、晕听区。操作:震颤为主者,仅取主穴,兼肌力增强者,加运动区,因服用药物产 生头晕等副作用者,配晕听区。早期,单侧肢体颤动或肌力增强者,仅取对侧 头皮针穴区。后期,双侧出现症状则取双侧穴区。以 28 号毫针,快速刺入,并推至所需深度,即予以捻针,捻针频率为 200240次/分,持续 1 分钟,得气后留针 1520分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