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310155.wps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1463593 上传时间:2018-12-19 格式:WPS 页数:5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310155.wps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310155.wps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310155.wps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310155.w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310155.wps(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20172018 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第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9 分,每小题 3 3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

2、读(本题共 3 3 小题,9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社会风气,提升国人 道德,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探究中华礼制变迁的规律,无 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 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朝的契丹族、

3、建立金朝的女真族、 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 断向前推进。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 1 -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 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 “在精神实质。孔子说: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记郊特牲 “”“称, 礼之所尊,尊其义也 。所谓 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 “”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 不学礼,无以立 。坚持 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4、。中华礼制注重道 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 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 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 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 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这是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 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 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

5、,它强调封建等级,包 含一些糟粕。然而更应该看到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孔 “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 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 时为大 这一与时 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 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 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 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 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

6、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 范之用。礼记“经解认为 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 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 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古人通过礼来 止邪于未形”“,使人们 徙善远罪”“,达到 禁乱” 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礼制能起到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作用,是因为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 都愿意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 2 - B“”中华礼制不只是讲究 进退周旋,威仪抑抑 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 实质,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C中华

7、礼制具备教化功能,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 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 D儒家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关注得不够,具有一定的历 史局限性,因而饱受历代思想家的批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二段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认同并服膺中华 礼制的例子,证明了中华礼制的高度凝聚力。 B“本文第三段以名家的言论为载体,论述中华礼制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 进退周旋,威 ”“”仪抑抑 是形式, 礼之所尊,尊其义也 是实质。 C“”本文第四段论述了中华礼制的教化功能及其对于今天构建 和谐世界

8、 的意义,是对其精 神实质的延伸与拓展。 D本文不仅论述了中华礼制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身的不足,正 反对比论证,使人们对礼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反复强调的 不学礼,无以立 ,体现了中华民族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 调知行合一的内在精神,也有助于道德人格的塑造。 B“”中华礼制演进的原则是适时 损益 ,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形成了与 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C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是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既是法律的规范,又是道德的要求; 礼制既有法制规范之用,又有教化功效。 D“

9、”古人通过礼来达到 禁乱 和教育人的目的,今天人们践行中华礼制所倡导的精神,对于 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百年震柳 - 3 - 梁 衡 1920年 12 月 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 8 时,风暴大起, 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 “”老百姓惊呼: 山走了! 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 “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 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 要的产盐之地。湖底突然

10、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 “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 滚湖”。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 条 237 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 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 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 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 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

11、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 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 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 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 将近 500 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 400 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将近 100 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能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 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 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

12、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 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 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 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 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 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将近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 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

13、。所 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 “柳比作窈窕的美人: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 - 4 - 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 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 “行。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 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

14、地下给自己铺造 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 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了 28.82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 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约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 巨大破坏,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恶劣作铺垫。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树心 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

15、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 龄、遇难的人数等,目的是增强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 山移、地裂、河断、城陷”“简洁准确概括了强震的强度,而 阳 光暖暖地抚慰”“”细雨轻轻地冲洗 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5.文章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6.“文章结尾说 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 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 ?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12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