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捣法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应用.ppt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46446 上传时间:2025-07-11 格式:PPTX 页数:25 大小:3.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刺捣法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应用.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针刺捣法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应用.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针刺捣法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应用.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针刺捣法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应用.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针刺捣法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应用.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针刺捣法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应用枕神经痛枕神经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性疼痛疾病,包括枕大神经痛、枕小神经痛、第三枕神经痛和枕下神经痛。疼痛始自枕骨下区,并向枕上、乳突、耳及顶部放射,严重疼痛时常伴有眼球后痛。疼痛常呈阵发性剧痛,多数间歇期为钝痛,咳嗽、震动、转头、精神紧张等诱因常可引起或加重疼痛。常由劳累、紧张、外伤、感染、饮酒、受寒等诱发。发作期常伴颈肌痉挛。检查时可发现颈肌紧张,枕神经有压痛点:枕大神经的压痛点位于枕大神经出口处,即乳突与第一颈椎后面中点连线的中点,枕小神经的压痛点位于胸锁乳突肌附着点的后缘。枕部皮肤常有感觉减退,无其它神经系统阳性体征。1、原、原发性枕神性枕神经痛痛多发于青壮

2、年,而且发病前有受凉、劳累、潮湿、不良姿势的睡眠等诱因。最常见的是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有的认为它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感染炎症或中毒性神经炎。如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疟疾、风湿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或酒精中毒、铅中毒等。2、继发性枕神性枕神经痛痛(1)颈椎疾病:颈椎骨质增生是最常见的原因。少数可为颈椎结核、类风湿性脊椎炎或转移癌。(2)椎管内病变:上颈段脊髓肿瘤、枕大孔区肿瘤、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脊髓空洞症等。(3)寰枕部先天畸形:颅底凹陷症、枕大孔狭窄、寰枕融合、寰枢脱位、上颈椎椎体分隔不全(融合)、小脑扁桃体下疵等。(4)损伤:枕下关节韧带损伤、寰椎前后弓骨折、寰枢椎半脱位、颈肌损伤等。枕神经

3、痛病因及分类3、枕大神、枕大神经神神经卡卡压枕大神经痛的解剖学起因:枕大神经在浅出斜方肌腱膜处受到卡压。肌肉收缩而产生的神经压迫症状,即枕大神经在穿经斜方肌、半棘肌时均存在受压的可能。枕大神经周围组织如肌肉、神经、肌腱间综合作用导致枕大神经痛的主要因素。枕部:枕部:指四对枕神经的分布区,即顶结节以下,两侧耳根后,下倾角水平向后的连线间;枕神经痛是指枕大神经、枕小神经、枕下神经和第3枕神经痛的总称。他们的感觉成分支配项上部、头后下部的皮肤。枕下三角枕下三角:位于枕下、项区上部深层,是由枕下肌围成的三角。其内上界为头后大直肌,外上界为头上斜肌,外下界为头下斜肌。三角的底为寰枕后膜和寰椎后弓,浅面借

4、致密结缔组织与夹肌和半棘肌相贴,枕大神经行于其间。三角内有枕下神经和椎动脉经过。椎动脉穿寰椎横突孔后转向内,行于寰椎后弓上面的椎动脉沟内,继穿寰枕后膜入椎管,再经枕骨大孔入颅。头部过分旋转或枕下肌痉挛可压迫椎动脉,使颅内供血不足。枕下神经为第1颈神经后支,在椎动脉与寰椎后弓间穿出,行经枕下三角,支配枕下肌。枕部的解剖枕大神枕大神经(1)枕大神经为C2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出椎管后呈弧形绕过头下斜肌下缘,向上内行走,与矢状面约呈70角,冠状面呈60角,穿行于穿行于头半棘肌和半棘肌和头长肌之肌之间。(2)枕大神经起始点约位于C2棘突上2.0cm,后正中线旁开2.5cm处。在C2棘突上方约2.2cm,后

5、正中线旁开约2.0cm处穿出肌肉,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腱性止点纤维深面,紧贴项筋膜,于筋膜水平位,斜形走向外上,开始段与后正中线约呈3040角,邻近上项线处增至5570角,走行距离约5cm,在上项线距枕外隆突约3.5cm处,浅出皮下,该处为斜方肌腱性索带与枕骨之间形成一纤维骨性孔道,直径约2mm。浅出皮下后,与枕动脉伴行,分成25支,支配枕部皮肤,皮支最远可解剖到冠状缝。(3)根据枕大神经解剖走行特点,可将枕大神经分为肌内段及筋膜内段。(4)枕大神经主要为感觉成分,少量的运动成分。感觉成分分布上项线至头顶部的皮肤。枕神经的解剖其他枕神其他枕神经枕小神枕小神经:是颈丛的分支,纯感觉,为第2、3颈

6、神经的前支,感觉成分主干分布乳突区和枕外侧区的皮肤;第第3枕神枕神经:为第3颈神经的后支,混合性,感觉成分分布枕部中线两侧的皮肤。枕下神枕下神经:是第1颈神经的分支,主要是运动成分,也有少量感觉成分。按神经的粗细和分布范围,从大到小依次是枕大神经、枕小神经、第3枕神经和枕下神经。在临床上,枕大神经痛仅次于血管性头痛和功能性头痛,同时也可累及枕小神经以及第3神经。中医对头痛的认识证治准绳头痛云:“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本病不外内外两端,在外为风寒湿邪所伤,因其位高而属阳,

7、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外感风寒,侵袭太阳少阳经络,上犯巅顶;在内则为肝胆郁火,上扰清窍,气血凝滞阻遏经络而致。头痛但不论内外虚实,病变主要发生在头后枕部局部,局部有实邪阻滞经气运行不畅的共同病机。治疗上应采取疏通局部经气之法,疏经活络、缓急止痛以治其急,刺激天柱和风池有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可散解结于经中之邪气,祛散风寒之邪,行气通络,缓解肌肉痉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采用捣法针刺治疗,可祛除局部位置较深的寒气、瘀血,解除痹痛。捣 法金针梅花诗抄:“捣,捏持针柄不进不退,但又如进如退,在原处轻出重入,不断提捣,有如杵臼(chu jiu),亦如雀之啄食。”将针刺到穴位的基底部进行提和捣,有如鸡雀之

8、啄食,有如捣蒜一样,使“针达病所,”“针达痛处,”“针达骨面。”功效:很好地发挥针刺的“疏通”作用,以疏通病邪所结聚凝滞之处,使邪无所附,邪无所依,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除病邪,邪去正复的作用,因而奏效快速而显著。治疗方法l取穴:患侧的风池穴、天柱穴。l操作:常规消毒,操作时令患者俯卧位,取直径为26号(针较常规组粗),长度12寸的不锈钢针,针风池穴向乳突内侧方向及痛点刺入,针天柱穴向乳突后下方和头上方及痛点刺入,得气后行捣法,每穴1015下,留针30min,留针期间手法提捣2次。若双侧痛则取双侧穴。每日治疗1 次,10 次为1 疗程。典型病例张,女,37岁,患枕神经痛4年余,近半月因劳累

9、疼痛加剧,现左枕部疼痛,向头顶和左耳部放射,呈阵发性剧痛,咳嗽及晃头时加剧,无法正常睡眠和工作,检查发现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出口处明显压痛,舌尖红,苔白微腻,脉弦。取风池、天柱穴,行捣法针刺治疗,共2次痊愈,随访3年未再发。临床实践证明:捣法行针,最能活动穴下之经气,运气、催气功效甚大,不但不会造成神经损伤,相反能够强有力地激发神经冲动的传导;还能松解局部粘连组织,解除被卡压的末梢血管神经,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增加血管神经活性物质的释放,减少缓激肽、5-羟色胺等局部致痛物质,阻断了软组织无菌炎性反应的恶性循环,从而使各种症状得到迅速缓解乃至痊愈。捣法还可与多种针刺手法合并使用治疗枕神经痛,如齐刺法、扬刺法等。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神经内外科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