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2020年统编版).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670798 上传时间:2022-02-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市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2020年统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深圳市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2020年统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深圳市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2020年统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深圳市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2020年统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深圳市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2020年统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深圳市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2020年统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2020年统编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欢迎下载编辑修改打印深圳市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注释】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1(现诗中“乙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2(在“又逐春风到洛城【答案】(1)阴阴;又 ”一句里,“逐”字运用得高妙,试简要分析。(2)“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 情。【解析】【分析】(1) 杨柳阴阴细雨晴 ”的意思是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

2、变得更加深暗。其中的阴” 一词表现了杨柳的枝繁叶茂。又逐春风到洛城 ”的意思是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阴回了我的家乡。又”表示这是梦境的再次出现。据此可作答。(2) 又逐春风到洛城 ”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作者把无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阴阴;又;“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这句

3、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这句诗把无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阅读下列古诗,回答小题。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 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1 古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中排”字的表达效果。2 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诗歌采D.全诗虚实结A.诗歌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欢迎下载编辑修改打印合,由虚入实,用鲜明的形

4、象来表现感情。【答案】(1) 排”在这里是 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2) C【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炼字往往具有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 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排”在这里是 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 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

5、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2)本题考查体会感情和写法特点。C项有误。诗人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 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不同意他们 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弁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 寂寥。故答案为:(1) 排”在这里是 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2) C【点评】(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弁结合全诗

6、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一个 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2)本题考查体会感情和写法特点。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目要求,针对各个选项的说法准确把握意思,再结合相关语文知识,逐项字斟句酌比对辨析正误。C项 体现了萧瑟空 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的说法有误,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

7、、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3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注释】雪:指梨花1 除了以 雪”比喻梨花,诗人还用了词语来描写梨花。(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2诗人借雪白的梨花抒发了 的感慨。【答案】(1)淡白;清明(2)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解析】【分析】(1)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因此,本首诗写梨花的词语有:淡白清明”。(2)作

8、者惆怅的站在东栏旁,梨树上满是白色的梨花,同时柳絮在飘,落在作者身上,作者也变成了株雪”,写的是凄清惆怅的意境,最后一句,人生看得几清明,更增添悲凉的气氛。因此,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故答案为:淡白;清明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即可完成此题。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对语句的深层次含义的理解,要从语句中感悟诗人的情感。4 .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各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 结

9、合画线诗句,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对朋友遥寄深情的?2 古诗词中还有很多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请再写出一句:“2。 ”【答案】(1)答案示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愁心”寄托给了 “明月”,让“明月”随风陪伴友人直到夜郎西,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也带到那里,表达 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解析】【分析】(1)本诗表达对友人深情的句子是最后两句,这两句运用了拟人修辞,分析修辞和感情。示范: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把明月拟人化,把它当做知心人,让它 把自己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关心传递给友人,弁且陪伴友人到那夜郎西,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和担心。(2)明确

10、要求:思念”主题,思念家乡、亲人、友人;古诗连续两句。示范: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故答案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愁心”寄托给了 明月”,让 明月”随风陪伴友人直到夜郎西,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也带到那里,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点评】 本题考查诗句感情的把握,注意明确句意,分析修辞和感情。 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注意内容是表达“思念”之情的。5.阅读下面两首李白的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11、思君不见下渝州。1 第一首诗中,诗人在暮春时节,听到友人被贬谪的消息,又无法与友人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 ,向友人遥致思念;第二首诗中,作者同 样是 与友人 分别,用 来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2)在古诗文中,还有许多歌颂友谊,抒发怀友之情的句子,请你再写出连续的两句。(本套试题中出现的诗词除外。每句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答案】(1)明月;地点转换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解析】【分析】(1)第一首诗结合对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 ”的理解可填写第一空。第二首诗中: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 平羌江一清溪一三峡一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

12、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地点的 转换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2)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歌颂友谊,抒发怀友之情的句子即可。注意不要有错别字。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故答案为:明月;地点转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注意结合重点诗句的理解把握。 本题考查诗句的积累,注意内容是歌颂友谊,抒发怀友之情的,写出连续两句。6.古诗阅读【注释】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在重阳节所作,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角度探究两首诗的共同点欢迎下载编辑修

13、改打印【答案】 都化用陶渊明的典故。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岑参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 中 行军”的特定环境;篱下菊”,把思乡的感情变得深沉了。在回故乡的途中,在思乡之情急切的时候,也是在家乡就快要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诗人突然想到了故乡篱墙下的菊花。 都抒发了思乡之情。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 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心逐南云近”,“形随北雁来”表达了江总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14、。【解析】【分析】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是隋朝江总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回归故乡时路过薇山亭时所作。该诗主要通过南云、北雁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思恋,通过单独询问故乡篱笆下菊花抒发了诗人思乡欲归的急迫心情。从表现手法分析,“遥怜故园菊” “故乡篱下菊”这两句诗都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行军途中,岑参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 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

15、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 行军”的特定环境;篱下菊”,把思乡的感情变得深沉了。在回故乡的途中,在思 乡之情急切的时候,也是在家乡就快要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诗人突然想到了故乡篱墙下的 菊花。从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这两句诗也都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都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岑参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 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 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篱下菊”,把思乡的感情变得深沉了。在回故乡的途中,在思 乡之情急切的时候,也是在家乡就

16、快要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诗人突然想到了故乡篱墙下的 菊花。 都抒发了思乡之情。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心逐南云近 二形随北雁来”表达了江总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点评】此题考查鉴赏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鉴赏,可 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这首诗的作

17、者是: 2 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3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内容分” 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结合诗句 析拟人手法的作用。【答案】( 1 )李白(2)杨花、子规、明月(两个即可)( 3)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解析】【分析】(1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2)本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18、3)在最后两句诗中,诗人把明月人格化,说是要明月把自己的思念与牵挂带给朋友,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意。故答案为: 李白杨花、子规、明月(两个即可)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明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结合诗意,明确意象。诗人常借一些具体的意象来表情达意。本题考查赏析写作手法。结合具体诗句,明确诗句所用修辞,写出的内容,揣摩表达的感情。8. 古诗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 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

19、 ” 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 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什么感情?【答案】( 1 )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拟人。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和同情。【解析】【分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杨花 ”比 喻漂泊无定所; “子规 ”,即杜鹃,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这两种景物的选择契合诗歌 的氛围,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赏析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XX 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两句运用

20、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和同情。故答案为: 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拟人。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和同情。【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 题考查体会诗歌感情的能力。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 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诗词的情感; 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 解读意象,测 挖掘诗词的情感; 借助典 故,探寻诗词的情感。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丰乐亭游春(其三)(宋)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 )诗离不开景物的

21、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本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哪些具体景物?( 2) “游人不管春将老”,有的版本将“老 ”字写作 “尽 ”字,两字虽意思相近,但“老 ”字效果却更好。为什么?【答案】( 1 )红树、青山、夕阳、绿草、落花。( 3) “老 ”字比 “尽 ”字更传神。“老 ”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春当人来写,更能现出怜惜之意,从而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老 ”还有时光、青春流逝的意味。【解析】【分析】(1 )这首诗写到的景物有“红树、青山、斜阳、绿草、亭子、落花” 几 外意象,勾勒出青山红树,白日西沉,萋萋碧草,一望无际,天已暮,春将老去,然而多情的游客却不管这些,依旧踏着落花,来往于丰乐

22、亭前,欣赏这暮春的美景。( 2)本题解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上下文来分析。答题格式:分析原词在文中的含义析表达+分效果;再分析换词后的表达效果;就可以得出结论。本题解答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进行分析。故答案为: 红树、青山、夕阳、绿草、落花; “老 ”字比 “尽 ”字更传神。“老 ”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春当人来写,更能现出怜惜之意,从而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老 ”还有时光、青春流逝的意味。【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

23、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 ,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10.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绝句(宋)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 , 杖藜 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注】 短篷:有篷的小船。杖藜(l ) f用藜做成的拐杖。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1 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为什么?2 “ 杖藜扶我过桥东”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 1 )春季。“杨柳风 ”就是春风。(或:“杏花雨 ”为清明时节所降之雨,时值杏花盛开,特指春雨)(2)拟人,诗人拄杖春游

24、,却说“杖藜扶我” , 将杖藜人格化,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和安全感。【解析】【分析】(1 )从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中的 “杏花雨 ”和 “杨柳风” 可知,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春天。两句诗的意思是: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仿佛是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风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心旷神怡。( 2)语句 “杖藜扶我过桥东” , 赋予 “杖藜 ”以人的情态,本来是诗人拄杖藜,这里却说是“杖藜扶我 ” , 仿佛 “杖藜 ”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一样在桥东和桥西游玩,表达了作者游玩的快乐之情。故答案为: 春季。 “杨柳风 ”就是春风。(或:“杏花雨 ”为清明时节所降之雨,时值杏花盛开,特指春雨) 拟人,诗人拄杖春游,却说“ 杖藜扶我” , 将杖藜人格化,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和安全感。【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语句进行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注意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注意常用答题模式的运用。(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